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新闻形式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何认定
闻媒体或其他文学作品报到侵犯名誉权的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敏感话题,那么新闻媒体或其他文学作品在哪几种情况下侵犯名誉权呢?请看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993/08/07)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来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
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
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
理。
八、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
侵权?
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
处理: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
他人名誉权。
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
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九、问:因文学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
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损害其
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或者特定人的特定
事实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
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者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
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
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者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② 新闻报道中违法人员的肖像权与名誉权。
意见1:应该对其相貌加以掩盖,毕竟以后他还要生活,
意见2:既然偷了,还怕丢人版?
其实上面两种看法都不错权,
我个人认为,法院没有对其作出剥夺人身权利的处罚时,罪犯也是享
有肖像权与名誉权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犯了一点错,就忽略他所有的权利
况且,这也不是什么严重\暴力\的犯罪,
③ 为什么会发生新闻报道失实,侵害名誉权的事情
新闻报道的两个基本要求就是客观性、真实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情况复杂,记者在有限时间内无法全面掌握情况,容易造成失实。这就要求记者恪守认真负责的原则,多方考证,确保信息正确、来源可靠。
不排除会有记者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或倾向得出错误的结论。这要求记者要尽量避免个人因素的掺杂,时刻保持客观。
最后就是记者为了某些利益恶意诽谤中伤了。比如为了追求新闻的爆炸性夸张或捏造不存在的事实等。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④ 举例说明新闻侵害公民名誉隐私权的要件构成
我国《民法》对于名誉权的定义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保护自己的名誉不被以侮辱、毁谤等方式加以丑化的权利。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为我国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所确认和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名誉权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使人们免受精神痛苦,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大众传媒在广泛、迅速、连续地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信息的同时,总是会同特定的人发生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发生人格损害的可能性。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大众传媒在广泛、迅速、连续地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信息的同时,总是会同特定的人发生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发生人格损害的可能性。可能会有一些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使人格名誉等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妨害名誉遂成为新闻媒介的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名誉侵权案件也逐渐成为我国法院受理的一类重要的民事案件。现阶段法院判案的依据主要还是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司法解释,也就是说,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这个领域,我国的立法尚不完善。由于新闻侵权对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正逐渐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并提出了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建议。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
(一)概念
所谓名誉,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所谓名誉权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和法人组织都享有名誉权,即享有对自己人格的社会评价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名誉权是一种比较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权,在新闻侵权中名誉权受损显得特别突出,因为“公民或法人的社会活动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名誉权与之密切相联,所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伤害。
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之规定,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法律特别规定应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新闻侵害名誉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它发生在新闻活动过程中,侵害的客体是名誉权,所以,我们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定义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权名誉权,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
二,新闻侵害名誉权构成。
关于是否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这就是一般认为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四个构成要件:名誉受损的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新闻侵害名誉权,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侵权,其特殊之处在于涉及两种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抗。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体利益在新闻活动中的冲突和对抗,决定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具有特殊性。我认为新闻侵害名誉权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2.名誉受损的事实、3.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与名誉受损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广泛、迅速地向社会传播各种信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同时大众传媒侵害名誉权的纠纷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侵权的方式也呈多样化,英美法等国把诽谤和侮辱作为侵权的主要方式,我国《民法》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笔者也是相当同意这个观点。
1 诽谤行为。
诽谤是指援引某个事实或将某个事实归罪于某人或某个团体,从而损害了他的名声或荣誉。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只称侵害名誉权,不称诽谤,是因为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和习惯上,诽谤已成为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行为的概念。以诽谤方式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言词虚假性、侵害对象特定性等特征,本文就不具体分析了。诽谤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希望工程”为清白而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在《壹周刊》的报道中,使用了诸如“数千万善款不知去向”、“向贫农开刀”、“干部孩子占了便宜”等说法,而以上说法都无法用事实说明。2000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判决涉案文章没有事实依据,而且具有恶意,诽谤成立。这起案件也是中国大陆最著名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首例名誉诉讼案。
2.侮辱行为。
