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面对孩子的纠纷,家长应该怎么办
先要孩子如实来地将事情源的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是他先动手打你的,是吗?”等话语诱导他们,而是鼓励孩子做诚实的人 , 和孩子共同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孩子受欺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别人无意识的行为;其二,归根结蒂是自己孩子不对;
其三,确实有一些专横的孩子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有利于**地解决好纠纷。可以问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解决身边发生的事。凡事都由父母拿主意,会使孩子失去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在找到孩子受欺负的原因后,我们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 与孩子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别人无意而造成的伤害,我们和孩子都应持着原谅对方的态度,及时给予安慰。倘若原因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则应说服孩子先向对方道歉。如果责任完全在对方,则鼓励孩子去和对方讲理。 不要因为孩子受欺负,而约束孩子的交往。有些**因为孩子生得弱小,常被人欺负,而将其关在屋内,**他与同伴交往。这种做法好似爱护,实质上是害了孩子。痛楚的经历,加上父母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对孩子的个性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磨练。
『贰』 如何处理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纠纷
1.不问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以显得自己的公平或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吓唬、训斥对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们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动手打别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气。 4.与对方家长互相吵骂,大打出手,成为“冤家”。 5.谨慎对待,不随意评判孩子的打架行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种好。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当正确认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 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锻炼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阳刚之气,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对问题的解决应坚持: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父母,父母切莫简单处理,武断对待,或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孩子与同学之间发生了纠纷,在他们看来是天大的事,但在我们大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孩子受了委屈回来,我们一定不要激动地去找对方家长,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对方家长,无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妈妈。”“犯了错可以由家长承担。”孩子有了这种观念后,容易产生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性。埋怨孩子,无非是说些“惹不起还躲不起”之类的气话,这样只能加深孩子对同学的不满,却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于他们日后和解。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应该先设法让孩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弄清楚究竟是谁错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轻易地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一定就全是对方的责任。其实,有些纠纷恰恰是最后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 另一方面,孩子之间相互争吵、打架,然后又自己和好,就在这一来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锻炼出来了。对孩子来讲,这种小矛盾和冲突能促使他慢慢地了解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从而学会与人相处和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这其中“原谅别人”有着独特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 (2)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3)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4)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家长在了解到孩子与同学之间有了摩擦之后,不要急于越俎代庖地处理纠纷,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可以先适当地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自己孩子不对,父母应明确指出孩子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还应该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孩子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父母也应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孩子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孩子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孩子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同学,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这个时候成人才可介入。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讲文明礼貌,从而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问题引起家长之间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响。
『叁』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
