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關於研究八股文的成果

關於研究八股文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09 07:26:46

① 八股文的歷史評價

讓科舉能夠發揮朝廷選任人才的功用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開啟中國科舉取士制度之先河,通過科舉考試,按成績來選取任用人才。科舉考試由唐、宋時期的重視個人才氣的詩賦、策論轉而為明代的以《五經大全》的儒學經義為主,乃是科舉制度為追求公平原則的落實。但是由於考試范圍的限定化以及題目的不斷重復,再加上參與科舉考試的考生大幅的增加,因而造成了士子素質參差不齊以及「廢書不觀」等壞現象。為了解決這一經由科舉市場決定政府人才來源所必須承受的「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於是在科舉題目上出現了截題、搭題以及在文章寫作上出現了綜合了詩賦、策論的八股文等應變措施,這也就是說士子對於題目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在八股文章的寫作能力上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水平,才能進一步的獲取考官的青睞。
是諸儒在經學義理詮釋方面沉澱升華所得的規范准則
明初大儒唯程朱之式是依,是一種普遍現象,故其於諸子學之觀點亦因仍於程、朱,宋濂、解縉以及薛瑄等皆是如此。在明成祖永樂年期修撰的《五經大全》,如以科舉制度的發展來看,顧炎武曾質疑「僅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故使治經者以宋儒朱考亭先生之說為宗。上之所取,士之所以取於上;師之所教,弟子之所以傳於師,其說皆必出於是。上之所以取而不出於是,由變禮易樂,叛於時王之法也,無所逃當世之責;師弟子所習而不出於是,其罪若偽符節尺量之罪也,徇於路者得而譏之。」,可說是經過宋、元以來,諸儒在經學義理詮釋方面的沈澱以及升華所得出的一個共同的規范准則。況且,文章的好壞較難有統一準則,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相對來說評判較為公正客觀,爭議度相對減少。
引發研究古籍文理的風氣
在八股文對於外在形式上的「學古」以及風尚的追求之下,士人逐漸重視秦漢典籍於時文方面的運用,因此此時編纂的諸子學書籍也以盡量能符合士子的需求為首要,因而產生了對於古籍進行文章行文脈絡的文理、文氣以及文法、文句的評點書籍,如沈津《百家類纂》、陸可教、李廷機《諸子玄言評苑》、陳深《諸子品節》、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匯釋評》、焦竑、翁正春《新鍥二太史匯選注釋九子全書正集》、歸有光、文震孟《諸子匯函》、陳仁錫《諸子奇賞》、郭偉《新鍥分類評注文武合編百子金丹》、譚元春《莊子南華真經評》、孫、鍾之衣《六子全書》、鍾惺《老子文歸》、陳繼儒《老子雋》等書籍的產生皆是為應科舉需求而為之評點。 對學術的影響
八股文題目,內容,格式都限制太嚴。考生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因此扼殺了作者的創意。結果造成八股文內容空洞,專講形式,成了文字游戲。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專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嚴,而且題目限於經書,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程朱義理之學在科舉制度的引導下逐漸僵化。顧炎武言:「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
對政治的影響
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缺乏了解。而有些讀書人亦對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為官,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師爺及下級官吏決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難上軌道。


② 我想更多地了解明清時期關於八股文方面的事,請問可以閱讀哪些書籍呢

河北教育出版社:清代八股文/鄧雲鄉集;鳳凰出版社:八股文史。

③ 研究八股文是啥感受

非常的枯燥無味。文言文會澀難懂,我認為非常的無聊,但是不得不做。

④ 關於:八股文

八股文
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
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於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於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
明代八股文能興盛於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並者也。」王鏊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八股文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講到:「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原註:『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其兩扇立格,(原註:『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原註:『曾子、子思、孟子皆然。』)為何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間,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文章本無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八股文」三字終至成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總代表。
不容諱言,八股文在歷史上罪孽深重。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揣磨聖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後來,連經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據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於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甚至有人認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於朝堂,亦憤世疾俗之忠言也。」(見呂留良《東庄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其次是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趕下歷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詩賦,當不再被用作考試工具時,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於當今猶未衰竭。誠然,八股文也間曾有過實用的個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觸及到時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抒風月之情懷,像近人楊度《「顏淵季路侍」章》寫共產主義者理想,都不過是個別士人的偶爾筆觸,或個別才子的一時逸興,終至成為歷史的絕響。
三是它形式主義嚴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規戒律,諸如怎樣破題、承題、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上也限定為五百或七百字。繁瑣的程文格式,驅使人們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閑半步。顧炎武《日知錄·程文》指出:「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後來有人對這種程文爛調,仿墨卷作比語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庭?」只求形式,了無內容,架床疊屋,時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題了無新意。《四書》《五經》總共只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裡,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感嘆道:「今日科場之病,莫甚於擬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政,割裂《論語》「異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陽貨欲見孔子」,出無情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語涉輕薄戲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題《王速出令反》,言若謀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檢舉,又事出咸豐時期,文網已不是那麼嚴密,只怕人頭都得落地了。
是不是說八股文就一無是處了呢?也不盡然。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准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於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庄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葯。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鬱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鍾」,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⑤ 八股文的應用領域

