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中班拼音成果匯報方案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短句。
2、感受分享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活動重點:
能認真安靜的傾聽故事,學說情境中的話。
活動難點:
能感受分享會給大家帶來快樂。
❷ 成果的拼音是什麼
成果拼音:
[chéng guǒ]
來自網路漢語|報錯
成果_網路漢語
[釋義] 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❸ 成果的拼音怎麼寫
成果的拼音怎麼寫
成果的拼音:chéng guǒ
希望能幫上你,不懂可以追問。
❹ 生音成就計劃是什麼東西
聲音成就計劃是一種聲樂美聲學習音樂的一種計劃的一個規模。它也是代表聲音的一種技術,一個培訓班吧。
❺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成語有哪些
1、華結實
【拼音】: kāi huā jié shí
【解釋】: 生出花朵,結成果實。比喻工作、學習等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萬壽普信禪師》:「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2、開華結果
【拼音】: kāi huā jié guǒ
【解釋】: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出處】: 《續傳燈錄·萬壽普信禪師》:「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❻ 中世紀音樂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歐洲中世紀的世俗音樂盡管處於教會對異教文化的仇視下,但隨著城市和商業的發展,隨著各種行業的行會組織的出現,世俗音樂也得到了發展,成為中世紀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與宗教音樂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下,推動了中世紀音樂的發展。
中世紀的婚禮音樂早在10世紀就已出現了流浪藝人,他們或一人,或成班結隊,到處流浪,靠賣藝為生,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他們成為最受歡迎的人。但教會卻將其排斥在社會之外,縱容人們迫害他們,死後也不準在教會墳地埋葬流浪藝人。隨著城市文化的興起,這些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教會內容的流浪藝人的音樂戲劇詩歌活動,卻得到市民階層的支持。許多作品都是揭露僧侶神甫的貪婪,贊揚「小人物」的機智、聰明、高尚的品德和實際的才幹。
中世紀教皇與世俗統治者聯合組織軍隊,用以鎮壓各國人民的反封建、反天主教會的「異端」運動。1096~1291年發起了著名的「十字軍」(因軍服上印有紅十字而得名)東征,騎士文化得以盛行。騎士是這些鎮壓戰爭中的重要力量,他們是中世紀統治階級中的最低階層。騎士文化的價值觀是榮譽和忠誠,甚至愛情也要服從這個准則。在騎士文學中,常可演唱,從而形成游吟詩人的藝術。游吟詩人發源於法國南部,後發展到北部。特別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成為游吟詩人的匯集地,至今留存有400多游吟詩人所做的2600多首歌曲,故又稱之為「普羅旺斯藝術」。較晚出現的北部的游吟詩人,也留存有約4000首詩歌和1400首歌曲。兩者均使用方言演唱,前者為奧可語,後者為奧依語。游吟詩人既是詩人,又是音樂家,一般為騎士,亦有貴族、國王,間或有一些出色的藝術家加盟。他們填詞、作曲,然後交由流浪藝人們去演唱,但也有自做詞曲並演唱的。內容大多為愛情題材,也採用戰爭、宗教或世俗生活題材的。它所抒發的愛情卻帶有神秘和崇高的色彩,被教會視為邪惡化身的婦女成為頌揚的對象。它的音樂樂句清晰,又因歌詞採用游吟詩體,故具有詩韻的節奏,調式雖採用教會調式,但卻運用了變化音,而近似於近代的大小調。
漢斯·薩克斯(1494~1576)德國鞋匠、詩人、最早的紐倫堡的名歌手隨著諾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法蘭西文化對英格蘭的滲入,游吟詩人也來到英國,影響了世俗音樂的發展。12世紀中葉,在德國興起了戀詩歌手(大都為封建貴族騎士階層的人物)。至14~16世紀德國又出現以市民行會為依託的名歌手,可以說是貴族戀詩歌手的繼續。名歌手是由城市的商人和手工藝者組成,組織者為手工藝者行會,成員依嚴格規則被劃分為不同的級別:藝徒、學友、歌手、詩人、名家等級別,這往往是在經常舉行的比賽後獲得的。後在瓦格納的著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曾對名歌手做了生動的描述。名歌手到17世紀就已衰落,其學校——烏爾姆學校——也於1839年解散,最後傳人死於1876年。
