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开复:为什么我不看好此次微软重组
表面上,微软正在解决内部缺乏协调和创新不足的问题,实际唯一目的在于确保公司长期利润增长,尤其在微软的新产品方面。昨天虎嗅编译的文章已指出:鲍尔默的重组计划给微软企业文化带来“一个巨大的风险”。“微软必须要打造一种全新的文化,连同财务激励因素一起,这样才能让重组发挥效果,而不会发展成一次灾难。”而纵观所有目前为止对微软重组的评论分析,曾在微软工作过的李开复的这篇分析可谓最清晰、直接,也不无犀利。从他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一家大公司面对新形势如何勉力为之、却难再造基因的窘境。转载如下:微软宣布了期待已久的重组。微软重组有几个重点:1.中心化大公司组织结构。鲍尔默强调这是个“一个微软”的策略,以大公司战略为核心。也就是说微软将从一个“业务型组织”调整到“职能型组织”。过去每个业务群像是一个子公司,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每个高管负责多产品,但是只专注下列的职能之一:工程、市场、商务或销售。微软希望经过此改变能一致划技术平台和用户体验。2.强调消费者,强调硬件。近年微软在消费者方面节节败退,而在企业级别软件却做的不错。这次重组可谓背水一战,加码消费者。另外,微软暗示了也会参加和主导更多硬件。3.鲍尔默的角色更加重要。从部门收回权力,让更多决策要到鲍尔默层面才能决定。这次改组是鲍尔默“最后一次机会”,他将背水一战。4.顺便处理高层升迁。大公司往往会用改组来给部分人更大的权利,消减一些其他人的职权,让他们知难而退。这次Craig Mundie,KurtDelbene和Rick Rashid失权,更早StevenSniofsky和Don Mattrick离职,可能也都是看到了对他们来说,未来不更美好。我对这次重组并不看好,因为有下列几个比较大的问题:1. 改组影响执行速度。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最重要,这样的一个重组可能会导致协调成本更高,决策更慢。比如说Skype是很重要的资产,但是它进入微软后面市 场份额开始下滑,而这次重组可能对这类“需要快”的产品带来巨大的打击、在越来越多公司用“轻公司、创业”模式来寻找更快的时候,微软不与时俱进,却改组 成了“重公司、整合式决策”。2.赌注太大,不够务实。微软的强项是企业级软件,而在消费者领域,微软被在苹果、谷歌、Facebook打的满地找牙。因此,我个人认为微软不妨接受消费者业务未来不可避免慢慢地衰落。希望企业级的成长能弥补,因为企业级对IBM、Oracle、SAP的 战役还是可能赢的,也有巨大的价值。但是,这次改组我们看到是微软对消费者领域依然充满信心,增加投入。虽然消费者技术确实带来企业级的革命,但是感觉这 是bet the company move是一个打不赢的战役。而且,整合一整个公司可能带来比较大的成本,而有些整合可能并没有双赢,而且还可能带来包袱。3. “一致化”不是用户的需求。鲍尔默提出:新组织架构要“为 PC、平板电脑、手机和 Xbox 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如果过去 10 年我们学到了什么,就是这些设备需要根据场景开发合适的界面,不是不可以一致化,但是把一致化当作主要目标,就是把微软作为中心,而不是把用户需求作为中 心。最经典的历史案例就是 Windows Mobile 早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司要求和 Windows 整合,结果整个体验像 Windows 却很难运用功能,也不是用户需要的。另外,微软希望消费者购买“全套微软”设备,这也是个困难而不务实的目标。4. 大公司架构反微软基因。微软的管理基因是“牛仔”,最成功的产品线和领导者是最独立不听话不协作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打造 Xbox 的 J Allard,和曾经成功管理 Office 多年、并曾经拯救 Windows 的 Steven Sinofsky。微软很多中高层奋斗的目标就是成为下一个“领头牛仔”,能做到一个业务群的 CEO。而这次的重组不但不符合牛仔基因,还限制了中高层的梦想(因为最高能达到的级别只是“工程集团负责人”,而不是“业务群 CEO”)。估计会有更多中高层领导流失。如果这个改组要成功,微软需要一个新的文化,给优质员工不同的期望值和激励机制,而这是很难很难的。5. 职能型公司如何问责?一个接近千亿美元业务,近十万人的公司,实在不适合职能型的组织架构。一个组织架构的可持续性,很大程度要看是否能达到问责 (accountability),而最简单有效的制度就是划分成产品线,让每个业务群的负责人有自己的季度盈亏目标。这次改组的职能型架构,把所有盈亏 目标都放在鲍尔默身上,向他汇报的人却只有工程、市场、商务等目标,感觉很难运营,很难管理,很难衡量,很难持续。6. 鲍尔默是否胜任。鲍尔默本身是一个卓越的单业务管理者和一个超级销售专家。但是他在 CEO 层面表现欠佳,在战略、协调上一直表现不佳。这次把更多协调的工作和大量的多产品线的决策压在他一人的肩膀上,令人很难乐观。7. 高层失血严重。我一直认为Steven Sinofsky是CEO的最好人选,他虽然强势凶悍,但是他在每个职位上都能够放权,也能达到他人达不到的执行效率。他在一年前离职,可能就是鲍尔默无 法给他一个更高的接班人职位(今天的改组,也看到了没有二号人物的角色)。