侮辱是又一种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是以语言、文字或动作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它包括暴力侮辱、口头侮辱和书面侮辱等几种方式。而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侵害名誉权,主要是新闻或其他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的名誉。也就是说,只要侮辱行为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誉受到贬损,就可视为侵权,而与事实真伪无关。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批评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规定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个别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例中,作品内容其侮辱性的性质并不明显,有时可能找不到明显的带有侮辱性的言词,但仍能令报道对象的名誉受到贬损性的伤害,仍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但是,在部分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例中,新闻报道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言词,而且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这可称之为新闻侮辱诽谤行为侵权。1998年孙敏诉张育仁、《重庆法制报》等社名誉侵权案可以说是这类侵权的典型。张育仁在涉讼报社上发表的《这家伙,我认识》一文,不仅虚构了有损孙声誉的种种“事实”,还对孙的外形进行了辱骂性的描写。所以,法院判报社和张败诉是意料之中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8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名誉侵权的认定,既可以是作品的语言带有侮辱性所致,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失实造成,两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成立名誉侵权。
。
(二)、名誉受损的事实
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因而名誉受损的事实应以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是否造成受害人的名誉受损为依据。新闻作品是否造成对受害人的名誉侵害,是以其社会评价是否受损来衡量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名誉受损事实是指由于新闻侵害名誉权对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一般包括名誉损害、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害。
1.名誉损害。新闻行为一旦构成侵权,其损害信息将会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加上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赖,势必会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及信誉。
2.精神损害 伴随名誉受损一个常见的损害后果便是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精神损害即精神利益受到损害,往往是和社会评价的降低同时出现的。表现为受害人因被误解而造成精神的痛苦、怨恨、悲伤、忧郁、愤懑等情绪。可以认为,正是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才使得受害人的心理遭受损害。精神损害是因人而异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因而,受害人因学识、地位、承受能力等不同,新闻侵害名誉权给其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同的,这在具体案件中要区别对待。
3.财产损害 尽管新闻侵害名誉权不会直接发生对他人财产和人身实体上的损害,但侵害人格权可导致相关财产利益的间接损失,比如受害人为了治疗严重的精神损害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咨询费用,因误工而减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誉等遭受损害,就可能导致产品滞销、客户减少,甚至为宣传产品所花费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广告费也将付诸东流,从而遭受一定的财产损失
(三)、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与名誉受损结果之间有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是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侵害名誉权案件中,受害人名誉受损的结果必须是因为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造成的,要求报道内容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损害结果并不是侵权行为造成的,当然就没有理由让行为人承担责任。但同时要注意到,新闻活动中产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有时候不仅是由新闻记者或新闻媒体本身造成的,还有其他因素参与。这主要指新闻源方面的因素。对于新闻源的法律责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这就是在所谓的一果多因中,寻找出直接(主要)原因来,使之承担主要法律责任。值得肯定的是,这种因果关系是客观的,一旦形成就不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实践中,个别当事人的名誉受损是由于自身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新闻只是进行了如实报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损害,但这一损害是基于原有事实而产生,因而不能判定为新闻侵权。比如某人虽已被判有罪,但知道的人不多,经新闻报道后,知晓范围扩大了,某人的名誉相应地降低了,但也不能因此说新闻侵害了某人的名誉权。
(四)、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所谓过错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
1.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某种不利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不利后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在新闻活动中,主观动机的表现是多样的,或为报复、或为泄私愤、或为妒忌等而撰写新闻侮辱、诽谤他人。
新闻故意侵害名誉权 这是指新闻作者和新闻媒体明知作品中有损害他人名誉的内容,但却放任作品的发表,使得新闻侵害名誉权成为现实。这往往是因为作者或新闻媒体为追求作品的生动性或为吸引受众,凭主观想象无中生有地对事实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的别有用心。新闻故意侵害名誉权主观恶性重,随着法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加强,这类新闻侵权案件在日益减少。
2.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某种不利后果,而由于疏忽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状态。过失侵权也要承担民事责任。
新闻过失侵害名誉权 在新闻侵权中,过失侵权占的比例最大,而且越来越大。过失侵权一般表现为新闻失实、评论失当、用语不准或暴露他人隐私以及新闻机构因把关审核不严,使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作品得以发表。过失侵权也要负法律责任,这是因为过失侵权同样会造成当事人受到名誉和精神乃至财产方面的损害。
过错是构成侵权必不可少的要件,有过错才有责任,没过错就没责任。如果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没有过错,即使对受害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也不构成新闻侵权,更不用说承担法律责任。
五,新闻侵害名誉权的预防。
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使得各种形式的新闻侵权不断出现。因此,如何在新闻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新闻侵权发生的机率,也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新闻立法,出台有关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使新闻活动处于有法可依的境地。明确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
2.新闻单位要加强防范机制的建立. 多年来的新闻诉讼实践表明,预防新闻侵权的关键在于新闻行业的自律。因而,把有关预防新闻侵权的规定形成一种内部制度成了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一些新闻单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采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来预防新闻侵权。比如,《大众日报》社于1999年5月制定的《关于防范新闻官司的若干规定》,及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的《关于对涉外广告严格把关的建议》、《新闻报道不得侵犯隐私权》等文件;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2000年5月出台的《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预防新闻侵权的若干规定》,它们从新闻报道采编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到最后内部的责任认定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有效预防了新闻侵权。