13世紀上半葉,在熱愛詩歌的弗里德利克二世的統治下,大批法國游吟詩人來到義大利,從而在普羅旺斯藝術的啟迪下,義大利音樂的抒情傳統得到很大的發展,並形成與羅馬教會音樂截然不同的民族世俗文化。西方復調藝術的第一高峰——古藝術(1150~1300)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開始出現了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兩個聲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間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氣氛是肅穆的。9世紀時即已出現,被稱作「奧爾加農」。因其過於呆板,於是就將第二個聲部採用與第一個固定的格里高利聖詠的曲調反向進行的復調技法,稱「迪斯康特」(意為反向固定調)。進而,將第二個聲部白行創作,又將聲部增至三或四個,曲調和節奏也復雜和豐富起來了,即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經將聖詠固定調置於低聲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聲部。巴黎就是這種多聲部音樂的中心。
占藝術是後來的新藝術音樂家們對12世紀後半葉至1300年的法國音樂的稱謂,以與他們所提倡的新藝術相區別。就在這一時期,以巴黎聖母院的僧侶音樂家雷翁南(活動於1150~1175午間)、貝羅坦(約1183~1238)為代表的音樂家,採用迪斯康特與康都克特手法創作了許多多聲部復調音樂作品。故又稱迪斯康特派,或巴黎聖母院樂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聖母院唱詩班的指揮,貝羅坦是他的繼任。後者以創作經文歌著稱。貝羅坦所創作的經文歌(是一種大約於13世紀興起於法國的無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樂體裁)往往是四聲部的,突出了橫向音響的獨立性,各聲部歌詞不同,甚至文種也不同,多為生活風俗性的,將格里高利聖詠與民間音樂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貝羅坦的這種經文歌的出現,導致了早期全部採用拉丁文的經文歌的消失。後期經文歌則更進一步不再採用聖詠的固定調了,將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樂之中,是中世紀音樂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❼ 成果的讀音是什麼
成果的拼音
[chéng guǒ]
[釋義] 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❽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語有個:
1、碩果累累[ shuò guǒ léi léi ] 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處: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2、滿載而歸[ mǎn zài ér guī ] 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處:宋·倪思《經堂雜志》:徒有而出;滿載而歸;里人無不羨之。
翻譯:空手出去,裝得滿滿地回來,鄰居沒有不羨慕他的。
3、卓有成效[ zhuó yǒu chéng xiào ] 有顯著的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出處: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訪勸諭著有成效者;縣官備禮親造其廬;重加獎勵。」
翻譯:如果巡訪勸勉曉喻有效果,縣官就准備禮物親自去拜訪,重重的給予獎勵。
反義詞:
1、顆粒無收[ kē lì wú shōu ] 收:收成。連一粒米也沒收獲到。多指因災禍造成絕收。
出處: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15章:「定額租稍輕,但不論蟲傷天旱,顆粒無收均須照納。」
2、一無所獲[ yī wú suǒ huò ] 一無:全無。什麼東西都沒有獲得。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顥亦懷疑,因命搜壽兒懷袖,一無所得,顥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翻譯:顥也有所懷疑,因此讓人搜查壽兒的懷抱,什麼東西也沒有找到,顥只能自己動手。
❾ 餘音的成果發表
2008年5月3日,應邀在大連北大校友會舉辦的慶祝北大110周年華誕暨大連地區校友聯誼會上,發表了題為《孫家鼐的七大歷史性貢獻》的演講,近百名北大學子到會參與交流;
2008年7月3日,約7000字的長篇學術論文《戊戌變法「三大謎團」新解》整版發表在《社會科學報》上。7月9日的《中國剪報》,7月10日的《文摘》(光明日報社主辦)等予以轉摘;
2008年7月8日,《合肥晚報》整版發表了約4000字的歷史故事《孫家鼐與陳獨秀一段鮮為人知的師生情》;
2008年第八期,《遼河》雜志發表《孫家鼐巧攆賽金花》;
2008年8月29日,《中國教育報》第四版發表《孫家鼐:創建京師大學堂立頭功》;
2008年9月26日,上海《文匯讀書周報》發表書摘《孫家鼐:京師大學堂創辦人》,等等。
2008年10月11、12日,餘音應邀參加了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聯合在京舉辦的「戊戌維新與晚清社會變革」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做了《戊戌變法夭折與「三大錯位」》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