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列举5个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案例。
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案例。
案例一
2000年至2001年期间,原告徐诚被某市招生办派往下属某区招生办协助进行中专、技校的招生工作。2000年8月,被告李桦以“徐成”的名义,向省招生办公室写检举信,声称考生张剑“在入学考试时,系他人冒名顶替参加”。
并在信中称“我是市招生办干部,现协助某区招生办进行本年度中专、技校招生工作,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此事予以反映,本着对国家、对学校、对张剑本人负责的精神,恳请省招生办领导予以查处此事。”省招生办接信后对此事认真进行了调查核实,并进行了考卷笔迹鉴定。
8月28日,省招生办复信“徐成”,说明“参加考试系张剑本人所为,无冒名顶替现象”。徐诚接信后,感到莫名其妙,就向市招生办及有关部门反映此事,要求调查事实真相。
2001年3月,经鉴定:检举信是被告李桦书写。在调查取证及进行鉴定的7个月内,徐诚因精神压力大,受到一定的精神损害。
案例二
江某为能赶上其男友即林某所在单位的分房,因其未到法定婚龄,不能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于是,谎称其身份证已丢失,以购买进口药需要居民身份证为借口,向张某借用身份证。
随后,江某假冒张某之名到其单位开出婚姻登记介绍信,并拿走张某所在地的公共户口薄,与林某一起去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江某的假冒行为后被张某发现,张某认为江某的假冒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权,并因此承受了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打击,于是要求江某赔偿损失5000元并赔礼道歉。
案例三
原告A系某公司的股东、董事,在A未参加董事会的情形下,B董事直接在董事会决议等文件上伪造A的签名,致使A变成了公司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A认为,B的行为是公司职务行为,因此公司未经其同意而盗用其姓名,侵犯了其姓名权,要求法院确认上述盗用姓名的侵权事实,并要求被告公司撤回相关的工商登记,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案例三
第3562067号“易建联Yi Jian Lian”商标(即争议商标)由案外人名乐公司于2003年5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以下简称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于2005年9月被核准注册,其专用期限至2015年9月,核定使用商品为第25类服装、柔道服、足球鞋等。
2009年5月,经商标局核准,争议商标转让给易建联体育用品(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建联公司)。2006年3月,易建联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请求撤销争议商标。
评审期间,易建联提交的新浪网网页打印件等证据载明:易建联自1999年开始从事篮球训练,2002年入选广东队,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2002年获得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冠军,2003年获得全国男篮甲A联赛亚军。
网页打印时间为2006年3月。2009年11月,商评委作出商评字〔2009〕第33584号《关于第3562067号“易建联Yi Jian Lian”商标争议裁定书》,认定:易建联系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在争议商标申请注册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易建联公司未经易建联授权,将与其姓名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商标,侵害了易建联的姓名权,违反了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裁定:争议商标予以撤销。易建联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四
几年前,高先生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期房购销合同,约定房地产公司保证在高先生入住之日起1年内为其办理房屋产权手续,如现房实测面积与期房预测面积发生变化时,按实测面积交纳相关税、费。
高先生入住后不久,房地产公司通知他到公司交纳办理房屋产权证所需的契税、过户费及印花税,高先生交纳了全部费用,并将私人印章交给房地产公司。因高先生购买的期房实测面积大于预测面积,办理产权证需按实测面积重新签订《北京市内销商品房买卖契约》。
房地产公司在高先生在场的情况下,填写了3份内容相同的《北京市内销商品房买卖契约》,同时在乙方签字处填写了高先生的名字,并加盖了高先生的私人印章。
半年后,房地产公司将房屋的产权证、新合同及高先生的私人印章交给高先生,并向他讲明新合同是为了办房产证而签订的,双方仍沿用旧的期房购销合同。
后高先生起诉至通州法院,称签订新合同他不知道,此合同中减少了许多对他有利的条款。房地产公司为自身便利,冒用他的姓名侵犯了他的利益,要求房地产公司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
诉讼过程中,房地产公司辩称,我公司为高先生的利益使用其姓名,且我公司与高先生实际履行的仍是旧合同,没有给高先生造成经济和精神损失,不构成侵犯他的姓名权。
案例五
2005年6月份,被告王某、李某准备登记结婚,因李某全家搬迁,户籍丢失,无法办理结婚登记。王某随找到自己妹夫姨家(即原告方某家)亲戚,称未婚妻户籍登记丢失,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想用方某的户口薄和身份证附李某的照片去办理结婚登记。
当时方某在外务工,只有父母在家,其父母想只是借用女儿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同意把女儿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借给王某使用。2005年6月24日,王某、李某登记结婚,结婚证上是方某的名字。
后方某务工回家得知此事,找到王某、李某两人要求用他们自己真实姓名登记结婚。2005年9月5日,王某、李某到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又于2005年9月8日以双方真实姓名重新登记结婚。方某户籍薄上留下了“离异”字样,引起了男友对其有“婚史”的误解,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㈡ 怎么才算侵犯姓名权
