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区别
通俗点说,侵权就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违约就是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违约责任是事先约定好的。
B. 民事责任中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是什么请回答的通俗易懂点!
侵权责任属于法来律规定的责任;违自约责任属于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的责任。侵权行为一般会造成行为人以外的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的损失,侵权行为的损害对象是不特定的;违约责任是造成合同相对方的民事主体的部分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的损失,违反合同的行为(违约)的损害对象是特定的(即合同的相对方)。
C.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既体现了不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与侵权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状况。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在民法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了所谓的“盖尤斯分类法”。根据这一经典的分类,民事责任被主要划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两大类,区分的基础是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分别。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民法学教科书都是按照这样的体例来展开其关于民事责任的叙述的。
尽管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不可避免,但竞合现象却不能抹煞两类责任之间的区别,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构成要件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是无过错责任,而侵权行为一般是采用过错责任,仅产品、危险、环境污染、相邻关系等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因此,当事人以违约责任为诉讼理由的,无需举证对方有过错;以侵权责任为诉讼理由的,则需证明对方有过错。另外,侵权行为的构成必须以存在损害后果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权责任也以损害为构成要件,而违约行为和违约责任,与此不同,违约责任除赔偿损失以损害为构成要件外,其余均不以损害的实际发生为其构成要件。
(二)在赔偿范围上。违约责任的损失赔偿额可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如果没有这种约定,依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赔偿损失额应当相当于受害人因违约而受的损失,一般只包括直接损失。而在侵权责任中,赔偿范围原则上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侵害人格权时,可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其赔偿范围可扩大到死者所抚养人的必要的生活费用等。
(三)在责任方式上。侵权责任既包括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也包括非财产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而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如强制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等。
(四)在免责条件上。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而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当事人不能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
(五)在对第三人的责任中有所不同。违约责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合同债务不能履行,债务人首先应向债权人负责,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偿。而在侵权责任中,行为人仅对因自己的过错致使他人受损害的后果负责。
综上所述,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因此,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不法行为承担何种责任,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并严重影响到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和对不法行为人的制裁。
D. 在合同法中,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侵权是侵犯了他人权利,违约是承诺的事项未完成,侵权责任要大于违约责任。
E. 什么是“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二者的区别有
在事实层复面上,侵权责制任是由侵权行为引起的,违约责任是由违约行为引起的;
但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请求权的基础不同,侵权责任的请求权基础是损害求偿权,其直接来源于法律的规定,而违约责任的请求权基础是合同权利,其直接来源于合同的约定。
基于这一主要区别,二者的具体区别表现为:
责任认定的标准以及抗辩事由不同;前者依据侵权责任法认定责任,确定抗辩事由,后者依据合同法及涉案合同认定责任和抗辩事由;
责任范围不同:侵权责任仅及于现实损害的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违约责任不仅及于现实损失还及于将来可得利益,不仅包括损害的赔偿,还包括对违约人的惩罚;
责任承担方式不同:侵权责任一般通过排除妨害、消除影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来承担责任,其目的是消除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违约责任一般通过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等方式承担责任,其目的是实现合同相对人的合同权利。
F.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赔偿的范围的不同
违约责任有约定按照约定,侵权责任可以要求的多了,关于人身的比违约至少多了个精神方面的。一般都是要求侵权责任,除非当时说的违约责任很可观。
G.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应如何处理
