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漢初黃老成果

漢初黃老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24 04:40:28

㈠ 如何理解漢初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的歷史價值

黃老之術是黃帝與老子學術的代稱,起始於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盛行於西漢時期。當初齊國的田氏政權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權,它需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田氏的祖先公子完與老子都是陳國人,而齊威王又以黃帝的後裔自居。所以他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黃老之學,以此作為稷下學宮的主體,為田氏建立的政權進行辯護。

㈡ 什麼是黃老思想它在漢初為什麼得以盛行

黃老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一個分支。

所謂「黃」是指黃帝,「老」是指老子。傳說中黃帝擅長養生,老子善於治國,所以這個學派就託名黃帝和老子。

實際上這個學派與黃帝和老子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在思想主張上與老子有相通之處,所以被歸入道家學派。

對於如何治理國家,黃老學派主張「無為而無不為」,認為統治者只要能夠做到「無為」,就可以達到「無不為」的效果。實際上就是通過「無為」的手段,來達到「有為」的目的,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它在「無為」方面與道家相通,但在「有為」方面又比以老莊為代表的傳統道家更為積極。

總結:

在當時的情況下,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是統治者唯一的選擇。而要恢復生產,就必須減少政府的各種行動,實施無為而治,讓老百姓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休養生息。

這樣,統治者的理念就與黃老之學相吻合,使得黃老思想成為漢初的指導思想而大行其道。而黃老之學所主張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確實在寬松的政治環境中促進了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使漢王朝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㈢ 漢初黃老思想的歷史背景

