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荐关于“民事纠纷之行政调解——治安案件调解”的参考文献
解答如下:
需要参考文献,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上面去找,很多文献的。
㈡ 离婚人民调解典型案例形成书面材料怎么写
人民调解典型案例
李某和孔某是多年的老邻居,李某住路南,孔某住路北,两家隔路相望几十年,矛盾却从一棵梧桐树而起。原来20年前,他们居住的大通站后义下村住户很少,孔某就在自家房屋的前面种下一棵梧桐树,后来随着住户越来越多,就在孔某家房屋和树之间形成了一条路,而这时,李某在路南建起了自家房屋,盖院墙时,把孔某种的梧桐树围在了墙内,梧桐树越长越大,根须长到了李某家房屋内,造成了房屋地面、墙面开裂,对李某一家的居住安全形成了威胁,而孔某又不愿伐树,称李某是故意把树盖在院内抢占了其家的地点,为此两家争议不休,纷争不断,调解主任听说后,就想把矛盾解决,于是首先造访了孔某家,她和孔某拉了一阵家常后,就把话头扯到两家的矛盾上,想不到孔某一提到这事,就没好气的说:“是我先种的树,他后盖的院墙,盖院墙时也没打我招呼,就把树围进去了,我这棵树长了十几年了,夏天能遮荫,我最喜欢在树下乘凉了,想砍我的树,门都没有。”调解主任又到李某家,李某说:“我家有三个孩子,房子太小,十几年前加盖了房子,由于地点小,没办法,就把这棵树围在了院子里,树小的时候,没觉得怎样,树长大了,竟然使我家的房屋墙面、地面开裂,所以就想找老孔看能不能把这棵树伐了,结果老孔不同意,就这样僵持到现在。”于是调解主任又到孔某家,仔细地向孔某叙述了李某家的房屋现状,如不采取措施,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孰轻孰重,请你仔细掂量一下。然后调解主任看到孔某脸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就赶紧趁热打铁的说:“不如这样吧,老孔,你这棵树也种了十几年了,值点钱,把它卖给老李,由他作主,就算是他对你这棵树作了补偿,行吗?”孔某听调解主任这么一说也觉得在理,其实孔某的原意也就是希望得到金钱上的补偿,而李某家并不愿意出钱,调解主任也了解到了焦点在这里,于是调解主任又来了李某家,把孔某的意思婉转地表达出来。谁知李某听了后很不耐烦,说:“为什么我要出钱买,他的树把我的房子都撑开裂了,我还要找他给我修房子呢。”调解主任赶紧说:“老李,你别急,你想想是老孔先种了树,你后盖的院墙,他并没有错,我们今天主要是解决问题,老孔这棵梧桐树十几年了,一花一草都有感情何况还是一棵大树,你把他的树盖到了你家院子里,实际上你占了他的地点,现在你出钱来买这棵树,也合情合理。”老李听到这,脸色有所缓和,于是调解主任耐心细致地叙说了远亲不如近邻等人之常情的道理,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老李交给老孔500元钱,作为补偿,两家就此握手言欢,多年的矛盾就此化解。
点评:本案中,调解主任在解决纠纷时,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进行调解。
调解主任通过对李某、孔某的谈话,了解到主要矛盾的所在,并找到了矛盾的焦点是钱,孔某想要得到金钱上的补偿,而李某认为自己是受害方不愿出钱。调解主任从问题的焦点出发结合情理进行调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离婚纠纷案件为什么必须经过法庭调解
《婚姻法》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进行调解。据此,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即使起诉前已经婚姻登记机关、街道组织调解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仍应进行调解。在进行调解时,审判人员必须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法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宣传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有过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无过错的一方进行疏导。调解开始后,应首先做好调和工作。感情尚未破裂,但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及时判决不准离婚;双方感情确己破裂,没有和好可能的,则应做好调解离婚的工作,当事人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及时判决准予离婚。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并不是指当事人非接受调解不可。对离婚当事人进行调解,也必须坚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而不能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所达成的协议内容必须是经说服教育并由当事人民主协商的结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㈣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为什么必须进行调解
《婚姻法》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进行调解。据此,调解是审理离婚版案件的必权经程序。即使起诉前已经婚姻登记机关、街道组织调解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仍应进行调解。在进行调解时,审判人员必须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法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宣传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有过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无过错的一方进行疏导。调解开始后,应首先做好调和工作。感情尚未破裂,但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及时判决不准离婚;双方感情确己破裂,没有和好可能的,则应做好调解离婚的工作,当事人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及时判决准予离婚。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并不是指当事人非接受调解不可。对离婚当事人进行调解,也必须坚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而不能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所达成的协议内容必须是经说服教育并由当事人民主协商的结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㈤ 离婚纠纷的离婚调解和离婚协议
