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
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诉讼属于侵权类纠纷,还是请求人对于其某一行为是否侵犯他人权利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种确认请求?其管辖法院又应如何来确定?在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汉高公司)与贺定高、湖南华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下称华腾公司)之间展开的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用一份裁定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3月24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的(2016)京73民辖终1120号民事裁定认为,确认不侵权诉讼,就其内容实质上是对请求人对于其实施的某一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依法享有的某项权利的侵犯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种确认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应当比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侵权之诉的规定来确定。据此,法院终审裁定驳回汉高公司的上诉,维持原裁定,即将该案移送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处理,并驳回汉高公司对华腾公司的起诉。 汉高公司诉称,2015年12月,华腾公司受贺定高委托向该公司发出警告函,称汉高公司在京东商城、亚马逊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光明染发霜奢韵系列--深檀褐棕”商品包装上突出使用了“奢韵”商标,侵犯了贺定高对第14044379 号“奢韵”商标享有的专用权。 对此,汉高公司随后以京东商城的开办者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住所地为侵权行为地,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 据悉,该案中汉高公司与贺定高、华腾公司所争议的确认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的涉案侵权行为之一,为京东商城上销售的“光明染发霜奢韵系列--深檀褐棕”商品。在该商品的销售网页上显示为“京东自营”,服务一栏显示为“由京东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经审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裁定该案移送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处理,并裁定驳回汉高公司对华腾公司的起诉。汉高公司不服上述一审裁定,随后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上诉。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汉高公司主张一审法院具有管辖权所依据的事实系京东商城销售“光明染发霜奢韵系列--深檀褐棕”产品的行为。但是按照现有证据来看,该产品显示为“京东自营”,并不能证明该产品由汉高公司直接销售。因此,汉高公司不能以他人实施的行为来主张本案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依据。同时,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未规定人民法院处理管辖权异议为裁定驳回起诉或其他程序事项的前置程序。 综上,法院裁定驳回汉高公司上诉,维持原裁定。 (王国浩) 行家点评: 汤学丽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侵权之诉”是权利人基于已有的合法权利对他人对其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请求法院作出侵权认定从而对侵权行为进行赔偿的裁判;而“确认之诉”则是一方当事人要求法院明确某一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具体状态,法院在审理后做出的判决并没有给付内容,不具执行性。知识产权中的“确认不侵权之诉”一般是在当事人接到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其发布的“侵权警告”但又迟迟不采取正式的起诉程序或者肆意发布其侵权的消息给其生产经营与商誉造成严重损害而主动向法院提起的诉,以求法院对其不侵权行为予以确认。该案中,法院将案件定为确认之诉,显然是并非仅从其审理的是“侵权与否”来简单将其认定为侵权之诉,而是从其本质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案件的管辖的相关规定作出了本裁定。 在知识产权诉讼实务中,确认管辖法院是当事人及代理人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多个法院均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管辖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事人的应诉、质证与判决后的执行。当出现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侵权人不在同一管辖区域,而权利人通常更愿意在当地法院管辖的意向来看,权利人可采取在其当地向侵权人直接购买或侵权人的代理商购买进而依据“侵权行为地”进行管辖,或者也可通过向侵权人发起警告函等催告程序待侵权人发起诉讼而参诉。另外,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关于“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并已分别立案的,后立案的人民法院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七日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的规定,当事人也可通过此种“以退为进”的方式确定管辖法院。 王宏涛 北京罗杰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该案争议焦点主要涉及移送管辖和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问题。 移送管辖的实质是对案件进行移送,而不是对案件管辖权进行移送。它是对管辖发生错误所采用的一种纠正措施。鉴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仅规定当事人可以针对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和驳回起诉3种裁定提起上诉,该情形并不包括法院依职权移送管辖的情形,故汉高公司认为“一审法院依职权将案件移送至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属于适用法律错误”的上诉理由于法无据,二审法院未支持汉高公司的该项上诉理由。 针对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管辖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多次通过司法答复、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等司法政策作出相关规定和指引,并先后指出,确认不侵犯诉讼属于侵权类纠纷,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地域管辖;涉及同一事实的确认不侵权之诉和侵权诉讼均属独立的诉讼;确认不侵权纠纷应当具有特有的受理条件;确认不侵权之诉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领域特有的民事诉讼制度,本质上属于侵权之诉。据此,二审法院根据前述司法规则针对本案进行审查是符合相关司法逻辑和司法政策的。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确认不侵权之诉案件属于新类型案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亦曾在相关确认不侵权纠纷案中针对涉案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情形行使了法官释名权并依职权要求原告提交相关证据。具体到该案,鉴于当前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限定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原告必须是自己独立实施了被控行为的民事主体,而是明确、清楚地规定涉诉行为的行为人(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均有权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该案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将享有诉权的主体进行严格限定,并直接排除了利害关系人,这种司法裁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⑵ 侵权追偿权管辖法院是如何确定的
对于侵权追偿权管辖法院是如何确定的,如果是侵权案件,侵权行为地法院有内管辖权,也就是你要到容商场所在地法院诉讼。
《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八条 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四条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⑶ 以案说法:民事侵权诉讼中的管辖权如何确定
民事侵权诉讼中的管辖,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版诉讼法》第权二十八条 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十四条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第二十五条 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第二十六条 因产品、服务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服务提供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⑷ 请求确认不侵权 在发出侵权警告之后多久向人民法院起诉
随时可以起诉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袭通则》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六条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第一百三十七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第一百三十八条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第一百三十九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一百四十条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第一百四十一条 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⑸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受理条件
作为侵权之诉的延伸,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在地域管辖方面仍然适用侵内权之诉的相关容规定,即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除此之外,还须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的前提条件,即“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经书面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自权利人收到该书面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或者自书面催告发出之日起二个月内,权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专利权的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原则目前在受理商标、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也普遍参考适用。
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提起的确认不侵权之诉,应以利害关系人收到警告,而权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启动纠纷解决程序为前提”。
⑹ 侵权诉讼怎么确定被告
C公司有责任。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B遭受的人专身损害,应当由A承担赔属偿责任。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由于C在明知A既无建筑资质也无未获得建筑施工相应的等级证书的情况下,与A达成盖房工程协议,也应当为B遭受的人身损害进行赔偿。如果B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尽到谨慎义务,没有系带安全装置,致使自己从墙头坠下受伤,显然对自己人身损害有重大过失。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望采纳,谢谢!
