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专利被侵权,如何起诉
因侵权引起纠纷,解决纠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或不愿意协商的,则可采取第二种方式,请求当地管理专利工作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部门认为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管理专利工作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提起诉讼之前,必要时应当采取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措施。根据专利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财产保全的申请人只能是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的利害关系人,包括专利实施许可的被许可人,专利财产权的合法继承人等。在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中,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单独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在专利权人不申请的情况下,可以提出申请。(一)申请的程序和步骤。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申请人请求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申请应当向有专利侵权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在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的同时还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二)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1.申请状。申请状应当载明当事人及其基本情况、申请的具体内容、范围和理由等事项。申请理由包括有关行为如不及时制止会使申请人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具体说明。2.证据材料。⑴专利权人提出申请的,应当提交证明其专利权真实有效的文件,包括专利权证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专利年费交纳凭证。提出的申请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出具的检索报告。⑵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的,利害关系人应当提供有关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以及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交备案的证明材料,未经备案的应当提交专利权人的证明,或者证明其享有权利的其他证据。⑶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单独提出申请的,应当提交专利权人放弃申请的证明材料。⑷专利财产权利的继承人提出申请的,应当提交已经继承或者正在继承的证据材料.上诉几种申请人除各自提供相关证明、证据材料之外,还均需提供证明被申请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的证据。包括被控侵权产品以及专利技术同被控侵权产品技术特征对比材料等,使之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专利权被侵犯,在采取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措施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应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提起诉讼时,应弄清楚专利侵权案件的受案范围、管辖、诉讼时效等问题。(一)管辖。按照级别管辖:专利纠纷第一审案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按照地域管辖:因侵犯专利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1.被控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2.专利方法使用行为的实施地,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3.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4.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实施地;上诉侵权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原告仅对侵权产品制造者提起诉讼,未起诉销售者,侵权产品制造地与销售地不一致的,制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以制造者与销售者为共同被告起诉的,销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销售者是制造者分支机构,原告在销售地起诉侵权产品制造者制造、销售行为的,销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二)诉讼时效。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项专利权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三)专利侵权赔偿请求。1.根据专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第二种方法: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上诉两种方法难以确定的,可以采取第三种方法。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数额、该专利许可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素,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合理确定请求赔偿数额;没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参照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明显不合理的,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一般可在人民币5,000元至30万之间由人民法院确定赔偿数额,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2.权利人因调查、取证、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计算在请求赔偿数额范围之内。
