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閻達五主要成果

閻達五主要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23 13:47:47

㈠ 會計史上的名人,有簡介和著作

1、閻達五

閻達五教授(1929年12月-2003年11月)生於山西祁縣,1949年3月肄業於北平私立華北文法學院經濟系,195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夜大學。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建校至今,一直在該校工作,曾任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過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職務。

著作:《責任會計的理論與實踐》、《社會會計》、《會計管理結構》等。

2、婁爾行

婁爾行生於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紹興。1937年畢業於國立上海商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畢業,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MBA)。 學成回國後,他立志報效祖國。

著作:《基礎會計》、《審計學概論》等。

3、葛家樹

葛家樹,男,1921年3月出生於江蘇興化,194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商學院會計系。現為廈門大學會計系教授,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委員,廈門市政協顧問,西南財經大學榮譽教授、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天津財經學院和江西財經大學等10餘所大學兼職教授。

著作:《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會計學基礎》等。

4、楊紀琬

楊紀琬教授,我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著名會計理論家、教育家,注冊會計師制度重建和恢復的創始人。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兼法制委員會委員,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成本研究會副會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著作:《會計理論探索叢書》、《經濟大辭典: 會計巻》、《中國現代會計手冊》等。

5、楊汝梅

楊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眾先,河北人,會計理論家、會計教育家,中國最早的四大會計師之一,無形資產理論研究的開創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錄》的中國會計學家。

著作:《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商譽及其會計處理》等。

㈡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案例!

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研究是在學習和推演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進行的。它伴隨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而提出、深化,又以自己的特色驗證、豐富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總結有中國特色會計研究的過去和現在,思考其研究趨向,將對進一步發揮會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以有益的啟迪。

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在十年動亂結束,打破「兩個凡是」束縛和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實現兩個撥亂反正之後,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和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公開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十二大政治報告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基本方法、出發點、立足點、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作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工作報告提出了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和基本道路。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還進一步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二條主要原則。

1992年1月,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按邏輯順序概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九項主要內容,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辯證地分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四個方面邏輯關系:新的思想觀點與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中國特性與國際社會主義共性的關系;集體智慧與鄧小平重大貢獻的關系;不斷完善、發展與封閉、凝固的關系。

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基本政策,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和基礎工程。

從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至今的十八年中,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論基礎、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基本內容在內的科學體系,並成功地指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

二、有中國特色會計的提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會計界帶來了生機。葛家滴的《必須替借貸記帳法恢復名譽》一文打響了會計學術撥亂反正的第一炮。隨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確立,會計理論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80年正月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提出「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式的會計方法體系,是會計理論研究中急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1981年和1982年專題學術討論會提出了建立與我國國情相符合、具有我國特點的會計學科體系,建立中國式的責任會計和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企業內部會計管理的理論方法體系及形成我國自己的審計理論和方法體系。副會長謝明在1983年年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希望,經過比較系統的調查研究和討論,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會計理論方法體系。」

關於中國會計學會何時明確提出「有中國特色會計」目標尚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在1983年5月提出的(楊紀琉,《會計研究》1987年第5期);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在1980年1月提出的(陳信元、金楠,《新中國會計思想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筆者考證,應該是前一種觀點,在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公開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的1983年,才明確提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據初步查考,第一次在會計論文中使用「中國特色」一詞,是婁爾行、石成岳在1981年發表的「建立我國的會計理論體系」(《上海會計》 1981年第正期);第一次使用「中國特色會計」一詞為標題的論文,是彭玉書1985年發表的紳國特色會計方程式的理論探討」《上海會休切35部第9期》。

三、有中國特色會計的探索

從1983年中國會計學會年會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會計理論方法體系」之後,理論界一對有中國特色會計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中國會計有沒有中國特色。

