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侵权时未成年,诉讼时已成年,侵权责任怎样承担
未成年人在实施损坏他人财产或伤害他人人身的行为时还不到十八周岁,但在受内害人到法院告未容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要求他们进行赔偿的时候,未成年人已经满十八周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就由未成年人来赔偿;如果未成年人没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则仍然由其原来的监护人来赔偿。监护人不可以以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应当自己承担责任而拒绝赔偿
B. 关于未成年人侵权责任的承担
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32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第38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39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40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2.法律分析
2.1 第32条是一般规定,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责任的承担的基本原则是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这样就可以确定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本身不承担侵权责任。
2.2 第38条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行为的特别规定,对于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采取的是推定过错责任,即推定学校有过错,这样就使举证责任转到了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上,举证责任倒置,因为一般情况下是过错责任原则。
2.3 第39条是对限制行为能力人侵权行为的特别规定,这里面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如果要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责任,必须证明其有过错,举证责任在受害人或者要求学校承担连带责任的监护人。
2.4 第40条是对于受外来人员侵害的规定,与上面两个案子无关,只是也是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所以也放上去,你随便看看。
3.案例分析和结论
3.1 第一个题目:很明显主要承担责任的是某乙的监护人,同时幼儿园老师外出打电话,未尽到职责,有过失,因此要适当承担责任。因此四个答案都是不对的。
3.2 第二个题目:应该说都是不对的,答案应该是某甲的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某甲自己有财产的,由其财产承担,并不表示就是甲承担侵权责任),学校有过错的,应适当承担赔偿责任。不过从这个案子来看,这是摔伤的,而且非上课时间,因此很难证明学校有过错的,因此结果很有可能是某甲的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原则上说,四个答案都不正确。
要注意的是,两道题是不可以得出一般的结论的,但是其法律依据可以得出结论就是侵权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问题上: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侵权责任的承担,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归责原则是过错推定原则;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责任的承担,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原则的不同反映的是立法态度的不同,体现在实践中就是举证责任的不同。
你题目中得出的结论是上述归责原则的一种简单表述,但是不规范,因此是不正确的。
可以改变一下: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侵权行为,学校等教育机构应承担适当的侵权责任,但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侵权行为,学校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适当承担侵权责任。
C. 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如何处理
案例:甲系未成年人,其与同为未成年人的乙玩耍时,造成乙的左眼球结膜撕裂。甲的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代甲将乙的父母作为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请求判令乙的父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乙的父母以自己不是适格的被告为由,请求判令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应由谁作为被告,在审判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着以下不同意见: 其一,未成年人虽然不具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但具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侵权行为是由未成年人实施的,被告也应该是未年成人,其父母应该作为他的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其二,谁承担责任就由谁作为被告。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因未成年人侵权所产生的民事责任一般是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来承担的。如果在诉讼中将未成年人列为被告,判决未成年人承担责任,而最后却执行其监护人的财产独角兽司法考网,这在理论中上是行不通的。因此,应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直接作为被告,而不把未成年人作为被告。其三,将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列为共同被告。 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将实施加害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列为法定代理人不妥。从代理法律关系上讲,代理人代理行为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在未成年人侵权案件中,最终判令实施加害行为的未成年人的 法定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其内在逻辑明显荒谬。独角兽司法考网 其二,仅将实施加害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列为被告不妥。 有观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依据转承责任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承担赔偿责任,这时就应由承担赔偿责任的没有实施侵权行为的人直接作为被告参加诉讼。比如说雇工在执行雇主交付的工作任务时造成他人损害的,就应由雇主承担责任。转承责任是义务主体对责任主体具有管理职能而对责任主体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后果承担的赔偿责任。转承责任是一种特殊责任,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从主体上看,义务主体与责任主体不是同一人;2、从法律关系上看,在产生转承责任的法律关系中,义务主体对责任主体具有管理职能,例如监护、雇用法律关系;3、从法律后果上看,义务主体为责任主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未成年人侵权后为其承担赔偿责任,也属于这种情形,故应由其作为被告参加诉讼。① 那么,未成年人责任主体在转承责任诉讼中处于什么法律地位?不作为被告,其作为证人还是第三人?如果作为证人,其所作证言难以让双方当事人信服,难以让法官采信;如果作为第三人,其相应的无民事诉讼能力,其父母已经作为被告参加诉讼,只有在其父母不能行使监护权的时候,方可由其他顺序的监护人代为诉讼或委托他人代为诉讼,故不能解决其无相应民事诉讼能力的问题。一言概之:仅将未成年人的父母列为被告,不能处理好其诉讼地位问题。 其三,被监护人侵权责任的构成,包括第一阶段要素,即被监护人侵权的事实行为、损害结果、行为与结果因果关系,和第二阶段要素,即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实施侵权的事实行为监护不力(以推定方式确定),将被监护人和监护人列为共同被告符合该责任本质。
D. 在新闻报道中公开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于违反哪种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相关规定。
E.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新闻报道,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罪犯的姓名、照片等资料。这主要体现对未成年人的:
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 司法保护 第五十八条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5)未成年侵权简报信息扩展阅读:
媒体报道:
陕西省高院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2018年06月04日07:02来源:陕西日报
6月1日,省高院集中发布近3年全省法院审理的十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涵盖刑事、民事和司法救助等领域。
近年来,全省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近3年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故意伤害、强奸、猥亵儿童、拐卖儿童、嫖宿幼女等刑事案件378件;从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改造成长和回归社会的角度适用刑罚,近3年未成年被告人的非监禁刑适用率约为38.28%;
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业化水平,目前已有7家中级、基层法院设立了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5家中级、基层法院将少年法庭作为独立内设部门,78家中级、基层法院确定了专门的合议庭负责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
自全省法院开展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试点工作以来,省高院已确定17家试点法院,明确了综合审判庭的受案范围,西安中院和咸阳中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第二批全国独立建制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试点法院。
省高院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法庭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圆桌审判和社会调查工作,形成了贯穿整个诉讼环节的感化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了心理评估干预矫正机制;在民事案件审理中积极运用“人身安全保护令”,为正在遭受和可能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提供更为有效的司法保护。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人民网-陕西省高院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F. 未成年人侵权后监护人的责任承担
按相关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侵袭权后,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G. 未成年人侵权的被告如何确定
有三种:
1、以未年人为被告人
2、以监护人为被告
3、以未年人与监护人为共同被告
H. 未成年人犯罪没判决之前公安部门用实名制进行新闻报道算不算违法
怎么算违法,新闻报道本来就是真实的,你都犯法了人家还不能报道呀
I.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网上泄露未成年人违法信息、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怎么办
可以提起诉讼,申请法院责令停止侵害,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