姓名侵权应该是已经有了这个名字后的重名。比如;王德亮。王德亮是1990年1月版1日22点59分前出生的权,并在当地上的户口,已经在户口博上某居地户籍登记记录了或已经在公安局备案的户籍就是上了户口。那么在1990年1月2日0点后出生的也同样叫王德亮,后者出生的时间在前者后面的也叫了此名,那么后者的就属于姓名侵权了。在我们中国或是任何的国家都有重名的现象,只是很少有因起了重名而引起了法律的纠纷,但不是绝对没有姓名侵权的案例。一般在我们国家出生的人都会尽量的避免起重名的。因为一旦姓名起重了,那就回影响两个人的命运的,重名不是前者影响了后者就是后者影响了前者。最好不重名,注;我说的这些都是迷信或就社会的说法,您最好不信,也希望您尽量在起名时躲开重名这种现象的发生!但名字起重了一旦打起官司来后者一定的败诉的!
㈢ 侵犯姓名权的侵权表现
表现形式: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版经他人同意权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刑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17法一22号
㈣ 侵害姓名权的责任构成要件有哪些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姓名权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总是具有其特定的侵害对象,只有在行为人的行为是针对受害人而非他人时,受害人才能提出请求。在实践中,由于经常发生二个以上的人合法取得同一姓名的情况,因此若设某人取某个姓名以故意制造混乱或假冒、盗用某个姓名,必须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指向原告。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是指向受害人的姓名权而非其他权利。如加害人以侮辱性称呼喊他人,加害人构成对他人名誉权而非姓名权的侵犯。
行为人实施了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行为①干涉他人行使权利。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干涉他人决定姓名,如强迫他人命何名或不准他人命何名。但未成年人监护人如在为未成年人命名上发生争执,则不应视为侵犯姓名权。如未成年人成年后,自己重新决定自己的姓名,他人加以干涉的,可构成侵犯姓名权。二是干涉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既包括强迫他人不使用真名,不准他人使用真名,也包括在可以不使用真名的情况下强迫本人使用真名或其他名字。三是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这是指对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行为加以干涉。
②盗用他人姓名。这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或者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例如,自称为某名人的弟子,自称受某人推荐等。盗用他人姓名,往往出于为抬高自己的身价、声誉的动机,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盗用他人的姓名者,并不是妄称自己为某人,而只是以他人的名义行事,这是盗用和冒用的重要区别。
③冒用他人姓名。指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如谎称自己为某人,以他人的名义刊登征婚广告等。这里还包括利用与他人同姓名的条件冒充他人实施行为,以及利用与他人姓名容易相混的条件冒充他人,也应包括非直接利用他人姓名,而冒充其身份的行为。
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往往也侵害名誉权。例如,假冒他人实施不法行为。此时发生侵害姓名权与侵害名誉权的重合。受害人可任意择其一个请求权行使之。
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作为侵权行为,应以行为人具有过错为要件。盗用和假冒他人姓名,无论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目的如何,在过错形式上都是故意的,而不存在过失问题,如果某人因过失而使其所取的姓名与他人相同,或因过失致使其误将他人姓名写错,不应视为侵害姓名权。不过,有关故意或过失问题应由被告反证证明。对于原告来说,他只需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就可推定被告有过错。此外,行为人若能证明其具有正当理由使用他人姓名(如为了公共利益),或使用他人姓名是为了保护被使用姓名人以及他人的利益,不应认为行为人具有过错,因此也不构成侵害姓名权。
㈤ 在司法案例中,关于名人姓名权侵权法院是如何认定的
今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并且能够鲜明地体现尊重人格尊严和保护人格权的人文主义立场。
㈥ 什么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三种表现
一、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表现: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盗用和冒用姓名的区别:盗用主要指盗取某人姓名,自己不一定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盗用B的姓名,向C说自己是B的好友,骗取C的信任从而获得某种利益。冒用则是冒用某人姓名,自己扮演的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说自己就是B,进行欺骗从而获得某种利益。
三、姓名权属于具体人格权,指自然人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其姓名的权利。姓名包括登记于户口簿的正式姓名,艺名、笔名等非正式姓名。
四、姓名权的法律特征:
第一,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权;
第二,姓名权的客体是自然人对自己人格的文字标识的专有权。姓名权的核心问题就是专有权,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权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