3.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法律意识 。新闻工作者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新闻侵权的最主要原因。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要大力强化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因而,新闻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依法采写和报道新闻,时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活动,确保报道真实合法,万万不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去制造虚假新闻、揭露他人隐私,侮辱他人名誉,这样就从源头上堵住了新闻纠纷。
总之,因新闻侵权引起纠纷酿成诉讼时,在确定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确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则下,首先应当从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法对新闻媒体的责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从而防止新闻侵权的滥诉,以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公信度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次,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理当自重、自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成为全社会遵纪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于目无法纪充当执法机构及审判人员等。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已是社会潮流。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规范和调整新闻活动是现代文明社会法治的要求。
⑤ 发生名誉权纠纷应怎么办
关于名誉侵权的法律规定,除《民法通则》第101 条作原则性规定外,最高人民法院曾两次作出具体的司法解释,一是1993年8月7日作出《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二是1998年7月14 日作出《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现根据上述规定和结合本人的理解综合讲述如下: 1、名誉侵权案件如何确定管辖,即由哪法院受理? 答: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侵权行为实施地一般指报刊的印发地和传阅地。侵权行为结果地包括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这样规定无论被告抑或原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只由原告选择了。 2、因新闻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 答:原则上根据原告起诉确定被告,即原告起诉谁,谁就作为被告。如果只起诉作者的,只列作者为被告,不再将新闻机构列为被告;只起诉新闻机构的,只列新闻机构为被告,不再将作者列为被告;既起诉作者也起诉新闻机构的,两者同时列为被告。但是,作者与新闻机构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新闻机构为被告。 3、名誉侵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名誉侵权认定。这里突出既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也致他人名誉受损两个要件,两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4、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如何认定名誉侵权? (一)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 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名誉侵权;(二)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三)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损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 5、文学作品如何确定名誉侵权? (一)撰写、发表文学作品, 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认定为名誉侵权;(二)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上述情形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三)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名誉侵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名誉侵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6、如下两种名誉权纠纷法院应否受理:(一)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来信或者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二)机关、社团、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一般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的名誉权纠纷? 答:第(一)项即使当事人以其内容名誉侵权起诉的,法院也不应受理;第(二)项所载内容引起名誉纠纷的,法院应受理,并按上述规定认定是否名誉侵权。 7、新闻机构转载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法院应否受理? 答:新闻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起诉的,法院应当受理,并按上述规定认定是否名誉侵权。 8、新闻机构报道国家机关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名誉权纠纷,是否认定构成侵权? 答:新闻机构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不应认定名誉侵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损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 9、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应区分两种情况:(一)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他人名誉受损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二)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机构擅自发表,致他人名誉受损的,对提供者一般不认定名誉侵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他人名誉受损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前述构成名誉侵权的,新闻机构应承担责任。 10、新闻机构对产品、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引起的名誉纠纷,如何认定名誉侵权? 答:新闻机构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认定为名誉侵权。但主要内容失实,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名誉侵权。 11、名誉侵权应如何承担责任? 答:(一)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既可书面也可口头进行,但内容须事先经法院审查确认;(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 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三)经济和精神损害赔偿,由当事人调解或法院判决;(四)不执行判决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法院可将判决内容公告、登报,并可按拒不执行裁判论处。 12、新闻报道和作品应如何防止名誉侵权? 答:(一)反映的问题应当真实,不应有虚假失实内容;(二)评述应客观、公正,不应有任何侮辱人格或诽谤他人内容;(三)采访时力争深入了解,不应偏听偏信;(四)应遵守职业操守,不应搞有偿新闻或为事主当“出气筒”;(五)有条件的最好能让新闻材料提供者在采访笔记或稿件上签名同意发表,以免矢口否认把责任推给记者;(六)对敏感的新闻没有把握的最好不发表,要发表就应尽量查清、查实;(七)对于有关单位未公开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尤其有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不应公开发表;(八)转载的作品不应带有任何名誉侵权内容;(九)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报道应客观准确,不应删改作失实的报道,已公开纠正的应作及时更正报道;(十)对于个人隐私和患者患的性病不应公开报道;(十一)批评文章和报道未生效的裁判及案情不宜写明真名实姓;(十二)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批评、评论,原则上应按有关部门的结论为依据。 13、发生名誉权纠纷应怎么办? 答:发生纠纷后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和知会法律顾问,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分析新闻报道是否严重失实、是否诽谤他人或侮辱人格、是否损害他人名誉,如果确是我方有错的和不宜与对方对簿公堂、分庭抗礼的,应主动与对方协商解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但是,如果我方确是没有错,或者对方拒不协商解决或协商不成的,我方只能奉陪到底:(一)及时与法律顾问研究对策,分析案件的利弊;(二)及时组织和收集案件原证据;(三)围绕报道没有失实,没有侮辱人格、诽谤他人和没有名誉侵权的重点进行调查取证;(四)针对原告的起诉撰写我方没有构成名誉侵权的答辩状;(五)按举证期限进行庭前交换证据; (六) 拟定抗辨和诘问的重点和策略;(七)收集案件的有关法律依据和案例;(八)在开庭前晓之以理动员原告撤诉;(九)参加法庭调查、辩论和调解。
⑥ 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 条规定,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⑦ 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的名誉以纠纷,是否认定为构成侵权
你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六、问:新闻单位报道内国家机关容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的名誉以纠纷,是否认定为构成侵权?