漢初黃老思想的歷史背景:
「戰國漢初的黃老學派是道家的一個支派。由於這個學派融合道、法,主張『清靜 「戰國漢初的黃老學派是道家的一個支派。由於這個學派融合道、法,主張『清靜
自定』,適應漢初休養生息、穩定政治局勢和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得到統治階級自定』,適應漢初休養生息、穩定政治局勢和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得到統治階級
的重視而極盛一時。的重視而極盛一時。 《史記‧樂毅傳贊》記載的戰國末期至漢初黃老學派的傳授關 《史記‧樂毅傳贊》記載的戰國末期至漢初黃老學派的傳授關
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樂瑕公——樂臣公——蓋公——曹參。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樂瑕公——樂臣公——蓋公——曹參。
. . . 文帝、景帝及竇太後都尊奉黃老之學。文帝、景帝及竇太後都尊奉黃老之學。 竇太後從文帝即位時立為皇後,景帝竇太後從文帝即位時立為皇後,景帝
時為太後,武帝時為太皇太後,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處於中時為太後,武帝時為太皇太後,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處於中
央政權的中心長達四十多年。央政權的中心長達四十多年。 她尊崇黃老之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她尊崇黃老之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此外,《史記》此外,《史記》
中提到的漢初黃老學者還有陳平、田叔、司馬季主、鄭當時、汲黯、王生、黃生、中提到的漢初黃老學者還有陳平、田叔、司馬季主、鄭當時、汲黯、王生、黃生、
司馬談、劉德、楊王孫、鄧章。司馬談、劉德、楊王孫、鄧章。 《漢書‧藝文志》的《諸子略》、《兵書略》、《 《漢書‧藝文志》的《諸子略》、《兵書略》、《
數術略》和《方技略》中託名黃帝的著作,總計二十一種。數術略》和《方技略》中託名黃帝的著作,總計二十一種。 這些著作除醫書《黃帝這些著作除醫書《黃帝
內經》尚存外都已失傳。內經》尚存外都已失傳。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
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是戰國黃老學派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是戰國黃老學派
的作品,抄寫的時間大約在西漢惠帝至文帝初年,內容互有聯系組成一個完整體系的作品,抄寫的時間大約在西漢惠帝至文帝初年,內容互有聯系組成一個完整體系
。 有的學者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中的《黃帝四經》。有的學者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中的《黃帝四經》。 」(中國 」(中國
思想史《上冊》張、P245)思想史《上冊》張、P245)
漢初黃老思想的特徵: 漢初黃老思想的特徵:
「黃老學派從《老子》出發,傾注全力研究人類社會的成敗、得失、禍福,熔鑄道 「黃老學派從《老子》出發,傾注全力研究人類社會的成敗、得失、禍福,熔鑄道
、法,兼采儒、墨、名家、陰陽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學、軍事思想 、法,兼采儒、墨、名家、陰陽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學、軍事思想
體系。體系。 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評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評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
萬物。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記‧太史公自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里描繪的『道家』不是老莊之學,正是《黃老帛書》中體現的黃老之學的思想面這里描繪的『道家』不是老莊之學,正是《黃老帛書》中體現的黃老之學的思想面
貌。貌。 」(中國思想史.上冊.張、P246) 」(中國思想史.上冊.張、P246)
黃老之名義: 黃老之名義:
「在先秦著作中沒有『黃老』這個名稱,黃老並稱是漢代人的說法。黃老指的是什 「在先秦著作中沒有『黃老』這個名稱,黃老並稱是漢代人的說法。黃老指的是什
么?么? 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 《史記‧樂毅傳》說:『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 《史記‧樂毅傳》說:『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
』,《陳丞相世家》說陳平少時『治黃帝老子之書』,《外戚世家》說竇太後『好 』,《陳丞相世家》說陳平少時『治黃帝老子之書』,《外戚世家》說竇太後『好
黃帝老子之言』,王充說得很清楚:『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論衡‧黃帝老子之言』,王充說得很清楚:『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論衡‧
自然篇》)。自然篇》)。 黃老之稱雖指的是黃帝老子,黃老之學卻與黃帝、老子不是一碼事。黃老之稱雖指的是黃帝老子,黃老之學卻與黃帝、老子不是一碼事。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95)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95)
黃帝四經的出土與考證: 黃帝四經的出土與考證: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
、《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 、《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 書中避邦字諱,不避惠帝劉盈諱,書中避邦字諱,不避惠帝劉盈諱,
