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迅雷>侵权问题的感想
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你所述不当且不清。
别人创作的作品,不得随便使用。
下载和在线播放,是两个不同概念,切莫混为一谈。
② 知识产权的侵权现象及对社会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和形式可谓五花八门。网吧、网站经营企业未经许可下载内、编辑影视作品容供网民观看,为网民在线非法下载影视作品提供服务。印刷企业未经著作权人、商标权人许可,在印刷包装制品时使用他人文字、美术作品或商标。广告企业或广告主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制作广告时使用他人摄影图片。音像、书籍零售商或个人销售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盗版碟片、书籍等。计算机软件开发、销售企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销售盗版游戏软件,或发表、使用与其相同或近似的软件作品等。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企业因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引起的经济赔偿累计已超过10亿美元。1998年至2004年,全国法院共审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达38228件。以中国驰名商标“长城”葡萄酒为例,仅山东一地生产销售带有“长城”字样标识葡萄酒的厂家就有30多家。目前到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带有“长城”字样,与“长城”商标近似的商标标识就达170多个。知识产权的侵权社会的影是恶劣的,不仅伤害权益人的利益,也欺骗广大公众,败坏社会风气。
③ 针对社会上不良行为你有什么想法你应该怎么做(写片段400字左右的感想)
材料一:社会上的不良的行为越来越多,也是别出心裁各种各样。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多数人都会以一种漠视的态度来看待。认为是家长和老师没教育好吧。最多是心理上的鄙夷,很少有人会指出。不良行为并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社会不良行为。换一种方式想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时代我们会不觉得把一些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行为认为是不良行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思想认同。
材料二:10个不好的社会现象1不赡养老人2淡泊民利,脱离群众,趋炎附势3贫富不均加剧4腐败现象滋生5少数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少数富人的为富不仁6投诉无门7矛盾激化8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9交友不慎,江湖义气,感情用事10全局观念淡漠,部门利益严重,分配秩序混乱。
材料三:好人和坏人的组合就是社会了! 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的呢? 首先是法制健全,监督机制良好!最主要的还有两点,一个是制度,一个是经济! 不要指望一个制度不健全的国家法律会健全和监督机制的良好! 更不要指望一个经济落后,人们生活困难的国家大家会和睦相处!一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是通过全社会每个人维护的。如果每个人都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那么这个社会岂不乱套?所以在面对社会不良习气时,不要吝啬自己的口水,大胆勇敢地指出吧!
打字累死了,请采纳
④ 法律的感想50字
感想:来
法律不仅为治国之自工具,应为权利的保障书。不应为形式,更应为信仰。
应有良法之治,有限政府。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之践行环节体现出法律之基本价值追求。将权力加以有效约束,将行使权力之人有效制约。
(4)对社会侵权的感想扩展阅读:
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
法律可以划分为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也可以划分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总称。
⑤ 侵权现象对社会有什么伤害
侵权破坏社会正常规则,或造成不正当的恶性竞争,破坏经济秩序,甚至给社会造成不稳定。
⑥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侵权行为我们该如何维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侵权行为有:人身安全,知识产权,肖像权,财产安全,自由言论权,专利权,消费权等等。
维权方法:
1、拨打12315的热线进行投诉,如果要你留言的话你就留言,他们会给你打电话的。
2、直接去当地工商局或者消费者协会投诉。
3、找商家的售后服务和负责人,一般来说这些地方会给你提供售后服务,如果这些地方推脱扯皮,你再打12315进行投诉。
4、依靠法律手段,我国法律有相关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条款,如果伤害你的巨大利益,可以提起诉讼。
5、通过微博、电视台、报社的举报等途径,让事件曝光,让他们还你一个公道。
(6)对社会侵权的感想扩展阅读:
关于维权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工商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消费维权。