贊成中國會計言中國特色的學者主要從我國的社會環境出發來論證。如:謝明在 1990年年會上總結說:有中國特色的目標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需要,能夠回答理論和實踐對會計所提出的問題。楊紀瑰則從國外的情況出發,認為西方各國雖然經濟、政治制度大體相同,但法律體系。傳統習慣及各國宏觀經濟管理方式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會計模式,以此來論證不能照搬外國的理論與方法。張佑才在中國會計學會四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會議上強調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已迫在眉睫,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葛家簡則從會計理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從國際會計准則的統一與協調的辯證關系中,分析各國會計理論的特性與各國准則的差異,並指出「極少國家是照抄照搬別國的」,各國會計理論都具有特色。吳水澎是以會計的本質既有科學技術屬性,又有社會科學屬性作為理論依據,提出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這一命題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而不是簡單套用,追求時髦。

也有學者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觀點。有人主張摘掉這頂帽子,有人對這種提法是否適當表示懷疑,有人則提出強調中國特色仍然是「左」的思想,應當摒棄。劉玉廷整理了持懷疑者的四個觀點:會計是國際通用商業語言、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核心准則制定後大為減少了不同國家會計處理差異、過分強調特色會阻礙國際協調、中國會計改革只要照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模式。有的學者把不同觀點歸結於在理論上、實務上並沒有真正解決中國會計特色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似有似無,若明若暗,口頭上多數人認為有,實務上又感到很難捕捉。

2.中國特色會計的三種提法。

在1983年年會暨專題學術討論會上,謝明副會長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這是第一種提法。1987年修改中國會計學會章程時,還是這種提法。

以後在總結、回顧這段歷史時,都認為1983年年會提出「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講求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楊紀碗回顧這段歷史時透露了消息,「後來大家同意謝明同志的建議,加上「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這也是貫徹黨的十二大,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的實際體現。1992年修改的中國會計學會章程依此作了修改。實際上,1983年年會的紀要所確定的會計理論研究的總目標是:「創立具有中國特點的以講求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加上了以講求經濟效益為中心,卻未把「中國特點」上升為「中國特色」。這是第二種提法。

1996年中國會計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決議提出,在二十世紀末「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這次大會審議了「九五」科研規劃,其說明中對這一改動作了解釋:原提法僅僅定位於盈利組織,為了容納對所有會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而作了改動。這一改動應該說是與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相關聯的。中國會計學會章程也在這次大會上相應作了修改。這是第三種提法。

中國特色會計提法的三次變動,實際上是我國社會環境變化的縮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環境影響會計的集中體現,是會計界學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積極反映。

3.中國特色會計的涵義。

(1)將「特色」公認的解釋引申到會計,就是中國會計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和風格。會計的這種獨特色彩和風格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會計所呈現的特色。幾乎所有的論文都提到這一點。曲曉輝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是由鄧小平同志創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推演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點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因此,認識我國會計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也應該以我國國情為出發點」。劉玉廷認為應站在宏觀的社會整體而不是站在微觀的具體方法層次上考察,特色主要在於一國會計整體框架、會計運行機制或者重大方面的差別。張俊民提出,會計的中國特色就在於是否有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否有一套達到共同富裕要求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陳建文認為,現在中國會計體系最大的特色是政府的角色無所不在。這些看法統稱為一涵義觀。

(2)二涵義觀。余秉堅提出兩重涵義:從長遠的理論研究的奮斗方向和從中國實際出發來研究會計理論。陸德明和王鵬提出:外國沒有隻有中國有和符合中國國情能夠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楊雄勝提出,中國特色會計應滿足內(與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會計理論與實務標准體系)外(我國會計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接受並便於他們理解我國會計信息)兩種基本需要。

(3)三涵義觀。楊紀瓊在1985年年會上指出中國特色「包括三重意思:第一,對中國會計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上升為中國創立的會計理論;第二,結合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進行改造,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發展需要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第三,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吸收當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並對國外的普遍原理進行分析、鑒別,結合中國的國情加以吸收、消化」。謝明則把這三重意思作為實現途徑,而把重視宏觀利益、重視民主管理、重視數據的真實科學和講求經濟效益作為中國特色會計的四個基本點。

而楊紀碗在一則談話中提出的三個涵義是: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聯系、與提高經濟效益平行、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借鑒國外會計理論方法。吳水澎概括為當代的(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要求)、中國化的(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立論基礎,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服務並應同中華民族的特點相結合,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和馬克思主義的(會計理論應符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所體現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羅飛認為:外國沒有的、能解決中國經濟實際問題的、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