『贰』 李开复为什么要离开微软是他和Bill Gates吵架吗
他自己说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为了中国的学生.具体是为什么我想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把
『叁』 为什么李开复离开微软是遭到起诉而唐骏离开却被授予荣誉呢
做人层次的不同:李开复离开微软跳槽到微软最大竞争对手Google,并很可能将微软的核心机密透露给了Google,丧失了职业经理人的最基本原则;而唐骏跳槽到盛大,与微软的业务不产生冲突,直到现在唐骏到了新华都,当公司准备进入IT业务并有可能和盛大的业务产生冲突时,唐骏毅然放弃该项业务,两年内不做和盛大产生冲突的业务,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肆』 李开复称口误给旷视科技等公司带来困扰,真相还是掩饰
我相信李开复应该是口误的,因为像这种敏感的信息,李开复作为一个商业大佬,应该不太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该说和什么不该说,他应该非常的清楚。
对于这起事件大家如何看待?欢迎留言探讨!
『伍』 李开复赔给微软多少钱
新闻里说的协议要求各方保密,不清楚数额
2005年12月23日消息据外电报道,刚刚在美国在线“竞购”战中结束交火的Google和微软公司周四宣布就李开复的人事官司达成了和解协议。
北京时间周五早间(当地时间周四下午)微软公司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说:“双方已经达成私下的协议,并解决了所有问题,各方也都满意。”不过,声明说协议要求各方保密,因此微软并没有多谈。
Google公司则发表了一份来自李开复的声明,现任Google中国业务总裁的李开复表示他对于这些和解的内容感到满意。
今年7月份,Google雇佣李开复负责中国研发中心业务,微软以李开复违反非竞争协议为由将他和Google公司告上法庭,微软要求法庭禁止李开复在一年内到Google就职,并要求获得经济补偿。后来,法庭宣布暂时禁止李开复在Google从事和微软相竞争的工作,但允许他到中国招募人员。此案正式审理原定于明年1月份举行。
目前,法庭方面尚未宣布微软撤诉或是取消明年的审判。
值得一提的是,法庭文件显示,从2000年8月以来,微软给李开复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薪酬,单在2004年就有100万美元。
舆论一般把这场有关李开复的官司看作是微软和Google在搜索和网络广告市场死磕的一个缩影。
望楼主采纳!!!
『陆』 李开复为何不在微软公司继续干下去
我在别的网站上到过相关的猜测,好象看似乎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不过真正的原因我们这些外人是久远也不会知道的,这是人家的个人隐私。就象是一楼朋友讲的,别人有别人理想。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的。
『柒』 有人知道当初李开复为什么离开微软吗
李开复加盟Google绝对是让人们震惊的,要知道他是从微软的全球副总裁的位置上离开的,并且是加盟到一个让比尔·盖茨都觉得是自己最大竞争对手的公司里去了,难怪微软不惜付诸于法律把李开复和Google都告上了法庭。可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时间,李开复事件成为一个旋涡的中心,吸引了人们的极度关注和视觉神经。一个曾经显赫的人做出的一项决定,没想到能带来如此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只因为他来自于微软的高层,同时投靠了一个竞争对手的怀抱。仔细品味,其中内涵不可谓不深,李开复究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呢?Google能成就其梦想吗?
喜新厌旧 为何晚节不保?
闪电般离开微软,加盟Google,这件事发生在李开复的身上,多少是令业界震惊的。李开复如此之儒雅、睿智,向中国大学生大力倡导诚信之风的人,为何也做了他人之“枪子”,晚节不保?要知道,李开复曾经明确表示过,微软将是他的最后一站,为什么又突然变卦了呢?究竟是什么让李开复选择了Google?
