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游纠纷处理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对旅游纠纷的处理,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受理旅游投诉,并进行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二是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后,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三是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有关调解组织可依法对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四是纠纷中旅游者一方人数众多并有共同请求的可推选代表人参加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
第九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受理机构接到投诉,应当及时进行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者。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政府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及其工作职责的规定。
【本条释义】
本条共一款,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及其工作职责作了规定。
对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及其工作职责作出规定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是最终的消费,也是大众化的消费。因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难免发生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由于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一百一十多个行业,同时还涉及工商、安监、公安、消防、卫生、交通、质监等二十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需要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时,往往会遇到不知道向哪个部门投诉的现象,如在旅游过程中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等,导致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所以本法在对旅游业管理体制的规定上,采取了与其他许多法律略有不同的规定方式,即没有规定由一个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而是明确在中央一级,由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在地方,则明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因此,有关旅游者投诉的受理、处理等工作,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规定,以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第九十二条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协商;
(二)向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或者有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三)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纠纷解决途径的规定。
【本条释义】
本条共一款,对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纠纷的解决途径作了规定。
对旅游纠纷解决途径作出规定的必要性
所谓纠纷解决途径,也称纠纷解决方式,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发生纠纷以后,通过什么途径或者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争议。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都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在彼此的合作、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难免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议,正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领域经常发生纠纷一样。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而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惊世骇俗之事。从立法机关的角度考虑,一方面需要平静、理性地看待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则要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为这些纠纷的处理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设立相应的纠纷解决途径,建立相应的纠纷处理机制。因此,对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解决途径作出规定,对于保障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九十三条 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有关调解组织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依法对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旅游纠纷调解的规定。
【本条释义】
本条共一款,对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有关调解组织对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作了规定。
第九十四条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旅游者一方人数众多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选代表人参加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活动。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旅游者一方推选代表人参加纠纷解决活动的规定。