(4)四涵義觀。張柱中歸納為四個特點: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本質、適合中國現階段的特點、反映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和適合現代化管理的需要。楊紀碗簡要列舉了四條特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以真實的會計核算和嚴格的會計監督為基本職能、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民主理財為一項重要手段。

對中國特色會計的一涵義到四涵義的理解,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特色進行了概括和分析。

4.中國特色會計的表現。

吳水澎提出,應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重新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列在最高層次,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應用理論並列,以會計准則基本概念為中介。許亞湖認為,中國特色的會計基礎理論體系包括會計研究方法理論,會計本質。職能、作用和地位理論,會計對象理論,會計目標理論,會計人員理論,會計方法理論和會計行為准則理論。閻達五設想的四個方面是:會計與會計管理的本質,會計學的理論,會計管理的內容和方法,會計的發展。楊雄勝認為會計的國家特色等深層次問題的解決,首先取決於會計本質等基本理論研究的突破。薛祖雲等認為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現在三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方法論基礎和綜合運用各種基礎方法的研究方法;研究起點和由一般規律開始的研究路徑的研究風格;研究方法、基本理論與規范理論三位一體的研究內容。

會計的中國特色會在會計基本理論中體現出來,這是眾多學者的共同認識。

劉玉廷把中國特色的具體表現概括為七個方面:財政部門主管的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會計制度的制定許可權在財政部門,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統一規劃和分級管理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會計從業和任職資格管理,總結我國管理會計的豐富經驗,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會計研究方法。鄭澤祖歸納為六個方面:會計法規制度體系,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和提供者,會計規范的制定和形式,管理會計模式。謝明認為中國特色體現於所探討的九個問題:基礎會計理論的突破,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法制體系,宏觀控制和微觀搞活相結合的會計管理體制,事前事中事後結合的經營管理型會計實務,責任成本等新的成本核算模式,會計現代化管理,符合中國國情的涉外會計核算辦法,會計教育改革,會計發展歷史規律的研究。

葛家澎概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會計核算規范體系、成本管理等26個新學科、新領域的前沿課題的研究。從1983年以來的論文中,從中國特色角度來論述的分學科較多的有:管理會計、責任會計、會計准則和會計法規體系。其次是: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企業財務理論與方法體系、審計准則、會計管理學、管理活動論、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總會計師設置、會計監督與對國有企業的監督、物價變動會計、會計事務管理。還提到比較具體的合並報表、綠色會計、會計行為學、驗資、注冊會計師理論體系、鐵路運輸財會管理、邯鋼的會計經驗等。

總之,中國會計特色的表現應該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5.中國會計特色的成因——會計環境。

在研究中國會計特色中要研究會計環境問題是在中國會計學會「八五」時期科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但僅列了中外會計之比較的課題。中國會計學會「九五」科研規劃把「關於會計與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關系問題的研究列為第一項研究內容,並作為研究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首先需要明確並取得共識的重大問題。

中國會計學會 1994年提出的重點科研課題,從對各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經濟管理體制、文化道德素養、價值觀念及生產力水平等的研究來把握中國特色問題,這實際上是提出了會計環境的五要素。

關於會計環境問題,許多學者已經進行了專題研討。如:郭道揚的《會計環境論》和中國會計學會的許多重點課題,對會計環境有了多角度的分析。進入2000年,集中論述會計環境與中國特色會計關系的論文明顯增多,重點突出,主題明確。劉玉廷提出了四要素:政治經濟環境、法律制度環境、教育發展水平和文化環境。曲曉輝論證了三要素:政治和法律環境、經濟環境、教育和文化環境。鄭澤祖提出了:民主與集中的政治環境,改革和發展中的經濟環境,逐步完善的法律環境和潛移默化的文化環境等共同決定著現階段中國會計的特色。

對於會計環境的研究,就有學者是直接運用政治經濟學范疇來分析的。肯連碧就將環境與特色相聯系,提出會計環境特色的三個方面:上層建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與前面的劃分實質上相同,只是不同的歸類而已。

