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责任法性方面

侵权责任法性方面

发布时间:2020-12-15 01:21:36

Ⅰ 制定侵权责任法有何重要意义

法治的价值在于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侵权责任法作为规 范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的法律工具,作为确保民事 主体合法权益在受到损害后得到合理弥补的重要法律形式,集中 体现了法治的重要价值——保障私权。它是法治<div class="dib hot-words pr" "=""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社会中一部重要 法律,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侵权责任法越发达的国家,法治 就越健全。所以,侵权法在世界各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都占据重 要地位。我国民法通则中将侵权行为法独立列为一节,也说明了 其在我国民法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财 富的不断丰富,以救济私权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侵权责任法,在现 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尤其是第三次技术革命' 之后,很多新的情况被纳入到侵权法的调整范围内,无论是大陆法 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对侵权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和 更加与时倶进的立法跟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人们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 强,要求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危险作业问题、网络 侵权问题、非法披露他人隐私问题等都越来越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受害主体的维权诉讼大量增加。这些都对我国现行侵权法方面的 既有规则提出了挑战。

我国关于侵权行为以及侵权责任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民法通 则,但民法通则中关于侵权行为一节的规定过于简单、过于原则。 除民法通则之外,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 法、产品质量法等单行法律法规也有一些关于侵权责任的补充规 定或特别规定,但这些规范又过于分散。

为进一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民法所确定的各种 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系,全国人大 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通过了这部侵权责任法。使其成为继物权 法之后,我国民法典中另一部重要的支架性法律,对保护公民、法 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化解社会矛 盾,减少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Ⅱ 《侵权责任法》37条中的群众性活动组织者,怎么界定,标准是什么,有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或解释,谢谢

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属于漏洞。
群众性活动蓬勃发展,不但数量多、类型新颖,其主体的多元化、时空间范围的广泛性均导致法官在审理涉及组织者安全保障义务的案件时往往难于掌握。

涉及安全保障义务纠纷的案由非常广泛,除安全保障义务纠纷外,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旅游合同纠纷等各种涉及侵权的纠纷,都可能涉及安全保障义务问题。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首先会确定损害事实的存在,进而认定造成损害的原因,并将原因归为一种或几种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而后就需要判断该行为是否属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之内。而这时如何界定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范围就成为了法官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法官会面对这样三个难点,一是适用原则模糊且缺乏内容细化的规则及运用方法。侵权责任法第37条仅原则性的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权利、义务主体和责任承担方式,但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甚至都没有原则性的指引,更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学界通过比较法研究提出了一些司法中可以借鉴的原则和规则,但对于法律适用而言还不够明确和细化。

二是缺乏统一的、合理的思考模型。要界定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范围需要考虑诸如法律规定、行业规范、合理注意、主体性质、活动性质、客观条件等多种层面的诸多因素,目前缺乏一个基础的整合多重因素的较为规范便于适用的思考模型。

三是在组织者与管理人安全保障义务竞合的情形下,义务范围的界定缺乏明确的规范。在组织者与管理人安全保障义务竞合的情形下,无论是义务主体直接侵权还是第三人侵权,都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分,才可能对不同的义务主体确定其是否侵权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比例。而这也需要明确的区分规则以及规范的审理方式作为司法工作的指引。

Ⅲ 对侵权责任法33条是否区分过错与违法性

强调过错,有来过错才自承担责任,无过错承担补偿责任。不强调违法性。但违法性有时候也被认为是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

其实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说醉酒等暂时丧失意识的和一般人的责任能力一样。

第三十三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Ⅳ 侵权责任法有没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民法上的赔偿以填补损害为原则,使受害人恢复到损害发生之前的状回态,因此,对于答超出损害部分的请求数额是不予支持的。但是,对于某些情形,法律规定了加重的惩罚性赔偿,对侵权人进行惩罚。在《侵权责任法》引入惩罚性赔偿前,我国惩罚性赔偿主要存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食品安全领域、商品房买卖领域。《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故,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被侵权人有权向明知该缺陷并生产、销售的侵权人主张惩罚性赔偿,对于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侵权责任法》并未规定,实践中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确定赔偿数额。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Ⅳ 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采纳了违法性要件吗

您好,以下内容摘自王利明教授的论文:违法性概念为德国民法所特有,并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所继受。[1]德国法上,构成一般侵权责任必须具备损害、因果关系、行为的违法性、过错四个要件,违法性是其中之一。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已采纳了德国法的违法性要件说,但笔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不仅表现在其独立成编的体例特征,也表现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上,并未完全采用德国法的四要件说,而是从中排除了违法性这一因素