抄寫年代當在惠帝至文帝初年。抄寫年代當在惠帝至文帝初年。 從它的思想體系和一些用語可以看出,這四篇合起從它的思想體系和一些用語可以看出,這四篇合起
來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書。來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書。 」(任、P101) 」(任、P101)
「唐蘭說:『在思想體系方面,四篇是一貫的。第一篇《經法》,主要講的是法; 「唐蘭說:『在思想體系方面,四篇是一貫的。第一篇《經法》,主要講的是法;
第二篇《十六經》主要講的是兵;第三篇《稱》,主要講的是樸素的辨證法;第四第二篇《十六經》主要講的是兵;第三篇《稱》,主要講的是樸素的辨證法;第四
篇《道原》講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觀規律。篇《道原》講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觀規律。 四篇體裁各別,但互為聯系,成為一個四篇體裁各別,但互為聯系,成為一個
整體。整體。 』所以說:『這四篇是一本書。 』所以說:『這四篇是一本書。 』唐蘭還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 』唐蘭還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
文志》道家裡的《黃帝四經》。文志》道家裡的《黃帝四經》。 」(任、P102) 」(任、P102)
從帛書老子的出土對老子書的研究: 從帛書老子的出土對老子書的研究:
「帛書老子,小篆本和隸書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德經是上篇,道經是下篇 「帛書老子,小篆本和隸書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德經是上篇,道經是下篇
。 這種編次是不是老子原書的編次?這種編次是不是老子原書的編次? 這一點,我們現在還無法論定。這一點,我們現在還無法論定。 不過,從先秦不過,從先秦
古籍的有關記載來看,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可能就已有兩種:一種是道經在前,古籍的有關記載來看,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可能就已有兩種:一種是道經在前,
德經在後,這當是道家傳本。德經在後,這當是道家傳本。 老子本書論述道德,總是把『道』擺在第一位,把『老子本書論述道德,總是把『道』擺在第一位,把『
德』擺在第二位;莊子論述道德,也是把『道』擺在第一位,把『德』擺在第二位德』擺在第二位;莊子論述道德,也是把『道』擺在第一位,把『德』擺在第二位
(例子很多,從略),便是明證。 (例子很多,從略),便是明證。 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這當是法家傳本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這當是法家傳本
。 韓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經第一章,解道經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後部,便是明韓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經第一章,解道經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後部,便是明
證。證。 大概是道、法兩家對於老子書各有所偏重。大概是道、法兩家對於老子書各有所偏重。 老子上篇講『道』的文字多些,所老子上篇講『道』的文字多些,所
以後人稱做道經。以後人稱做道經。 下篇講『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後人稱做德經。下篇講『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後人稱做德經。 老子所講的『道老子所講的『道
』多屬於宇宙論和本體論的范疇,所講的『德』則多屬於人生論與政治論的范疇。 』多屬於宇宙論和本體論的范疇,所講的『德』則多屬於人生論與政治論的范疇。
道家重視書中的宇宙論和本體論,並認為『德』從屬於『道』,所以把道經放在前道家重視書中的宇宙論和本體論,並認為『德』從屬於『道』,所以把道經放在前
面。面。 法家重視書中的人生論與政治論,而用法家眼光來理解老子的言論,所以把德法家重視書中的人生論與政治論,而用法家眼光來理解老子的言論,所以把德
經放在前面。經放在前面。 兩傢俱以自己不同的需要來安排老子。兩傢具以自己不同的需要來安排老子。 」(天士、P209) 」(天士、P209)
黃老思想中的刑名觀念: 黃老思想中的刑名觀念:
「黃帝四經的內容很豐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史記把老莊和申韓合為 「黃帝四經的內容很豐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史記把老莊和申韓合為
一傳,在申不害傳里說:『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一傳,在申不害傳里說:『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這是最早提到『黃老』和『刑名』的。這是最早提到『黃老』和『刑名』的。 韓非傳里也說『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韓非傳里也說『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
黃老』。黃老』。 從這里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關系』。從這里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關系』。 」(天士、P334) 」(天士、P334)
「從這本黃帝四經來看,他所主的『刑名』,實際上是本於『黃』,那末,所謂黃 「從這本黃帝四經來看,他所主的『刑名』,實際上是本於『黃』,那末,所謂黃
帝學派的刑名家是從公元前四世紀的上半就開始了。帝學派的刑名家是從公元前四世紀的上半就開始了。 鄭國在春秋時代就重法,子產鄭國在春秋時代就重法,子產