中國的會計環境形成了中國會計的特色,但是對會計環境要素的剖析和表述尚有多種見解。

6中國特色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

正確的研究方法是實現目標的重要保證。吳水澎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的目標能否實現,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建立一套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符合中國國情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並把研究方法歸納為三個層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系統方法、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基本方法;具體方法。吳俊等也是類似的提法,但強調加強對《資本論》運用的探索,在深化演繹法的同時,大力開展實證法的會計理論研究。

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研究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但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庄嚴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將要邁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會計行業作為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五個行業之一,必須要有新的發展。以經管責任和決策有用為目標的會計總是隨著經濟改革而改革的,會計的滯後是必然的、正常的,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的新目標催人奮進,我們應當密切注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動向,在學習與推演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繼續深入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通過有中國特色的會計來適應開放型經濟的需要,推動開放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相關性:畢業論文,免費畢業論文,大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模板

㈢ 王化成的獲獎情況

1. 《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2000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 《會計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面對信息技術挑戰的對策》,2000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 《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教材改革的幾個問》,2000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4. 《國際財務管理》,1998年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 會計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1997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6. 1996年獲銀事達教學獎二等獎。
7. 「財務管理學」獲中國人民大學1995—1996年度優秀課程獎。
8. 《論借款費用的非資本化》,199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優秀論文一等獎。
9. 《西方財務管理》,與王慶成教授合作,199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材獎。
10.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列教材」,與閻達五教授等合作,199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材獎。
11. 《財務管理國際慣例》,與王慶成教授合作,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
12. 《國際慣例書庫》(二),與孫茂竹等合作,1994年獲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
13. 《財務管理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與王慶成教授合作,1994年獲中國人民大學1990—1991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獎。
14. 《物價變動對長期投資決策的影響及對策》,1994年獲《財會研究》優秀論文獎。
15. 《試論物價變動對財務管理的影響》,1994年獲《財會信息》優秀論文獎。
16. 《試論決策會計》,1993年獲《財會研究》優秀論文獎。
17. 1992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班主任獎。
18. 《企業財務行為合理化初探》,1992年獲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優秀論文獎。
19. 《物價變動情況下的企業資金籌集》,1989年獲《財會信息》優秀論文獎。

㈣ 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現狀分析

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內部會計控制耦合性及現狀分析
2008-02-15 00:00:00
[摘要]本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之間存在耦合性,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目前我國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產生不了強烈的對會計控制信息的需求,而我國企業現有的內部會計控制也不能有效提供滿足構建核心競爭力需求的信息。文章提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必須努力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以造就有效會計控制信息需求,發展創新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增加會計控制有效供給,最終建立基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確立會計控制「培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色。