第三,姓名权的基本义务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姓名权是绝对权、对世权,除了享有姓名权的本人之外,任何人都是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权的义务。
五、法律法规依据:
《民法通则》 第九十九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民通意见》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㈦ 民法 姓名权 侵权行为的构成条件
一般有这两种:
1) 盗用他人姓名:这是指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以该人的名义进行民回事活动或答者从事不利于姓名权人、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 冒用他人姓名:这是指冒名顶替,亦即行为人完全以姓名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冒用他人姓名由于完全以姓名权人的身份进行活动,故其危害往往甚于盗用他人姓名。
辨别他人是否侵犯了姓名权,主要看是否具备构成侵权的4个要件:第一、需要有侵害的事实存在。即由于他人侵权而造成被侵权人财产上或人身上的损失或损害;第二、侵权行为违法。第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四、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或是故意或是因过失而造成他人损害。此例张秀的行为已经明显侵犯了张玉秀的姓名权,应对其承担侵权责任.
㈧ 姓名权的侵权表现有哪些
您好抄,一般侵犯姓名权有以下侵权表现: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99条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8周岁以上公民需要变更姓名时,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㈨ 侵犯姓名权的责任构成要件有哪些
每个人都享有姓名权,而且姓名权不容他人侵犯,侵犯姓名权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承担侵权责任需要了解其构成要件,否则是不用承担责任的。所以,小编在下文解答一下侵犯姓名权的责任构成要件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侵犯姓名权的责任构成要件有哪些?
1、侵害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一般由作为的方式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行为就是干涉、盗用和假冒他人的姓名。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的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
未经权利主体的同意或授权,擅自以权利主体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从事不利于权利主体、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即是盗用他人姓名的行为。
(3)假冒姓名。
假冒他人姓名是冒名顶替、冒充他人姓名进行活动。
2、行为人的过错
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以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为要件。行为人故意的情况下,其行为构成侵害他人姓名权,如果行为人因过失而将他人的名字弄错,不应认定为侵害姓名权。在实践中,我们一概以故意实施的行为即构成侵犯姓名权,过失则不构成侵害姓名权,在侵害姓名权的诉讼中,原告只要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就可以推定被告有过错,而被告是否存在过错,则要由被告自己举证加以证明。
3、损害后果
侵害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盗用、冒用他人姓名,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故意不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就可以认定已经造成了损害后果,受害人列出其他特别的损害事实,即可主张权利。
4、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与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并无实质差别,但是由于侵害姓名权的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合而为一,受害人只要证明其姓名权受到侵害即可,无须证明损害后果的存在。
二、侵犯姓名权的表现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盗用和冒用姓名的区别:盗用主要指盗取某人姓名,自己不一定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盗用B的姓名,向C说自己是B的好友,骗取C的信任从而获得某种利益。冒用则是冒用某人姓名,自己扮演的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说自己就是B,进行欺骗从而获得某种利益。
姓名权属于具体人格权,指自然人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其姓名的权利。姓名包括登记于户口簿的正式姓名,艺名、笔名等非正式姓名。
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在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如发现上述情形,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害等。
侵犯姓名权必须有损害的结果,且存在因果关系,这样才能认定为侵犯姓名权。当事人发现他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权,一定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权。若需要法律帮助,小编建议登录网站找专业律师服务,这是很有帮助的。
延伸阅读:
侵害姓名权的形式具体有哪些
干涉姓名权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使用姓名权的限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