关于《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的话题。其实,不管是什么群体,纠纷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的幼儿来说,他们之间发生争吵、打斗和其他不友好行为是正常的。孩子之间的纠纷,主要是他们的天性决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分标准,无论是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孩子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记仇。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炼,孩子从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 有些纠纷其实很幼稚,比如:当别人坐自己的凳子时,幼儿往往会一声不吭地去拉自己的椅子,坐在椅子上的孩子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吵起来了;当她看到同伴好玩的玩具,或者自己需要的玩具,会一声不吭地直接取过来,从而引起同伴争执。 为此,仅仅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应该如何保持良好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纠纷,掌握处理纠纷的恰当方法。目前,许多幼儿都不能正确处理好和同伴间发生的纠纷,要么争夺、打斗,要么消极生气、退缩、哭泣,或只会告知大人,而不会以更恰当的方式做出反应,因而他们难以很好地适应同伴群体、适应幼儿园生活,将来也难以适应既充满竞争又要求合作的工作、社会环境。 该如何面对幼儿间的纠纷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放开束缚,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严厉制止,我们不应简单地宣判孰是孰非,而应通过孩子的纠纷去了解他们心中的世界及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纠纷产生的原因,总得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年龄因素: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其认知水平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认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常常与他人发生纠纷.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例如户外活动准备排队时,两个小朋友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紧,摔倒在地,一个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说另一个打他,另一个则一脸惊慌和无辜。 2.环境因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将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班组织小朋友玩搭积木,小朋友有的搭房子,有的搭大桥,还有的搭彩虹,玩的非常高兴,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边哭边跑来找老师,说:“老师,星星打我。”老师把星星叫过来,问他:“星星,为什么打小朋友?”星星说:“是他先抢我的玩具。”这个事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小朋友的内心,都是一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因素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燥好斗;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爽热心大方过头等。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会和同伴发生争执。举一个生活中比较多见的例子:牛牛和宝宝为抢一把水枪发生争吵。两人在争执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宝宝挨打、牛牛挨咬结束争执。事后牛牛悄悄告诉我“妈妈让我不跟宝宝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在这件事中,牛牛妈妈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从而产生要让自己的孩子采用暴力的方法来对付纠纷的想法,其实这是最不应该的想法。而同样宝宝妈妈如果也采用让孩子以后他打我你就打他的方法,也是十分不应该的。但往往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错误想法。 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间的纠纷呢?正因为纠纷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在处理幼儿纠纷时,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幼儿间的纠纷,应发现幼儿问题的所在,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帮助引导。 其 一,当纠纷发生后,大人不随意充当“裁判”,而是应引导幼儿认识“好朋友是不应该打架的”、“好朋友要在一起”,同时帮助幼儿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法,在他们共同协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可接受的方法。这对孩子认识自己错误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其 二,遇到纠纷时,大人应给幼儿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分析问题,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办法: 1、教给孩子一些避免和解决纠纷的基本技巧。 我们要有意识的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纠纷,也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对经常使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当然,这样的幼儿只是极个别),我们采用适当惩罚的方法,让他们尝试后果;对于经常求助于别人的幼儿,我们就鼓励他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对经常被人欺负后默默承受的幼儿,我们则鼓励他摆脱无助的状态,有时甚至鼓励他们勇于“自卫”。 2、增强幼儿自己解决纠纷的能力。幼儿之间的纠纷是常有的事情,所有的纠纷都让家长或老师参与解决,会增强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纠纷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自己可以解决,为此我们大胆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如遇到某个小朋友欺负自己时,我们引导幼儿自己跟他协商,不见效时再请求大人帮助协调;如果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我们则引导他们善于理解原谅别人,引导幼儿多说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同时也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责任感。 3 、在合适的情境中,让孩子自然地面对纠纷,自然地体验人们相处的规则。虽然我们可以用语言告诉幼儿在发生纠纷时该如何做,幼儿也有能力理解、接受,也会在认识上认同,但这均是在纠纷未发生、正常情境下的理智认识。在实际发生纠纷时,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其情绪控制,而非受其所懂得的道理的控制。就像一位教育专家在道理上知道应该如何对待、教育儿童,但在实际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因受自己当时情绪的影响而犯自己知道应当避免的错误。因此,教育培养幼儿时不仅应告诉幼儿在理智、认识上要知道该如何做,而且重点应告诉幼儿在实际发生纠纷时,其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及其对他们行为的重要影响,并着重指导和让幼儿实践、练习如何用理智、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4、家长要以身作则,敢于承认错误。在家庭之间,或者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孩子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家长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也要有礼貌,懂得谦让。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要首先分清事实,而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责怪甚至是恐吓对方孩子,这样一方面让自己孩子觉得以后有依靠,另一方面,也在众多孩子面前失去了作为一个家长应有的“形象”。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弄伤或者弄疼了对方,我觉得,作为家长有必要领着孩子一起向对方道个歉,说句话,从而给孩子一个无形的教育。 我也是一位家长,所以,让我们共同牢记:孩子之间的纠纷,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练,孩子从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我们家长只要妥善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凡事都采取信任、积极、友善的态度,相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每天都会拥有一份好心情,每天都会过得很快乐!