(中經評論·北京)一、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耦合性及互動分析

1.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耦合性分析
(1)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環境基礎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相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環境基礎是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及提升產生影響和阻礙作用的各種因素的集合。具體包括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個方面。外部環境由一般環境和行業環境組成,其中一般環境主要涉及經濟、技術、社會、法律等,行業環境主要涉及產業結構、競爭規則等,它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內部環境主要涉及企業經營方式、企業組織結構或體制、企業文化等。企業對外部環境因素一般無力控制,只能因勢利導加以利用。根據環境基礎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可以將其分為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在企業內部,各種資源要素應分別有其相對應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制度,從而導致了基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形成。企業內部會計控製作為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植和提升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企業間競爭日趨加劇,企業在核心競爭力形成後還要不斷提升以保持持久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優勢,從而適應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變化,否則,企業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就有可能轉移、消失甚至成為核心障礙。為此,企業也應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適時做出科學評估和調整,以始終保持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動態有效性。
(2)內部會計控制有助於促進企業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競爭環境變化迅速且無法預測,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不再僅僅是財會人員的行為,己經變成了企業管理層乃至每一個員工的自覺行為。當然,會計控制也有助於促進企業適應環境的變化,如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會計流程再造,而會計流程再造又有助於企業再造工程的實施,從而推動了企業組織的變革,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這時,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主題已經轉向了企業組織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
2.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互動分析
(1)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檢驗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設計是否有效的標准。前己述及,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的目標就是要使企業或組織具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優勢。核心競爭力能否建設好,還取決於相關機制和制度的完善程度。而這些均與作為企業內部控制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控制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內部會計控制設計時必須從有利於核心競爭力建設出發,必須以形成企業持久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優勢為衡量標准。否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設計、改革與創新對於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來說就是不成功的。
(2)內部會計控制的良好設置及運行是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企業必須運用作為企業內部控制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會計控制,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能夠通過控制意識的轉變、會計組織結構的創新、會計流程的再造、會計管理模式的更新、會計信息與溝通系統的完善、先進會計控制方法的採用、會計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內部會計控制新思路、新舉措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
(3)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都依賴於會計信息這個載體。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加強都必須依靠企業的會計信息,企業會計信息是企業經濟信息的主體。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完整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條件,也是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保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業必須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企業應建立一個良好的會計信息及其溝通系統,信息系統的好壞不僅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性,也會影響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
(4)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都以人為本。兩者都強調了人的重要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企業不斷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在新的經濟時期,知識日益成為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人作為知識的主人,其積極性、創造性與聰明才智的發揮程度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創新能力,並最終影響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實現。美國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發起組織委員會發布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報告(即COSO報告)強調了人在內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強調內部控制受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及其他員工的影響。內部會計控制的制定、執行、評價、改進等一切過程都體現了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的體現,只有人才能確定企業目標並設置控制的機制和制度。
(5)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企業文化乃內部會計控制之魂。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定位、企業形象、企業風尚等的總和,其中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已成為企業的生命線,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從更高層次上說,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文化中的企業理念和核心價值觀。
企業文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有了企業文化,內部會計控制就成為融入了道德精神因素的現代管理科學。根據企業文化的特點,企業文化可由觀念文化、組織文化、制度文化三個層次組成。內部會計控制中的觀念文化是通過價值觀念樹立來展現的,觀念文化是內部會計控制的基石;內部會計控制中的組織文化是企業文化之軀,支撐著內部會計控制的存在;內部會計控制中的制度文化同組織機構一樣受觀念文化影響,影響著企業的行為,它們共同構成了企業文化,是內部會計控制之魂。內部會計控制正是因為融入了企業文化,才實現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會計控制。