【本条释义】
本条共一款,对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时旅游者一方人数众多并有共同请求的可推选代表人参加纠纷解决活动作了规定。
Ⅱ 双节旅游如何理性消费谨防陷阱
随着国庆、中秋长假的临近,许多人都有出游的打算。对此,陕西省消协提醒,长假出行,要选择有资质旅行社,签订规范旅游合同,理性消费谨防陷阱,保留凭证依法维权。
消费者报名时要注意查看旅行社的“证”和“照”,即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旅游管理部门颁发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旅行社分社备案登记证明》《旅行社服务网点备案登记证明》。许可证及登记证明上载明许可证号码、旅行社名称、营业场所、许可经营业务和许可证及登记证明的有效期等内容。参加境外游的消费者,要事先了解旅行者是否有办理出境旅游的资质。
保留凭证依法维权。旅游过程中,发票或收据都是重要证据维权证据,消费者一定要索要和妥善保存发票、合同、旅游行程单。旅游中若发生消费纠纷,要冷静对待,可先与经营者依法和解处理,协商不成,可在投诉的时效期内向当地旅游部门或消协组织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前祝大家国庆中秋快乐。
Ⅲ “旅游+”存在哪些消费纠纷
据统计,2017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达50亿人次,出境游近1.3亿人次,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旅游经营者除了提供传统旅游产品之外,还附加提供大到旅游房产、医疗教育,小到预订民宿、购买门票等服务。
审判实践和案例显示,一些民宿并没有营业执照,临时涨价,不少游玩项目是毫无经营权的民设景点;游学旅游鱼龙混杂,国外游学产品经过国内的层层代理价格虚高;分时度假甚至产生了以度假为名的集资、诈骗乱象,消费者无法维权。北京西城法院受理的新类型旅游纠纷同比上升30%。针对“旅游+”产生纠纷的共性问题,法官提示,旅行社在提供“旅游+”服务中普遍存在着角色模糊的问题,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接洽、销售、签约、履约的一般都是旅行社,但实际提供最终服务或附加服务的又是第三方,因此合同履行中一旦出现纠纷,旅行社常常会以其只是居间方为由进行抗辩,造成消费者维权难、法院认定难的问题。为避免消费者在“旅游+”的旅行过程中权利受到侵害,北京西城法院特向社会发出“三步走”提示:第一步,审查合同主体。第二步,细化约定内容。第三步,明确违约责任。
Ⅳ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五大陷阱及治理方法
出国旅游问题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旅行社隐瞒出国游的真实费用,专等消费者交属齐款做足准备欲罢不能时再让消费者多掏钱。其次是旅游项目与出行前所宣传的有较大出入。第三是有的旅行社甚至不让游客下车,只让其在车上“远观”。第四是旅行社常向游客收取不合理费用。在出国游期间,旅行社往往以国际惯例为由强行收取导游费、司机费。
Ⅳ “免费旅游”陷阱,诱导消费,虚假宣传,老年消费者怎样谨防免费旅游陷阱
人一旦进入老年,生理、心理和行为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老年人在消费偏好和消费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呢?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刘青说:“老年人在消费偏好和消费方式上有以下特点:一是节约消费。上一代的大多数人遭受着苦难和贫穷。他们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他们都追求高质量和低价格,所以低价或优惠销售对老年消费群体极具吸引力。
那么,目前老年人消费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当前的重点是帮助老年人防范消费陷阱,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使老年消费者乐于消费、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Ⅵ 海南旅游过程中遇到纠纷如何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当旅游者认回为其合法权益答受到侵害时,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回程后,如游客认为旅行社的服务存在质量问题,可以根据权益受侵害的程度、实际拥有的事实证据、对时效以及赔偿金额的期望值高低和旅行社对事件的处理结果,从上述五种方式中作出具体选择。如需向市旅游管理部门投诉,投诉人应当及时提交赔偿请求书和相关证据资料。
哪些情况可向质监部门投诉旅游者可以对下列损害行为进行投诉:
(一)认为旅游经营者没有提供价质相符的旅游服务;
(二)认为旅游经营者没有履行合同或协议;
(三)认为旅游经营者故意或过失造成您的人身伤害;
(四)认为旅游经营者故意或过失造成您的行李物品破损或丢失;
(五)旅游经营单位的职工私自收受回扣和索要小费;
(六)认为旅游经营者欺诈您,损害了您的利益;
(七)其它损害您的利益的行为。
Ⅶ 如何避免遭遇的旅游消费陷阱
第一,价格问题。 俗话说“货比三家”。在日常的消费中,比如餐饮或日用百货是非常容易货比三家的。而旅游消费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生产与销售,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具有同一性,不可提前预测,不可提前生产。那么,游客用买日用百货的经验,在预定旅行社的时候“货比三家”就很难真正行得通。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进行比较的难度,那该怎样比较呢? 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比较价格,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其很难精确的量化。现如今流行的网购,我们甚至可以先到实体店去看看听服务员介绍产品的品牌、型号,然后才到网上订购,哪家便宜就买哪家的,实际质量是一样的。因此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也决不能单纯地靠价格来判断,而要看其约定的内容,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食、住、行、游、购、娱,甚至具体到航班的时间,酒店的星级、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对购物和自费项目进行事先约定。 第二,选择线路。 消费者很多都有逆反心理,觉得旅行社推荐的不靠谱,这和大家的消费经验有关。比如电子产品,在中关村各个电子市场门口推荐的和专卖店推荐的就肯定不同,一般说来,专卖店有品牌形象,而且他和厂家利润的捆绑是很紧的,他们的推荐就比较靠谱。旅行社良莠不齐,有的小旅行社的推荐可能就包含着很多陷阱。对于游客来讲,就不要存有逆反心理。有质疑的心态是很好的,是一种成熟、理性的态度,不能轻信,要有清醒的头脑,但要相信品牌旅行社的推荐,是比较靠谱的,他们一般不会做一锤子买卖。 