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拉伯之春的事件經過的陳述
是西方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民主運動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② 阿拉伯之春的啟示
任何一個政權都是有人民的支持的,所以政權的行政要以人民的最大利益為前提,古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③ 為什麼會發生阿拉伯之春其根源是什麼
西方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之春」,系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西方媒體稱之為「和平抵抗運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根源:國家以專政或以君主制的政府來進行統治、侵犯人權、貪污腐敗、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生活貧困、以及人口結構因素,例如在人口內有所大量受過教育但不滿足的青年人;領導人長期執政,高度集權、不思改革、不足夠透明的政治與經濟分配、青年被拒絕接受國家現狀;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加劇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困難,導致物價上漲等等。
④ 阿拉伯之春哪個國家是改革成功的
被西方媒體樂觀地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反政府運動。這種運動先後波及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至今尚未結束,在局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場運動已經導致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等四個國家發生了政權更迭,埃及繼而又發生了「二次革命」,推翻了首位民選總統。
⑤ 阿拉伯之春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穩定服務性政體,社會穩定,發揚光大中華文化,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頂住外部壓力,.獨立自主,發揮自有資源優勢,加速發展,對內促進提高民生,對外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話語權,樹立大國威信,增強民族凝聚力。讓那些心懷叵測之輩永遠躲在陰濕之地發抖去吧!
⑥ 什麼是阿拉伯之春,什麼意思
阿拉伯之春又叫阿拉伯覺醒、阿拉伯起義,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議題的社會運動。
⑦ 阿拉伯之春是什麼
從突尼西亞開始的民眾上街推翻政府的運動席捲了阿拉伯世界,被國內外眾多媒體歡呼為『阿拉伯之春』。但為什麼這場運動能在一夜之間興起,到目前為止產生了什麼後果,分析清楚這兩點對判斷這場運動背後是否有陰謀是很有幫助的。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阿拉伯之春』從地理上看可分為兩個地區,北非地區和海灣地區。在這兩個地區運動產生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北非三國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原政權沒能控制住局勢,或者下台或者暴發了內戰;而海灣地區巴林、沙特、伊朗局勢總體上看對現政權都是有驚無險,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我們試做分析。
歐盟以法國為主曾提出過一個『歐盟——地中海合作夥伴計劃』。北非歷史上曾是法國長期的殖民地,影響至今猶存;今天利比亞的石油對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國都是最便利的能源保障;蘇伊士運河對歐洲能源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更是至關重要;開發地中海地區既可以使歐洲的產品市場進一步擴大,又可以使歐盟向中東、印度洋、中國的發展獲得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一切都要以北非國家的穩定為前提!
北非三國的動盪產生了五個後果
第一:『合作夥伴計劃』已經『胎死腹中』,環地中海經濟圈成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第二:在歐盟主要國家(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能源供應上佔有巨大比重的利比亞成為了一個陷入內戰的國家,歐盟最便利的能源基地喪失了;
第三:北非三國的動盪很可能繼續波及到阿爾及利亞,一個動盪的北非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該地區伊斯蘭宗教勢力的興起和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極端勢力的進入,將讓歐洲的發展時刻處於威脅之中;
第四:歐盟發行的歐元必將因此受到極為負面的影響,而與歐元競爭的美元則得到了相應的加強;
第五:歐盟向中東、印度洋、中國方向發展的咽喉通路『蘇伊士運河』處於動盪之中;
那麼誰能從歐洲的損失中得到好處呢?答案是很明顯的,美國!
利用突尼西亞、埃及人民對執政者貪污腐化的不滿,利用利比亞部落間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美國成功地在北非點起了燎原烈火!這把火燒的就是在『對蘇冷戰』結束後與美國離心離德而且日益成為美國競爭對手的歐盟!
海灣地區的運動為什麼會有驚無險?
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美國的盟國如巴林、沙特、葉門;另一種是美國的敵國如伊朗、敘利亞。對這兩種國家美國當然會採取不同的策略。
對以沙特、巴林為代表的盟國,美國必然力挺其執政者,這就決定了這些國家的政權不會被推翻。但在力挺的同時,美國也施加了一定壓力,要求這些『國王、酋長、埃米爾們』作出一定親民的讓步以便改善形象;不過這些所謂『親民』的讓步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讓『親美派』獲得更大的權力。
對『伊朗、敘利亞』這樣的敵國,美國當然希望這次所謂的『民主運動』能將反美的執政者一舉推翻,除掉中東地區國家層面上最主要的反美政權。但在伊朗,內賈德政權擁有極為堅實的群眾基礎,『親美派』一觸即潰;而如果在敘利亞發動,則將面臨敘利亞政府以『鎮壓美以間諜暴亂』為名義的堅決打擊,成功可能性渺茫。
『美元增發』與『油價暴漲』
『阿拉伯之春』發生的時間與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增發六千億美元的時間是高度吻合的,這很可能不是巧合!
