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劳动合同争议案件一审判决书已经领取
判决书的生效是以送达为基准。没有送达就没有生效,但法院可以采取各种送达方式,当被告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判决结果时,且被告没有上诉的,判决生效,判决生效你就可以申请执行了。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两年。
② 劳动合同纠纷一审法院要多长时间下判决书
一般一周左右,有的法院案件多的话,十天半个月。
③ 如何查看徐汇区法院劳动合同纠纷案的裁判文书
生效裁判文书在裁判文书网上输入
徐汇区法院、劳动合同纠纷、案号 就可以查到。
④ 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简易程序法院一审判决书已出来
不是。上诉需要上诉状。你一身提供的东西会跟随案卷直接移送到法院。因此一审提过的东西不用多说
你主要需要做的:
1、提供新证据新事实新理由
2、提供一审判决中存在的错误
⑤ 劳动合同纠纷判决书一般是多久下达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⑥ 劳动合同纠纷开庭时被告没来,现在判决书下来了,被告多久可以上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所以,一般来说,裁决书最后一个条款上是有注明的,自己留意就是了
⑦ 劳动合同纠纷法院一审判决书生效时间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过了这个时间,没有上诉的,一审判决生效
⑧ 劳动合同纠纷判决书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1)沪二中民三(民)终字第1159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张某某。
委托代理人史继红,上海御宗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周志宏,上海御宗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信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杨某某,经理。
委托代理人张何心,上海李东方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张某某因劳动合同纠纷一案,不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2010)普民一(民)初字第6990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张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史继红、周志宏,被上诉人上海信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德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张何心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张某某、信德公司之间因工资支付等事宜发生纠纷,张某某于2010年8月25日向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信德公司提出管辖异议,后该案移送至上海市普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张某某的仲裁请求为:1、要求信德公司支付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的工资人民币(以下币种均为人民币)165,000元;2、要求信德公司支付2008年2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105,000元;3、支付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垫付的办公费用150,000元;4、补缴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的综合保险。上海市普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10年11月11日裁决对张某某的仲裁申请不予支持。张某某不服,诉至原审法院,要求判决信德公司:1、支付张某某2007年5月至2009年11月期间的工资155,000元(以每月5,000元计算31个月);2、支付张某某2008年2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110,000元;3、支付张某某垫付的交通费、快递费等办公费用49,140元;4、为张某某补缴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的综合保险;5、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审法院认为,案件的首要争议焦点为张某某、信德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并支付对价。身份隶属性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约束和支配。信德公司的住址在上海,张某某自述其工作地点在位于北京京友公寓的北京办事处,但没有证据证明信德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也没有证据证明京友公寓系由信德公司所有或承租,相反,由张某某提供的证人杨宁出庭作证时陈述“北京办事处”所处的京友公寓系张某某名下的房产,且信德公司事实上也从未支付过房租。张某某在北京“上班”,信德公司未对其进行考勤,也没有对其进行管理或约束。张某某与信德公司之间没有订立过劳动合同,信德公司从未为张某某办理过招退工手续、从未缴纳过社会保险。张某某在长达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未领取过工资,也无证据证明其向信德公司主张过工资,显然不符合常理。张某某又自述“工作期间”为信德公司垫付了较多费用,在公司拖欠工资的情况下,仍为公司垫付大额费用,这更不符合常理。张某某提交的名片、收据等证据均无法证明其系信德公司员工。张某某有其他人员的销售合同也不能就此证明张某某与信德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张某某提交的授权书落款处的印鉴真实性无法确认,且即使是真实的,也不能证明张某某系信德公司员工。综上,张某某主张其与信德公司建立劳动关系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张某某据此要求信德公司支付工资、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垫付费用及缴纳综合保险等诉讼请求,原审法院难以支持。据此判决:对张某某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原审判决后,张某某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
上诉人张某某上诉称,张某某与信德公司的劳动合同手续虽不健全,但双方实际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首先、张某某受聘担任信德公司分管市场销售与业务开拓的副总经理,张某某提供的劳动是信德公司的业务组成部分。其次、2007年5月双方约定张某某的月薪为5,000元。第三、张某某的主要办公地点在北京办事处,由于张某某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工作时间不限于每天八小时,故张某某并不是不受信德公司管理。第四、张某某以信德公司的名义开展业务,并由信德公司承担结果。综上,请求撤销原审法院判决,将案件发回重审,或直接改判支持其原审诉请。
被上诉人信德公司辩称,信德公司从未聘用张某某作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亦没有授权张某某代表公司开展业务。公司在北京无办事处,张某某所称其在北京的工作地点系张某某自己的住处。综上,信德公司同意原审法院的判决,请求驳回张某某的上诉请求。
本院经审理查明,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无误,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劳动关系是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性质,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社会关系,在张某某与信德公司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信德公司亦未支付过张某某工资的情况下,若要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必须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人身隶属关系。本案中,信德公司不对张某某考勤,张某某的工作时间自由,显然双方之间并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张某某所谓的工作地点亦系其自己的房产,张某某并无证据证明信德公司租赁该房产作为北京办事处,故张某某称其为信德公司北京办事处工作,本院难以采信。从双方财产关系予以考察,根据张某某陈述,信德公司未支付其2007年5月至2009年11月期间的工资,亦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在信德公司始终不履行用人单位法定义务的情况下,张某某仍长期为信德公司提供劳动,甚至为信德公司垫付较多费用,本院认为不符合常理。现仅凭张某某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故原审法院对于张某某基于劳动关系提出的诉请均不予支持,并无不当。至于基于其他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双方可另行处理。综上所述,张某某的上诉请求,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0元,由上诉人张某某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 : 陈樱
代理审判员 : 郑磊
代理审判员 : 周卫娟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书记员 : 吴艳妮
⑨ 请问谁有海门法院关于大学生劳动合同效力纠纷判决书
2006年2月,江苏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晓燕获悉江苏省海门市某家电设备公司欲招收一名办公室文员后,遂持所在高校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应聘,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协议书》一份。协议约定晓燕担任的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为一年,试用期为三个月,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试用期月薪为500元。试用期满后,根据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级别或职务后确定月薪。协议签订后,晓燕即到家电设备公司上班。此时,晓燕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尚未完成。2006年4月21日,晓燕因发生交通事故未继续到公司上班,在治疗和休息期间,她完成了论文及答辩,并于当年7月1日大学毕业。2006年11月8日,晓燕向劳动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的申请。同时,家电设备公司也向劳动部门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对此,晓燕提出反诉,请求确认试用期月薪500元等条款违法,要求家电设备公司按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发放月薪,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金。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认为晓燕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遂作出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驳回晓燕反诉请求的裁决。晓燕不服裁决,遂向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其与家电设备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原告晓燕与被告家电设备公司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合法有效。