第三,合同签订。 随着旅游的兴起,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旅游部门在保护旅游者利益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旅游合同的范本,是政府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制定出来的,既要考虑行业更要兼顾消费者的利益。如果旅行社没有合同范本,而是自己弄一个,那么陷阱就比较多。所以,游客在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看合同是不是以合同范本为基础制定的合同。甚至消费者也可以自己在网上下载一个范本去跟旅行社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很要求,与旅行社做一些特殊的约定,附加一些条款。 如果合同中有旅游附加费,就要引起注意了。也可以倒过来推论——只要有附加费,基本上就可以肯定是零负团费操作。零付团费模式操作的团队,才是有附加费的。一个正常的旅游团队是不应该有的,针对各类游客的售价必然是一样的,因为旅行社把成本和收益全都是算好了,在成本基础上加上利润,没有道理再收附加费。每个游客的交通、住宿、吃饭、门票的成本都是一样的,然后再加上合理的利润,就成为旅行社的报价,也就是卖价,那么,旅行社为什么还要区别对待游客呢? 理论上讲,零付团费是可以成立的,也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操作模式被中国旅游业给异化了。异化而且是推到一种极致之后,应用于大众旅游之后就必然。实际上,零负团费操作模式,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是透支行为,是对消费能力的透支,把一些本来不具备旅游消费能力的人,用低价去吸引上路。因为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叫做“穷家富路”,游客出门的时候一定是带着钱,而且带的是现金,只要你现金装在兜里了,作为导游来讲,他就有本事给你掏出来,只要掏出来就挣钱了。本质上这又是赌博行为,赌博的话,算的就是一个概率,旅行社把概率研究了以后就会发现,他们收取附加费的那部分游客就是属于购物的概率非常低的人。比如,老人的消费能力比较差,也比较理性,旅行社因此要收取老人参团的附加费用,这是经验累积的结果。第二种是夫妻,一方面夫妻之间是可以制约的,你冲动了,我就不让你冲动,或者你爱去买我就管着钱,有了会计和出纳要腐败就难一点,会计兼出纳那就很容易腐败。第三种是小孩,小孩根本就没有购买力,这就是本质,所以要收附加费。 合同的另一方面是关于购物的约定。首先要给游客知情权,在自愿的前提下,对购物进行书面的约定。有些人喜欢购物,如果在旅行过程中不安排购物,他反而会投诉,这部分人有购买的欲望,也有购买的能力,只要旅行社带他去的不是假冒伪劣的商店,买的不是假冒伪劣的商品,其结果是皆大欢喜的。游客的旅行费用很低,通过他们的购物旅行社赚到了钱,商店也赚到了钱。 在签合同的时候游客也可以提要求,例如某人约了16个朋友去旅行,16个人参团可以省一个人的钱。他还可以根据旅行社的某一款产品要求为其做出修订,然后加点钱,或者补点差价,这是很正常的。 第四,中途被甩。 在国外旅行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游客不理性,给领队施加很大压力,导致双方的沟通出现很大障碍。甩团一般是因为组团社和地接社出了利益上的冲突,进而发展成甩团。 游客为什么要选择有品牌有实力的旅行社呢?因为他们实行的是先行赔付的原则,游客的权益能都得到保障。有品牌有实力的旅行社肯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他跟地接社产生矛盾,导致地接社做出甩团这种非常规的行为,此时组团社也会第一时间承担起责任来。对于组团社和地接社来讲,都应该顾全大局,不应该把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凌驾于游客的利益之上。在发生这种非常规行为的时候,领队的作用非常重大,游客应该信任领队。游客也好,旅行社也好,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不能人为地扩大损失。 旅游者出去旅游的首要目的是寻找一种美好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去寻找别扭。但是在旅行途中肯定会有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人为的,有不可抗的,遇到旅途发生变化的情况时,旅游者的心态非常重要,人不可以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发生这种情况时尽可能配合,寻求帮助,游客也可以自力更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不能忍气吞声,让他们胡作非为。发生甩团这种情况后不能人为的去扩大损失,扩大的损失最后是要由游客来承担的,不要认为旅行社错在先,就可以任意妄为。这个时候你把心情改变了,甚至有的时候这种遭遇在很多年后回忆起来是很独特的,但是不是说你就得原谅,在调整心情的前提下,耐心的,细致的,甚至刻薄的去收集证据,回来跟他算账。现在是手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取证非常容易的,游客的手机可以录像可以录音可以拍照,对事故的过程都可以作为一个证据,可以微笑着把这些录下来,回来之后可能就会免费玩一趟。这么做就是让旅行社没有侥幸心理。 第五,意外保险。 建议几十块钱的保险费千万不要省,保险不能保证游客的安全,但却是以防万一的手段,对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存在侥幸心理,但本着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保险费游客还是不要省。 第六,刷卡消费。 现在,中国的银联在全球都可以刷,VISA卡的使用也很普遍,出门尽量少带现金。去年在欧洲,一个旅游车被撬了,结果现金损失是一百多万,世界都为之震惊,这种教训应该吸取。 第七,自助体验。 自助游也包括自驾游,这种旅游根据游客自己的时间和消费能力,需要提前搜集要去的目的地和沿途的主要景点的信息,包括官方咨询,参考网友的意见,以及攻略等,另外需要自驾游的旅游者需要增加一些地理的常识,尤其是,同时也需要对车况进行检查。另外通过专业机构去订机票、门票可以降低出行成本。
Ⅷ 旅游消费陷阱有哪些
刚高考完的小慧报了某旅行社的跟团游,在旅行的途中经历了导游安排购物,体验某少数名族“洞房”习俗,体验这项习俗时,导游没有通知他这个是要收费的。
随后在到达某景点的时候明明景点票只要30,结果导游团队说给大家先垫付100,还不是通票,结果到了景点内其他项目还是需要自己掏钱,而导游则可以拿到50的回扣。
然后到了景区内导游又以不玩xxx就是白来一趟,配合教练唱双簧,比如某项水下世界旅行,看海底奇观,掏钱之前说可以在水下玩40分钟,结果小慧下水20分钟不到就被教练以氧气快用尽为由催上岸,小慧还没看到教练所说的特色景点。不愉快的小慧忍着怒气,继续旅游。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导游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如果导游有以上的任意行为,旅行社应当承担责任。
提醒各位要去旅游的小伙伴一下,一定要确保交易时与售货员作出的口头承诺都列明在发票上,买了货物后也要确认一下是不是好的,更加要注意提货时不要被掉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