离婚纠纷的离婚调解与离婚协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离婚调解,指以协助当事专人正确处理离婚纠属纷为宗旨而进行的调解,就调解的内容而言,可分为调和和调离,在实务中,一般都以调和为侧重点,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的原则,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根据《婚姻法》第31条,《婚姻登记条例》第11条第3款规定,离婚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或者意见。
㈥ 关于离婚调解书
调解书上不一定签字,是签收。因为之前在法院都做过笔录,笔录都签内字了。对于容调解书,需要签收,双方签收后就生效了。
(1)法院的离婚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就已经生效,调解书生效后与法院的离婚判决书有同等效力:也就是说,当你们双方都签收后,从法律意义上说,你们已经离婚、不再是夫妻。
(2)有了离婚调解书,就不用再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证、也不能再要求法院判决。
(3)但离婚调解书不是离婚判决书:判决书在送达后双方在上诉期内不上诉时生效;但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都签收后即生效,如果一方不签字即不同意调解,调解无效,法院应作出判决。
㈦ 离婚调解的案例分析
人民法院的离婚调解即人民法院对已受理的离婚案件,依法律程序进行的调解工作。调解既可以在庭前也可以在庭审中进行。
这里,先从一起离婚案件谈起:该案是一起极普通的离婚案件,原告叫武风,被告叫丁全。开庭审理中,原告称被告有吃喝嫖赌的坏习气,家庭出现第三者,男方曾有暴力行为。被告方同意离婚,自愿抚养孩子。但声称家里欠有四万多元外债,要求原告应当承担一半,而家里的财产,因为“都是我挣来的,应该全归我所有”。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双方争执激烈,互不相让。
原告提出,被告常年做生意,有许多钱,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被告声称没有存款反有4万元的债务。由于离婚案件中所有争议事实几乎都发生在二人之间,很难举证。而比较高明的虚假证据,甚至会被法庭认定为有效证据。从此案来看,要原告提供证明被告经济状况的证据几乎是不可能,按证据规则之规定,提供不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应承担不利后果。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个举证能力强弱的问题。
家庭财产的多少以及孩子由哪方抚养对其成长更为有利?上述问题的利弊平衡,谁能作到最公平呢?有句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法官,应当明白:家务事大都很难去明辨是非。夫妻之间的利益平衡最好的评判者是他们自己。当然,象上述离婚案件,如果由承办法官去判决,也并非难事。但是,从公平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尊重双方合意即使用调解方式要比法官的判决更为公平。
既然着重调解原则在离婚案件审理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应当如何进行调解?应采取何方式?这也是贯彻着重调解原则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上述案例中,双方当事人“敌对”情绪很大,法官即使向双方讲明道理,但双方也不愿意向对方“低头”,这种情况之下,双方又如何能沟通?又启能调解?
这里就有一个法官居间协调的问题。在老百姓中发生纠纷之时,双方往往会请来第三方从中撮合,中间人会单独到双方家中去做工作,避免双方之间的争吵,使双方合意,从而息纷。法官调解与之不同的是法官是执法者,身份上有所不同,单从使双方达成合意的目的来看,是有其相同之处的。因此,就有必要讨论一下我们称之为“背靠背”调解的问题。
“背靠背”调解一直以来被视为违反程序的行为,因法官与当事人是单独接触,与一方当事人单独交谈,会给法官枉法带来机会;再者,它不能使双方在一起充分协商,不能体现调解的本质精神。
这种分析有一定的偏颇: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已把事实陈述完毕,不可能再行更改,法庭辩论也已完毕,双方该向法庭陈述的理由也已陈述清楚,调解中,也会向双方当事人讲明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双方僵持之下,由法官与其单独交谈未尝不可。再者,双方在“敌视”状态下是无法沟通的,达成“双赢”的协议就更无从谈起了。
应当指出的是,从理论上、逻辑上非常严谨的东西往往与实践是相背离的,而从实践到理论之间差异会小的多。事实上,“背靠背”调解,只是一个调解方法问题。如上例案件,笔者在调解过程中,就采用了“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在单独与被告交谈中,被告表示“其实家里这些财产我都可以给她,她愿意要什么就要给她什么吧,如果她还想要钱我也可以给她一些。”;单独与原告谈话时,原告说“只要家庭财产给我一部分,他挣的钱,愿意给就给,不给就算了。”此时,双方就找到了利益平衡点。可想而知,如果强行判决,其效果就会差很多。
在实际审判工作中,许多法官一直采用着“背靠背”调解方式,他们认为这是极为有效的一种调解方式,即体现了公平、公正又体现出了当事人自我权利处分原则,同时又省时省力。在调解笔录或开庭笔录中没有单独谈话记录。法官们如此操作,正是因为其操作性非常强,效果也比较理想。
离婚调解中,子女监护权是一项重要内容。除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实际情况外,依法规定在孩子满10周岁后,要争求孩子的意见。10周岁以下的孩子有无必要听取其个人意见呢?笔者认为,应依实际情况,由法官自由裁量。
如上述案例中,孩子一直随同原告生活,被告想要孩子。二次开庭时孩子趴在原告怀里痛哭,并表示不愿与父亲共同生活。后经询问,孩子说,被告经常打骂她。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因受到被告厉声呵斥,她自己走了十多里地到原告住处。故坚决不愿与被告共同生活。被告听罢遂不再坚持要求监护权。
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优生优育等综合原因,孩子越来越聪明,这是不争的事实。未满10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必要时,应当征求孩子意见,并将其意见作为主要参考依据。此外,离婚调解还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把相关法律及道理向双方当事人讲解透彻,让双方当事人自己去衡量利弊,从而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二可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必要时让亲属或单位人员到场,参加调解。
