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出国劳务产生纠纷怎么打官司
应该适用中国《劳动法>调整。
Ⅱ 由中介介绍到国外打工,产生劳务纠纷,适用于《劳动法》吗
如果你是属于劳务派遣性质,即你与国内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你到国外的用工单位工作,那么受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约束和管辖。
如果你仅仅是向劳务中介公司支付了一笔中介费,由劳务中介公司为你介绍了一份工作,而你是与国外的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那么你与国外公司的纠纷不受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约束和管辖。如果是与中介公司的纠纷,虽然不适用劳动法,但是可以作为普通民事纠纷向法院起诉中介公司。
Ⅲ 在国外老板拖欠工资怎么办
在国外老板再中国境内办企业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执行。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有3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
优点:方式简单。
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优点:除了工资外,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双倍工资等,并且一般都可以最终解决;
缺点:申请劳动仲裁就是打劳动官司,程序稍多,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3、有欠条的,可以直接起诉到法院,要求支付欠条里的工资数额。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劳动法》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八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Ⅳ 国外劳务纠纷 当地大使馆不处理怎么办
首先,问公司是不是给加钱,
一般来说,这就是自己承担风险了,
终止合同的话专,就属找航班回了呗,就是检查隔离啥的费用……
使馆才不管了。
那次在马拉维,遇到吸血鬼事件,使馆是发了通知,可是你终止项目回了,那再做的费用可是自己的,所以冒险做了,还花钱请俩警察跟着……这就是项目的风险,自己担
Ⅳ 和美国人有劳动纠纷应该如何处理
在国内按照国内劳动法处理,在国外按照所在国劳动法律法规处理。
美国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在美国,劳资争议指雇用者与被雇用者之间对既存权利和利益要求发生的纠纷,一般按权利和义务分为权利争议(对既存权利的争议)和利益争议(要求新权利的争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主要是针对集体谈判建立的,即主要处理利益争议,包括开始谈判前的争议处理和谈判过程中的争议处理。
权利争议处理
权利争议是指对既存权利的执行、解释造成侵犯而引起的争议。这种权利一般是根据法律法规、团体协约、雇用契约的规定而取得的,如最低工资和工时、劳动安全卫生、养老金等。这类争议大多数通过司法程序处理。集体合同签订以后双方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一般不允许采取产业行动,可根据集体合同约定的申诉程序提请仲裁或向法院上诉。
利益争议处理
在美国,劳资双方接受调解或仲裁遵循自愿原则,即劳资双方如果不能就集体谈判达成协议,经双方同意可提请联邦仲裁调解局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提请仲裁解决争议,而一些私营部门会采取罢工或关厂等产业行动。
调解方式
劳动利益争议发生后,由劳资双方或政府指定的第三者出面进行调解,使争议能够得到及时处理。该第三者由私人、官方人士或社会团体担任,无强制权力。在双方意见基本接近后,调解人即可退出,由劳资双方作出最后决定。
仲裁方式
——自动仲裁方式。发生争议前,劳资双方商定一旦发生争议,通过仲裁方式(由双方同意的仲裁人)解决。程序:劳资双方将争议提交给第三者仲裁;材料提交给仲裁者调查,在争议交付仲裁后到作出裁决前,劳动者不能罢工,雇主不能闭厂;仲裁人颁布裁决书;执行仲裁裁决书。自动仲裁主要在于自动性,任何一个环节都以双方同意、自动为条件,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就不能进行仲裁。仲裁裁决双方同意就行,不同意就停止执行。
——自愿仲裁方式。劳资争议双方愿意将自己不能和解的争议,交付第三者处理,且双方约定服从仲裁决定。采用这种方式的手续和程序比较简单。劳工部和各州、美国仲裁协会都有仲裁员名单,将仲裁人(教授、专家、学者、律师等)的资料列入名单中,供企业劳资双方选择。一般在签订集体合同时就附有仲裁人员名单,以便在发生争议时可以从中选择。目前美国约有90%~95%的集体合同都规定自愿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内容。在仲裁过程中,一般先由仲裁人邀请双方当事人举行听证会议,听取双方申诉,而后仲裁人调解。若调解不成,则由仲裁人作出仲裁裁决。如果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人认为仲裁裁决收有违法情况或歪曲集体合同内容时,有权向联邦法院或州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一般只对仲裁程序进行审理,除非仲裁员发生了腐败、造假、欺诈等行为,否则不会再审推翻原仲裁裁决。