最冠冕的说法是,李开复早就想回中国了。“虽然被调往美国,我很多心思还是在中国的,因为这是我的故土”李开复说加盟Google的根本原因是思念故土,思念中国的青年,“这些年,我写过4封信、很多文章、办了一个网站里面有一个论坛、过段时间还要出一本书,这些都是为了中国的青年。”笔者不怀疑李博士的坦诚和一片游子之情,只是选择Google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武?要知道Google是微软的竞争对手,李博士在微软又曾经身居要职。而且单纯地打出思乡牌,也让人觉得李博士是在博取民族情感。
况且,李博士虽然有思乡之情,但也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如果为了回国而找一个枯燥的职位也不是我的本意”,这个职位必须要“首先要能回到中国,其次必须要符合自己追求激情的信念”。笔者也相信李开复跳槽是为了“让每一位用户都接触并使用上最先进的技术,同时我也想为中国的发展和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加盟Google使我有机会实现上述两个目标,我现在非常期望返回中国,开始我新的工作生涯。”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微软那个复杂的地方,李开复有着很多离开的理由,但是笔者觉得闪电般离开是不可取的,一个普通的员工离开一个普通的岗位还需要提前一到三个月告知上级部门,更何况李开复已坐到如此之重要、如此之高的位置上,他的离去不应是闪电般的,而且是投奔直接竞争对手。难怪微软要愤怒了。
“几年前,人们都说,能干的人向往微软,想进入微软,而现在,人们看到,能干的人向往Google,想进入Google。这也不奇怪,在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的信息领域,没有永远的领先者。微软面临Linux等开源软件的挑战,它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缓慢下来了,股票、期权的价值不那么吸引人了;反之,Google则显示出很大的活力和吸引力。”倪光南对李博士的离去感到可以理解。学界的认同,也为李开复的中国之旅奠定了基础,虽然目前李开复还不能回来展开工作。
微软很在乎 盖茨很生气
李开复的离去对微软的打击不可谓不大,高层离去,选择的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比尔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李开复在业界、学术界威望都很高,而且他在大公司也有很多人脉,所以微软才会这么急。微软求助于法律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微软在起诉书中称,李开复早有投奔Google的想法,在今年4月中旬首次与Google接触,并在6月开始休假,紧接着在7月5日,他便通知上司Eric Rudder,自己不会再回微软。
微软称,李开复与微软签订了保密协定,协定内容包括:在离职一年之内,不得从事与微软展开竞争的工作。微软律师说:“(李开复的行为)简直是对他与微软所签协定最肆无忌惮的侵犯,他现在的职位与当初在微软所从事的工作构成了最直接的竞争关系。”微软明确表示:“作为公司高层,李开复博士了解微软在搜索技术和中国业务战略方面的商业机密。他所接受的职位,是为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做同样的技术和战略,这与他所签订的合同责任是不相符的。”微软还表示,这一行为与微软员工签订的保密协议、非竞争协议是相违背的。这也是为什么法院开出临时限制令的原因了。
李开复的离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鲶鱼效应,据悉,微软公司先后已经有上百人加盟Google,只不过李开复是其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一位。微软怎么能不恼火?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市场,微软与Google已经成为劲敌。随着Google在搜索领域的异军突起,引起了微软帝国的足够重视,微软也一直试图在这个领域有所斩获,但李开复的离去在一定程度上对微软在这个领域的耕耘造成了影响。
对于一直在科技领域保持霸主地位的微软来说,李开复的“背叛”无疑是不可饶恕的,因此微软最终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回公道。来自法庭的最新消息显示,法庭做出一项裁定,李开复博士现在暂时不能履行Google雇其去从事的工作。最高法院法官Steven Gonzalez发出一项临时限制令,禁止李开复在Google从事任何与其在微软工作领域相似的产品、服务和项目,包括互联网和桌面搜索技术。虽然官司还没有最终的定案,但微软起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先机。
当然,Google有自己的看法,在法庭做出裁定之后,Google随即表示,“虽然我们并不认为这个临时性限制命令有必要,我们很高兴法官意识到Google和李博士所需要做的只是要避免李博士做任何与他之前在微软的项目有竞争性的事务。正如我们一直所说,我们本来就没有这样的意向让他做这些事情。法官同时也要求微软更清楚地阐明他们认为李博士在微软曾经做过的、并将会与Google有冲突的事务。我们期待着微软执行此要求,给出清晰的说明。”事实上,Google对微软起诉早已预料到了,因此在运筹处理中也就游刃有余多了。
Google靠什么吸引了李开复?