问题的提出不法行为人的同一行为既符合侵权行为法的有关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又符合合同法的有关违约责任之构成要件,产生侵权民事责任与违约民事责任相互冲突的现象。由于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法官面对当事人的不同诉讼请求应如何处理?魏律师点评在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乘客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所涉及到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以下几种:其一,因租乘出租车所产生的出租客运合同法律关系。在此法律关系中,作为出租承运人,其合同的主要义务是将乘客安全运抵目的地,因此,承运人如不能将乘客安全运抵目的地,依法不能确定免责的,即是违反合同义务的违约行为,承运人因此应承担违约责任。对于此点,司法实践中也是这样认定的。据此,乘客对出租车主享有实体上的请求权,也就对出租车主享有了程序上的诉权。其二,乘客因租乘出租车,在出租车运行中,出租车被其他车辆所撞,其他车辆与出租汽车公司均对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双方之间产生人身伤害侵权赔偿法律关系,其他车辆和出租汽车公司作为侵权一方负有赔偿受害方人身损害的义务。据此,乘客对两侵权行为人享有实体上的请求权,也就是对其他车辆的车主有了程序上的诉权,乘客是可以起诉其他车辆的车主和出租汽车公司的。乘客同时享有违约赔偿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但赔偿是为了填补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受害人不能获得超过其损失的赔偿,这是赔偿责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因此,受害人因同一事件受到损害而产生对不同法律关系的义务人的实体请求权,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请求权行使。
H. 当交通事故的违约赔偿责任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时,受损害方有权
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
I.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有何不同
1.损害赔偿范围的区别。侵害财产权利的侵权损害赔偿,应用相当的实物或现金赔偿,如受害人因此而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加害人亦应赔偿。侵害他人身体健康权、生命权的,应赔偿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侵害公民、法人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的,即使未造成经济损失,亦可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而在违约损害赔偿中,通常依当事人的事先约定,虽然赔偿范围应当相当于所造成的损失,但不得超过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2.举证责任的区别。侵权行为成立,属一般侵权行为时,被害人请求损害赔偿应就加害人的故意或过失负举证责任;在特殊侵权行为的场合,则往往享用无过失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权利人仅须就加害行为、损害结果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而无须就侵权人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而在合同不履行的场合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债权人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只须证明债务的存在及损害的发生即可,而债务人若要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须就损害是由于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负举证责任。3.责任构成要件与免责条件的区别。在违约责任中,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便无侵权责任的产生。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但当事人不得预先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法定,当事人不可以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先预见约定。
J. 简述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基本区别
尽管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竞合现象并不能抹煞两类责任之间的区别,也不应导致责任制度的完全融合。由于两类责任在法律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因此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到当不人的权利和义务。换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诉,还是依侵权法提起侵权之诉,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具体来看,两类责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归责原则的区别。许多国家有法律规定,违约责任适用严格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也就是说,只要当事人未按约履行义务,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就必须承担违约责任。[1]而侵权责任在各国法律中通常是以过错责任为归责的一般原则的。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基本采纳了此种做法。
2.举证责任不同。根据大多数国家的民法规定,在合同之诉中,受害人不负举证责任,而违约方必须证明其没有过错,否则,将推定他人过错。而在侵权之诉中,侵权行为人通常不负举证责任,受害人必须就其主张举证。当然在某些侵权行为中,也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这毕竟只是特殊现象。根据我国民法规定,在一般侵权责任之中,受害人有义务就加害人有无过错问题举证,而在特殊的侵权责任中,应由加害人反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不过,在合同责任中,违约方应当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3.义务内容的区别。合同的义务内容往往是根据合同当事人的意志和利益关系确定的,根据大陆法 各国的规定,在无偿合同中,利益出让人只应承担极低的注意义务。在英美法中,虽然不存在无偿人合同,但当事人的义务程度也与对价充分与否有关。但是,在侵权行为中,不存在着法定的义务内容由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决定的问题。所以,某些形式上的双重违法行为,依据侵权法已经构成违法,但依据合同法却可能尚未达到违法的程度,如果当事人提起合同之诉,将不能依法受偿。
