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销售商能否构成专利侵权

销售商能否构成专利侵权

发布时间:2021-01-20 10:31:11

Ⅰ 仿造别人的专利产品用于自己使用,和销售别人专利产品所用材料属于专利侵权

专利的侵权的定义是 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实施该专利,用来给你的自己的商品拍照,其实已经是以专经营属为目的了,所以这个行为构成侵权。

而后面的问题,就要看专利的内容了,如果你仅仅是将制作专利产品的,就是所述的柔光摄影棚的零件拆开了卖,是不侵权的,除非有对应转个零件的相应专利

Ⅱ 销售的产品被告专利侵权的,怎么去无效这个专利

销售商所销售的产品被告侵犯他人专利权的,销售商可以其在上述专利申请日之前已销售的被控侵权产品作为比对基础,向专利复审委请求宣告此专利无效。若两者相同或等同,复审委宣告专利无效;若两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复审委维持专利有效。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法院据此判决:专利被无效的,销售商没有侵犯他人专利权;专利有效的,因两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销售商也没有侵犯他人专利权。蔡某享有切石机的实用新型专利权。蔡某认为福建省某机械公司销售的q×××桥式切石机为其实用新型专利权产品,蔡某以福建省某机械公司侵犯其实用新型专利权为由提起诉讼。福建省某机械公司在答辩期间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涉案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并将其在涉案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经销售的q×××桥式切石机作对比基础。专利复审委作出审查决定,维持涉案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决定理由为:对比文件的q×××桥式切石机有四个升降导向支撑圆柱,本案专利的升降导向支撑圆柱为一个大直径的中心圆柱体,两者结构完全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诚如国家专利复审委在其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中所言,将被控侵权产品q×××桥式切石机与涉案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进行比对,可以看出,q×××桥式切石机的四柱式引导机构与涉案专利的一个大直径圆柱和圆柱升降支撑体滑动配合的引导机构,二者的技术特征完全不同,其目的和作用也不相同,所以二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且上述事实,双方在复审委员会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及其决定中亦已确认。由此可见,被控侵权产品没有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未构成对涉案专利权的侵犯。法院判决,驳回蔡某的诉讼请求。重点阅读:销售商所销售的产品被告侵犯他人专利权的,销售商可以其在上述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销售的被控侵权产品作为比对基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上述专利无效。专利复审委员会将被控侵权产品与上述专利进行比对,结论如下:一、若两者相同或等同,则专利复审委作出宣告上述专利无效的审查决定。二、若两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则专利复审委作出维持上述专利有效的审查决定。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法院根据上述审查决定作出判决:上述专利被无效的,销售商没有侵犯他人的专利权。上述专利有效的,因两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销售商也没有侵犯他人专利权。

Ⅲ 外观专利侵权告销售商还是厂家

1.外观专利申请,很大的把握可以获得授权。授权之后,当然可以起诉对方侵版权
2.赔偿额度要权看举证了,可以是你因对方的侵权行为而遭受的损失,也可以是对方因冒用你的专利包装而获得的收益。
3.对于侵权行为而言,销售商是侵权产品,厂家是生产商都可以作为被告。
4.对厂家的产品,你没道理申请人家的专利,但只是法律上;实际中,即使你申请专利,也会被授权。
5.但是,因为你在申请中的专利在申请前已经销售过,就是公开使用过,因此销售商、厂家可以去举证无效你的专利。法律上的事,靠证据说话,如果证据确凿,你胜诉的希望渺茫。
6.如果你的包装是图形/图案(因为申请过外观专利,所以应该是图),也符合著作权法的保护标准。著作权保护的是图形设计人的权利,而且是自动获得的,所以可以告他们侵犯产品包装的著作权。
7.另外,对方擅自使用你的产品包装,其实也触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也可以起诉对方不正当竞争。
8.如果打官司,为了提高胜诉的把握,最好找个懂知识产权的,不能光是懂专利或民事诉讼的。