將『華爾街公司的金融債務』轉為『美國國債』是『美聯儲』這一私人銀行的既定方針,要完成這一方針就需要大量增發美元。但洶涌而來的美元已經使全球陷入了通貨膨脹,美元信譽急劇下降。這一問題是美國統治者必須解決的!因為石油是以美元結算的,所以油價漲得越高全球對美元的需求就越大,美元就能獲得新的支撐;此時通過『阿拉伯之春』將全球主要產油區陷於一片混亂,以便使石油價格迅速暴漲就會成為美國統治者的選擇。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海灣地區的『運動』處於美國的可控范圍之內,不會造成對美國的真正損害。有限的『運動』將使那些『國王、酋長、埃米爾們』更依靠美國,將他們從高價石油上獲得的美元老老實實地去買美國人宣傳的『最安全資產』——『美國國債』,從而實現美元的『對美國迴流』。
『阿拉伯之春』是一場『一石多鳥』的高超謀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看到更多的真相。
不過還需指出,這一謀略是有極大風險的,稍一操作不慎對美國的不利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當然,如果真能這樣也是我們中國人樂於見
⑧ 阿拉伯之春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給中國政治發展構成一定壓力外,它給中國帶來了三方面的消極影響。
1、它會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增幅為11.2%,能源消費量佔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0,3%,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其中進口294.5百萬噸,佔中國石油消費量的68.7%,而從中東北非地區進口128.5百萬噸,佔中國進口石油量43.6%。
可見,中東北非在中國能源進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如果中東北非地區長期陷入動盪和混亂,就會影響中國從該地區進口石油,從而導致國內能源緊張,打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2、增加了中國目前處理與部分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難度。中國既是阿拉伯各國政府的好朋友,也是阿拉伯人民的好朋友。在阿拉伯國家反對外來侵略、發展本國經濟的進程中,中國曾給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
那時,由於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奮斗目標一致,因此中國發展與它們的關系相對比較容易。「阿拉伯之春」發生後,部分民眾與執政當局處於嚴重的對立狀態,這使得中國處理與有關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兩難境地。
3、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內發展中國家的唯一代表。在政治上,中國堅持原則,仗義執言,在國際舞台上主動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在經濟上,中國堅持互利共贏,推動南南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
這些使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贏得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贊許和支持。然而,「阿拉伯之春」發生後,中國的國際形象在阿拉伯國家遭受了很大的影響。
(8)阿拉伯之春的成果擴展閱讀:
阿拉伯之春出現的原因
國家的專制統治、政治體制僵化、人權的侵犯、政府貪污腐敗、國民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貧困;領導人長期執政,不思改革,政治經濟分配不透明等等。2008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困難,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爆發。
另外,人口結構中大量受過一定教育、熟諳網路且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成為了這次運動中的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運動中,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社交媒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導火索
發生在突尼西亞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2010年1月2月17日,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期間遭受當地警察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不治身亡。
⑨ 阿拉伯之春是怎麼回事
「阿拉伯之春」,系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西方媒體稱之為「和平抵抗運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阿拉伯之春」,又稱「阿拉伯覺醒」、「阿拉伯起義」,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議題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多採取公開示威遊行和網路串連的方式,其影響之深、范圍之廣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從2010年底開始尚未完全結束。
