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彭宇案"在法律上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纠纷
道德绑架法律的情绪宣泄
『贰』 请教关于南京“彭宇案”的法律问题
本案的判决与那个该死的徐老太有个警察儿子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
『叁』 江苏南京彭宇案涉及的法律观点,以及该事件发生的多方面原因。
彭宇案的根源在于有过错推定。判决书中不是用证据证明彭宇推倒或是撞了老太太,而是用“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去扶?”来认定是彭宇撞了老太太。在不能确定(无证据证明)是彭宇撞的、也不能证明不是宇撞的情况下,只能认定证据不足。面是不是主观认定谁扶了就是谁撞的。
『肆』 谁能告诉我“彭宇案”对于道德与法律关系有和认识
南京彭宇案起初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至少在媒体的宣传下,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认为彭宇是被诬陷的。因为也没有证据证明彭宇撞人,但也没有证据直接证明他是无辜的,所以最终裁决还是要判定彭宇有赔偿的责任。按理说既然无过错就不应该被判赔偿的,这在道德上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我们姑且不论谁的话是真的,但是彭宇案对公众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直接并且巨大的,在道德上应该被称赞的扶人行为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法律讲究的是证据,道德更多与人情相关。但是这一案件也充分反映出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对于无辜者的判定,以及对于诬陷者应有的处罚,这都没有做到。
『伍』 彭宇案在法律上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纠纷
您好!彭宇案在法律上属于有争议的纠纷。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寿兰在公交车站摔倒,彭宇自称上前搀扶、联系其家人并送其至医院诊治,属见义勇为,并非肇事者。随后,老太太咬定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赔。双方对簿公堂。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老太太损失的40%,二审和解结案。此案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类似彭宇案的各种版本在各地出现,引起民众对跌倒老人是否可以搀扶的激烈讨论。2012年初,此案案情又惊天逆转,南京官方披露,彭宇当时确实撞了徐寿兰老人。
2006年11月20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在南京市83路公交车水西门广场站,两辆83路车前后进站,南京市民彭宇在第一辆车上,车进站后,后门打开,他第一个走出车门。66岁的老人徐寿兰拎着保温瓶,赶去搭乘第二辆83路车,她行至彭宇所乘坐的那辆车的后门附近位置跌倒。
徐寿兰如何跌倒,她与彭宇是否发生相撞,没有任何第三方能提供确凿见证。此案唯一的目击证人陈老先生在案发时也参与了部分救助,据称当时他也没有看到徐老太当时如何倒地,在他看到彭宇上前帮忙后,自己也上前帮忙,并打电话叫老人的儿女过来,整个过程大约半个小时。
彭宇将徐寿兰扶起送往医院,检查结果表明徐寿兰股骨颈骨折,需进行人造股骨头置换手术。
诊断结果出来后,徐寿兰向彭宇索赔医疗费,遭到拒绝,并在各种调解失败后,在鼓楼区法院提出民事诉讼。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她去医院,却反被诬。
案件被媒体曝光后,迅速成为热议的网上话题,一些网友表示相信并支持彭宇,并感慨现在好人不好做。对于以后遇到有老人摔倒的情况是否上前救助,网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这一案件被网友称为南京彭宇案。
『陆』 彭宇案为何造成这么大影响
彭宇何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彭宇案”的负面效应,是许多当事者始料不及的。作为政法部门应引以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训,努力提高司法办案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首先,应高度重视“彭宇案”反映的办案人员的职业素养问题,切实加强政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案情经过
2006年11月20日9时30分左右,64岁的退休职工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跑向一辆乘客较少的公交车,与26岁的小伙子彭宇在不经意间发生相撞。急于转车的彭宇随即将摔倒在地的徐寿兰扶起,并与后来赶到的徐寿兰家人一起将她送往医院治疗,其间还代付了200元医药费。
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当天老太徐寿兰的代理律师表示:
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但40%的赔偿比预期要少。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在南京中院二审即将开庭之际,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6)彭宇案在法律上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纠纷扩展阅读:
为什么一起经法院审结、当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斥之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追踪“彭宇案”的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判定“彭宇案”的关键事实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关节点上,警方丢失了事发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其判决结果因此受到舆论质疑。因此,旁听公开审理的一些媒体也逐渐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诬陷”的一边倒倾向。