一审判决宣告以后,家电设备公司不服一审判决,遂向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08年4月,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维持原判,驳回家电设备公司的诉讼请求。2008年6月,在晓燕的再次申请下,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最终认定了晓燕的工伤并且将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家电设备公司。
〔焦点〕
要想享受工伤待遇,必须要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要确定劳动关系,必须确认劳动者与用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准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作为一种新型案件,此案的审理不仅涉及到《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的法律冲突,而且此案的判决结果,对准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评析〕
一审原告晓燕在庭审中诉称,2006年2月,被告发出招聘启事招收办公室文员,原告获悉后持XX大学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应聘,经被告家电设备公司负责人面试后同意录用,并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劳动合同协议书》。后被告向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确认该劳动合同无效。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4月20日作出裁决,确认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原告认为,自己已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就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学校已经向其发放了双向选择推荐表,具有到社会上就业的资格,推荐表中已载明了大学尚未毕业的事实,公司录用时进行了审查,自己不存在隐瞒和欺诈,法律也没有禁止在校大学生就业的规定,所以,自己具有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有效。
被告家电设备公司辩称,原告晓燕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是在校大学生,其应受学校的管理,不可能同时具有劳动者的身份,不可能成为企业职员,因此,晓燕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劳动仲裁部门的裁决正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另外,原告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有效,其目的是为其交通事故要求被告办理劳动保险,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部门不可能为在校学生进行投保。
本案的审理和判决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就该案进行追踪报道。
准大学毕业生究竟能不能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受到伤害该如何适用法律?本案涉及到原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劳动待遇(包括工资、试用期等的合法性)、职工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缴纳的主体、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去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在校大学生参加工作的规定,也没有关于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明确规定。所以,劳动部门和法院在看待晓燕与家电设备公司劳动关系时理解并不一致,以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裁决。另外,本案也涉及到《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法律冲突。可以说,本案的判决对数以千万计的年满十六周岁的在校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在校学生实习或者就业首先需要了解的法律问题在于:实习或者就业学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劳动者?其法律后果相差甚远,如果界定为劳动者,则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享受我国《劳动法》的特殊保护;否则,只能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依照民事法律,给予实习或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同等的法律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也不把学生实习视为事实劳动关系。
原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依照该行政规章的规定,晓燕不是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而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正式就业。在这一问题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禁止准大学毕业生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而《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从该规定来看,法律只授权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可见,我国的《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存在法律冲突。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当年的1-5月份就开始实习和联系工作甚至直接就业。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与中央提倡鼓励就业的政策相符合的。显然,法律规定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
工伤保险是职工权益的坚实保障,对于在校学生在实习或者工作期间受到意外伤害是否按工伤认定处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又把在校学生丢在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一旦发生工伤或事故,解决起来相当棘手
去年年底,教育部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年更严峻”的重要提示。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渐显露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今年的民生难题。春节前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正在千方百计推出各种措施,力促百万“待业”大学生和新增610万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提前走出校园实习或者就业,但是对于准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却出现“法律空白”,他们的权益一旦受到侵害,便无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现实中,像晓燕这样在实习或就业中权益受侵害的准大学毕业生还有很多,如果立法机关不能尽快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的法律保障体系,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权益受损问题将呈现上升趋势。
另外,近年来,为了减轻高昂的学费负担,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打工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在校学生打工群体每年都逞扩张趋势,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学生打工群体,关于在校学生打工维权的劳动法律却出现了空白。国家劳动部门1995年8月4日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一般在校学生假期或课余的打工并不被认为是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在打工中遭遇权益侵害的在校学生还有很多,由于《劳动法》中并没有关于在校学生打工维权的规定,使得在校学生打工在诸如拖欠工资、工伤、劳动安全等方面难以得到全面的保障。由于在校学生打工属民事法律调整范围,劳动保障部门对在校学生维权往往爱莫能助。打工学生实在要维权,只能上法庭。但打官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要花费不菲的起诉费,这无疑让贫寒的打工学子“望而却步”。
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不能只追求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企业劳动者的尊重和权益的保护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是我们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案中的晓燕是幸运的,因为法院支持了她的诉讼请求。但是现实中很多实习或打工的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却得不到法律保护的例子并不鲜见。从很多类似于晓燕艰难索赔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就业难背景下的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合法权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市场运作规则,督促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体系,是当前保护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