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婚姻权及其侵权责任初探

婚姻权及其侵权责任初探

发布时间:2021-08-09 07:00:16

1. 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责任构成

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责任构成。侵害婚姻自主权的侵权责任构成,应具备一般侵权行为责任构成的全部要件。
1、行为人必须有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违法行为。其行为首先须违反保护婚姻自主权的有关法律规定,其次一般须有暴力、胁迫、限制自由、强制干涉等特征。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违法行为,一般应是积极的作为方式。
2、有侵害婚姻自主权的损害事实,主要是权利人的权利无法行使或不能行使,具有这种损害事实,即成立此要件。受害人还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自由受限、名誉受损、财产损失等损害,这些也是损害事实的内容,但其有无不影响侵权损害事实的成立,具有这些损害后果的,应作为侵权行为的严重情节和扩大赔偿范围的依据。
3、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要求其违法行为必须为该损害事实的原因,而该损害事实正是其违法行为的结果。在侵害婚姻自主权的因果关系中,行为与婚姻自主权利行使受限的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至为明显,容易判断;行为与人身、自由、名誉财产所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应依这些侵权责任因果关系构成要件的要求仔细判断。
4、侵害婚姻自主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侵害婚姻自主权的侵权责任。应注意,侵害婚姻自主权的责任确定,只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过错推定规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2. 谈我国婚姻家庭法上的配偶权及其性质

一、配偶权的含义与法律特征
配偶是指依照法定程序确立夫妻关系双方相互间的同一称谓和地位。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一旦建立,就具有法律上的意义。男女双方建立夫妻关系,互为配偶。
什么是配偶权?这在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配偶权是夫妻之间互享的身份权(注: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也有学者认为,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注:韩松:《婚姻权及其侵权责任初探》,《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35页。)。上述对配偶权的定义,均不够准确。前者对配偶权的解释,过于笼统,未能揭示配偶权的准确内容;后者的解释,则很难说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笔者认为,配偶权是指男女两性依法结合为夫妻后,其相互间基于配偶身份所享有的对配偶利益的专属支配权。配偶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配偶权属于身份权的一种。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特定的身份关系所产生的、为维护民事主体的特定身份利益所必需的人身权。配偶权就是按照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在夫妻关系建立后,基于对夫或为妻的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当夫妻关系终止时,配偶权也随之消失。如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夫妻关系,就不享有此项权利。
2.配偶权是权利义务一体性的权利。现代身份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身支配性质逐渐减弱,权利义务相结合的立法趋势日益明显。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同时也是他们的义务。配偶权也具有此种特征,因为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人身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各国的婚姻家庭立法一般都以“夫妻别体主义”(separate exitence scheme)为指导思想,主张夫妻在婚姻关系中各为独立主体,各有其人格,双方互享权利,互负义务,权利义务完全一致,任何一方均不享有高于或低于对方的权利。这样,封建法制和近代资产阶级民法中以确认夫的特权地位的夫权逐渐演变成为配偶间基于配偶身份而享有的平等的配偶权,使配偶权成为一种权利义务合为一体的新型的身份权。
3.配偶权具有绝对权和相对权的双重属性。配偶权的同居权、相互协作权具有相对权的性质,但配偶权的性质不仅只是夫妻之间的相对权,而且具有对世权、绝对权的属性,即配偶双方的特定化,使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得侵害该配偶权的义务,这种义务为不作为的义务,违反不作为义务而作为,如第三者与配偶一方通奸,就构成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配偶权是一种支配权。配偶权的支配性,不是指对配偶他方的人身的支配,而是对基于配偶关系所体现的身份利益的支配。在早期罗马法中,已出嫁的妇女通常属于丈夫家庭的成员,服从丈夫的权力,这种服从就是“归顺夫权”(conventio in manun)(注:[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20页。)。妻归顺夫权,发生人格小减等,由自权人变为他权人;妻对他人造成侵害时,由丈夫负责;丈夫不愿负责时,可将妻交与受害人,妻因而人格大减等,处于奴婢地位;妻子品行不端,丈夫有权处罚之(注: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可见,古代法律中,配偶之间的权利是一种丈夫对妻子的人身进行支配的专制权。现代民法上的配偶权不具有人身支配性,而是夫妻双方共同对配偶身份利益的支配,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非人身的、新型的支配权。
二、我国配偶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配偶权的规定,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二是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权;三是夫妻双方都有互相扶养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从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看,这些规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保护了出嫁妇女的权益,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然而,必须承认,现行《婚姻法》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法制建设刚刚起步的1980年,在立法观念上仍然受前苏联的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疏漏、粗糙之处,并在配偶权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现行《婚姻法》对配偶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尤其是没有对婚姻内部夫妻间基于配偶身份所产生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加以规定。例如,由于受前苏联婚姻立法理论的束缚,现行《婚姻法》没有规定夫妻间的同居义务和贞操义务,认为社会主义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同居义务和贞操义务是对人的感情的限制,是对真正爱情的亵渎,并认为我国在法律上取消同居义务和贞操义务是婚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特征。事实证明,这种忽略、漠视夫妻关系自然属性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婚姻是一男一女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合法结合,是作为男女两性精神生活、性生活和共同生活的共同体而存在的,强调同居义务和贞操义务是维持婚姻关系稳定的关键,也是家庭和人类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充实、重构、完善配偶权的具体内容十分必要。
2.现行法律对配偶权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我国《婚姻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对侵犯配偶权的认定,对有过错一方的惩处都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以致于夫妻关系的行为规范主要凭借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道德伦理的谴责成为惩处侵犯配偶权行为的主要手段。应该承认,由于道德具有对人们在婚姻家庭领域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进行评价的功能,对调节指导人们的婚姻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道德评价在改变人们行为上缺乏直接强制力,难以单独胜任在婚姻领域调整婚姻主体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使命。正是由于道德调整的无力和社会舆论谴责力度的疲软,导致婚姻关系以外第三人对他人婚姻关系的性介入及配偶一方对婚姻关系以外的性染指现象泛滥成灾,因通奸、姘居引起的离婚案件呈不断上升的态势,这是目前侵犯配偶权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由于缺乏对配偶权的有效保护措施,使众多的受害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并与那些侵害人恶意地、有步骤地促成婚姻解体并能免受任何法律追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救援无门的情况下,有的受害人转求用非正常手段保护自己,如凶杀、自杀或转向社会施以同态复仇。