這場運動以北非國家突尼西亞的本·阿里政權被民眾抗議推翻為肇始,形成一場規模空前的民眾反政府運動,如潮水般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阿爾及利亞、約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達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乃至非阿拉伯國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發生了一些抗議示威活動,但大都逐漸平息。
⑩ 阿拉伯之春的事件剖析
這場規模空前的暴力運動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橫掃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幾乎無一倖免,但是,除了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的動盪和更迭比較激烈之外,位於海灣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如巴林、卡達、沙特、摩洛哥等國,則在短暫的混亂後平穩過關。於是,評論家將阿拉伯君主制國家稱為「阿拉伯世界的穩定之錨」。君主制阿拉伯國家能夠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獨善其身,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政治合法性
共和制阿拉伯國家之所以群體性陷入動亂,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政權喪失了政治合法性。
無論突尼西亞、埃及,還是利比亞,前政權的政治合法性被統治國家數十年之久的領導人,以及僵化的體制損耗殆盡。民生凋敝、意識形態和發展道路的迷失、領導人企圖父業子承引發的政治繼承危機。
反觀阿拉伯君主制國家,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尚存,其中源於宗教的合法性最為重要。倭馬亞王朝以來,宗教一直是伊斯蘭國家政權利用的工具。「統治者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等忠君思想成為伊斯蘭政治思想的主流。敘利亞伊斯蘭現代主義者凱瓦基比指出,「伊斯蘭國家的威權統治建立在一種宗教心理結構之上,在這個結構中統治者體現安拉的意志,安拉和蘇丹(部分伊斯蘭教國家君主的稱謂)之間沒有區別」。
為了給統治賦予宗教合法性,摩洛哥阿拉維王朝的國王將家譜追溯到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凸顯其聖裔的身份。摩洛哥哈桑二世國王為自己選擇了「穆民的首領」的稱號,並恢復了哈里發國家的「拜阿」(意為宣誓效忠)儀式。
沙特國王法赫德為自己選擇了「兩聖寺的僕人」的稱號,顯示其伊斯蘭盟主的地位。約旦王室在國名上加上「哈希姆」(先知穆罕默德的家族名)一詞,以彰顯其聖裔身份。在沙特等君主制國家,國王或埃米爾至今被認為是「主事人」,說明「敬主→忠君→秩序」的政治文化至今仍是阿拉伯君主國的主流價值。
二、破財免災
阿拉伯君主國獨特的經濟模式構成王室統治的經濟基礎。
在海灣產油國,石油收入由國家控制,政府擁有足夠的財政資源而無需依靠稅收維持政府運轉,也無需接受公民監督和質詢。不僅如此,政府還有能力向公民提供高福利,扮演「施與者」的角色。阿拉伯君主國基本上都屬於分配型國家,即使摩洛哥、約旦等石油資源貧乏的國家,也依賴磷酸鹽、旅遊、僑匯等同樣具有地租性的收入。大量的石油收入使中東產油國無需依賴稅收便可維持政府運轉。許多產油的阿拉伯君主國不對公民征稅,甚至根本不設稅務部門,形成「不納稅,無代表」的現象。
在這次動亂中,富裕的海灣君主國在應對民眾要求方面,顯得底氣十足。作為「分配型國家」,高漲的油價使它們可以拿出大筆石油美元分配給民眾,平息民怨。科威特是第一個「破財免災」的國家,王室拿出2.3億第納爾(約合8.4億美元),向全體國民免費發放14個月的食品供應券。巴林王室向每戶居民發放1000第納爾(約合2650美元)。最大的禮包是沙特王室送出的,2月18日,在國外治病歸來的阿卜杜拉國王發表電視講話,向國民送出總額達1300億美元的「大禮包」。國王在講話中不無自豪地表示,沙特政府擁有4500億美元的可支配現金,擬將其用於改善民生。 盡管此次動亂並未在阿拉伯君主制國家引發傷筋動骨的叛亂和領導人的更替,但是洶涌的革命浪潮仍舊令阿拉伯王室坐立不安。阿拉伯的各個王室雖然具備相當程度的合法性,但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合法性顯然並不能萬古長青,而向國民贈送「大禮包」的做法只能算是權宜之計,「抱團取暖」也只是消極自保的無奈之舉,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不斷提出更高的政治訴求,因而各個王室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延續各自數百年的家族基業,只要有一個阿拉伯王室倒下,就將成為第一塊骨牌,動亂將不可避免地波及其他君主國。
約旦,摩洛哥,巴林,阿曼,沙特,科威特,巴林和卡達是當今阿拉伯世界仍舊保留君主制政體的八個國家,盡管近些年來這些國家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卓有成效,但始終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國王和王室依舊大權在握。
此次巨變之前,除海合會(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之間「一體化」進程頗有成效之外,阿拉伯君主國之間並不存在特殊的關系和十分緊密的合作,相反,它們相互之間因領土等問題甚至存在著爭端,約旦與卡達就曾多年交惡,巴林與卡達也一度不和。此外,阿拉伯王室之間也鮮有歐洲王室那樣的通婚現象。
