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成年犯罪民事赔偿判决书是父母,犯罪人还需要承担吗
您好,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有监护的权利与义务,未成年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其中一部分也是因为父母的监护义务未尽监护责任,未成年人无需承担民事责任。
㈡ 民事判决书涉未成年人,网上公布违法
《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根据本条规定,判决一律公开,所以网上公开判决是法律规定不违法,也是为了让人民更好的监督。
㈢ 法院一审判决书未成年人签收算当事人收到吗
1、不管是直接送达还是留置送达,未成年人签收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版2、如果成年家属在权场不识字,授意未成年人代签的,另当别论。
相关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六条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㈣ 九岁,十岁两个未成年人打架,写民事判决书,原被告怎么写
原、被告分别写这两个未成年人,同时将各自的父母列为“监护人(法定代理人)”,最后在判项上,体现为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
㈤ 刑事判决书中对未成年人信息的隐藏
一般会对未成年人的名字以“某某”代替。
㈥ 未成年人刑事判决书送达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 当庭宣告判决的,应版当在五日内送达判决书。定权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时间和地点,传唤当事人并通知公诉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判决宣告后,应当立即送达判决书。
判决书应当送达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可以送达被告人的近亲属。判决生效后,还应当送达被告人的所在单位或者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单位的注册登记机关。
㈦ 未成年人的判决书不去拿真的会影响判决生效吗
判决书一般都是邮寄到当事人或者及其代理人身上的,不会单纯的等你们去拿。在送达上也有留置送达等多种送达方式。所以不去拿判决书,对影响判决生效其实没有效果,最多只是拖延一点点时间而已。
㈧ 未成年人民事诉讼判决书生效后怎么执行
由其法定代理人拿着生效的判决文书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效是在判决书生效之日起两年内提出。
㈨ 法院下判决书会通知未成年犯监护人吗
考虑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感化、挽救,,判决书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即法定代理人接收为好。
参考法律条文: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五十六条讯问、审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到场。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应当保护被害人的名誉。
第五十八条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