3. 侵权责任纠纷 与 损害赔偿纠纷 的案由有何区别

侵权责任法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版称民事权益,包括生权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因此凡是侵犯以上权益的,都可能会发生侵权责任纠纷。

4. 婚姻自主权的侵权要件有哪些

主要有:
一、包办婚姻,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人采取各种手段使权利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另一方结婚。
二、买卖婚姻,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视权利人的婚姻自主权,利用权利人的婚姻为自己谋利,使权利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另一方结婚。
三、其他干涉婚姻自主权的行为,泛指任何干涉权利人婚姻自由的权利。
如婚姻自主权受到侵犯,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
以暴力干涉婚姻自主权的,可能会构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承担刑事责任。

5. 论文,题目是婚姻法中的配偶权,哪位高手有好的建议,给个提纲,要求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

配偶权是我国新的婚姻家庭法拟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婚姻家庭权利。这项权利内涵丰富,笔者就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配偶权的侵权及民法救济,略陈所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配偶权的侵权
由于配偶权是一种新型的婚姻家庭权利(民事权利),因此,现行《婚姻法》对配偶权的侵权的规定阙无。我国《宪法》第49条,《民法通则》103条和104条,对此也只是作了原则性和保护性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婚姻家庭、……受法律保护”。但是,这些规定只流于形式,尚不涉及配偶权的具体侵权行为,起不到真正保护配偶权利不受侵害的作用,因而,很难使合法婚姻关系免于外来侵害。
纵观西方国家的民法、婚姻家庭法或侵权法,都有关于侵害配偶权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有的甚至相当完备。如《法国民法典》规定,认为妻子不贞而给丈夫造成的精神损失可以金钱计算赔偿。英美法等国家把诱拐、通奸、虐待、离间夫妻感情作为对配偶权的违法侵权行为而要负赔偿责任。[1]因此, 我国新的婚姻家庭法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有关规定,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侵害方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切实地保护公民的配偶权。
配偶权是法律赋予的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基于夫妻身份而应当与享有的配偶身份权利。它是一种权利的集合,内含各种派生权利。例如夫妻同居权、夫妻忠实请求权(贞操权)、住所决定权、相互扶助权、生活事务代理权和共同生育权等。这些权利相互支持,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权利体系。若干权利的失落或受到侵犯,必将影各响其他权利的存在、行使和功能发挥,进而影响到夫妻感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婚姻关系的质量。[2]根据侵害配偶权的侵害主体的不同, 配偶权的侵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外部侵权型;二是内部侵权型。
(一)外部侵权型
所谓外部侵权型,是指侵害配偶权的侵权主体即非夫也非妻而是来自夫妻以外的第三人。第三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侵害配偶权,直接侵害配偶权即通常所说的“第三者插足”;间接侵害配偶权主要有拐卖、引诱配偶分居、离间夫妻关系等行为。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直接侵害配偶权——“第三者插足”
“第三者插足”,在法学界,一般认为是指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其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从而导致双方夫妻感情破裂的行为。[3] 这种直接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应当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侵权行为法理论,它包含四个方面的要件:

(1)损害事实。“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的损害事实, 是使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损害的事实。这种损害事实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损害事实, 其表现为“第三者插足”破坏了配偶身份的纯正和感情的专一。[4]即第三者直接侵害配偶一方的同居权、忠实请求权等等,从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以及因配偶身份的冲击而导致的配偶精神受损状态。例如,精神压抑所致的肉体伤害与病痛;社会地位、名誉、尊严等社会价值受到贬损;自我意识产生消极、否定情感、绝望等精神创伤。在认定损害事实时,我们要注意,如果夫妻关系在“第三者插足”之前已经破裂或者受害配偶方已抛弃配偶权力,则不能认定“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
(2)行为违法。侵害配偶权的行为, 指与有配偶者为非合法婚姻关系的两性生活的行为,这类行为表现为通奸、姘居、重婚等。“第三者”一方面违反了婚姻家庭法和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因果关系。 “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的因果关系较易认定,只要侵害配偶权的行为与配偶权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皆属侵害配偶权的行为。但需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确有夫妻感情出现裂痕而导致一方有“第三者插足”的情形。此种情形中,“第三者”的出现似乎只是一种结果而非原因。但是,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只是婚姻所衍生的权利而非感情。在婚姻面临危机时,配偶权利并非丧失,且双方并未作出解除婚姻的决定,即说明双方的婚姻仍有存在意义,是“第三者”的介入导致了婚姻的最终破裂。同时,“第三者”入侵所造成的婚姻破裂比之婚姻的自行终结给受害人所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5]
(4)主观过错。 “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的行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侵权。正如我国台湾学者钱国成所言:“故意或过失,因任何一种均足以构成侵权行为,但以背于善良风俗加损害于他人之侵权行为,则应以出于故意为限。”[6]侵害配偶权的故意, 是指“第三者”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进行准夫妻生活。这种故意应介于如下三个层次之间,其一,是明知其行为违法而仍然为之;其二,明知其行为违法并会导致对方配偶有损害而仍然为之;其三,明知其行为违法并会导致双方配偶以损害而希望或意欲这种后果的发生。[5]
以上是侵害配偶权的构成要件,在现实生活中,“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的具体情形有以下三种:
第一,通奸。这里所指的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的不正当两性关系的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对于多数夫妻来说,性生活的忠诚是婚姻存续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构成婚姻的生命基础。因此,通奸行为完全可能毁灭婚姻。[7]它是与一夫一妻制原则不相容的,对婚姻家庭稳定和睦和社会安定以及社会道德风尚存在严重的消极影响,因而,通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侵害配偶权的行为。
第二,姘居。姘居是指已婚男女双方或一方为非法的、缺乏长久共同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公开同居。姘居也是一种严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它同通奸有明显不同,前者是一种临时性的同居生活,后者则不存在共同生活;而且,姘居具有一定的公开性,通奸则具有隐蔽性。
第三,重婚。第三者与夫妻一方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构成重婚。“第三者插足”引发的重婚行为,从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来说,违反了一夫一妻原则;从配偶权侵权来说,严重地侵害了配偶另一方的同居权、忠实请求权,共同生育权、相互扶助权等一系列的配偶权利。由于我国刑法对此已有较为完备的规定,笔者不复再述。
2、间接侵害配偶权
所谓间接侵害配偶权,是指除了“第三者插足”直接侵害配偶权以外的,其它外部侵害配偶权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屡有发生。例如,引诱配偶分居;离间夫妻关系等。因为这些行为对社会危害性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危害性很大,如拐卖配偶一方,但有关法律已有规定,因此,笔者暂对阙如。
(二)内部侵权型
内部侵权型是同外部侵权型相对而言的,所谓内部侵权型,指配偶一方违反婚姻家庭法中配偶权利的规定而实施的对配偶另一方权利的侵害,致使另一方配偶专有配偶身份权益得不到实现的行为。内部侵权行为多数是同外部侵权行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第三者插足”型结合在一起实施。但也有自己单独实施的。前者如配偶一方与“第三者”通奸、姘居、重婚等直接侵害配偶权;后者如配偶一方滥用家庭生活事务代理权;不尽夫妻相互扶助义务;不履行同居义务等等。这些内部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同样也应符合“四要件说”(已如上述)。