谈到维权,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也认为,由于人们习惯上将消费者定位为弱势群体,所以,只要消费者买的产品有一丁点问题,不论其投诉理由成不成立,都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同情,受到保护。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和责难,商家即便蒙受不白之冤,也是有口难言。
商家的忍气吞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某些消费者的蛮横无理。其实,即使商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也应当通过合法渠道解决问题,厂家解决不了,可找到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投诉解决不了,还可诉诸法律。所以,我们要有维权意识,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有什么感想600字
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感想颇多。为保 护民事主体的合版法权益权,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 社会和谐稳定,制定了本法。责任法列举了 11 种侵权行为类型和准 侵权行为类型。就几个热点问题,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立法首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没有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 由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 释》来规范,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有了不少案例。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 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侵权 责任法》的一个亮点,表明我国在现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 损害赔偿。这个规定,一是把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 上,侵害人身权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但不包含财产权。 二是什么情况下构成精神损害。 侵权责任法用了 “严 重精神损害”这个词。 二、人肉搜索可能构成违法 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 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 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⑧ 社会上有那些侵权现象最好是比较多人知道的,影响到社会的。
你好,提供以下意见供参考
1、侵权的发生,对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内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2、最常容见的侵权有下列事项:交通事故、楼上乱扔东西砸到下面行人、打架斗殴、诽谤、侮辱他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等
3、如果确实需要实例,那就太多了,你随便在网上网络几个影响较大的刑事案件,强奸、杀人、故意伤害、诈骗,非法拘禁等等。太多太多 了
以上意见可能不从直接解决你的问题,但根据这个思路,你一定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⑨ 对社会的某一个现象和热点发表看法和感想 600字
09年度社会热点心理解读(转) 任何事件皆可被心理学解释,尤其是社会事件,或多或少会刺激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从而一方面在当时扩大和蔓延该事件,另一方面将在过后的较长时间里影响整个社会心理。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并解读重大社会事件,就非常有必要。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特意请来心理专家,就2009年度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点评——
1关键词:偷菜/无聊
偷菜是掠夺本能的体现
2009年,一种和田园生活有关的网络游戏风靡大江南北: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里,既可以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又可以养家畜和宠物,此外,还可以当“小偷”……但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的流行语不是种菜,而是落脚在“偷菜”上。
弗洛伊德流派把人类的本能归类为“掠夺”和“性”。本能是以追求快乐为原则的,但在现实中,我们都愿意表现得像谦谦君子和优雅淑女,这是自我和超我力量的结果。但当我们隐入浩渺的网海中,不必为自己的“偷盗行为”负担法律责任时,人的本能就会不由自主地起主导作用。偷菜,就成了掠夺本能的一种体现。所以有人说“偷菜”是减压的方式,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而该游戏可以说正是契合了都市人群精神生活空虚、工作紧张的心理现状,以简单的游戏宣泄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在白领间流行起来。
2关键词:富二代/闯祸
物质弥补不了空虚
杭州富家子的“70码”撞人事故,成都富二代偷车图好玩被拘事件,绵阳富二代杀害父母的家庭惨剧……这一系列事件不禁让人们质疑:富二代怎么了?