「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在巴林王國引發的動亂挑動了君主制國家的敏感神經。巴林王室哈利法家族屬遜尼派,但什葉派占巴林人口的約70%,這便形成了「小馬拉大車」的畸形政治結構,因此,什葉派長期受到壓制,處於無權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狀況遠不如遜尼派,甚至被剝奪了參軍的資格,擔任政府高官者也寥寥無幾。動亂波及巴林之時,大批的巴林民眾擁向首都麥納麥市中心的珍珠廣場,要求建國以來一直擔任首相的國王的叔父哈利法下台,更有部分示威者甚至地喊出了「推翻王室」的口號。
形勢愈演愈烈,哈利法家族統治風雨飄搖,最終,巴林王室選擇向海灣合作委員會求援。2011年3月14日,海灣大軍「半島之盾」通過連接巴林和沙特之間的跨海大橋進入巴林,拯救了哈利法家族。此舉是海合會成立30年來首次調動其安全部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海合會共同防禦條例,「半島之盾」的目的是抵禦外敵侵略。然而,這支部隊首次出征的使命卻是應對成員國的民眾抗議。巴林是沙特的「後花園」,而沙特則是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神經中樞,維護沙特的穩定對於阿拉伯君主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同為產油國,利比亞的結局已經給海灣王室敲響了警種,顯然,「石油美元」並不能確保家族統治的千秋萬代。阿拉伯共和制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在君主國同樣存在,約旦、摩洛哥,巴林、阿曼乃至沙特,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民生問題。這些國家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年齡低於30歲年輕群體,都將為就業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挑戰。 曾經強盛過的民族不會甘於沉淪。阿拉伯民族曾在公元7世紀到9世紀時期(中國隋唐時期)達到文化繁榮的頂峰,隨著伊斯蘭教的創建和阿拉伯帝國的統一,阿拉伯人的勢力范圍一度橫跨亞歐非三洲,全球的貿易都操縱在阿拉伯商人手中,阿巴斯王朝在巴格達設立的文化機構「智慧宮」曾經聚集大批資深學者,開創了轟轟烈烈的「百年翻譯運動」,波斯、希臘、印度、羅馬乃至中國的大量文獻被翻譯為阿拉伯文,阿拉伯民族迎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阿拉伯人隨之成為最受歡迎的先進文明的傳播者和傳承者,阿拉伯半島也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
然而,後來發源於西歐的十字軍東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最終滅了阿拉伯帝國,阿拉伯民族從此一蹶不振。
對於有著歷史自豪感的阿拉伯人來說,西方近現代的殖民,冷戰後美國對中東頤指氣使的主導,都是他們深刻的傷痛。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復興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二戰結束以來,這樣的努力和嘗試曾經有過兩次。
第一次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納賽爾革命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為主要方式,一時間「打得皇冠落滿地」。在這期間,納賽爾曾尋求統一和復興阿拉伯之路。埃及曾先後與敘利亞和利比亞合並,而開羅一度被譽為「中東的首都」。但這次努力最終隨著納賽爾的去世和此後諸多中東領袖接班人之間的爭權而告失敗。
第二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受到賈邁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義理論影響,一批阿拉伯政治家開始號召「從宗教中找出路」,來實現民族復興。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是這一輪民族復興嘗試達到的高點,所謂「阿拉伯人伊斯蘭復興運動之花的果實結在了波斯人的伊朗」。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認為,後來出現的「基地現象」、「拉登現象」都是這一波阿拉伯民族復興浪潮最終走向異常極端的產物。
眼下所謂「阿拉伯之春」運動應被視為二戰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復興的第三次浪潮。與前兩次嘗試都是由社會精英階層發起並組織不同,這次探求民族復興的嘗試是由草根民眾自覺發起的,因此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不可阻擋的特質。另外,這次嘗試並不偏激,與很多預測不同,在此次變局中幾乎看不到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影子,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也明顯降低了「姿態」,以迎合這次以非宗教性色彩為主流的運動。 在這次大規模示威中,由於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國家(如埃及和利比亞)對該國部分地區或全國網路進行了封鎖,導致該國網路與世界隔絕。
倫敦暴動後英國首相卡梅倫提出解決方案:「如果被用來當做『製造暴力、滋擾和犯罪行為的工具』,他認為應該關閉Facebook、Twitter和黑莓手機的通訊功能。而黑莓手機製造商RIM已表示同意完全配合英國政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