㈠ 签了放弃一切财产的保证书,但是现在反悔了,这份保证书在将来离婚时会不会有法律效力
不可能公证,如果要公证,必须你也亲自去公证处。
放弃一切财产的保证书难道没有一点附加条件吗,是无条件放弃,还是有过错放弃。
如果显失公平,请尽快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
㈡ 医院唆使医生事后伪造处方会受到什么处罚
医生伪造处方,伪证罪?
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唯一来源,直接影响裁判者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在医患纠纷中医院医务人员书写的处方就是医疗纠纷诉讼中的证据之王,是司法鉴定中心或医学会对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医院的过错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有无因果关系进行鉴定出具鉴定意见书的主要依据,鉴定结构出具的鉴定意见书又是法官在对案件裁判的主要依据。由此看来,医院的处方决定了鉴定结构的鉴定结果,鉴定结构的鉴定结果又决定了法院的判决.可以看出医生篡改伪造处方就等于代替法官制作判决书。
一、医院伪造处方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医疗纠纷频发的今天,举证倒置的时代中,处方是司法实践中最可靠的证据,是证明病人是否受到损害、损害程度和医院、医务人员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处方不光是医生对患者诊疗过程的记载,也是卫生行政部门和患方“事后监督”医务人员的重要依据。医院面对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在可能或者已经发生医患纠纷的时候,一般首先要做的就是召集医院的相关科室的专家“完善”处方,就可能出现篡改或伪造处方的行为,从而规避医院的经营风险。
二、篡改伪造处方是否构成伪证罪的法律论证
医疗纠纷是由于患者质疑医院的医疗服务存在问题而引起的,其中医疗事故是最常见的一种。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医疗事故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之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不是所有的医疗事故都应该追究医务人员医疗事故罪的刑事责任,必须要达到“严重不负责任”何谓严重不负责任,这完全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医院的医疗行为一旦被定性为医疗事故,那么相关医务人员就面临被追究医疗事故罪的法律风险,而认定医院的医疗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主要证据材料则是医院的处方资料。一起医疗纠纷很可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相关的医务人员就可能被追究医疗事故罪的可能,那么医院篡改伪造处方将导致应当被追究医疗事故罪的医务人员逍遥法外。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既然医疗事故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医院医务人员“完善处方的行为”就应当可能被追究为伪证罪。
这个是在别处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㈢ 该不该有“证据之王”
在人类社会早期,司法官员们心智未开,必须邀请神灵来帮助裁断案情。那时的世俗法官基本上是神职人员,其工作不过是主持宗教仪式,而洞察万象的神灵才是真正的裁判者。虽然在审判中也不乏人证的影子,但惟有“神证”具有超然的地位。它被尊为证据之神!
神明裁判方式退场,法定证据制度登台。当时的法律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标准,证据的等级被预先确定下来。具体而言,作出判决必须有完整的证明,没有完整的证明就不能下判;无论一个证言多么可靠,只能构成半个证明,必须寻求另外半个证明才能下判;被告人的口供,不论是否刑讯获得的,都是良好的半个证明……这样一来,法官好比一台“计算器”,其全部职责就是算定证据价值并予以加减。口供无可置疑地成了最可靠的证据,即第一代“证据之王”。
有人将DNA视为人类的终极身份证,称之为最新代的“证据之王”;也有人说,当代“证据之王”不是仅指DNA证据本身,而是指以其为代表的各种“科学证据”的集合。另有人说,物证发挥证明作用通常要借助鉴定,鉴定结论是捍卫司法公正的“科学卫士”,因此鉴定结论才是决定性的“证据之王”;还有人预言,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传统证据必将退居次席,惟有电子证据才是解决法律纠纷的制胜武器,将荣登王座。总而言之,人类司法活动已经悄然进入“物证称王”、“诸王并存”的新纪元。
从学理上讲,任何一种证据的效力都是因案而异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是指纹、DNA、鉴定结论,还是电子证据,皆有出错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司法人员只有全面收集和分析各种证据,结合案情,基于良心与经验进行自由心证,才能作出理性的裁断。那些限定某种证据效力优先的做法,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臆断。
展望未来,司法证明必将迎来诸王退位的新局面。不再有任何证据能够当然地高高在上,也不再有任何“证据之王”能够“一统天下”。从“证据之王”阶段,再行过渡到证据的“平民化”阶段,应是司法证明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