鑄過刑書,鄧析做過竹刑,在這時出現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鑄過刑書,鄧析做過竹刑,在這時出現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 到戰國末年,到戰國末年,
韓非這個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鄭國人,這也很值得重視。韓非這個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鄭國人,這也很值得重視。 凡是神農黃帝的學說,凡是神農黃帝的學說,
都是戰國中、後期人所假託的。都是戰國中、後期人所假託的。 漢書‧藝文志的陰陽家流里有黃帝泰素二十篇,原漢書‧藝文志的陰陽家流里有黃帝泰素二十篇,原
注『六國時諸公子所作』,而韓非也正是韓諸公子中之一。注『六國時諸公子所作』,而韓非也正是韓諸公子中之一。 那末,黃帝四經很可能那末,黃帝四經很可能
也是韓國法家的著作,其時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紀。也是韓國法家的著作,其時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紀。 」(天士、P335) 」(天士、P335)
「司馬遷作史記,對漢文帝的宗黃老是諱莫如深的。在太史公自序里說到『自曹參 「司馬遷作史記,對漢文帝的宗黃老是諱莫如深的。在太史公自序里說到『自曹參
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沒有說文帝宗黃老。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沒有說文帝宗黃老。 『儒林傳』里說:『孝 『儒林傳』里說:『孝
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後又好黃老之術』,但是在老莊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後又好黃老之術』,但是在老莊
申韓列傳里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黃老之術了。申韓列傳里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黃老之術了。 現在發現這本『黃帝四經』,更可以現在發現這本『黃帝四經』,更可以
看出刑名之言是黃帝言的一個主要特點,更清楚地說明文帝黃老,而竇太後不過是看出刑名之言是黃帝言的一個主要特點,更清楚地說明文帝黃老,而竇太後不過是
文帝的忠實的繼承者罷了。文帝的忠實的繼承者罷了。 黃帝言實際上是以法家思想來改變道家的。黃帝言實際上是以法家思想來改變道家的。 」(天士、 」(天士、
P338)
兩漢思想史的理解線索: 兩漢思想史的理解線索:
「漢代思想的精華和糟粕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向。漢代是漢民族形成的重要 「漢代思想的精華和糟粕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向。漢代是漢民族形成的重要
歷史時期,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徵此時初步奠定了基礎。歷史時期,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徵此時初步奠定了基礎。
兩漢思想對我國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兩漢思想對我國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
會和思想的發展上,是頗為關鍵和重要的。會和思想的發展上,是頗為關鍵和重要的。 ---歷代學者頗多以『經學』概括漢 ---歷代學者頗多以『經學』概括漢
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準確。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準確。 兩漢時代,是繼先秦以後,諸子百家融匯綻兩漢時代,是繼先秦以後,諸子百家融匯綻
合,進一步提高創新的時期。合,進一步提高創新的時期。 特別是儒、道二家並行發展,並都有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儒、道二家並行發展,並都有了重大突破。儒
家從對《易》、《禮》等經典的解說和論著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經公羊家說家從對《易》、《禮》等經典的解說和論著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經公羊家說
和陰陽五行學說,創立新的天人感應的哲學神學體系,到劉歆強調『行事』『人道和陰陽五行學說,創立新的天人感應的哲學神學體系,到劉歆強調『行事』『人道
』,注重『立功』的古文經學的興起,到白虎觀會議以後今、古文經的逐步合流。 』,注重『立功』的古文經學的興起,到白虎觀會議以後今、古文經的逐步合流。
儒家經學確實成為兩漢學術思想發展的一條主要線索。儒家經學確實成為兩漢學術思想發展的一條主要線索。 另一方面,道家,從漢初黃另一方面,道家,從漢初黃
老之學的盛行,到嚴遵融合老、庄,闡述、發揮『虛無』『體玄』的思辨哲學,到老之學的盛行,到嚴遵融合老、庄,闡述、發揮『虛無』『體玄』的思辨哲學,到
揚雄、『易緯』融合儒道二家,開始把老、庄和《易》學三者結合起來,開了魏晉揚雄、『易緯』融合儒道二家,開始把老、庄和《易》學三者結合起來,開了魏晉
玄學的先河。玄學的先河。 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陰陽家、墨家等思想結合,形成中國土生的宗教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陰陽家、墨家等思想結合,形成中國土生的宗教
——道教。 ——道教。 道家思想在漢代也有了長足發展,成為另一條思想發展的重要路線。道家思想在漢代也有了長足發展,成為另一條思想發展的重要路線。 」
(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開著、p423) (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開著、p423)
教材名稱: 教材名稱:
<道家思想在漢代的流傳與發展> <道家思想在漢代的流傳與發展>
漢初有個黃老之治,這是政治應用上的黃老思想,嚴格地說,是先秦道家經過戰國學漢初有個黃老之治,這是政治應用上的黃老思想,嚴格地說,是先秦道家經過戰國學