二、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內部會計控制現狀分析

1.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內部會計控制現狀
(1)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近年來,我國一些優秀企業已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到了核心競爭力建設的重要意義,正在著力培育和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缺乏核心競爭力是我國企業的一個普遍現象。主要表現在:
一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意識淡薄。目前我國還有不少企業對核心競爭力概念認識不清,企業的發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正確的戰略規劃,導致企業資源配置不科學、不合理現象嚴重,影響了企業各項資源使用的一致性,成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障礙。企業競爭不得要領,不少企業缺乏明確的競爭優勢戰略,產品結構混亂,主導產業、核心產品缺乏。我國企業的競爭手段往往還停留在質量競爭、價格競爭、廣告促銷等方面,企業經營的成功往往僅歸功於各項具體經營戰術的運用和機遇的把握,沒有競爭優勢可言。
二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制度基礎不健全。企業制度對於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企業要有較強的競爭力,就要首先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照「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對把國有企業改造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這一目標進行宏觀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企業核心競爭力賴以建立的制度基礎還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也未完全達到產權清晰、自主經營的要求,即便是改制的企業,相應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不健全。
三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系統創新能力比較低,企業制度不夠健全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系統創新。企業系統創新主要包括業務流程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組織創新等六個方面。我國企業在業務流程創新方面,運用網路經濟思想與方法進行企業業務流程再造不夠;在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自主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弱,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只能開展低層次競爭,新產品開發也較緩慢,且缺乏主動性,許多企業處於模仿階段;在管理創新方面,利用現代管理思想、方法與手段對企業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不夠;在營銷創新方面,營銷觀念、營銷管理和營銷策略的創新不夠;在組織創新方面,組織結構不夠科學,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導致信息、知識在企業內部流通不暢,企業缺乏對人力資本的凝聚力。這些都極大地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四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本載體不到位。主要表現為:我國企業家能力與素質相對較低,企業領導人缺乏企業家應有的觀念系統,企業家缺乏所應具備的理論與方法的訓練,缺乏利用市場機制駕馭市場的能力;缺乏系統的人力資本規劃,造成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企業用人機制落後,缺乏公開、公平、公正、可量化的績效考評體系和與之相配套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人才開發投資不夠,致使員工知識更新不夠及時,知識儲備和積累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低下,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戰略管理水平與能力;人才結構不合理,企業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普遍缺乏,這些都是制約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建設滯後。其一是認識不夠到位。企業文化建設處於低水平階段,甚至片面地把企業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混為一談;其二是缺乏科學的發展戰略,存在短期行為,未形成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獨特文化;其三是企業文化建設重點不夠突出,人本管理未落到實處;其四是重形象設計,輕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員工價值觀與行為取向等深厚內涵的培養。
六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國多數企業己建立了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但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利用效率總體不高,企業信息傳遞存在障礙,未能實現企業部門或員工之間的有效協調和溝通,未能實時動態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控制企業經濟活動過程,影響了企業市場應變能力的提高,未能充分發揮企業信息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促進作用。
(2)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現狀。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較晚,建國後開始實行以賬戶核對與職務分工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牽制制度。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會計主管部門偏重會計核算,對內部控制重視不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內部會計控制問題逐漸受到會計教育界、會計相關主管部門與會計實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我國理論工作者從不同層面對會計控制概念、職能目標等進行了討論。如郭道揚教授提出了「全面會計控制觀」;楊宗昌教授將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融入會計學出版了《會計控制論》;閻達五教授提出,會計控制是指通過會計工作和利用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指揮、調節、約束和促進等活動,以使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這些都對會計控制理論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學術界對會計控制高度重視的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和實務部門對應用內部控制也熱情高漲,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開始積極推進內部控制規范化建設,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政策法規。如2000年7月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提出要求;2001年6月財政部頒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這些均表明,我國內部控制建設己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時應清醒地看到:
首先,我國會計控制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在認識上還未達到統一。前己述及,目前我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會計控制的概念。財政部2001年6月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中提出,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目標是查錯防弊,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這些觀點有很大的差異,這反映了人們在對會計控制的認識上還未達成共識,我國會計控制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成熟。
其次,在理論指導實踐方面,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由於我國會計控制研究的歷程很短,成果相對較少,研究內容不夠深入,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理論指導實踐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由於缺乏成熟理論的指導,企業會計控制普遍較弱。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比較關注崗位分設、組織設計、管理程序與手續、監督檢查方式等內容,更多的是追究責任而非改善現狀。許多企業在認識上非常模糊,沒有認識到會計控制是以單一的內部牽制啟蒙,逐步向防護性控制、指導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業核心競爭力培植等多樣化方向發展的,從而導致會計理論與資訊理論、系統論及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很難真正融合。
2.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內部會計控制現狀的聯動分析
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之間有著內在聯系,必須將兩者充分結合起來加以認識。目前,我國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意識淡薄、制度基礎不健全、系統創新能力比較低、人力資本載體不到位、企業文化建設落後、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現狀與會計控制理論研究不夠成熟及在理論指導實踐方面面臨的挑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必然聯系。
(1)我國目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產生不了強烈的對會計控制信息的需求,主要因為:
一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意識淡薄,缺乏正確的戰略規劃和明確的競爭優勢戰略,企業系統創新能力低下,很難產生對會計控制信息的強烈需求。使得企業對傳統歷史信息、貨幣信息和定量信息以外的非財務信息、前瞻性信息、無形資產信息等影響企業未來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信息及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獨特技術、技能和知識的信息需求不足。導致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會計控制信息嚴重不完整,也缺乏相關性。
二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制度基礎不健全,制約了對會計控制信息的需求。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得還不夠完善,未能完全達到產權清晰、自主經營的要求,從而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產生了影響。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不規范,崇尚「股東至上主義」,忽視債權人、顧客、供應商、職工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制約了對利益相關者信息的需求,作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會成了「橡皮圖章」,以高管人員為核心的決策體系既不能有效地對高管人員進行利益制約和行為牽制,也不能積極參與公司戰略決策,從而很難產生對董事會業績評價和激勵的信息需求。因高管人員知識等方面的局限,也有可能忽視了對決策有用的信息。
三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本載體不到位,制約了對人力資本進行確認、計量、報告、價值評估及激勵約束的信息需求。
四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建設滯後,企業產生不了對塑造優秀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獨特文化這一軟控制信息的需求,對創建剛柔相濟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文化、營造健康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文化氛圍的要求不迫切。
五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對企業會計信息傳播造成障礙,不能快速、准確、實時地傳播會計信息,制約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會計信息的時效性要求。
(2)我國企業現有的內部會計控制不能有效提供滿足構建核心競爭力需求的信息。
縱觀會計發展的歷史,可以得知會計控制理論與實踐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企業內部管理不斷提出的新需要而豐富、完善和發展起來的。會計控制以單一的內部牽制啟蒙,逐步向防護性控制、指導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業核心競爭力培植等多樣化方向發展。然而,客觀地說,目前的會計控制系統較少關注企業獨特的知識與技能、員工價值理念、管理體制等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培植和提升的影響,使得現有企業會計控制系統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以適應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求。

