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举例详述
如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举例详述,如果要引入课程思政的话,就是要引入的例子和他的联系非常大密,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例子。
Ⅱ 谈谈高校应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需要加大在课程市思政建设方面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要让思政课程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和深入人心。
Ⅲ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它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嘉奖、降级、解聘等的依据。
这种评价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评教师过分注重被评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出现中评不中用的现象,此外还会出现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等问题。
教学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往的教学评价看重结果,注重教师的课堂表现,侧重课堂表面的热闹形式。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是主角,是演员,而学生成了配角,成了观众。
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则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的类型如下:
1、诊断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
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确定学生学习成果。
3、总结性评价: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即教学效果。
4、相对性评价:在比较中判断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5、绝对性评价:在评价对象集合以外确定客观标准。
Ⅳ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能够发现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是学校党委要精选精育,树立课程思政高标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天然黏合度差异很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树立高标杆,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涉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等多个方面,某一个部门或学院难以单独完成,必须由学校党委总体协调、统筹推进,才能保证决策权威、执行有力。首先,课程思政的专业覆盖面要广,以便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充分认同、真心喜爱。其次,课程思政教师不仅教学科研能力精湛、教书育人水平高超,而且能够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
二是要聚焦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专业报国志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以《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为例,这一系列讲座,有的聚焦科技前沿以及当前热点,内容涉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量子科学、清洁能源、绿色环保、健康产业、文化创新、大数据以及技术与人文等多个领域与学科。有的围绕电子芯片、大飞机、金融稳定等热点技术、热点时事问题加以推演。课程思政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视野,关注新兴学科和新兴领域,找准专业兴趣点,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
三是思政元素要有机融入,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用本校人物讲身边榜样”“用本校故事讲中国故事”“用本校精神讲使命担当”,将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从抽象的“天边”拉回到具体的“身边”。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建设不但没有挤占专业内容,反而成为专业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吸引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由少数思政教师的事变成所有教师的责任,用专业涵养、家国情怀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既使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科研发展现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责任感。
四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校园思政要相互促进,共铸“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其一,课程思政反过来促进思政课程迎头跟上。思政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专业,也要不断拓宽视野,适度了解其他专业的若干知识,用一定的科技素养反哺思政教育。其二,课程思政有助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德育水平,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其三,课程思政通过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从小处和细处入手感化、滋润学生。其四,课程思政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营造浓郁的人人谈专业、人人讲思政的校园思政氛围,共铸“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共同培育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专业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Ⅳ 课堂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是否易发生脱节,您认为会有哪几个原因呢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片面的,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