⑵ 专利诉讼案件中的即发侵权问题有哪些
专利诉讼案件的类型有哪些?
1、专利行政案件,即以专利复审委员会或专专利属局作为被告的专利行政案件,包括应否授予发明专利权的纠纷案件、宣告授予的发明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发明专利权的纠纷案件、实施强制许可的纠纷案件。
2、专利侵权案件,即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对专利侵权行为人提起诉讼的案件,包括:侵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等专利权的案件。
3、专利权属纠纷案件,即以专利权或专利申请权归属发生争议当事人双方作为原、被告的案件,包括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和专利权属纠纷案件。
4、专利合同纠纷案件,即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案件等。
5、其他专利纠纷案件,包括实施强制许可使用费纠纷、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费用的纠纷案件。
⑶ 专利授权后又被无效,那在此期间获得的利益,以及侵权如何判定
专利在授权到无效期间的获利一般是被认可的。
《专利法》第四十七内条 第二款 宣告专利权无效容的决定,对在宣告专利权无效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判决、调解书,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
依照前款规定不返还专利侵权赔偿金、专利使用费、专利权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应当全部或者部分返还。
⑷ 专利权被无效,已付的专利侵权赔偿金可以返还吗
根据《专利法》抄第四十七条之袭规定,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于已经执行专利侵权赔偿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也就是说,已经赔了的,是不会返还的。除非有证据证明专利权人有恶意,例如明知其专利权不具有新颖性,侵害他人在先权利的。
附:《专利法》条文
第四十七条 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
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在宣告专利权无效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判决、调解书,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
依照前款规定不返还专利侵权赔偿金、专利使用费、专利权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应当全部或者部分返还。
⑸ 起诉后,对方继续专利侵权,以及后面造成的损失,怎么办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依照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追究侵权人的赔偿责任时,可以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
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可以根据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因侵权所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权利人销售量减少的总数难以确定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可以视为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
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根据该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权人的营业利润计算,对于完全以侵权为业的侵权人,可以按照销售利润计算。
第二十一条 被侵权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数额、该专利许可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素,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没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或者专利许可使用费明显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根据权利人的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可以将权利人因调查、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计算在赔偿数额范围之内。
第二十三条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继续,在该项专利权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⑹ 有了专利证书还能被告侵权问题
首先,我想劝楼主:出了事情应该想着怎么解决,而不是心烦急躁的怀疑专利制度;你更应该心平气和的学习、了解并运用专利制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比如,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是初审制度,有证书并一定不代表什么的。
其次,楼主应该多利用周围的智脑,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提到第一次起诉后,你的产品做了技术更改并申请了专利,但3个月后又被告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认为:你首先还没弄明白原告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到底是什么,所以没有进行有效的回避设计,导致了你即使更改了技术还是侵权的事实。假若你在第一次遇到起诉时,找专利代理人或懂专利的律师咨询合作,按理说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再次,即使发生了侵权,那应该积极应对。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如果第一次起诉时,你真的只卖了一台,这台机器的售价多少?赔偿额难以达到60多万的。你说你只卖了一台,那你需要相关的证据给法院的,比如,你就是一个注册资金10W的公司,你把财务报表、最近3年年度纳税记录等提供给法院,,,法院是不可能随便给你判赔偿额60多万的。
