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环境侵权是否有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和侵权的行为形式或类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版条,侵害权了人身权益,造成精神损害,就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环境污染也是可以造成人身损害,如,某化工厂排放了工业废气,被某歌唱家在练歌时吸入而使得肺部和喉咙受到严重损害,从此以后不能再唱歌,精神受到极大伤害,也是能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❷ 环境侵权中可以申请精神损害赔偿吗
您好,民事侵权案件中是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环境侵权案件中也是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只不过目前我国在环境侵权诉讼这块前进步伐较缓慢,环境侵权案件面临起诉难、求偿难等问题。
经典案例:杭州市407名小学生诉浙江某镇化工公司侵权损害赔偿案。
案情简介:2001年4月4日,浙江某镇化工公司反应釜车间因职工违章操作,发生苯乙烯泄漏事故,散发气体致使距离公司150米远的某小学407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恶心、腹痛、咳嗽等症状。4月14日,市劳动局和镇政府经协商后作出处理意见,但无法就赔偿达成协议,6月1日,407名小学生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停止排放废水,赔偿监护人的误工费、交通费和患者的治疗费142万余元,以及精神损失费610.50万元。
杭州市中院认为,尽管被告侵权行为尚未对原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但考虑到其污染环境的行为侵害的对象人数众多,并在一定程度上,其侵权行为已影响了原告在当地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故应视为其侵权行为已构成较为严重的损害后果,应当赔偿原告的精神损害。12月24日,判决被告支付精神抚慰金20.35万元。
本案是我国首例因环境污染而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例,同时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环境民事诉讼案件。其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法院不仅认为污染企业应当承担传统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还应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当然此案也引发了一些列讨论,很多人认为本案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并非十分恰当。主要理由大致有:1、法院将侵害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大,对原告学习、生活造成影响作为“严重后果”的衡量标准,并非充足理由。被告因过失造成原告发生一定程度损害,仅仅是造成原告的刺激反应,尚未对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短时间内即能恢复。精神损害因人而异,并不因为人数众多即变成更严重,社会影响大并不等同于后果严重。即便适用,法院不考虑原告的个体差异,实施一刀切(每人赔偿500元)尚不能说合理。2、从环境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制度渊源来看,其本身即含有对原告利益的倾斜保护,理应与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有所区别。污染者承担环境侵权责任虽不考虑其主观过错,但精神损害适用的场合则不同。在侵权人恶意侵权时,适用该制度并无异议,法官的自由裁量幅度也无可厚非。但若被告无过失或仅基于轻微过失,则应对该制度的适用予以必要的限制。法院不能“杀富济贫”或“惩强扶弱”,而应当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达成环境正义的目标。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