三、結語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我國企業面對核心競爭力缺乏的現狀,必須努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以造就有效會計控制信息需求,發展創新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增加會計控制有效供給,這是我們的現實選擇。而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基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確立會計控制「培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色。

㈤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其標志性成果都是什麼

一般認為,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1、內部牽制,內1940年之前,雙人記容賬和復式記賬
2、內部控制初步,1953年10月頒布了《審計程序說明》
3、內部控制架構,198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了第55號《審計准則說明書》
4、一體化內部控制,1992年COSO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
5、全面風險管理,2004年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

㈥ 請問1992年全國會計四大泰斗級人物的姓名我只知道一位上海財大,一位廈大,一位北大,一位中國會計司司

楊紀琬

中國著名會計學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於1999年2月6日。
1935年,楊紀琬考入國立上海商學院會計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攻讀中英庚款基金會的在職研究生。1939年起至1949年止,先後擔任國立上海商學院、東吳大學、之江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會計學助教、講師、教授。
1949年調入財政部會計司工作,曾任會計司司長等職務。從1980年起楊紀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會計法》,並於八十年代初與閻達五教授一道提出並完善了會計管理論。會計管理論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成為八十年代會計工作轉軌變型的主要理論依據。其代表作品為《社會主義會計理論建設》。
楊紀琬在任其間,建議及推動恢復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所以是中國會計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1995年11月11日,楊紀琬教授從事會計工作60年慶祝會在北京舉行。朱鎔基副總理致電祝賀。
在逝世後,中國官方發表的《楊紀琬同志生平》中稱他為「新中國會計界公認的一代名師」,為中國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的建設、會計理論、會計教育和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傑出的貢獻。
逝世後,其弟子等在2002年設立了楊紀琬獎學金。
主要出版物
《怎樣閱讀工業企業會計報表》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63年
《會計理論探索叢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經濟大辭典: 會計巻》 與婁爾行合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年
《中國現代會計手冊》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8年
《成本管理大辭典》 與許毅、王振之合編 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
1、汪建熙 中國的股份經濟及其會計問題、1990年
2、陳毓圭 宏觀財務與會計准則、1991年
3、於曉雷 跨國公司與國際會計、1992年
4、晏加源 資產估價、1993年
5、張良武 中國企業集團論、1993年
6、夏冬林 中、美、日、法四國會計比較、1994年
7、向德偉 企業財務風險的評價與控制、1995年
8、謝志華 貨幣商品經營論、1995年
9、李玉環 會計運行機制、1996年、
10、馬賢明 對中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探討、1996年
11、王林 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中的有關財務問題、1996年
12、陳建明 獨立審計概論 1997年
13、郜卓 負債會計論 1997年
14、李洪輝 現代公司資本結構論 1997年
15、孟焰 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1997年
16、朱海林 金融工具會計研究、1999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17、劉海民 試論會計信息產品 2000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婁爾行