著名德国学者基尔克(Otto von Gierke)在批评德国物权行为理论时,曾有一句名言:“如果在立法草案中以教科书式的句子强行把一桩简单的物品买卖,在至少是三个法律领域里依法定程式彻底分解开来,那简直是理论对生活的强奸。”[63]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来分析侵权法中的违法性理论。笔者认为,违法性理论是德国法的产物,也是德国语境下的产物,其用于解释德国法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但是,鉴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明显排斥了这一概念,所以,照搬德国法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侵权责任法》,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我们不否认,运用此理论可以来解释个案中的个别现象,或者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此来概括所有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则既不符合现行立法的规定,也不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从中国的现行立法来看,显然在过错责任中采纳了三要件说,将违法性要件排除在外,以过错的概念吸收了违法性的概念,这是笔者学习研读侵权法的点滴体会。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Ⅵ 民事方面涉及惩罚性赔偿的问题,涉及侵权责任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什么时候两倍赔偿,什么

我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具体操作中,2倍赔偿和10倍赔偿的选择还是根据当事人的协商,受害方要求过高,不能超过货物10倍价值,有上限·没下限!因为受害方是掌握主动权的,他可以要求10倍以内的赔偿。

Ⅶ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对吗

宪法性法律是法律而不是宪法,它们与其它法律一样都是对宪法的“规则内化”,但又与容其它法律明显不同:宪法性法律是“宪法”法,是“国家”法,是“权力”法和“权利”法。它们通过将宪法内容具体化、程序化来保障宪法。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维澄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八讲“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将我国的法律分为7类,其中第一类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别行政区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规范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关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这里的“宪法相关法”对应的就是宪法性法律,而侵权责任法作为民法的一部分,和宪法性法律不是同一类。

Ⅷ 侵权责任法中,为什么要求损害具有可补救性和确定性才可承担侵权责任

你可能理解错了可补救性的含义。损害的可补救性是指人身或财产的不利回益,具备法律上补救答的可能和必要。包含两个方面:1.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才具有可补救性,并不是轻微细小摩擦法律都会干涉;2,损害所侵害的对象必须是侵权行为法所保护的对象

Ⅸ 民事诉讼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有差别的!《侵权责任法》的适用是有局限性的。 请问,刑附民的民事部分与

逐个回答您的问题

1、刑附民和单纯的民事确实有区别,区别首先是程序上的,内刑附民是在刑事案件结案前提容出,结案之后只能提起0普通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第99条)。其次,也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9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注意!这里明确一点是物质损失,且是直接的物质损失,也就是说,刑附民中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民事诉讼中既可以物质也可以精神,所以就赔偿方面来讲,单纯的民事诉讼赔偿范围要比刑附民广。
2、《侵权责任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3、现有法律没有“误学费”这个赔偿项目,可以说是不完善的,但是如果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话,可以以此为理由,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
4、“XX等”的赔偿项目是一种措辞,即表达有需要是可以参考其他类的司法解释。
希望能采纳我的回答!

Ⅹ 夫妻性生活权利是否受侵权责任法保护

刘某在某公司工地进行混凝土施工时,某公司新安装的铁门突然发生倾倒,刘某躲避不及被大门压伤,自此完全丧失性功能。为此,刘某诉至法院要求某公司赔偿精神损失费、误工费等共计30多万元,同时,刘某之妻王某向某公司提起性生活赔偿请求,要求某公司赔偿其婚内性生活权利损失费20万元。
【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对于性权利的侵犯,应属于间接侵权,配偶另一方不应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种侵权应为反射性损害,应区别于间接损害,刘某有权要求赔偿。
【管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性生活权利的侵害应否得到侵权责任法的保护?笔者认为应该受保护。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利。可以看出,对性生活权利归属于哪个权利,我国法律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实践中对此也有争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婚姻乃两性结合,而夫妻间的性生活是婚姻关系得以维持的基本条件,是婚姻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婚姻关系中,配偶双方均有与对方进行性生活的权利和义务,且负有互相忠实的义务。这是由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所以在性生活权利受到侵害时,在其权利性质没有明确规定时,其完全可以作为侵权责任法中民事权益的内容而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对性生活权利的损害应当属于反射性损害。所谓反射性损害赔偿请求,是指侵权行为直接受害人(又称第一顺位受害人)以外的人(又称第二顺位受害人),因侵权行为的直接受害人所受损害结果的反射而遭受到实质损害,要求侵权行为人予以赔偿的请求权。
本案例中,由于刘某的受伤,其失去了进行性生活的能力,因此而使其妻子王某的性生活权利受到了损害,这种损害是因为侵权行为直接受害人所受损害结果的反射而遭受到的实质损害,当这种损害发生时,其有权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因此在本案中,王某有权就其在性生活权利受到损害时单独提出起诉,请求赔偿。

阅读全文

与侵权责任法性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