二、关于侵害配偶权的民事救济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法治社会中,有权利就有救济。[8] 正如上面所述,侵害配偶权的侵权主体具有两重性,即外部侵权型中的第三人和内部侵权型中的配偶一方。受害方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请求给予民事救济。
(一)外部型侵权行为的民事救济
外部型侵害配偶权包含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针对这两种侵权行为,受害方可以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
因“第三者插足”而直接侵害配偶权的行为,是一种严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对此侵权行为,受害方可以采取两种救济方法:除去侵害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一,除去侵害请求权。“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受害配偶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请求法院或有关单位排除侵害,或者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诉请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
侵害,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同时,对于“第三者插足”导致的严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例如,因“第三者插足”而引起的自杀、凶杀事件,还可适用《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规定的民事制裁。正如有的学者所主张的:“侵害配偶权的行为,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对其进行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非法所得,罚款或拘留,是可行的”。[4]
第二,损害赔偿请求权。“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既可能造成财产损害,也可能造成精神损害(但主要是一种精神损害,已如前述)。前者指配偶权受损时,所发生的财产损失,后者是指配偶权的其他派生权利受侵害时,权利人所受到的精神痛苦。而“财产民事责任,是一种私法责任,这种责任以补偿为核心”。[9] 侵害配偶权可以适用财产损失的民事责任形式,已成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常用的做法。我国学者对产赔偿的范围甚有批评,[10]提出了各种标准以决定赔偿范围。有谓依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来决定赔偿范围;有谓依法规目的来决定赔偿范围。但通常说到为应分别所受损害与所失利益两种情形来决定其赔偿范围,对于前者应予赔偿,而对于后者则不予赔偿。故受害之配偶可请求的财产损害赔偿主要有:侦查通奸事实之费用;通奸之子生产费用;对通奸之子扶养费;撤销通奸之子为自己婚生子女之费用;离婚诉讼费用;闻悉通奸事实,情绪激动,致身体健康所受之损害。至于所失利益,例如继承期待权,及基于婚姻关系存续所生之财产利益,则不得请求。[11]当然,这里并不排除“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的受害方的其他财产损失。这些损失应由受理案件的法院或有关单位灵活把握。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可请求损害赔偿金,各国立法和学说均有分歧。但从本世纪的立法和判例发展的情形看,承认对精神损害的金钱赔偿,已是民法发展的潮流。[12]“第三者插足”侵害他方的配偶权,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直至离婚,多数是引起配偶另一方的精神创伤,使配偶权出现不完整性,如配偶忠实请求权、同居义务遭受破坏。因而立法明确规定第三者的精神损害赔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是弘扬配偶权的道德价值、法律价值的需要,也是统一执法标准,实现法律功能的需要。它对维护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全面保护公民配偶权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同国际立法全面保护公民人身权的发展趋势接轨的需要。
“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权而赔偿的精神损害主要是赔偿精神创伤和精神痛苦的损害,具有慰抚金的性质。正如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所指出的:“与有配偶者通奸而造成损害者,实属不多,纵或有之,赔偿数额亦甚微小,故若不使受害人请求相当之慰抚金,则加害人几乎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实不足保护被害人。因此,“第三者”侵害配偶权,负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应系一项促进法律进步的活动,在法学方法论上是最可采取的途径。[13]具体赔偿数额,就目前我国实际而言,立法上可采取以受害配偶的月最高收入为计算单位,由义务主体支付1—10 个月的精神
4楼