4.将效的区别。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对合同之诉和侵权规定了不同的时效期限。有些国家(如德国)民法规定:侵权之诉适用短期时效,合同之诉适用长期普通时效。[1]还 有些国家(如英国、法国)法律对合同之诉和侵权之诉和规定了同样的时效,只是对某些特殊的案件规定了短期时效。从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来看,因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一般适用2年的时效规定,但因身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因违约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但在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延付或者拒付租金以及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情况下,则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规定。根据人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39第的规定,“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的期限为4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权之日起计算。”可见,两类责任适用的时效期限是有区别的。
5.责任构成要件和免责条件不同。在违约责任中,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般来说,违约是否造成损害后果,不影响违约金责任的成立。但是在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前提条件,无损害事实,便无侵权责任的产生。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如不可抗力)以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但当事人不得预先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即使就不可抗力来说,当事人也可以就不可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是法定的,当事人不能事先约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抗力的范围事先约定。
6.责任形式不同。违约责任主要采取违约金形式,违约金是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因而在违约事实发生以后,违约金的支付并不以对方发生损害为条件,它计算简便、追索方便。而侵权责任主要采取损害赔偿的形式,损害赔偿是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前提的。此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12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于违反合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但侵权责任不可能通过此种办法来解决。
7.责任范围不同。合同的损害赔偿责任主要是财产损失的赔偿,不包括对人身伤害的赔偿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而且对于合同的损害赔偿来说,法律常常采取“可预见性”标准来限定赔偿的范围。如我国《涉及经济合同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以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同可能造成的损失。”但是,对不侵权责任来说,损害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而且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不仅包括直接损失,还包括间接损失。
8.对第三人的责任不同。在合同责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过错致合同债务不能履行,债务人首先应向债权负责,然后才能向第三人追偿。而在侵权责任中,贯彻为自已行为负责的原则,行为人一般反对因自己的过错致他人损害的后果负责。在合同责任中,债务人的代理人或使用人,对于债务不履行有故意或过失时,债务人应依自己的故意或过失,负同样的责任。但是,代理人或使用人实施侵权行为给被代理人和他人造成损害的,应由代理人或使用承担责任,除非“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民法通则第17条)。
9.诉讼管辖不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同被住所地或者合同履生地人民法院管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而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由于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存在着以上重要的区别,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不法行为人承担何种责任,将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的产生,并严重影响到如何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和制裁不法行为人的问题。所以,责任竞合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是国外民法学者争论的热点。这个问题的争论首先在于对竞合性质的不同看法。根据“法条竞合说”,双重违法行为本质上是同一事实行为,其所竞合的仅仅是法条而非行为,因此,对竞合现象的解决要通过确定法条运用的规则来解决。根据“请求权竞合说”,同法律事实符合两种法律构成要件必然产生两个请求权,因此,责任竞合实际上是请求权竞合而不是法条竞合。如何解决受害人行使请求权问题解决竞合的关键。
我们认为,解决责任竞合问题。首先要认识责任竞合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现象?是法律所鼓励的还是法律应着力消除的状况?毫无疑问,责任竞合涉及到一国的的合法与侵权法对于双重违法行为是同时有效还是相互排斥的问题,涉及到一国的合同法与侵权法在法律体上如何保持和谐一致的问题。如果立法对责任竞问题不予理睬,必然形成事实上的竞合诉讼甚至聚合诉讼。但是,如果象法国法律所采取的办法那样,认为允许竞合、特别是允许权利人选择请求权必然破坏法律体系的和谐,从而必须以法律严加禁止并着力消除,也未必是可取的。事实上,法律无论是通过限制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将双重违法行为纳入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抑或是将双重违法行为进一步分类,各自纳入到两个法的适用范围,均不能消除竞合现象,也不能合理解决竞合现象。不仅如此,通过限制合同法或侵权法适用范围而解决双重违法行为问题还必然产生如下后果:一方面,法律必须对原有的合同法或侵权法按违法行为的种类逐条作限制性规定,使特定的违法行为只能适用其中某一法律,而不适用另一法律,由此造成法律条文字面含义与其实际适用范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必然形成某种独立于合同法和侵法的特殊责任制度,导致特别法规的恶性发展,从而会引起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