——强制仲裁方式。按照联邦法律,要求劳资双方将某类争议通过政府专设联邦机构以仲裁方式解决。采用这种方式主要因为有些产业部门及职业对于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一旦发生争议,如果政府不进行干涉,可能破坏社会的安定。因此,对这种劳资争议,政府采取直接干涉政策,由政府设置仲裁机关主持,实行强制仲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必须将争议交付仲裁,且无选择仲裁机关或仲裁人员的权力,必须接受政府任命的仲裁人员的仲裁决定。在美国,由于普遍认为铁路交通涉及公共利益,对铁路工人争议实行强制仲裁的时间较长。
和解方式
劳资双方对争议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这种方式是在发生争议后由劳资双方当事人自行处理,达到和解目的;不能自行处理时,将争议问题提交工会,由工会出面与雇主交涉,由劳资双方代表按照集体合同所规定的争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劳资双方代表一般按集体合同的规定组成常设的争议处理委员会,对争议问题进行磋商解决。
非常方式
劳资争议采取以下方式不能解决,可能加深矛盾,最后导致双方采取非常方式解决。工会方面可以采取纠察方式,在企业入口处设置纠察线,要求本工会会员不得进厂工作,或者联合抵制和罢工,包括长期罢工和短期罢工。雇主方面则可以发布禁令,从当地法院取得有关禁止工会纠察或采取其他行为的命令。
Ⅵ 中国企业在国外发生的劳务纠纷是否适用于中国国内法律
发生纠纷在国外起诉,适用法院所在国家的法院,也就是外国的法律。
Ⅶ 中国公民在国外发生劳资纠纷怎么办
(一)自行协商(劳资谈判)1、提出谈判意向,明确要谈判的主要议题;2、确定并相互告知双方参加谈判的主要成员;3、确定谈判的时间、地点;4、举行谈判,提出和交换劳资纠纷中的处理意见;5、就焦点问题进行磋商、让步或变通,提出综合解决方案;6、谈判达成一致意见,执行谈判成果;7、谈判破裂,邀请第三方介入,继续谈判或者寻求谈判外其他解决途径。(二)劳动仲裁从目前的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来看,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主要法律途径,也是民事诉讼前必经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的劳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于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解决劳资纠纷,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程序规范,如《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有明确规定,因此对其流程在此不再一一详述。(三)民事诉讼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一般来讲,经过劳动仲裁裁决后的劳资纠纷案件,通常都会进入民事诉讼程序。起诉劳资纠纷案件经过劳动仲裁裁决以后,如果对裁决结果不服,应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与劳动仲裁机关同一区域的相应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劳动仲裁中的申请人还是被申请人,都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诉讼;如果双方均起诉的,一般以先起诉的列为原告。上诉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程序同一审。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申诉同其他民事纠纷案件一样,在劳资纠纷案件中,如果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但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如果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超过两年,当事人则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申诉。通常情况下,人民法院对于申诉案件的受理并无严格的时限要求。
Ⅷ 中国施工队在国外工作发生的劳务纠纷是否适用于中国国内法律
国内企业在外国施工的,应当按照国内法律规定处理;
派驻合资企业的工作人员,两个国家的法律都适用。
Ⅸ 劳务纠纷或拖欠农民工工资:中国人在国外注册的公司签订的劳务合同,发生劳动纠纷,在国内怎么拿回劳动报
属于国外法律管理,可以在国外打官司。
既然发生劳动纠纷,说明你与老板已经撕破脸,基本上没有可能在国内拿到劳动报酬。
Ⅹ 在国外工作与中国的公司发生劳务纠纷向哪个单位申诉
请问中国企业在国外发生的劳务纠纷是否适用于中国国内法律 发生纠纷在国外起诉,适用法院所在国家的法院,也就是外国的法律。 不一定能适用中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