『肆』 家长应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里与其他孩子的纠纷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决,有的事情需要老师的调节,有的事情需要家长的协助。但在处理孩子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纠纷时,很多时候遇到家长参与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纠纷的情况,但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多数家长护短,只找别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说自家孩子的错误,致使孩子之间很小的事情让家长搞得复杂而且难以收拾。 记得我带二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子叫小伟,人长得真是帅,虎头虎脑,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别可爱。但是接触一阵子,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好动,手闲不住,老喜欢撩闲,别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玩。可别的孩子越这样,他就越撩闲,老师教育多次,效果甚微,毕竟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理解自己这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天,小伟不知道什么原因,和我们班的第二大撩闲之人打起来了,这个第二大撩闲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邹,长的也是虎头虎脑,就是个头矮了些。他平时爱惹是生非,经常打架,在同学们当中影响很坏,也是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这两个撩闲之人打架还能有个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针尖对麦芒,一个不让一个。班长告诉我后,我就火急火燎的赶到班级看情况。还没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围住,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打架的情况,我顾不得应答,急忙推开众人直奔教室。进到教室,又看见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别打了,张老师来了!”我分开围观的孩子,走到两个小家伙跟前,看见两个人互相揪住对方的衣领,眼睛瞪着,小脸涨得通红,手还没有撒开。我厉声说道:“还不放手?”他们看见我生气了,才把揪衣领的手松开。但是眼睛还不放开,依然仇恨似地瞪着对方。我把两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处理,冷落他们一会,也让他们冷静几分钟。我先整理了一下书,招呼其他孩子进教室,然后向班长询问当时的情况,班长还没有说,其他孩子已经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当时的情形详细汇报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伟在走路时故意碰了一下小邹,小邹本来就是好斗分子,这下不干了,就和小伟打起来了。于是乎就出现刚才那样的场面。不过,问题好像严重了一些,因为我发现两个孩子的脸上都挂花了。小伟的脸上被小邹抓破好几处,小邹的鼻血被小伟打出来。我暗自寻思,先把两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长,否则,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有意见的,毕竟孩子被抓伤了。 我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让他们各自在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说自己的不对。我一看还是我指出他们的错误,讲明打架的危害。两个孩子这时候冷静了,也听明白我的话了,也知道自己做错了,都有些惭愧。不过,两人必须请家长。 我打电话把两个家长都请来,小伟的家长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脸被抓成那样(也就是破了点皮),气不打一处来,失去冷静,当着我的面,指着小邹的妈妈破口大骂,骂话十分难听,那气势好像要把小邹的妈妈和小邹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拦着,可能小伟的爸爸就会对小邹拳打脚踢,以解心头之恨。而小邹的妈妈只是陪着笑脸,说着好话。我一看这情况,连忙安慰小伟家长,请他们冷静,别冲动,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劝半天,依然没有让小伟的爸爸消火,我有点生气了,把两个孩子领回教室,把教室门一关,不理了。小伟爸爸一看,觉得自己有点过分,骂人的声音慢慢小了,好一会,走廊里没有声音了,我才出来问他们想怎么办,小伟爸爸说,让小邹的妈妈领自己孩子看脸去,我征求小邹妈妈的意见,她说没有意见。我就让他们领孩子去医院给孩子看脸。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本来我的本意是把家长叫来,好好谈谈关于孩子打架的事,结果什么还没有说,就让家长弄成这样。 从这件事情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存在误区,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间的紧密沟通,更缺少对孩子成中的长远眼光。很多家长(主要是低年级家长),当看到自己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或者打了,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是是非非,只管护着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骂得狗血喷头或者亲自动手打别人家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替别人教育孩子。像这样的家长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吗?这样的做法又会给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间很容易自己解决,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仇恨,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更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矛盾,他们或许前脚打架,后脚和好。也可能这会怒目圆睁,一会就心平气和。只是家长心疼孩子,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饶。 一、做家长的首先要冷静,搞好调查研究。 对于孩子在学校里和其他孩子产生的纠纷,家长首先要冷静,先问问自己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怎么样,结果如何。然后再问问班级中知道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说的一样,然后再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找对策。这其中的方寸家长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那就明确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如若是别的孩子错了,家长也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孩子学会原谅他人。 二、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舍不得。 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胆小而不敢告诉老师,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诉,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张正义,讨回公道。这时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静,仔细听孩子述说。不要看见孩子哭就心里不好受,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马上就要为孩子出头;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去度量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很简单,根本不用家长提心吊胆,更不用家长亲自上阵,非要决定胜负。应该让孩子受点挫折,受点委屈,受点挑战是必要的,家长不要不舍得,要放宽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三、当家长的不要因为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学校生活,众多孩子生活在一个集体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确的对待,较为公正的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很快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如果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与某个孩子闹了不愉快,就横加阻拦,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那样只会激化矛盾,只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长大的,是要走上社会的,它需要承担它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一味躲避只会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终究一事无成。