者將法家治國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學而建構的理論思潮。者將法家治國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學而建構的理論思潮。
其中有幾項要點,首先,是黃老思想中的「黃」,名義上即是指稱黃帝,實質上是戰其中有幾項要點,首先,是黃老思想中的「黃」,名義上即是指稱黃帝,實質上是戰
國時人假託黃帝之名而著書立說者,假託黃帝名義而著書是戰國迄兩漢的學術習慣,如「國時人假託黃帝之名而著書立說者,假託黃帝名義而著書是戰國迄兩漢的學術習慣,如「
黃帝內經」即是。黃帝內經」即是。 然而黃老連名即已非先秦老莊思想之本貌。然而黃老連名即已非先秦老莊思想之本貌。
其次,黃老學是道家與法家哲學結合的政治哲學,強調無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其次,黃老學是道家與法家哲學結合的政治哲學,強調無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
技術,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技術,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 (其理論性內容應見原典)「所謂刑名即形名,指法 (其理論性內容應見原典)「所謂刑名即形名,指法
家提出的循名責實的君主馭臣之法。家提出的循名責實的君主馭臣之法。 ″黃老″與″刑名″相聯系,正表現了老學與法家的 ″黃老″與″刑名″相聯系,正表現了老學與法家的
融合。融合。 」(任、秦漢、98) 」(任、秦漢、98)
第三,黃老思想在西漢初年成為統治者的官方政策,在歷史經驗中被確實執行過,這第三,黃老思想在西漢初年成為統治者的官方政策,在歷史經驗中被確實執行過,這
是有它的歷史條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是有它的歷史條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 (西漢之帝王及主政者) (西漢之帝王及主政者)
第四,馮友蘭先生認為,漢初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齊國稽下學宮的黃老思想發展第四,馮友蘭先生認為,漢初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齊國稽下學宮的黃老思想發展
下來的。下來的。 並且,管子書即是稽下學宮學術成果的一個代表。並且,管子書即是稽下學宮學術成果的一個代表。 更重要的是,管子書中有重要更重要的是,管子書中有重要
的黃老思想,即是白心、心術、內業諸篇,馮友蘭的詮釋是,這是道法兩家思想的統一,的黃老思想,即是白心、心術、內業諸篇,馮友蘭的詮釋是,這是道法兩家思想的統一,
故而黃老思想的要點中:一為談治身,一為談治國之道。故而黃老思想的要點中:一為談治身,一為談治國之道。
黃老思潮是道家在漢代的一個發展型態,但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發展型態仍不只此。黃老思潮是道家在漢代的一個發展型態,但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發展型態仍不只此。
1. 《淮南子》是黃老政治到了尾聲之後的一部總結性著作。 《淮南子》是黃老政治到了尾聲之後的一部總結性著作。 可惜時代已經改變,漢可惜時代已經改變,漢
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類強調君王大一統的政治哲學。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類強調君王大一統的政治哲學。
2. 其後,揚雄的老師嚴君平著《老子指歸》是老學的另一個型態,其中有莊子曰之其後,揚雄的老師嚴君平著《老子指歸》是老學的另一個型態,其中有莊子曰之
語,以為是討論庄學之說,然有人考據,莊子即嚴子本人,因避諱,故稱嚴,嚴子姓庄。語,以為是討論庄學之說,然有人考據,莊子即嚴子本人,因避諱,故稱嚴,嚴子姓庄。
故而嚴君平之老學仍是老學,而非老莊學。故而嚴君平之老學仍是老學,而非老莊學。 「嚴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庄氏,故稱庄 「嚴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庄氏,故稱庄
子。子。 東漢章、和之間,班固作漢書,避明帝諱,更之為嚴,庄、嚴亦古今之通語。東漢章、和之間,班固作漢書,避明帝諱,更之為嚴,庄、嚴亦古今之通語。 君平生君平生
西漢中葉,王莽篡治,遂隱遁煬和,蓋上世之真人也。西漢中葉,王莽篡治,遂隱遁煬和,蓋上世之真人也。 」(唐代穀神子在《老子指歸》序 」(唐代穀神子在《老子指歸》序
目小注中說)目小注中說)
3. 東漢太平經——張角——太平道——黃金賊;東漢太平經——張角——太平道——黃金賊;
4. 漢末(張修)張道陵——張魯——張天師,所發展起來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漢末(張修)張道陵——張魯——張天師,所發展起來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
一個型態。一個型態。 其理論性著作是《老子想爾注》。其理論性著作是《老子想爾注》。
大陸學者認為:漢初黃老是從河上公注老子發展下來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漢代大陸學者認為:漢初黃老是從河上公注老子發展下來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漢代
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戰國時人。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戰國時人。 )它和淮南子書是老學的唯物主義發展;而嚴君平的 )它和淮南子書是老學的唯物主義發展;而嚴君平的
《老子指歸》是老學的唯心主義之玄學化的發展。 《老子指歸》是老學的唯心主義之玄學化的發展。 至於道教思想是老學的唯心主義神學化至於道教思想是老學的唯心主義神學化
的發展,關於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爭,我們有待保留,關於其發展的脈絡而言,值得注意的發展,關於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爭,我們有待保留,關於其發展的脈絡而言,值得注意