⑺ 著作权侵权诉讼管辖的确定是怎样的
著作权侵权诉讼管辖的确定,因为著作权侵权产生了纠纷的话,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此时一般管辖的法院是中级人民法院,另外往往是向侵权实施地、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那么著作权侵权诉讼管辖的确定是怎样的?著作权侵权诉讼管辖的确定著作权侵权诉讼管辖的确定是怎样的?1、级别管辖: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的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该条体现的是人民法院的级别管辖,即关于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的第一审在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审在高级人民法院。2、地域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适用地域管辖。即侵权实施地、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⑻ 著作权案件中可以把确认之诉和侵权之诉分别起诉吗
知识产权中的所谓确认之诉一般指确认不侵权之诉。在侵权诉讼中,判断侵权与否本身就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无须另行主张所谓确认之诉。
⑼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概念
因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侵权警告函,他与不特定的义务人之间,原本存在的正常法律关系,处于不明确状态。在快速化、复杂化、高度化的现代社会中,法律关系的不明确,将导致经济、社会的重大损害。所以企业在收到侵权警告函时,就应当灵活运用确认诉讼的预防性机能,先请求法院进行不侵权的确认,尽量减少损失。[1]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诉讼类型,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人们认知它需要一个过程。 2002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作出的《关于苏州龙宝生物工程实业公司与苏州郎力福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纠纷案的批复》,被认为是我国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的最早法律依据。但是,该批复并没明确表示出不侵权之诉制度设计的目的,这也导致后来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产生了分歧。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由规定》,其中的第152个案由确定为确认不侵权纠纷,而且最高法院将此类纠纷定义为“利益受到特定知识产权影响的行为人,以该知识产权权利人为被告提起的,请求确认其行为不侵犯该知识产权的诉讼。”至此,确认不侵权纠纷才作为三级案由正式被最高人民法院所认可。[2]
在国际上,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应对侵权乱诉的普遍手段,是侵权警告函收受方,进行主动反击的有利武器。发达国家制定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法保护其企业的知识产权,企图以此垄断市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从中牟取利益。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人还经常发出侵权警告函,意图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不正当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大多数时候企业只是想到进行不正当竞争之诉,而不正当竞争需以主观上故意、行为上捏造和散布虚伪事实、结果上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为条件,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侵权警告函都不符合该条件。而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是防止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
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除了与知识产权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还与很多其他的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垄断市场,与反垄断法有关。为了防止其他企业抢占市场,随意发出侵权警告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不正当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企业为了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与环境保护法有关;不善待劳动者,与劳动法有关。有时候需要跨国诉讼,与国际法和国际条约有关。
[1]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42
[2]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M],法律出版社,2005
⑽ 新闻侵权案件如何确定法院管辖权
近年来各类新闻侵权案件频繁发生,由于新闻侵权的特殊性,新闻侵权一旦发生影响往往会比较大。在新闻侵权中涉及的程序方面的问题很多,而其中新闻侵权案件诉讼的管辖法院又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原告往往对侵权行为结果地做扩大理解,认为媒体传播之处都是侵权结果地。结果造成侵权案件诉讼发生后当事人从管辖权争议开始就扩大宣传,使法院在解决这类纠纷时束手束脚。
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中的侵权主体既涉及公民也涉及法人,被告人多,居住分散。因此,一律适用原告就被告的普通地域管辖原则来确定管辖有时并不利于案件的审理。由于新闻侵害名誉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而侵权行为的损害结果往往通过法人(报刊)的特殊行为方式来实现。如果只从损害结果来确定管辖,即仅由报刊所在地法院管辖,往往不利于案件的调查取证和追究执笔人(通讯员)或提供虚假信息人的责任。
因此,对于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管辖不能简单套用民诉法中的规定,应从有利于案件的正确、及时审理出发。分别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可根据原告提起诉讼对象的不同情况加以处理。《最高院关于侵害名誉案件有关报刊杂志社应否列为被告和如何适用管辖问题的批复(88)11号:规定:“如果原告只对作者起诉的,由作者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受诉法院可追加报刊杂志社为被告;如果原告只对报刊杂志社起诉的,由该报刊杂志社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受诉法院可追加作者为被告;如果原告把作者和报刊杂志作为共同被告起诉的,一般由报刊杂志社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