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1)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新時期的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依法治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方略。
(2)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冤假錯案,並加緊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6年後,全國人大先後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依據憲法的規定,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4)國家還大力開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
『貳』 請簡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
1.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年的24.6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中國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 2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 [2].三峽工程,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火車第六次提速,奧運場館建設,國家大劇院落成,2008年奧運的成功舉辦,都顯示了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有吸引力。 2.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 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3]. 3.民主法治意識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秘魯阿普拉黨總書記毛里西奧·穆爾德說:「中國目前實行的政治制度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制度不同於西方社會所重視的代議制民主,中國共產黨所實行的政策和措施是務實而有效的,中國的經驗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強大執政能力值得學習和研究。」 4.社會和諧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8奧運會的成功舉辦;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5.文化體育繁榮昌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 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
『叄』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麼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首先,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首先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肆』 4、 求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從1979年到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加到56.9萬億元.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四位,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1979年到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由0.40382萬億元增加到20.94萬億元.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到2006年底全國城鎮居民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87億人,1.12億人,1.57億人和1.02億人;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374萬人.到2007年6月,全國共有2235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的總體健康水平已經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
三: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正在形成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一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
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府職務.基層民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開始形成.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六:民主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七: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八: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
人民解放軍堅持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主線,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九: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主張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處理國際事務.中國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睦鄰,安鄰,富鄰政策指導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日益加強。
十: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
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4)改革開放在民主政治建設上的成果擴展閱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確立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有利於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
(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建立。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有利於凝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是惠及十幾億人民的目標。這一目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宗旨,極具凝聚力和號召力,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的祖國必將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
(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建立,有利於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動力
不僅有利於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現代化的空前積極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動力,而且也有利於鼓舞他們的鬥志,從而為把中國建設成為「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伍』 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第一,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①1980年,鄧小平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重要講話,體現了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②1982年11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全面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④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采。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與法律有關的規章,形成了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框架。
『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首先,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新時期的基本方針和根本任務,確立了「依法治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中共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第二,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冤假錯案,並加緊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2010年,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 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
第三,完善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依據憲法的規定,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健全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第四,政府職能逐步轉變,逐步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不斷的簡政放權,取消一些繁冗的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在網上開設辦事窗口,實施審批,提供服務。2006年,我國廢除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政府減免稅收的同時,還給種糧戶發放種糧補貼,不斷服務於民眾,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
『柒』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為: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實現了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轉變,執政能力不斷提高和增強。中國恢復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度得到完善和發展,人民當家做主有了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發揮。
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
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對於「文化大革命」的10年,文件中提到:文革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歷史證明「文革」的論點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些論點對中國當時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是完全錯誤的。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
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改革開放
『捌』 十七大以來,,我國在政治建設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對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的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要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第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取得了重大成果。黨和國家的各項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法制不斷健全、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不斷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開展,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不斷加強。實踐證明,我國政治體制總體上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我國人民是享有充分民主權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有著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普遍增強,政治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目前,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還不完全適應,需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明確提出要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又強調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這些都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指明了方向。
第二,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享有充分的人權,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玖』 簡要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
1建立政府決策公民聽政制度
2建立和完善公民選舉制度
3建立和完善公民監督舉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