恰好我在顺德,楼主如果不介意,可以把你的联系方式发到我信箱,我可电话或当面跟你沟通,或许能够帮到你!我邮件是:[email protected] 知识产权杨律师
⑺ 专利诉讼案件中的即发侵权问题有哪些
一、即发侵权的含义 关于即发侵权(imminent infringement)的含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即发侵权是指侵权损害的后果尚未发生的专利侵权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即发侵权是侵权行为尚未发生,但行为人正在准备进行侵权。如果将侵权行为的完成过程区分为预备阶段、实施阶段、损害结果发生阶段,那么两种界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即发”所属的阶段界定不同。 笔者认为,有必要追本溯源,从该制度设计的初衷予以解释。“即发侵权”的概念来源于《TRIPs协议》第50条第3款,该条款规定,“司法机关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任何可合理获得的证据,以使司法机关有足够程度的确定性确信该申请人为权利持有人,且该申请人的权利正在受到侵犯或此种侵权己迫近,并有权责令申请人提供足以保护被告和防止滥用的保证金或相当的担保”。因此,“即发侵权”是指“侵权己迫近”(such infringement is imminent)。其中,“imminent”一词,意指“即将发生的,逼近的”;而“infringement”一词,系指一种侵入知识产权权利范围的行为,不同于民事侵权中的“tort”,并不考虑所谓“负赔偿责任”的问题。由此可知,即发侵权所强调的应当是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即将发生而尚未发生,不应当是已经发生但尚未造成损害的行为。由此,应当将即发侵权界定为专利侵权行为尚未实际发生,但行为人已做好准备,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二、即发侵权的相关规定 为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并使我国专利制度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00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其中即根据《TRIPs协议》的相关条款加入了对即发侵权的规制。修订后的《专利法》(2000年)第六十一条规定,“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该条款中的“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即通常所说的诉前临时禁令,其中的“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就是对即发侵权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01年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对诉前临时禁令申请人的范围、管辖、申请的条件以及法院审查的标准、解除的条件等,予以了明确规定。2008年,我国第三次修订《专利法》,仍然保留了规制“即发侵权”的相关条款。 存在争议的是,“许诺销售”条款是否也属于“即发侵权”的相关规定。如冯晓青教授指出,《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许诺销售”等系列实施专利的行为,这里的“许诺销售”,指的就是“即发侵权”。笔者认为,从专利权人享有的整体权利内容看,相比侵犯制造、使用、销售、进口等权利,侵犯许诺销售权应当是一种典型的“即发侵权”;但从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一旦将许诺销售权规定为专利权人的权利内容之一,性质将会发生变化,因专利侵权是侵入专利权人权利范围的行为,当行为人未经许可实施许诺销售行为,即已然实施了直接侵犯专利权人法定权利的行为,构成直接侵权,而不应再认定为“即发侵权”。同时,从司法需求的角度而言,探讨“即发侵权”问题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因规则不明而引起的处理难题,而“许诺销售”已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无纳入“即发侵权”讨论之必要。 三、即发侵权的可诉性困境 如前所述,我国法律对司法在诉前介入即发侵权并予以临时禁令做了明确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以及《专利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对被申请人“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前责令被申请人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申请,而在同时符合申请人为利害关系人、已提交包括被控侵权产品以及专利技术与被控侵权产品技术特征对比材料等证明被申请人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的证据、不及时制止将会使申请人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责令被申请人停止有关行为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要件时,法院可做出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裁定事项。 至于能否以诉讼裁判的形式对“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作出判决,也即专利即发侵权是否具有可诉性并无明确规定。这正是司法实践中的缺憾所在,即一方面,即发侵权有规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专利法》的框架下,裁判存在依据不足的问题。 关于必要性问题。我国设置了临时禁令等措施以规制即发侵权问题,但如本文所举案例,有时权利人诉请的是法院以判决形式判令被告停止即发侵权,并非追求临时禁令的法律效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当符合法定条件时,法院对被申请人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可作出临时禁令;在人民法院采取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后,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必须在一定时限内提起诉讼,若不提起诉讼,法院将解除临时禁令;临时禁令的效力,一般维持到终审法律文书生效时止。由此,法院对即发侵权采取诉前临时禁令后,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应当起诉,依此逻辑,认可即发侵权具有可诉性为应有之意;反之,若不认可即发侵权的可诉性问题,对即发侵权的诉前临时禁令效果将不理想,因一旦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起诉后,法院若认为即发侵权不具有可诉性而简单驳回,临时禁令也将解除,权利人将又回到随时可能被侵权的状态。