损害赔偿费。同时,法官可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但赔偿总额应不超过10000元为宜,情节严重的除外。
至于因第三人间接侵害配偶权的行为,致使他方配偶的配偶权受到损害的,第三人应给予受害配偶方一定程度的赔偿,具体范围和数额可参照“第三者插足”的赔偿的有关规定。
(二)内部侵权行为的民法救济
内部侵权行为的民法救济不同于外部侵权行为的民法救济。对于内部侵权行为的民法救济,我们应分清权利义务主体,正确把握受害方的民事救济方法,以及侵害方的责任承担。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给予受害方以民法救济。
1、对配偶一方超越生活事务代理权所为的代理行为, 配偶另一方可行使其除去侵害请求权,但第三人是善意的除外。
2、对配偶一方不尽相互扶助义务或虐待、遗弃另一方的, 受害方可诉请法院责令侵害方承担履行法定扶养义务的责任,即判决侵害方给予受害方一定的扶养费。
3、对配偶一方不履行同居义务,与他人通奸、姘居、 情节严重的,如果造成对方配偶精神痛苦、精神创伤,另一方可以诉请法院。若法院判处离婚的,应由过错方补偿受害方慰抚金。但是,必须指明的是,慰抚金的赔偿应参照前述的精神损害的规定,不能随意地扩大其比例和数量及范围。除此以外,法院在受理这类离婚诉讼中,还可以借鉴墨西哥民法典的规定,限制过错方的离婚诉权和过错方再婚的权利。同时,还可以借鉴缅甸佛教法的规定,因反复虐待行为或因妻通奸判决离婚的,分割财产时,法院作出有利于受害方的指示,使有责任者丧失其全部财产权利。[16]
【参考文献】
[1]江平.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m〕.法律出版社,1988.
[2]陈林林.婚姻侵权及保护——以配偶权为基点〔j〕.学术交流,1999(2):125.
[3]陈小毛.第三者插足现象的法律思考〔j〕.律师世界.1998, (6):6.
[4]杨立新.具体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暨实例评析(中册)〔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石春玲等.婚姻家庭法应当明确规定第三者的民事责任〔j〕.当代法学,1998,(6):42—45.
[6]刁荣华.中国法学论著选集〔m〕.中华民国,1965.
[7](美)威廉•杰殴•唐奈、大卫•艾•琼斯著,顾培东、 杨遂金泽.美国婚姻与婚姻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8]沈宗灵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孙笺侠.法的现象与理念〔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
[10]李银河,马忆南.婚姻法修改论争〔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1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2]梁慧呈.民法学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15).
[1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4]韩松:婚姻权及其侵权责任初探〔j〕.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3).