孩子自己会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家长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孩子就是在和伙伴的打打闹闹中长大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断定别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以用成人的狭隘眼光评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长不要枉下结论。 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没有利益冲突,更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们之间只是一些听上去像小孩子们玩的过家家游戏。不是这个碰了那个,就是那个撩了这个,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况我们这些局外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最好不要无端的评价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到底谁对谁错,更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责别人的孩子,这样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许家长很在乎谁对谁错的时候,孩子们却已经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为朋友了。 五、家长不要就事论事,替孩子处理事情。 当家长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时,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或者帮孩子处理事情,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长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既能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慰,又能给孩子精神上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宽容、博学、正直、勇敢去吸引别人,影响别人,这样做就会让身边的好朋友多起来,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壮大了,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伍』 孩子纠纷家长怎么处理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决,有的事情需要老师的调节,有的事情需要家长的协助。但在处理孩子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纠纷时,很多时候遇到家长参与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纠纷的情况,但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多数家长护短,只找别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说自家孩子的错误,致使孩子之间很小的事情让家长搞得复杂而且难以收拾。 记得我带二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子叫小伟,人长得真是帅,虎头虎脑,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别可爱。但是接触一阵子,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好动,手闲不住,老喜欢撩闲,别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玩。可别的孩子越这样,他就越撩闲,老师教育多次,效果甚微,毕竟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理解自己这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会在别人心中留下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天,小伟不知道什么原因,和我们班的第二大撩闲之人打起来了,这个第二大撩闲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邹,长的也是虎头虎脑,就是个头矮了些。他平时爱惹是生非,经常打架,在同学们当中影响很坏,也是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这两个撩闲之人打架还能有个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针尖对麦芒,一个不让一个。班长告诉我后,我就火急火燎的赶到班级看情况。还没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围住,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打架的情况,我顾不得应答,急忙推开众人直奔教室。进到教室,又看见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别打了,张老师来了!”我分开围观的孩子,走到两个小家伙跟前,看见两个人互相揪住对方的衣领,眼睛瞪着,小脸涨得通红,手还没有撒开。我厉声说道:“还不放手?”他们看见我生气了,才把揪衣领的手松开。但是眼睛还不放开,依然仇恨似地瞪着对方。我把两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处理,冷落他们一会,也让他们冷静几分钟。我先整理了一下书,招呼其他孩子进教室,然后向班长询问当时的情况,班长还没有说,其他孩子已经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当时的情形详细汇报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伟在走路时故意碰了一下小邹,小邹本来就是好斗分子,这下不干了,就和小伟打起来了。于是乎就出现刚才那样的场面。不过,问题好像严重了一些,因为我发现两个孩子的脸上都挂花了。小伟的脸上被小邹抓破好几处,小邹的鼻血被小伟打出来。我暗自寻思,先把两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长,否则,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有意见的,毕竟孩子被抓伤了。 我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让他们各自在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说自己的不对。我一看还是我指出他们的错误,讲明打架的危害。两个孩子这时候冷静了,也听明白我的话了,也知道自己做错了,都有些惭愧。不过,两人必须请家长。 我打电话把两个家长都请来,小伟的家长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脸被抓成那样(也就是破了点皮),气不打一处来,失去冷静,当着我的面,指着小邹的妈妈破口大骂,骂话十分难听,那气势好像要把小邹的妈妈和小邹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拦着,可能小伟的爸爸就会对小邹拳打脚踢,以解心头之恨。而小邹的妈妈只是陪着笑脸,说着好话。我一看这情况,连忙安慰小伟家长,请他们冷静,别冲动,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劝半天,依然没有让小伟的爸爸消火,我有点生气了,把两个孩子领回教室,把教室门一关,不理了。小伟爸爸一看,觉得自己有点过分,骂人的声音慢慢小了,好一会,走廊里没有声音了,我才出来问他们想怎么办,小伟爸爸说,让小邹的妈妈领自己孩子看脸去,我征求小邹妈妈的意见,她说没有意见。我就让他们领孩子去医院给孩子看脸。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本来我的本意是把家长叫来,好好谈谈关于孩子打架的事,结果什么还没有说,就让家长弄成这样。 从这件事情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存在误区,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间的紧密沟通,更缺少对孩子成中的长远眼光。很多家长(主要是低年级家长),当看到自己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或者打了,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是是非非,只管护着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骂得狗血喷头或者亲自动手打别人家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替别人教育孩子。像这样的家长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吗?这样的做法又会给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间很容易自己解决,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仇恨,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更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矛盾,他们或许前脚打架,后脚和好。也可能这会怒目圆睁,一会就心平气和。只是家长心疼孩子,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饶。 一、做家长的首先要冷静,搞好调查研究。 对于孩子在学校里和其他孩子产生的纠纷,家长首先要冷静,先问问自己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怎么样,结果如何。然后再问问班级中知道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说的一样,然后再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找对策。这其中的方寸家长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那就明确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如若是别的孩子错了,家长也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孩子学会原谅他人。 二、当家长看