在特殊情形下,甚至于对实际实施侵权行为者都可能是无妄之灾,如前述案例二的情形,施工方若将购买的压浆剂混入水泥,将成为实施制造行为的侵权者,而从该案撤诉前已查明的事实看,施工方并不知道所购压浆剂混入水泥将落入已有专利的保护范围,但制造行为并无合法来源抗辩的适用余地,若专利权人无权制止压浆剂生产商的生产行为,那么等待出现“无辜”的直接侵权者将成为必然选择。 关于专利法框架下的裁判依据问题。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侵犯专利权人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权利的行为。因此,只有在行为人侵入了权利人的上述权利范围时,侵权行为才成立,行为人才必须停止相关行为。但对即发侵权,专利法只规定了临时措施,却缺少后续处理依据,造成了裁判依据不足的问题。 四、困境的缘由及诉讼规制路径 在专利侵权理论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在的争论即专利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核心在于过错是否为侵权构成的要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普遍认可的是知识产权是一种对世权,知识产权侵权之诉同时包含了物权之和债权之诉,即一方面是物上请求权之诉,另一方面是损害赔偿之诉,归责原则应当根据具体侵权行为类型而有所区分。正如张玉敏教授所指出的,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讨论应当针对具体的侵权行为类型和责任形式。停止侵害作为物权保护方法的责任形式,不管因何种侵权行为引起,均不以侵权人的过错为必要条件。赔偿损失作为债权保护方法,其归责原则必须针对具体的侵权行为类型,在慎重的利益衡量和政策选择的基础上确定。而事实上,一般侵权责任所要求的“四要件——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即针对损害赔偿责任而言。对物上请求权之诉,则正如郑成思先生曾反复强调的,并不需要“过错和损害事实”才能认定构成知识产权侵权,绝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均未曾规定在认定Infringement及采用禁令等民事救济时,需要以“过错”为要件,更谈不上所谓“四要件”。 即发侵权困境的缘由也即如此,即过分的强调了属于“债权”范畴的损害赔偿问题,忽略了属于“物权”范畴的停止“侵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物权法的规制方式,在诉讼中处理即发侵权问题,即即发侵权虽不能直接引起损害赔偿,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判令行为人停止相关行为以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事实上,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知识产权法中,也有以类似方式规制即发侵权的,如日本《专利法》第100条规定,专利权人或者独占实施权人,可以请求侵害其专利权或者独占实施权的人,或者有侵害之虞的人,停止侵害或者预防侵害,同时可以请求其废弃侵权结果物和侵权工具,或者采取其他预防侵害的必要措施;又如德国《著作权法》第97条第1款规定,违法侵犯著作权或者本法保护的其他权利者,得由受害人要求消除损害;有再次发生侵害危险的,得要求不作为;行为有首次违法之兆的,也得要求不作为。 同时,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以及新颁布的《民法总则》在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上也均规定了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险,因此,在专利法引入即发侵权的诉讼规制条款前,笔者认为,在诉讼案件中确有必要制止即发侵权行为的,可以上述法条为依据予以裁判。 至于对即发侵权的规制能否判令损害赔偿问题,如本文所列举的两个案例,原告均同时请求了判令停止侵权以及赔偿经济损失和合理费用的诉求。对此,笔者认为,损害赔偿仍应坚持损害赔偿之责的构成要件,即损害必须实际发生才有考虑予以赔偿之必要性,鉴于即发侵权处于侵权的准备阶段,实际侵权行为仍未发生,且考虑到停止即发侵权行为本即为考虑专利权人利益的特殊措施,一般不应支持损害赔偿请求。但若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侵犯专利权人之恶意,因维权合理开支与行为人之行为存在相当因果关系,可以判令行为承担专利权人合理维权之费用。 五、即发侵权诉讼裁判的构成要件 我国对即发侵权采取诉前临时禁令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规定,笔者认为,诉讼裁判中仍可借鉴该规定,即在诉讼中判令停止相关行为,应满足: 1、原告为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 2、有明确证据证明被告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 3、责令被告停止有关行为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考虑到诉讼裁判与诉前裁定的区别,即:1、诉前停止侵权行为仅为临时措施,诉讼裁判则具有既判力、执行力和形成力,而非临时性;2、裁定诉前停止相关行为,即使完全符合前述条件,一般也需申请人提供担保,以确保申请错误时被申请人的损失获得赔偿,而诉讼裁判就其性质,则不太可能由原告提供担保,有可能造成双方利益的失衡。为确保专利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及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在诉讼中判令被告停止有关行为,判定标准应更为严格,重点审查以下几点: 1、“被告即将实施侵犯其专利权的行为”的证据,应达到确实充分,能证明若不由司法介入,侵权行为必定发生之程度; 2、被告的主观状态。主观状态虽非判令停止相关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仍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若被告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侵害他人专利权却仍积极准备,应当考虑以诉讼裁判形式予以规制; 3、若被告曾经实施过侵权行为,证据表明其有再次发生侵害之可能,可直接判令其不作为。 审视即发侵权在专利诉讼中的困境和解决之道,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知识产权法与传统民法的天然联系,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时,民法的基本规范与思维模式仍应是我们处理问题的重要依托。当然,作为专门法而言,为使裁判更为有法可依、法律适用更为统一,在《专利法》修订时,不妨借鉴前述德日的做法,引入预防侵害请求权,以更好地规制即发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