一,物质的弥补替代不了精神的空虚。当富二代的父母忙于事业,把孩子丢给上一代或保姆们教养时,问题已经种下。优越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父爱母爱的缺失。孩子们显示出的种种叛逆行为,实际上不过是在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通过反叛的形式,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症”。
二,过度溺爱易造成适应性不足。父母过度的关爱很容易造成孩子缺乏独立的人格,从而导致社会适应性不足。同时,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期望值很高,如果碰壁,心理上的落差也会更大,一旦受挫的程度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他们就可能会通过某种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另外,父母有时所表现的对孩子的关爱,实际上是想从子女的身上获得某种对自己过往艰苦岁月的补偿。
三、由于父母的成功,势必让孩子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认可较少,剥夺其发展其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的人格不够健全,出现缺乏自信与主见、软弱、容易受他人暗示,缺乏安全感等症状。
3关键词:打黑/民意
打黑安抚了民意
黑社会的形成是社会趋利意向走向极端无序的反映之一,黑社会问题必然会由单纯的物质动机转向对民众心理感受的巨大挑战,这就成了社会性全局问题。重庆打黑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民众心理感受的一种关注和安抚。国内相继出台的各项重大民生政策,也积极响应了民意。2009年的诸多社会实践证明,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成为一种对生活状态的认可,一种对周边环境的认知,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此类问题就易唤起民众复杂的心理感受,恐惧、逃离、怨恨等等心理反应可能会由此而生。
4关键词:暴力犯罪/及时干预
及时应对突发创伤性事件
2009年5月在新疆发生的暴力事件,对当地群众、乃至全国民众的心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突发创伤性事件(无论是自然的灾难,还是人为的灾祸)除了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会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伤害,由此造成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生活信念、以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许多人格上的远期变化。严重的受害者会表现出一些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很多文献和社会现实都已经说明,创伤性事件给事件受害人带来的精神卫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因此,重大社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能比较好地预防大范围心理问题的产生。
5关键词:蜗居/焦虑
购房焦虑易传染
2009年,一部《蜗居》红遍了全国,而其中反映的,正是民众对房价飞涨的一种关注和焦虑。
关于购房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房奴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二,购房焦虑易传染;三,攀比心理易导致现实负担;四,想像中的压力大于现实压力。
6关键词:家庭血案/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更需要关注
10时期,在湖南安化也出现了开枪纵火致13人死亡的惨案,而死者大多是凶手的亲戚……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对亲人的恶行?
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的故意杀人案中,亲属间杀人案就占到13%。从历来亲属间残杀的案例分析,主要存在四种主要原因:经济矛盾、夫妻不和、家庭暴力及被暴力压抑下的报复。如何才能杜绝这类悲剧的再次发生,除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外,家庭关系的重构、亲子关系的学习、不良关系的治疗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对家人精神问题的预防和治疗也应引起每个家庭成员和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7关键词:暴力执法/心理素质
执法者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如果一部法律或法规可以让人去施暴的话,这就是一部恶法,可称其为法暴力;如果执法者依仗一部善法实施暴力的话,这是人格攻击特征的社会化,这是暴力执法。2009年也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从“躲猫猫”、到城管打人等事件。
法律离不开执法者,执法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将影响具体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所以好法配好人,犹如好马得有好骑手一样重要。
8关键词:哥本哈根/环保心理
环境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2009年年底,各国领导人相聚在哥本哈根讨论环保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国际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多么刻不容缓。
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空调综合症和重金属污染等。
伴随生理疾病,病人往往表现出心理和行为失常,如恐慌、焦虑、心神不宁、行为失常等。.环境污染已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倡环保心理学。例如: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环保意识如何培养;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何树立正确的环保态度;从认知心理学来说,为什么一些人有环保的意识,但缺乏环保行为;从动力心理学来说,环境破坏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从人格心理学来说,环保志愿者的动机是什么;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来说,环保团体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都是未来心理学研究方向。
9关键词:绿坝/管制
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2009年,我国加大了对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监管力度。而从心理学角度说,如何让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危险时拥有免疫力,则更任重而道远。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营造轻松、愉悦、温暖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避免严厉惩罚;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忽视与冷漠;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设立适合子女发展的目标,让子女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有效的沟通及时解决子女内心的困惑;在子女的教育中父亲应多参与,为子女设立家庭权威;父母要掌握科学教养知识和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与子女共同学习和成长。
10关键词:甲流/恐慌
恐慌是一种防御机制
2009年,全球面临的最大的集体事件恐怕就是甲流流行了。人性的脆弱在具有威胁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暴露无遗。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人类在面对疾病恐慌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反应了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混乱的经济、社会状态的绝望——正如对非典的恐慌是伴随9·11事件后国际格局的变动而来的一样,这次对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恐慌是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而来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恐慌是人类心理的一种防御机制,或者说是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应对与控制群体性恐慌心理的渠道有多种:首先,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披露,对降低恐慌情绪有重要作用;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掌握解决危机的策略有助于消除恐惧情绪,所以,社会应通过多种方式向人们宣传避免事件危害的相关知识;最后,专业的心理干预技术和及时的干预措施,对于群体恐慌心理的消除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