答: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⑧ 新闻不属实,严重侵犯名誉权,各位怎么办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问:因新闻报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
答: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起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
新闻侵犯名誉权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所反映的内容侵犯了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名誉所依法享有的权利。 而新闻侵害名誉权抗辩事由即指媒体的新闻活动虽然给他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但该行为依法不构成侵权行为的情形。
上世纪以来,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和报业的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广泛、迅速、连续地向社会传播各种信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体更是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
在我国,由于近十年来国家对传媒事业的大力发展和新闻政策对舆论监督的积极倡导,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更是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媒体所进行的舆论监督这项带有社会责任的工作也使其在相当程度上被权威化。传播事业的发展,传媒影响力的扩大,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提高,都不可避免使新闻报道在追逐新闻的同时更加深入和细致,引起侵犯名誉权的案件。据最高人民法院梁书文先生介绍:“1993年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比上年上升26.53%;1994年为3543件,比上年上升12.1%;1995年为3843件,比上年上升8.74%;1996年为4417件,比上年上升14.94%;1997年为4625件,比上年上升5.3%。1997年比1993年多了1514件,四年间上升了48.75%。”(徐讯:《新闻记者》1998年第1期)这其中就包括以新闻传媒为当事人的诉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部主任徐讯曾指出: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中国新闻的侵权纠纷正处于第四次高峰期之中。(徐讯:《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10日)
由于新闻侵权案件多数是公权与私权的较量,在这种案件中,新闻媒体相对于普通自然人,是掌握话语权的强势一方,在法律的公平原则之下,更容易被判罚侵权,承担责任。新闻侵权诉讼的增多,使得新闻媒体常常作为被告,为了诉讼而奔波不休,劳民伤财,影响其正常运营。以至于部分新闻媒体谈虎色变,避而远之。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闻媒体如何才能充分的进行舆论监督,同时又不违反法律法规,正当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在相关法律问题中胜诉呢?这就引出了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二、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免除事由
(一)证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内容的真实,并不要求作品百分之百的真实准确。由于新闻工作的时效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新闻作品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准确无误是不现实的。只要报道中关系到特定人名誉的部分基本准确就构成免责事由。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要关系到特定人名誉。有的新闻在主要报道某人时并无失实之处,但涉及的其他人或事却发生了基本内容的失实。这对于后一相对人来说,也属于内容失实。其实,“基本事实”的划分界限在于错误报道的比例是否足以影响到特定人公正社会评价的降低。比如将数额不大的偷税行为描绘成偷税漏税上百万元,就是将一般违法行为变成了犯罪,明显贬低了他人的社会评价,侵害了他人名誉权,属于基本事实失实。再比如,将某公司从事非法经营所投入的总金额700万元说成了非法牟利700万元,经调查,该公司非法牟利是50万元。报社对公司非法经营的报道是基本属实的,报道中牟利金额的失实,对公司的名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不构成侵权。在该案中,数字的失实就不构成基本事实失实。
(二)权威的消息来源
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及执政党组织的文件、行为、事务称为权威消息来源。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人员据此撰写发表的客观报道,不必承担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责任。也就是说,各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组织供新闻单位发表的材料应当具有使公众相信其为真实确定的证明效力,即公信力。新闻媒体的活动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实现言论自由为根本目的,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新闻媒介客观准确的报道有关党和国家机关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公共事务,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只要报道是对党和国家机关的公共文件、行为、事务的客观引用和描述,即使内容对特定人的名誉有损,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也不承担侵权责任。当然,如果国家机关对其公布的文书和公开的职权行为做出公开纠正,则新闻机构有义务做出公开更正。