『陆』 如何解决幼儿之间的纠纷
一、保护孩子不是“护犊子”
反观整个事件,小林的家长之所以反应这么激烈,无非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被人抢了玩具还推倒在地,脑袋上磕了一个大包。想要保护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天性,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
可是,两个孩子年龄相仿,身材各方面都相仿,玩的过程中有争执,也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这样的小争执才给了他学习处理争端的好机会。反之,如果是两个孩子年龄差异比较大,或者是体型差异比较大,明显地恃强凌弱时,那就强烈建议家长出面协助解决。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已经踏出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应该试着自己去处理一些简单的人际关系了,小江的家长想保护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不是属于霸凌事件,况且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小江的家长是否把握好了一个度呢?一旦越过那个度,自己反而成了他嘴里口口声声说的“霸凌者”。
后来这件事在家长中传开之后,班里很多家长都跟老师交代不要让自己孩子跟小林在一起玩,有的家长甚至说“我家没有钱,万一我家孩子碰到小林了,我可赔不起”。
这个家长本以为自己用这种方式保护孩子不受欺负,却没想到这之后,孩子在班里受到了孤立。没有人陪他玩儿,也没人跟他做朋友,估计连老师都要敬而远之了吧!听老师说最近一段时间孩子都有病请假在家,放了寒假之后就准备转学了。不难想象,这个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孤独和寂寞!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二、孩子有没有能力处理好争端矛盾
前段时间我带三岁多的儿子出去,走到一个要下三层台阶的地方,台阶下面站着一个大概五六岁的孩子,我儿子刚下了一个台阶,这样刚好跟台阶下那个男孩目光平视,本来是友好地想去跟那个大哥哥玩的,没想到大哥哥看到他过来,使劲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
我正想上前拉起他,没想到他动作灵敏地一骨碌爬起来,毫不示弱反击似地使劲推了那个大哥哥一把,那个男孩被他一推往后踉跄了几步。我生怕小男孩反手打他,但又想静观一下事态发展,看他们最终会怎么样。没想到短暂的沉默之后,两人竟然对视一笑,愉快地聊起天来了。
我们的孩子渐渐在长大,逐渐会建立自己的社会小圈子,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之间更是如此。孩子的纠纷是由他们的天性所决定,而不是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来决定,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矛盾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并且学会了磨炼和成长。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三、幼儿产生纠纷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1、 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的孩子因其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很低。但幼儿从很小就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害怕被人拒绝,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认识常常脱节,不懂得如何去与人合作,便容易产生矛盾。
比如当别人坐在自己的位置时,孩子便觉得那是自己的位置,一声不响地去拉,而坐在凳子上的孩子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再或者孩子喜欢某种玩具,而那种玩具刚好别的孩子在玩,就可能直接去抢,从而发生纠纷。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2、 周围的环境因素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甚至有的家庭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由着孩子,家人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是不求回报的,这就让很多孩子把别人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关心,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而来到幼儿园之后,幼儿园里的一切都需要跟别的小朋友共同分享,虽然也有固定属于自己的物品,但玩具之类的公共物品还是不能据为己有,孩子自然心里不平衡,这就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
3、 孩子的个体差异因素
由于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温顺,有的孩子则相对急躁,有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则喜欢一个人玩,但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只要在集体中生活,就避免不了与人发生争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孩子可能自身不好斗,但是在跟孩子交往过程中被抢玩具或者吃了亏,家长知道后可能就会教给孩子用暴力解决纠纷,慢慢地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四、孩子发生纠纷家长应该怎么办
1、 家长不要随意充当裁判
在不了解事情经过的情况下,家长不要轻易地判断对错,也不要盲目介入。
事实上幼儿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幼儿都可以自己解决好,我们作为家长只需要大胆放手,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如果遇到别人欺负自己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与他协商,协商无效时再请求大人帮助。
如果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和原谅,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多说礼貌用语,比如说“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等。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2、 让孩子自然体验与人交往的规则
平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遇到纠纷时该怎么做,也会给孩子灌输与人友好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是一旦与人发生争执时,孩子也会受其情绪控制而将平时的叮嘱抛于脑后。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仅仅要告诉他发生矛盾后该怎么做,还应告诉他实际发生纠纷时可能对他的情绪和行为造成的影响,并指导孩子去实践、练习如何用理智和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3、 家长应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面对与人交往的矛盾,我们也要尽量做到不与人发生过激争执,采用平和的方式解决争端。尤其是看到孩子吃亏的时候,首先要分清事实,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威胁恐吓对方。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一方面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了“依靠”,凡事都可肆意妄为。另一方面也有损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做?有孩子的家长都来看看吧
我们都终将成为家长,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是个孩子,所以我们都应该知道,孩子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是成长的一种必然,是我们作为群体生活的人所无法避免的生存方式。我们作为家长,适当的时候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与人交往的各种矛盾,我们只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相信一定能收获一个健康、乐观的好孩子!
