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行纪合同的借贷到底有哪些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条款和违约责任条款。依据以上法律规定,农信社借款合同的内容主要有:
借款种类。从不同角度,可将农信社借款合同分为不同种类。根据借贷币种不同,分为人民币借款合同和外币借款合同;根据借款用途不同,分为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和固定资产借款合同;根据借款期限不同,分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根据出借方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不同,分为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等。由于各种借款的用途、期限、利率、偿还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借款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借款的种类。
币种。农信社借款合同的币种多数是人民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外币。国家对人民币借款和外币借款规定了不同的条件,借款人需要何种货币,应在借款合同中明确规定。
借款用途。即款项的具体投向。为监督借款人对借款的使用,维护农信社的利益,借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借款用途。在实践中,有的借款人为获得农信社贷款,填写虚假贷款用途,转移贷款投向,实际上已对农信社造成了偿债风险,所以农信社在审查借款人贷款用途时,一定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防止风险的发生。也可在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条款等。
借款数额。借款的数额是确定借贷双方是否履约的重要依据。借款人是否依照约定的数额还本付息,贷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数额提供借款,是判断谁违约、谁履行的一个方向。因此,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明确借款的具体金额。
借款利率。农信社的贷款利率应当依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超过人民银行贷款利率规定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同时也会与借款人造成经济上的纠纷。
借款期限。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借款使用期限。借款期限的确定应当根据借款种类、用途、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生产经营周期、农信社的资金供给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
还款方式。借款人采用归还借款的方式。比如,是一次还款,还是分期还款;是以借款产生效益还款,还是以销售产品得款还款等,都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
担保条款。当事人双方按照有关规定协商一致形成的,确保农信社能够实现其权利的约定。是双方履约的依据。
B. 行纪人的介入权
行纪行为属间接代理,介入权之设是为了代理纠纷中的中间环节,让本人与第三人直接解决权利义务关系。客观上有利于解脱无过错的代理人
C. 关于行纪合同的一个案例
1.A与信托公司之间签订的是行纪合同,可以自买自卖,所以,A主张无效无法律依据版.
2.3台复印机的所有权归A所有,所以权A可以要求返还.
3.广告费用由信托公司自行承担2/5,因为行纪合同,交易成功则所需费用行纪人自行承担.3/5由A承担.
4.应支付部分酬金,支付卖出两台复印机的钱.
D. 行纪合同与间接代理的实践中的认定问题
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几个草案曾将间接代理与行纪合二为一,称为行纪,将间接代理规定版为行纪权中的外贸代理行纪。但我国合同法最终将间接代理规定在委托合同之中,而不是规定在行纪合同中,这主要是为了强调间接代理与行纪的区别。区别间接代理与行纪,对于正确适用合同法,解决有关间接代理与行纪的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间接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