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矛盾纠纷化解的经验和做法
1
“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调解法
有的矛盾纠纷争议的不是重大的利益,回而是为了争面子、赌气答,对于此类纠纷,调解人员就可以先用“背靠背”调解法。调解人员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待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意见接近时,再把当事人叫到一起“面对面”地做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谦让、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从而避免情绪对立和吵闹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发生,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2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调解法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对当事人进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通过法情并用,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作用,唤醒当事人的良知,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
3
借用外力调解法
调解人员还可以通过调查摸底,请出当事人佩服、对其有影响力的人来做当事人双方的工作,缓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引导他们达成调解协议。
⑵ 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一、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对各乡镇维稳、综治、司法、民政、土地、计生等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对每个自然村选派2-3名义务调解员,健全行政村民调委员会,并由村委一名主要领导任调委会主任,配合包村干部、干警开展调解工作,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县、乡、村、组四级调解工作网络,确保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⑶ 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汇报材料怎么写
通过全面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能使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得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得到夯实,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保持信访总量,使群体性事件持续减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措施,深入排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
(一)排查重点。从单位的实际出发,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做为排查调处的重点:土地承租、财务公开、区收区支、风险理赔、各种救济等群众反映敏感问题全部做到公开。
(二)明确责任。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解决。民事纠纷调解工作中,调委会充分发挥其作用,以预防为主。做好调解工作,可使社会稳定,避免不少民事纠纷的扩大,真正发挥了调解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二、多措并举,综合治理,集中化解各类突出矛盾纠纷。
(一)切实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力度。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党支部领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二)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和困难。高度重视,认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事项,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且能够解决的,落实责任单位,限期督办解决。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可以逐步变通解决的,做好面向群众的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信任。
⑷ 矛盾纠纷有哪些类型
有赡养纠纷、房屋纠纷(常见的),还有合同纠纷、工程合同纠纷、商务纠纷、医疗纠纷、旅游纠纷、劳动纠纷、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1、房产纠纷
房地产纠纷是指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当事人之间因房地产权益而产生的争议。实际上也就是房产(房屋权益)纠纷和地产(土地权益)纠纷的总称。其当事人既可以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房地产管理机关,其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涉外房地产关系中的外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和港澳台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释、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而引起的合同当事人的所有争议。合同纠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争议主体对于导致合同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法律事实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合同纠纷的范围涵盖了一项合同的从成立到终止的整个过程。
3、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4、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的纠纷,目前中国的医疗纠纷是特别不好处理的事情。
广义的医疗纠纷包括医患双方发生的民事纠纷(民事赔偿等)、行政纠纷(行政处罚等)、刑事责任(医疗事故罪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5、旅游纠纷
旅游纠纷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之间因旅游发生的合同纠纷或者侵权纠纷。 旅游纠纷有有以下解决途径: 一是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⑸ 矛盾纠纷种类有哪些
矛盾纠纷分类包括:
1.民事纠纷
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涉及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纠纷.包括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产物业、人身损害、合同、借贷等民事行为引发的纠纷.
2.行政纠纷
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和纠纷.包括土地、山林、水利、资源权属、医疗卫生、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行政行为引发的争议和纠纷.
3.涉法涉诉纠纷
指当事人对刑事执法、行政执法等权利部门对案件或问题处理不满而又引发的矛盾纠纷.涉及到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判决或裁定,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现实问题,主要是当事人对己经生效的法律判决或行政裁决表示不满.
(5)矛盾纠纷典型材料扩展阅读:
根据民事纠纷特点和内容,可将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的民事纠纷和财产流转关系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权关系民事纠纷和身份关系的民事纠纷。
构成行政争议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争议的双方中有一方是行政机关。
(2)争议是由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为引起的。
(3)行政争议是以行政机关依其职权,因其作为或不作为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形成行政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为前提。没有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行政争议便不存在。
(4)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出复议或诉讼,是法律允许的,解决行政争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⑹ 社区业主矛盾纠纷座谈会发言稿
社区座谈会发言稿
我们十几名同志在社区这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0年,十年来,我们在区街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同时也在我们自身的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社区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对社区建设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都经历了工作中的苦辣酸甜,最终得到了领导的认同,居民的认可。
那是2000年3月初,在我居住的小区张贴着宣武区招聘社区事业干部的启示,这是社区给予竞争者的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机会。我报了名,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四道关,如愿以偿的走入了社区工作行列,有幸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是一次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工作我充满了信心。自从来到居委会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决心一定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试岗期间,我放弃了“五一”假日和周六日休息时间积极走门串户,一面认识熟悉了解居民,同时也让居民认识了解自己。主动配合老主任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于2000年6月经过居民代表选举获得满票当选主任职务。正当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家里发生了意外的情况。婆婆在8月7日突然病故。照料公公的担子落在了我的肩上,没过二十天我父亲全身瘫痪住进医院,母亲双目失明,家庭负担十分繁重。工作上身兼二职。当时居委会成立不足一年,基础资料皆无,居民中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压力和困难面前。我没有畏惧,更没有后退。我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家庭中照顾双方老人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决不能落在后面。居民的问题一定尽力去解决。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爱人和居委会全体同志的帮助支持下,我克服了种种困难,确保居委会工作不受影响。工作中我曾遇到过来居委会撒酒疯的、犯精神病的、耍无赖的。也调解过邻里关系。协调过居民同单位之间的矛盾,虽然做工作占去了我一些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有时候到该吃饭的时候回不了家,到该休息时睡不了觉,这些我从没计较过。居民发牢骚提意见我正确对待。我只有一个想法。为居民排忧解难,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搭进一点休息时间值的。因为这就是社区工作,这就是我工做的岗位。
由于自己辛勤努力的工作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在2008年初的一天,社区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一个纸包来到居委会,含着眼泪对我说“小夏你帮帮我”我劝老人别着急,慢慢说,老人告诉我,儿子刚刚刑满释放,没有工作,要用我的房子抵押贷款做生意。我怕他把房子弄没了,我连个养老的窝都没有,求你帮我把所有证件保存起来。我劝她再想想别的办法,能否把证件放在亲朋好友家,她说放在谁家我都不放心,只有放在你这儿,我才最放心。你就帮帮我吧。看着老人乞求的目光,我没有推辞,至今老人的房产证、身份证、户口本、存折包括防盗门钥匙,还在我这里放着。我们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同时各级领导也在关怀着我们。为了表示对社区工作者的关怀牛街街道将慰问社区工作者,工作形成文件纳入了《工作制度手册》我们受益,我们欣慰。
社区这个岗位是锻炼人、提高人的岗位,在教育居民的同时我们自己也深受教育。做好社区工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居民对社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不断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