八股文是明清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明清時「科舉」考試時寫的八股文對內容有諸多限制,觀點必須與「朱聖人」朱熹相同,極大地制約了豐富內容的出現。若有與之不同的觀點則無法通過考試。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部分要求嚴格對仗,類似於駢文,書寫難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義,或曰制藝,又名時藝、時文、八比文、四書文。
「制義」,就是按規定格式所寫的「經義」。「制藝」一詞,制字意義仍如上述,而「藝」則是用六藝之一的意思。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科目。「時藝」,就是當時的六藝之一。「時文」就是當時的文章、文體,區別於古文、駢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對偶的文章。「四書文」是指所出題目,都是《四書》中的,因而叫「四書文」。
三級考試:府試考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書》八股文。鄉試(即在本省考)考舉人,首場考八股文。會試(在北京考、包括禮部貢院考及殿試)考進士,首場也考八股文。除殿試而外,府、省、京城三級由小考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八股文為主。因為首場作八股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給皇帝上奏摺,建議廢除八股文。 八股文由兩千多年前就稱為」古之教者「的遠古說起,直到三五百年前的「八股文」鼎盛時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還是一直沿續著,那就是「私塾教育」,其所謂「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等縣學、府學、國學類似的國家教育機構,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
私塾教育的學習年限自由,遍布全國各省農村、城市、甚至窮鄉僻壤的地區。「私塾」分為純粹的「私塾」,和公辦的「私塾」,私塾演變成後來的「家有塾」,後來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純粹的「私塾」包括城、鄉有錢人家,為教育其子弟,請教師在家設帳,按年付教師聘金束修;或教師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如廟宇、會館等處設帳招學生來讀書,按月或按季節交錢給教師,等於學費,這就是純粹的私塾。都是個人對個人,故曰純粹的私。
公辦的「私塾」包括,如一個村莊合請一個教師,立個書房,教本村小孩,誰家孩子來讀書,就教些束修,像《儒林外史》第二回所寫汶上縣薛家集周進的書房,是村中付館金每年十二兩銀子。來讀書的小孩又多少送些「贄見」(即見面時禮金),這就是公辦的了。另外如一族人辦的義學,或用某項公款辦的義學,也都有「公」的成份在內。
從教學程度分,私塾並不像現代的學校那樣可分成小、中、大學三級甚至研究院等等,程度級別那樣明顯。私塾是高低程度渾在一起的,全看教師的水平,有的教師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書房中,教教識字課本「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論語》就困難了。
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師,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讀完《四書》「五經」,而且會作八股文的,如前舉《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的例子,他在縣里考「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自然不但「五經」《四書》爛熟胸中,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錯了。可是時運不濟,所謂「文章雖好難入考官眼」,連個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鄉間去作「孩子王」,但這樣的老師他教的幅度就比較大了,從啟蒙教育,教教識字課「三」「百」「千」小書,一直教完《四書》「五經」,教會作「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教出狀元,也一點不稀奇。也還有中了進士,甚至作了官,然後又因種種原因,再作教師的。如《紅樓夢》所寫賈雨村作黛玉的教師,就是中了進士、放了官又丟了官,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館的。自然,這樣的私塾教師,不但可以教會作八股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考試經驗傳授給學生了。明、清兩代不少很有名的學者名人,也都是長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末歸有光、清代鄭板橋,都作過很長時期私塾教師,鄭板橋《道情》十首中詠塾師之作:「老書生,白屋中,說唐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仆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親切感人,等於是寫他自己。
盡管好的私塾教師,能從啟蒙教到參加全部科舉考試,似乎是連貫制,不分等級。而就學生言,還是可分等級的。大約是這樣:一是啟蒙教育,即識字教育,約一至二年;二是讀書教育,約三至五年;三是開講、開筆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約八至十年;五是不斷溫書,不斷練習作八股文,爭取考中秀才、舉人、進士,這就各人情況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舊時識字課本《七言雜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進個秀才不費難。」
私塾教育由識字開始,到學會作八股文,這個教學進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識字,由認方塊字起,一般幾個月或半年之後,讀等於識字課本的「三」「百」「千」《名賢集》《神童詩》各種《雜字》(如《五言雜字》《七言雜字》)等等。這些識字課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楚,平仄互對,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很聰明的兒童,也很容易讀,琅琅上口,很快讀熟,句子讀熟了,字也記牢了。
一二年間初步完成了識字教育,即開始讀書教育。所謂「讀」,是讀出聲音來,琅琅上口,強調讀熟背誦。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比如同時十來個學生,不但可以分別按不同程度讀不同種類的書,比如三個讀啟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這類書的,兩個讀《論語》的,兩個讀《孟子》的,三個讀《詩經》的,兩個讀《左傳》的……都可以同在一個老師的教導下、一個房間中共同高聲朗讀。

⑥ 怎樣寫學術研究性小論文呢

針對某一個(些)問題 現象進行深入分析 討論並得到有意義結論的文章.研究性論文的基本原則:架構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邏輯要合理,證據要客觀,態度要嚴謹,尊重他人的貢獻.設置研究標准,學術八股文,很明確的表達問題,研究方法要設置良好並很好的實施,

⑦ 關於八股文的千秋功過

歷史對八股文的正面評價:

1、讓科舉能夠發揮朝廷選任人才的功用。

2、是諸儒在經學義理詮釋方面沉澱升華所得的規范准則。

3、引發研究古籍文理的風氣。

歷史對八股文的負面評價:

1、對學術的影響。八股文題目,內容,格式都限制太嚴。導致學子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因此扼殺了作者的創意。

2、對政治的影響。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缺乏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導致一旦為官,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能委任幕僚及下級官吏決策,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難上軌道。

(7)關於研究八股文的成果擴展閱讀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由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制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萌芽、產生和發展形成的。

⑧ 八股文誰發明

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 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⑨ 八股文對當今的影響

八股文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

閱讀全文

與關於研究八股文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