以上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消息来源以外的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提供的新闻材料也不具有公信力。新闻单位和作者对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应当也能够调查核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即使是提供本单位内部或自身活动的材料,如果内容涉及特定人的名誉,新闻单位和作者也应进行核实。有些新闻单位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来稿只看公章,不予核实就发表,如果构成侵权,新闻单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公正评论
新闻学上的评论是指新闻媒介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发表的论说性意见。从性质上分为批评(criticism)和评价(comment)。新闻媒介是社会舆论的窗口,也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批评监督权利和言论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保护新闻媒介就社会关注的焦点及公众利益有关问题进行评论的权利就非常必要。
我国对“公正评论”适用范围相当狭窄,仅提到“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批评和评论”。实际上,公正评论这一抗辩事由的内涵相当广泛,但其构成必须符合两个要件,一是公益,二是公正。所谓“公益”指评论的对象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包括: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机关的各种政策、措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决定,个人和团体在艺术上的表现,公众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真相。所谓“公正”,是指评论者依据客观事实,发自内心的诚实、公正的立场和认真的态度做出评论,对艺术作品和学术作品的评论应当对事不对人。
(四)未通过大众传媒公开
在我国,新闻机构可以将自己了解但不适于公开刊登的材料编成“内参”供领导部门参考。这些内部参考资料,显然是排除在大众传媒之外的。因此,尽管这些内部参考资料由新闻机构编印,但其刊载的内容即使有不实之处,也不构成新闻侵权,甚至连一般名誉侵权都不构成。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机关团体学术机构和企业编印的、只在本单位(系统)或其他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刊物。这些刊物只取得国家“内部资料准印证”而不能公开发行,但是可以在单位之间交流赠阅。这种内部刊物的受众相对有限,但往往是与受害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内容一旦失实也会给涉及人造成相当的影响。尽管如此,这种内部刊物跟大众媒体在制作主体、受众范围、社会影响上都有质的差别,因此内部刊物发表的内容侵害特定人名誉的,也只能认定为一般名誉侵权,不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
(五)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被侵害人事先明确做出自愿承担某种损害后果的意思表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中,就是指被侵害人同意发表可能对自己名誉造成影响的内容。新闻作品以特定人为写作对象时,往往要采访特定人本人或由其提供材料。作者根据受访人自己的陈述或提供发表的材料写成的文章发表,应视为受访人同意,作者和新闻机构可以免责。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作者根据受访人的陈述或提供发表的材料成文发表,却常常引出纠纷。如李某某诉郝某某、《兰州晨报》社、《现代妇女》杂志社案。原告系“变性人”,在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郝某某采访时,不仅向记者详尽讲述了其做变性手术的前因后果,还提供了关于自己经历的书面材料。期间,第一被告为原告拍摄了照片,随后用原告真名写成文章发表于《兰州晨报》,并配发了原告照片。第一被告后又将该文发表于《现代妇女》杂志。在原告所在地引起轰动,导致原告被迫迁往外地。原告至兰州中级法院起诉三名被告侵犯名誉权。后双方庭外和解,原告获赔。在本案审理过程中,第一被告曾提供了其通过长途电话向原告询问能否使用真名的电话记录和电话录音。但合议庭认为该证据不能证明原告明确同意被告使用其真名和照片。因此,争议的关键往往在于当事人在相关内容公开之前是否对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所可能涉及的事项明确表示同意。新闻采访人通常具有专业知识,在采访中处于主动地位,而采访对象在提供了相关素材之后,对采访者如何使用资料,如何制作和公布采访内容,往往无能为力。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人员与采访对象应当在采访之前,就采访及采访内容的制作和公布所涉及的问题等进行明确约定。例如是否允许使用本人真名和照片,是否允许引用所提供的全部资料,有关内容公布前是否须经本人审核等。还要约定,如果遇到约定以外的情况时,应当先与本人协商。另外,在采访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于涉及其他人名誉的部分,采访人也应当征得相关人同意。 (朱旋:《合法与非法——论新闻侵犯名誉权民事责任的构成与免除》)
⑨ 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的文书和职权行为是否会侵犯名誉权
可能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 条规定,新内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容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