漢初黃老之治在西漢政治上的倡導人物: 漢初黃老之治在西漢政治上的倡導人物:
曹參:治齊,問諸儒治國之道,眾議不定,問於蓋公,教以清凈無為之法。曹參:治齊,問諸儒治國之道,眾議不定,問於蓋公,教以清凈無為之法。 後繼蕭何後繼蕭何
為相,時漢惠帝,「蕭規曹隨」,民咸稱善。為相,時漢惠帝,「蕭規曹隨」,民咸稱善。
文帝:漢惠帝死後,呂後專權八年,死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張蒼等營文帝:漢惠帝死後,呂後專權八年,死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張蒼等營
立劉邦庶子(代王)劉恆為帝。立劉邦庶子(代王)劉恆為帝。 (有一段故事) (有一段故事)
竇太後:文帝時與儒者轅固生辯老學,欲害之。竇太後:文帝時與儒者轅固生辯老學,欲害之。 武帝十七歲時趙官、王臧即因武帝十七歲時趙官、王臧即因
之賜死。之賜死。
景帝:景帝:
參考數據: 參考資料:
1. 管子心術上、內業篇;及帛書黃帝四經之若干文字。管子心術上、內業篇;及帛書黃帝四經之若干文字。
參考書目:參考書目:
中國哲學發展史.中國哲學發展史. 秦漢.秦漢. 任繼愈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漢初黃老學派)任繼愈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漢初黃老學派)
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 馮友蘭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馮友蘭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冊第十七章、第三冊第二十五章。)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冊第十七章、第三冊第二十五章。)
中國思想史張豈之台北水牛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第中國思想史張豈之台北水牛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第
二篇第一章)二篇第一章)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鄺芷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陰陽五行及其體系鄺芷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第三章西漢的政治人物及知識分子) (第三章西漢的政治人物及知識份子)
老子王弼注.老子王弼注. 帛書老子.帛書老子. 伊尹九主.伊尹九主. 黃帝四經台北天士出版社民國七十一黃帝四經台北天士出版社民國七十一
年十月初版年十月初版
兩漢思想史.兩漢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祝瑞開著.祝瑞開著. 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