Ⅳ 经销商如何防范专利,商标侵权责任

一、经销商销售侵犯他人专利权、商标权的商品,是否构成侵权?
经销商销售侵犯他人专利权、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侵权。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4条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一)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二)销售第(一)项所述产品;(三)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称为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公众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四)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五)其他使公众混淆,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的行为;……”。由此可见,经销商销售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商品的行为,构成专利侵权。
我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第五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七)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由此可见,经销商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构成专利侵权。
二、“恶意侵权”与“善意侵权”的侵权责任,有何不同?
经销商侵犯他人专利权、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从其主观意愿上分,可分为“恶意侵权”与“善意侵权”。
所谓“恶意侵权”,指经销商“明知或应当知道”所经销的商品,侵犯他人专利权或注册商标,而予以销售的侵权行为。例如:明知是“山寨”商品,明知是“盗版”商品,而予以销售。
所谓“善意侵权”,指经销商不知道所经销的商品,侵犯他人专利权或注册商标,而予以销售的侵权行为。
我国《专利法》与《商标法》,在区分经销商的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对“恶意侵权”与“善意侵权”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侵权责任。
1、经销商“恶意侵权”,除须停止销售外,还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我国《专利法》第63条规定:“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商标法》第67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经销商“善意侵权”,只须承担停止销售的侵权责任,无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刑事责任。
我国《专利法》第70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4条规定:“销售不知道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并且能够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销售,但免除罚款的处罚”。
我国《商标法》第64条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经销商在被控专利、商标侵权案中,如何证明自已确系“善意侵权”?
如前所述,若经销商被控专利侵权、商标侵权,为免除经销商的民事赔偿责任,经销商有义务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确系“善意侵权”,且产品“来源合法”。
在经销的商品确为侵权商品的情况下,经销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举证,以证明自己确系“善意侵权”:
1、主观上:“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
经销商在销售侵权商品时,其主观认识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经销商“明知”是侵权商品而恶意销售;二是经销商“应当知道”其销售的商品是侵权商品,但由于自身过失而未能意识到而予以销售;三是经销商确实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销售的商品是侵权商品而进行销售。
经销商在进货时,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如果其违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时,就可以认定其“应当知道而不知道”。如果其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就应当认定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
司法实务中,被控侵权经销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证明自已已经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
(1)向法庭提供生产厂家或其他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许可执照、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使用权证、检验报告、合格证书、商标注册证明、专利证书、授权经销证明等;
(2)经销商从供货商处取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距在合理范围;
(3)经销商对专利、注册商标的认知能力;
(4)权利人注册商标的知名度与显著性;
(5)权利人专利产品的知名度与显著性;
(6)经销商商品的来源;
(7)产品供应商是否办理工商登记
(8)经销商诉前是否收到权利人发送的律师函或警告信、收到权利人发送的律师函或警告信后的反映;
(9)供货商此前是否因侵权产品受到过行政机关处罚并通过媒体公知于众……
2、客观上:商品来源合法,进货凭据充分。
司法实务中,被控侵权经销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证明自已“商品来源合法”:(1)经销商必须能说明商品的提供者、供货厂家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2)经销商要能提供进货渠道、购货合同、送货单据、付款凭证、税务发票或增值税发票、证人证言等。(3)向法庭提供生产厂家或其他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许可执照、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使用权证、检验报告、合格证书、商标注册证明、专利证书、授权经销证明等;(4)经销商从供货商处取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距在合理范围;(5)非走私商品的相关证据……
四、对经销商的忠告——规范进货手续、保存证据原件
在经销商被控专利或商标侵权案中,不少经销商往往无法提供充分的购货凭据以证明其“商品来源合法”,最终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究其原因,多是因为“进货程序不规范,证据原件保存不善,无法证明货物来源合法”。
在此建议经销商们,应当规范进货程序,妥善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原件,以期被控侵权时,可以自证清白、免除赔偿责任。为此,经销商们应当尽可能做到:(1)进货应当与供货商签订购销合同;(2)购销合同中应注明所购产品的型号、品名、商标、规格;(3)最好由双方对产品的照片或图样进行签名确认;(4)在付款后,要求供货商出具正式发票;(5)要求供货商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等。(6)保留供货商送货单、入库单等原始凭证。

Ⅳ 哪些行为会构成专利侵权犯罪

网页链接

专利侵权行为与假冒专利罪的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利侵权行为是指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是指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所以,专利侵权行为应首先是实际实施了专利技术方案或专利设计方案的行为,无论其是否标注或标示所涉专利的专利号。而假冒专利行为是实际上没有实施专利方案,但向公众明示其产品采用并实施了所述专利方案的虚假宣传行为,即挂羊头卖狗肉式地忽悠人的行为。

由此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利侵权行为应不构成假冒专利罪,也不会因此而坐牢。

那问题来了,如果有人未经许可,既实施了别人的专利方案又向社会公众如实明示所涉专利信息该如何处理?

对该种情形构成专利侵权须承担民事责任应无异议,那有可能构成假冒专利罪吗?根据上文所述法律规定应不构成,因为人家确实没有“假冒”行为,而是做到说到,不忽悠人,不搞虚假宣传,也不应到坐牢的程度。

那就是说假冒专利的有可能坐牢(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专利侵权的只是承担一下民事责任(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换另一种说法就是,我用了你的专利不用坐牢,我用了你的专利而且还公开声明我用了也不用坐牢,但是,我没用你的专利只是说一下我用了就很有可能会坐牢(注意看那个对“情节严重”的司法解释,实践中随便哪个人一动就达到了),好像有些不合理,但这就是当前的法律规定。

Ⅵ 使用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商品为什么不构成侵权

外观专利是有美感的工业品。因此,外观产品的使用,基本都是终端消费者了。如果“回使用”外观产品算答侵权,那就是禁止终端消费者消费外观专利产品。这后果不是推动社会进步,而是反着了。再者,专利制度在于平衡“以生产经验为目的”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这类主体在“使用”外观产品的行为,比如,一个厂家将外观物品A作为自己厂家物品B外观的主要部分,那这种行为转化成了“制造”行为,属于侵权行为之一

Ⅶ 某知名商品外观没有专利,使用在先,后面此外观被申请专利,构成侵权吗

不侵权。
如果要撤销该专利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前提是你能提供该外观的在先使用证据,然后向专利局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申请就可以了。
但是,费用是申请一个外观的起码十倍二十倍。。。

阅读全文

与销售商能否构成专利侵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