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导致社会舆论普遍不认同一审判决结果。在南京中院二审开庭前,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双方对此均表示满意。
但依据当事人要求,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柒』 法律上得彭宇案是怎么回事
案情回顾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当天,老太的代理律师表示: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但40%的赔偿比预期要少。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
和解撤诉
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两会新闻中心就“司法公正 判决结束后,彭宇一脸郁闷地站在法院门
”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时透露,南京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且双方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1]
『捌』 如何看待彭宇案的法官推理认定
法官滥用了司法推理,错误的推理导致错误的结果。
如果说,彭宇案的法官,预设了一项人性本恶的推理前提,按照这个前提,得出了如果彭宇不是肇事者,为什么要就被害人;因此救了被害人,就说明你是肇事者。
其实,作为法律人彭宇案的出现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而是反映了目前司法界盛行的普遍观念:在侵权案件中不问是非、保护弱者;谁是受害者,谁就有理;和稀泥,和谐第一等等。因此,我们关注彭宇案不能只放在做好事被冤枉上,更要放在无辜者被冤枉上,侵权判决绝对不能成为法院不问是非、寻找替罪羊的工具。
彭宇案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法官是司法者,但是这个司法者是会犯错的,有时甚至是很低劣的错误。因此,法官的身份不能导致必然承认法官做的判定都是正确的这一结论。既然法官会出错,法院的判决也就应该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质疑。认为司法独立,就是法官的判决不受“民意监督”的观点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专横的。
『玖』 彭宇案---就道德与法律的问题作评述
从事后来看,这样的信仰模式当然适合于后来的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之生活。道德对于陌生人社会的正常运转其实更为重要。在熟人社会,人们会进行重复博弈,每个人为了自己未来的利益,必得在与他人合作交易时克制当下的贪婪。而在陌生人社会,个人之间的合作、交易活动很可能是一次性的,个人有极大激励采取机会主义策略。要使彼此不相识的陌生人放心地进行合作、交易,惟有依赖一种普遍的道德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必须依赖于个人的“慎独”:克制自己的贪婪、遵守既有规则,变成个人的一种文化、道德本能。西方幸运的是,在城市化、在人们普遍进入陌生人社会之前,完成了这一精神——社会约束机制的大转型。或许任何社会要顺利地从精神、社会层面上完成工业化、城市化,都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形成这样一套普遍的道德与社会约束机制。 打破计算道德得失的方程
但中国却未能及时地生成城市化生活的这一精神与社会基础。东亚其他国家晚近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固有道德规范体系和社会组织结构完全能够实现西方宗教改革式的创造性转化。但二十世纪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致力于打破固有道德规范体系,这种文化批判后来更演化为十分彻底的社会改造与破坏运动。结果,固有道德规范体系未能实现创造性转化,文人们所想象的新道德终究是海市蜃楼。90年代以来主宰公共空间的经济学,更把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论假设,普及成一条伦理戒律。
凡此种种前因后源,推动中国跌入一个伦理道德空白的深渊: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机制无从发挥作用,陌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机制也踪影全无。普遍的道德规范体系不存在,人们回复到了哲学家们所说的“自然状态”:每个人把所有人当成不可信任的敌人,与他人打交道,成了一件让人们普遍焦虑、恐惧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些人用断章取义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来自我安慰。据说,仓廪实了人们就自然知礼节,或者,必须先有仓廪实,然后才谈得上知礼节。所以,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现实已使人们认识到,仓廪实后,人们未必知礼节。
今天,人人都渴望重建道德。也许人们的这种渴望太强烈,现实又太丑陋了,所以,有些人把五十年代想象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乌托邦而心向往之。大多数人则都有一点愤世嫉俗,听到、看到他人的道德行为,总是本能地表示怀疑,并且试图揭露该人的虚伪。在公共汽车上无人为老人孕妇让座,人人会咒骂这个社会已然道德沦丧。但假如有人让座,很多人又会怀疑让座者是在作秀。人们不相信,在这个时代竟然还会有人做好事。