Google到底靠什么让李开复义无返顾地选择离开微软呢?难道仅仅是李博士的一个中国情结吗?显然不完全是。起初市场传闻是猎头公司在其中运作,并传出1.3亿的猎头费用等等。但很快李开复就自报了自己并不是通过猎头公司而加盟Google的,“因为我和Eric认识了那么多年,如果这样还要聘请猎头等于白白把钱送给别人”。李开复称加盟Google是他自己通过Email开始的。
李开复所说Email的对象就是Google现任CEO Eric,实际上李开复和Eric是多年的朋友。李开复在苹果任副总裁时曾与Sun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基于Java的多媒体技术,要挑战微软,当时与李开复搭档的Sun公司负责人就是Eric。数轮邮件之后,李开复和Eric开始了电话交谈,李开复担心的是Google的这个中国总裁会不会是业务型的,如果是业务型的也不符合李的本心。“Google在中国主要工作是工程研究院,因为中国的人才非常优秀,尤其是上海交大的中国大学生夺得了世界编程大赛的第一使得大家对中国的人才刮目相看”,Eric的答复消除了李开复的基本担心。
随后,李开复认识到Google的企业文化。“首先Google公司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做的,这非常符合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喜欢从硬件到软件啥都自己做的习惯”,“其次是Google的气氛非常平等,我曾经问过一个300多人的项目组有几个领导,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只有一个,这简直就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院,谁有好的项目就投票加入,做着做着就出现了新的项目。如果说IBM、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Google更加类似大学,想法和做法都自由,没有太多的束缚。”
李博士认为更合理更优秀的文化氛围加速了他迅速做出抉择,很显然,李开复对这样的环境太向往了,也正是这种充满激情的研究环境促使李开复最终放弃了微软,投靠了Google。
创智人生 有没有诚信危机?
李嘉诚曾经说过,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实力和信心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就讲究诚信,强调人无信不立。“季布无二诺,侯羸重一言”,先贤的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李开复说做人的信条:”家父给我最珍贵的遗产是十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相信李博士是渴望能制造最大影响力的,因此对自己曾经的承诺也才会失信。李开复强调“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显然,在微软的发展达到某种极限之后,他渴望更广大的发展平台。
“如果败诉了,我也不会后悔。”李开复短暂的北京之行向媒体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官司,李开复表现坦然,“通常做了亏心事的人才需要保持沉默或者不予回应,希望大家相信我的抉择是可以接受的,时间会解决这些问题。”李开复表示:在Google,我能通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他表示,是Google的企业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Google的“新一代技术”和那种对创新的热情、Google对大众利益的追求以及Google的“激情魔力”。正是这些优势让李开复放弃了曾经的诺言。
李开复坦言“Google最看重我的绝不是技术,最主要是我对人才的影响力”,Google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自己加盟会为Google在中国建立系统的人才招聘和培养计划,把Google中国做成一个本地化的公司,李开复强调,“这不是从其他公司(例如微软)挖人,是培养人。微软过了20年还是一个伟大的公司,但现在的Google公司相对于微软来说,就像当年的微软相对于IBM公司。Google公司更符合互联网时代,我期待在创业似的空间开拓事业。Google中国机会难得,追随我的心,我就到了Google。”
有人觉得李博士选择离开微软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研发人员就该不断地挑战自我,只要不带走微软的研发机密,就可以跳槽。而且要选择最好的环境,否则等于扼杀科研人员的生命。况且,微软本来就是以打击竞争对手而著称的企业,不断收购有创新的企业,不断打击竞争对手,以掌握绝对的市场。Google对微软的垄断形成了最大的威胁,来自于Google的创新和对用户的尊重。
Google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市场,挑选一个更有个人魅力的人是必然的。李开复的老板目前没有给他明确的目标——招多少人,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只是要求“招人不能降低标准,可以无限制地招人。”李开复希望从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他的中国搜索研发团队。他招人的主要标准是:聪明人,有创意的人,诚信的人。对于诚信,李博士其实也很在乎。时间能化解一切,死水不可能微澜,因为有跳动,也才有了发展的涟漪,相信Google的中国之行能让我们更有时间来体味和观察李博士的这次举动。
参考资料: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13/content_3484861.htm
『捌』 李开复为什么会从微软的全球副总裁跳到GOOGLE的全球副总裁
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原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1998年加入微软,一手筹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为微软培育了众多研发人才。业界称,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的研发领域,是个“精神领袖”。
而这正是Google希望在开始与微软拼抢中国市场前乐意看到的。事实上,在这场引发两大IT业巨头“战争”的高层人事变动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Google在颁发李开复任命状的同时,宣布第三季度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计划;二是Google中国区公关事务负责人梅丽莎,7月19日通过媒体释放了中国业务即将启动的信号。
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招招显示Google与微软正式对决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野心。Google早在2001年便推出了中文版搜索引擎,但是该公司的中国市场策略,却一直模糊不定,中国业务发展也因此处于待启动状态。现在决定要成立一个研发中心,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选自然非常合适。
8月底将离职的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祎评价说,李开复是一个科学家,对于Google这样一个非常重视技术的公司来说,李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第二,李开复非常了解中国,在中国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拥有非常多的学生。Google聘用李开复先生,能够给Google建立一个很好的本地化团队。
参考资料:YAHOO
『玖』 李开复与微软打官司的时候,用的什么技术
通过照片扫面进去,再做OCR(光学字符识别)把文字识别出来,再放到谷歌桌面搜索,就出来了呀~~
『拾』 李开复与微软打官司的如果不成功
虽然胜算很低 几乎不可能 所以微软才撤诉
但是按照楼主的假设 如果输了就的旅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