6. 离婚损害侵权责任是什么权

根据我国民法侵权责任的一般原理,离婚精神损害侵权责任有如下几个构成要件:

第一,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前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过错方造成的的损害事实,主要是指使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损害的事实。这种损害事实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损害,其表现为离婚过错方破坏了配偶身份的纯正和感情的专一。[2]即直接侵害了配偶一方的同居权、忠实请求权等等,从而使无过错方遭受精神上和感情上的痛苦和折磨,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例如,精神压抑所致的肉体伤害与病痛;社会地位、名誉、尊严等社会价值受到贬损;产生消极、否定、绝望等情感。

第二,行为人有过错。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的重要要件。过错责任是侵权法归责原则体系中的一般原则[3]。构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侵权行为,是侵害夫妻配偶权的行为,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因此,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此应注意,离婚本身并不构成侵权行为,离婚是对婚姻破裂事实的认定,构成侵权行为的是引起离婚的原因,如通奸、姘居、重婚、虐待和遗弃等行为。

第三,客观存在的危害行为。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外化为行为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构成离婚精神损害的过错行为主要有:其一,重婚,从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来说,重婚违反了一夫一妻制原则;严重地侵犯了配偶另一方的同居权、忠实请求权,共同生育权、相互扶助权等一系列的配偶权利。其二,通奸,通奸是指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的不正当两性关系。“对于多数夫妻来说,性生活的忠诚是婚姻存续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构成婚姻的生命基础。因此,通奸行为完全可能毁灭婚姻”。[4]它是与一夫一妻制原则不相容的,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睦和社会安定以及社会道德风尚存在严重的消极影响。其三,姘居。姘居指配偶一方与第三人为非法的、缺乏长久共同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公开同居。姘居也是一种严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姘居也是侵害一夫一妻制的行为,侵犯了无过错一方的人格尊严和配偶权,属于过错行为。

第四,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指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过错行为导致了损害事实的产生。根据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理,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前提和基础,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依据。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即过错方的过错行为是造成无过错方精神痛苦的原因,无过错方的精神痛苦是过错方过错行为的结果,受害人才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但需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确有夫妻感情先出现裂痕而导致一方出现“过错行为”的情形。此种情形中,“过错行为”的出现似乎只是一种结果而非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只是婚姻所衍生的权利而非感情。在婚姻面临危机时,配偶权利并非丧失,且双方并未作出解除婚姻的决定,即说明双方的婚姻仍有存在意义,故仍可以认定为“过错行为”导致了婚姻的最终破裂。

第五,离婚的发生。这是婚姻精神损害赔偿的特殊要件。只有离婚的发生,才导致受害方取得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而且,我国大多数家庭实行夫妻共同财产制,只有在离婚时才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前财产权属未确定,赔偿也无法进行。而且,由于过错行为导致婚姻完全破裂,也是损害事实的一部分和考量受害方精神损害程度的标准。

7. 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这些法是什么关系那些是特别法

民法通则是民法的“基本法”,内容涵盖民法各部门法包括(物权法、担保法专、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类似于属民法各部门法的“母法”,但在法律效力上不是高于民法各部门法,有时反而低于民法部门法。相对于民法通则,这些民法部门法都是“特别法”。而特别法的效力高于一般法。

民法调整的主要是财产关系,也有少量法律调整人身关系,如婚姻法。因为第一部婚姻法制定于1950年,比民法通则早(制定于1986年,2009年修正),所以民法通则没有涉及婚姻人身关系,

8. 关于婚姻法

夫妻可以对婚前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做明确的约定,约定哪些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哪些属于个人财产,这个约定是有效的,并且对双方具有约束了,一般叫做夫妻财产协议,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协议看做是一个合同,这个协议和《合同法》中的合同是一样的,都是意思自治的表现,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意思表示真实,不侵害第三人的利益,约定的效力要大于法定的效力,对双具有约束力。这也是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法意思自治的表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我国没有所谓独立的财产法,我国很多法律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等都对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做了调整。

阅读全文

与婚姻权及其侵权责任初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