这正是彭宇案法官写判决书时所依据的常理。反过来,时评家和网民们则义愤填膺地指责、咒骂法官及那位徐老太太。在那些放肆的话语、充满仇恨的言辞背后,依稀可以看到同样缺乏道德滋养的心灵。这些人近乎本能地把徐老太太想象成坏人,把法官想象成糊涂虫,而不愿稍予宽待——在很多事件中,人们都能看到这种苛酷的心态,这也许是道德饥渴综合症的一种症状。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无道德与反道德的陷阱中:人人都对社会之道德匮乏表示痛心,希望社会道德起来。但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包括表达道德渴望的言辞,其实就在继续恶化社会的道德气氛,而没有多少道德方面的建设性价值。人们不自觉地成了庸俗经济学的精神俘虏,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设置了很多前提条件:如果社会的体制、法律比较坏,那就不要指望我遵守道德。无数人都是精于计算的“经济人”:最好让别人先道德起来,以此作为自己对他人道德的前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运地成为道德的搭便车者。人们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参与者、行动者的身份表达自己的道德饥渴之感。
可以说,借助于每个个体的理性计算,是不可能走出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的。相反,走出我们这个时代之根本困境的唯一出路,是作为一场精神运动的社会建设与道德重建过程。以某种或多种普遍性宗教为载体,将适合于陌生人社会的一般性道德规则体系嵌入人们的心灵中,变成人们的文化本能。惟有借助这样超理性的精神提升,人们才可能放弃搭便车心理,不管他人对方如何,自己把信守规则当成自己的道德义务。只有经过这样一场精神运动,陌生人社会内部才可能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人们才能够节约计算的负担,相对轻松地与他人合作、交易。
(作者:秋风)
『拾』 如果你是彭宇案的法官,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你如何处置
6月8日,报道了河南驻马店一女子在过马路时因无人施救遭“二次碾压”死亡,报道刊发后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在感慨、悲叹路人冷漠的同时,再度将众人的冷漠归过于十年前的“彭宇案”。今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微博发文《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对十年前的“彭宇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文中,最高人民法院详细地还原了对“彭宇案”的判决:从法律真实看来,彭宇在第二次庭审时承认“我下车的时候是与人撞了”,但否认是与老太太相撞。第三次开庭中,原告方提供了一份主要内容为彭宇陈述两人相撞情况的笔录照片,虽然这份笔录因警方失误丢失客观上无法提供原件,但也得到了当时做笔录的警官的确认。结合彭宇自述曾经与人相撞却说不清与何人相撞以及经警方确认的笔录照片,这就构成了优势证据,一审法院认定彭宇与老太太相撞并无不妥。而从客观真实看来,事过多年后,彭宇也承认了当年确实和老太太发生过相撞。
文章称,严格意义上,我国司法实践中,并未发生过一起仅因扶人而让扶人者担责的判例,人们对于该案的误解、误读越陷越深,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坚信着彭宇仅因施救而被判赔偿的假象。
对于“彭宇案”被误读的原因,文章指出,由于当年一些媒体一边倒地将彭宇的“人设”定为“好人蒙冤”,比“撞人该赔”更加能够撬开读者眼睛;同时人性的自私因子使大众习惯于为自身在众人中的冷漠去找到一个客观而冠冕堂皇的借口——“以讹传讹”似乎总比真相走得快一些。
最高人民法院在微博中提到,即将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再次重申了法律对见义勇为的态度:“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入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即便施救行为对受助人造成了一定损害,救助人也无须担责,更何况损害本非救助人所致。同时提醒,“彭宇案”不能再成为我们逃避的借口,法律始终站在善者那一边。
彭宇案为何5年后才真相大白
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2006年11月20日9时30分左右,64岁的退休职工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等车时,有2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站。徐寿兰急忙跑向后面一辆乘客较少的公交车,当她经过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26岁的小伙子彭宇正从这辆车的后门第一个下车,双方在不经意间发生相撞。急于转车的彭宇先向车尾看了一下,再回头时发现摔倒在地的徐寿兰,随即将她扶起。彭宇最近也表示,在2006年11月发生的意外中,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瞭望新闻周刊》1月16日
彭宇确实和徐老太发生了碰撞,这是“彭宇案”的真相;不过,这真相就像耍大牌的明星——来得太迟了。
在“彭宇案”后的5年里,每每有见死不救、见老跌倒不扶事件发生,“彭宇案”就会成为舆论进行道德追问的靶子——而在“彭宇确实和徐老太发生了碰撞”的真相面前,以前所有对“彭宇案”的道德追问都成了误读。
真相不明,是催生“误读”的温床。只有真相走在“误读”的前面,“正读”才会如影随形。在拷问对“彭宇案”的舆论误读的时候,为什么不反思“彭宇案”真相的姗姗来迟?
在“彭宇案”的一审判决中,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进行推理分析,本身就存在判罚漏洞,这是此事件招致舆论的逆反解读的一个重要诱因——当时舆论解读如此逆反,为何不及时公布真相?
最近几年,“彭宇案”又逐步成为承载公众舆论道德焦虑的标志性事件。在道德焦虑中解读此事件,有些人做的的确有些过分。去年徐寿兰去世,网上就出现了一篇《“南京徐老太”终于死了》的帖子——其实,无论徐寿兰和彭宇是否相撞,徐寿兰这个年迈之躯都不可能承受社会道德滑坡之重,哪有何必对一个过世的老人恶语相加?
“彭宇案”后,只要一有青壮年和倒地老太太发生纠纷的事件发生,有些舆批评就习惯性指向倒地老太太——貌似在“彭宇案”后,所有慈祥的阿婆和亲和的邻家大妈只要一倒地,就变得面目狰狞可憎起来。
为什么不在当事人徐寿兰还健在时公布真相?在“彭宇案”后的5年时间里,当“彭宇案”受到一次次的重复误读时,为什么不公布真相?
误读止于真相,真相是引导舆论的方向。只有在真相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各种误读的舆论才会像抢购打折商品的人群那样,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