㈣ 漢初黃老百年旺,大業急功臨終亡,復興尚且三步走,前人何貪後人涼意義

漢初黃老百年旺,大業急功臨終亡。
復興尚且三步走,前人何貪後人涼。
這首詩的意思是批評漢武帝好大喜功,
傾盡全國之力開疆拓土,
以至於晚年國庫空虛,
國力受到極大消耗。
同時,在首句明確指出、在全詩都
表明了對黃老無為而治、
休養生息的國策的極度崇拜。

㈤ 漢初黃老思想的內涵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㈥ 「黃老之學」為什麼會在漢初盛行

我國歷史上有兩個時代文化極其繁榮,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是最近的民國時代。他們雖然處於戰爭的煩亂之中,但是他們的文學思想卻是百家爭鳴,各自怒放。看春秋戰國時期,它萌生的一如儒家,法家,道家為首的八大學說,受到不同統治者們的喜愛,像秦國,他就喜歡法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商鞅變法便是強調了這一觀念,以法律為基礎,不談人情,不談功勞,這就讓秦朝強大起來,有了統一六國的資本。但是卻有很多的弊端,在漢初就急需要休養生息,採用黃老之學。主要與當時的環境和上層統治者有關。

並且當時的漢朝上層的一些統治者都十分的喜歡黃老之學。比如說當時的太後和丞相,他們都極力地推崇黃老之學,他們喜歡黃老之言。他們是經歷了兩個朝代的人,因此希望平穩的過渡,就極力的推崇,從上而下,引起了一種風尚。並且黃老之學十分的溫和,也受到了底層百姓的喜愛,中間的官員也是維護和支持的。天時地利人和黃老之說都佔到了,因此在漢出十分的盛行。

㈦ 黃老政治的治國成效

在黃老思想指導下,經過漢初五、六十年的發展,封建生產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調整,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對西漢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到文景時期,西漢封建統治基本上穩定下來,所謂「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出現了封建史家所謂的「文景之治」局面。到武帝時,西漢王朝更是達到空前繁榮。

黃老政治【消極道家思想】成為漢初治國的基本方針原因有:
其一,漢初反秦之弊為黃老學說興起創造良好條件。
其建國以後,尊奉法家思想,非但沒有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反而大興土木,濫用民力,推行酷法,超出了國家經濟和百姓承受力,激化了階級矛盾。從秦末農民戰爭中走出來的漢初布衣卿相們,要恢復經濟,穩固統治,必須了解秦亡原因,了解老百姓需要什麼。秦短暫而亡,源於它的暴虐輕民,不修文教,是其尊法統治破產的標志。漢初的統治者們處處以秦亡為戒,如劉邦大封同姓王即是一例。「秦敗亡的歷史教訓,使漢初統治者如驚弓之鳥,時時影響著漢廷的決策7。故漢初反秦之弊,使黃老思想再次得寵。」
其二,源於陸賈、賈誼等人的政治實踐
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黃老思想,成為漢初治國方針,卻不是一步到位的。秦的滅亡對當時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廟堂之中漢的統治者。陸賈、賈誼等總結秦亡原因,認為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實行仁義。秦思想僵化,沒認識到取與守,攻與守的不同,一旦國家有戰爭,國家的所有經濟、政治活動都要服務戰爭。陸賈提出了「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乎?」又曰「逆取順守」,「文武並用」才是「長久之術」。攻天下生死兩不立,而守天下是二者要並存,不能將百姓當成敵人看待,若百姓難以生存,則君主也難以生存。因此君民關系要協調,要施行仁義,讓人心服,行仁義表現在政治上就是「無為」,這直接反映經過長期戰亂後,社會需要安定,國家需要休養生息。
成效:
在黃老思想指導下,經過漢初五、六十年的發展,封建生產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調整,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對西漢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到文景時期,西漢封建統治基本上穩定下來,所謂「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出現了封建史家所謂的「文景之治」局面。到武帝時,西漢王朝更是達到空前繁榮。
至武帝之初,西漢六十年經濟有了顯著發展。漢初還是「齊民無蓋藏」,但到漢武帝時,「國家無事,非遇水旱,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瘐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不可姣;太倉之傑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孛牝者不得會聚」足見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
首先農業生產獲得發展。冶鐵歸國家壟斷,鐵器推廣更為迅速。從中原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種類也隨之增多,甚至發明了早歐洲一千年的梨壁。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西漢水利事業的發展。
水利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關中繼續成為水利中心,開始發展到黃河中下游。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公元前109前(元封二年),武帝征調幾萬民工治理黃河,成效頗大。淮河流域成為另一個水利中心。前111年鄭國渠上游修了六輔渠,前95年,從仲山口(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河至櫟陽(陝西臨潼櫟陽鎮)是為白渠,這兩條渠對關中農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正如班固在《西都賦》中所言「鄭白之沃,衣食之源」。在水利工程中還發明了一種稱為「井渠」的地下水道,最適於灌溉於旱土地,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在安徽的舒城劉信修了七門堰。農業耕作技術方面,搜粟都尉趙過總結西北地區坑旱斗爭經驗,推廣了「代田法」,提高了關中的河西走廊農作物產量。趙過還發明了耬車,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這是我國古代農業機械方面的重大發明。稍後農學家汜勝之在關中發明了「區種」法,這種以點播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精耕細作技術提高了單位面積產理。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手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冶鑄製品大量出現,銅冶鑄製造一些工藝和鑄幣,鐵冶鑄製造武器和工具,同時還有鉛錫等冶鑄。絲織業比較發達,絲織技術有很大提高。當時有諺語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有長沙和臨淄是全國絲織中心,既有官營手工業作坊,又有農民家庭手工業;絲織品種類增多,紡紀念品工具不為革新,出現了織布機、提花機,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錦綺衣衾殘片,充分證明當時絲織工藝水平之高。另外漆器工業也取得了傑出成效。
再次,商業出現了繁榮。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文景時期「開關梁,馳山澤之禁」,使當時的富商大賈大量增加,非常活躍,甚至「富埒天予」,「交通五侯」勢力很大。可見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既強調以農為本,又活躍流通領域,出現了「蓄積歲增,戶口寢食」局面。