此外,在当庭调解或调解前的法庭调查阶段,要让当事人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要让当事人有一种“释放感”。有时,当事人往往不是在争什么,而是想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特别是想向法官吐诉,得到法官的充分理解,让法官知道自己是有理的。一些法官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会打断当事人,以致当事人认为“法官不让说话,向着另一方”,这种方式并不足龋只有让当事人把心里话说出来,他们的心态才能平和,才有利于调解,而且法官也能充分了解案情。
在法官调解离婚案件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原告第一次起诉离婚时,法官们第一想法就是不愿判离,他们从善意的心态出发,想给双方一个“缓冲期”,即在原告同意的情况下,先由原告撤回起诉。在再次起诉前的半年内,双方还可以再努力磨合。如仍不能和好,一般就已感情破裂为由,调解或判决离婚。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同意离婚,但就财产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 ,而法官亦认为财产问题很难查清,依据现有证据不好下判或感觉不公正,在与原告谈话时,原告认为离婚时机还不成熟,故提出撤诉请求,法官予以准许。
上述两种做法是正确的。虽然感情破裂是法律规定的离婚标准,但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十分抽象、难以把握。法官采劝缓冲”冷处理不失为一种办法。实践证明,一些原告在撤回起诉后,双方均未再次起诉。因财产争议而撤回起诉的,随时间的推移,双方均静下心来,冷静平衡、思考,有许多当事人在协商好后,一起来到法院,办理离婚手续。而在6个月后再次起诉离婚的,双方的心态也较之从前平和很多,有利于较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缓冲式”的解决方式是可取的。
㈧ 求离婚调解书不需签收即生效的法律依据
针对你的情况,给你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一、签订了离婚协议不代表该离婚协议就生效。即使协议中有约定“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后生效”也不能认定该协议就自签订后生效。理由是:离婚协议的效力不应等同与一般民事上的合同、协议,它具有特殊性。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显然,婚姻关系包括涉及婚姻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处理应适用《婚姻法》、《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而不应适用合同法的有关精神。离婚协议应属于不生效的协议或效力待定的协议,当条件成就时协议即生效,反之即不生效</SPAN></SPAN> </SPAN>。</SPAN></p>二、调解书是要当事人双方签字才能生效的。《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九十一条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95、当事人一方拒绝签收调解书的,调解书不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要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所以说,未签收调解书前调解协议是不生效的。而且在签收下调解书之前你是可以对调解协议进行反悔的。这点法律依据就是你所想要的。三、调解离婚的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规定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形。第九十条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如果调解离婚的话,应当制作调解书,没收到调解书的更谈不上结案了。我能提供的帮助就是这些,建议你详细情况咨询经办法官,他会给你相应的答复的。最后祝你好运!
㈨ 离婚案件法官成功调解的因素有哪些
一、离婚案件中调解的意义:
审理离婚案件的结果,首先,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权益;其次,涉及双方子女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第三,直接影响双方父母、亲人的生活。如父母赡养侍候等问题;第四,夫妻共同债权债务问题等。而正确运用调解手段,使离婚案件得以妥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和好率。
2、有利于避免矛盾激化,顺利达成离婚协议。
3、有利于把子女身心创伤降到最低。
4、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二、离婚案件的调解方法
离婚案件的调解启动后,选择调解方法是法官进行调解工作的重要步骤,选择正确的调解方法对调解效果则有重要的影响。调解工作方法多种多样,要达到和平处理离婚案件的调解方法确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一般离婚案件的调解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做好“三方面思想工作”。三方面思想工作指的是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对当事人父母及亲友的疏导劝解工作、对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摸清当事人的诉讼心理。离婚案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决定调解效果的重要因素,不仅对双方方当事人的心理,而且对当事人代理人的心理都要摸准,才能有的放矢。从实践中来看,当事人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心理:一是疑惑心理;二是自私心理;三是盲目心理,盲目地将是非判断的希望寄托于律师、寄托于法官。;四是抗拒心理;五是绝望心理。
(三)创造轻松的调解环境。
(四)学会倾听,适时细致分析,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倾听过程中,要适时以真挚的态度帮助当事人分析纠纷,理清纠纷发生的来龙去脉,明了自身的言行举止有哪些不当之处,调整好心态。防止当事人将宣泄演变成无休止的控诉。倾听中法官细致入微的讲解和分析常常能够避免一些无意义的争执,并收到良好效果。
(五)抓住矛盾关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他人促成调解。在离婚案件调解过程中,确定在双方心目中都具有较高威望或者对双方都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如村支书、长辈等,借其力,促成案件的调解,以解决纷争。如果当事人有代理人,还要充分发挥代理人的作用。因为代理关系是基于信任产生的,而代理人往往是律师或其他具有相对较高知识水平的亲戚朋友,相对较为冷静和懂法,所以可以先做通代理人的思想工作,再由代理人代为疏通当事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