『柒』 应怎样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纠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们为了争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红耳赤,甚至是满脸泪水这样的情况,家长见了,有大声训斥的,有出面调停的。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在家长眼里,争吵历来是不被认可的、影响友好关系的事情。但事实上,幼儿之间出现纠纷是自然的现象,并非都是坏事,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我认为孩子间产生纠纷,是孩子体验宽容、谦让的好时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个人玩,大人也会让着他,没有人会去争抢。到了幼儿园,同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现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情,同伴间对事件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处,学会互相谦让。 其次,孩子间的纠纷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课程。理论上讲,孩子之间的纠纷是他们在最初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在应对纠纷中,他们逐步学会观察和思考,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处理纠纷的机会,当幼儿处理得当时,应给予肯定、鼓励。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应适时加以引导。当孩子处理不当时,应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学会了怎样协调与别人的关系。这种技能的掌握,对孩子们而言将终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间的纠纷,还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持冷静观察的态度,而给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出现处理困难时,家长也不一定要马上出面,可以提几点建议供孩子选择,让孩子懂得,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与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为家长,对待孩子间的纠纷,不必大惊小怪,而应冷静对待、正确引导,这样才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教师案例:镜头一游戏活动:赶小猪 老师:“她推我。”老师:“他也推了我。”两个情绪激动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责着对方的不是。经过了解得知:原来是在游戏时,排在后面的萌萌插队到淘淘前面,于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镜头二 案例分析 一、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生活上的优越环境和过分地照顾,使幼儿产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龄因素: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上背道而驰,易于与他人发生纠纷。 三、个体差异因素: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以及遗传因素而使幼儿心理发展的情况也有各种差别。在不同环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综上述原因,我认为对幼儿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纠纷时,教育者应明辨是非,处理公平;方法灵活,使人信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反思: 对幼儿不正确行为要认真了解,分析发生的原因、动机和后果,具体地向幼儿解释、说明,指出错误的行为及后果,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错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纠纷固然上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添了负担,但孩子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中学习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 (一)、分析 幼儿之间的纠纷是困扰父母和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成人都希望幼儿之间能友好相处,能够避免矛盾和冲突,因此往往更加关注幼儿之间因游戏、玩耍而产生的争执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师会认为幼儿太小,不会解决纠纷,同时又怕幼儿吃亏,形成什么心理阴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权威和优势,采取及时制止和干预的方式。事实上矛盾和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有助于提高个体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过多的干涉反而会阻碍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 (二)、策略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身心放松,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 2、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强幼儿的常规训练,使幼儿避免一些纠纷。并尝试自己解决。 3、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生纠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在情景设计中尝试解决纠纷,教师进行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实上幼儿的矛盾来的快去的也快,这也是此阶段幼儿“自我调节机制”发展的一个特点。幼儿之间的纠纷现象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形式。对幼儿来讲,他们正是通过交往中的“纠纷”来明辨是非、调整自己,寻找与同伴交往的适宜方法,并逐步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合作,学会一些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三)、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解决纠纷,同时又怕幼儿吃亏,形成什么心理阴影,所以常常会利用成人的权威和优势,采取及时的制止和干预,更甚者会要求孩子受到欺负了,就要“报复”回来。
『捌』 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
第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的心理,当时会怎么想;
第二:要尊重孩子,可以让孩子试着讲出不让位置的原因;
第三要开导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告诉孩子这样做的道理:
第四:要告诉孩子坚持原则,和孩子讲道理;
第五:在没有道理的情况下 ,不能强迫孩子按照大人意愿来做事,要尊重孩子的权利。
第六:建议妈妈要勇敢保护孩子的权利,即使按照谦让的原则,也应该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玖』 如何处理小孩子之间的纠纷呢
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对则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并进行某种程度的惩罚。如果自己的孩子没错,则教导孩子如何反抗,怎么阻止暴力,怎样看待语言暴力以及明白该向谁寻求帮助。剩下的能让孩子自己处理还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