㈧ 漢代的什麼一書是漢初黃老之學的總結

《黃帝書》為道家黃老學派典籍的總稱,從黃帝書的主體性質而言,它仍然是道家的文獻, 但它代表了道家學說思想的下行方向, 側重於對現實生活( 治國用兵、養生方技) 的思考, 從而與刑名法術之學、方技術數有了結合, 體現了道家學說發展過程中, 兼收並蓄的開放心態。

㈨ 西漢初年實行黃老無為而治的具體效果是什麼

推行了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和發展了生產,使國家和老百姓都相應的富裕起來,國力漸漸強大,實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㈩ 「黃老之學」代表人物是誰 思想主張 主要成就有哪些

黃老之學是中國戰國時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故名。黃老之學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史記·樂毅列傳贊》稱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上述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了「文景之治」。東漢時黃老之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原始道教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 代表作有《黃帝四經》 《老子》等 帝王學說:君王應識大體,知任長,辯品目,善量才,可知人,能察相 重論士,懂政體. 君德第九,臣行次之,德表是本,理亂是能. 反經是陰陽,是非因人論,適變乃上策,正論清本心. 自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宣布退位止其中有多少人懂的管理國家了? 中國大部分有德皇帝都注重知人善任,任人為賢.早在秦國末年劉邦能夠打敗強大的項羽,就在於他能夠知人善任,主張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管理模式所以韓信,張良,周勃,陳平,灌嬰等人死心蹋地幫劉邦打天下.而項羽自持武藝超群,能敵萬人,卻不會用人最終兵敗. 漢朝處期劉邦採用: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還民於田,休養生息的政策為大漢中期實現漢武盛世奠定基礎. 荀卿日: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傅子日: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面議,則天子拱已而正矣.這正說明為君之道,一個開明的君主,善於知人善任,國家要強盛,興旺,其根本就在用人.三國時期劉備建立蜀國形成三過鼎立,憑借的是文有諸葛亮,武有關,張,趙.這正是說明劉備對部下的信任重於親族,深信不疑被人評為弘毅寬厚,知人善任的君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避其短取其長,雞鳴狗盜之輩也有展示才華之處.俗話說,沒有無用的人才,只有不會用人的人主.

與漢初黃老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