著名會計學家和教育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審計學會顧問,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名譽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婁爾行教授。中國大陸第一批四個會計學博士生導師之一(另三人為楊紀琬、葛家澍、余緒纓)
生於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紹興,因病於2000年5月28日上午9時10分不幸逝世,享年85歲。
1937年畢業於國立上海商學院會計系,同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畢業,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MBA)。學成回國後。他立志報效祖國。1939年至1949年先後在國立上海商學院。私立光華大學。國立臨時大學任講帥、副教授和教授。
1950年起先後在上海財經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學院(後改為上海財經大學)任教授,擔任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主任、名譽系主任。婁爾行教授是我國當代最有影響的會計學家之一,是新會計學科體系的主要創始人,為排動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會計界享有很高聲譽。他先後擔任過上海市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及顧問、中國成本研究會顧問、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財政部會計准則中方專家咨詢組成員,還受聘擔任江西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學院等院校的兼職教授和顧問。
60多年來,婁爾行教授長期堅守在教學崗位,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和教材。1950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成本會計學》,50年代中期主編出版了《工業會計學》。1984年主編出版《資本主義企業財務會計》,第一次系統全面地向國內會計界介紹了西方會計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論和實務,對我國會計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年還主編出版了《基礎會計》,在書中對我國以往受蘇聯影響的傳統會計原理和教材體系作出了重大改革。1987年,受國家審計署委託,總結幾十年來審計學研究成果,主編出版《審計學概論》,該書榮列1988年度十大中文暢銷書之一。這些教材甫一問世,就為眾多高等院校採用,並獲得財政部、國家教委等有關部門多項榮譽。
婁爾行教授積極倡導和參與會計教學改革。1981年起,針對當時我國會計專業設置過細、知識面過窄的現狀,他提出了『擴大知識面,培養廣博而專精的人才」的指導思想,重新設置會計課程體系。在他的領導下, 1987年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被評為全國財稅系統先進集體,1988年由國家教委批准確定為個全國重點學科點。1992年,他以77歲的高齡,帶領會計學系教師開展第二輪教學改革,教改成以排列財政部和原國家教委的高度肯定,並在財經高等院校中推廣。他多次被評為教育系統的市級和校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婁爾行教授畢生從事會計學研究工作,著述宏富、見解精深。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論文,推動了我國的會計改革和會計教育改革。198O年,他率先組團與美國學者開展中美比較會計研究。1987年,他率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部分教師與美國學者合作出版了用英又撰寫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與審計》,這是建國以來第一部系統闡述中國會計和審計歷史、現狀及制度的英文版學術著作,成為國際會計界了解中國會計的一個窗口。他通過畢生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會計學術思想體系,集中體現在《會計審計理論探索》一書中。
婁爾行教授一生致力於會計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傾其畢生的才智和。心血培養人才才。他一生育人無數,桃李遍天下。他積極獎掖後學,鼓勵後來居上,扶持年輕人擔任會計教學和科研的領導,帶出了一批在會計界頗有影響的中青年會計學者。婁爾行教授一生致力於會計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傾其畢生的才智和。心血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會計人才,上有人無數,桃李遍天下。他積極獎掖後學,鼓勵後來居上,扶持年輕人擔任會計教學和科研的領導,帶出了一批在會計界頗有影響的中青年會計學者。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
1、湯雲為 論重置成本會計、1987年
2、張為國、會計目的與會計改革、1989年
3、吳艷鵬 資產計量論、1990年
4、周忠惠 論會計研究的方法論問題、1992年
5、陳信元 凈權益會計理論探索、1994年
6、孫錚 論證券市場管理中的會計規范、1995年
7、張鳴 成本計量論、1995年
8、章國富 論我國會計及其所處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 1997年

葛家澍

1921年3月生於江蘇興化。1945年廈門大學會計系畢業,獲商學士學位。畢業後即留校任教。1956年晉升為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教授。在校內歷任經濟系副主任和經濟學院院長。50年來,他致力於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的教學與研究,在國內達到了領先水平,在海外亦有重要影響。他先後受原教育部和國家教委的委託,主編了全國統編教材《會計基礎知識》(1982年改名為《會計學基穿�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會計學導論》、《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和經濟效果》、《會計學》等,發表的專著有《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重點科研課題,由他主筆)、《通貨膨脹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會計的基本概念》以及他的個人論文集《關於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問題》等8部。建國以來他在國內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在100篇以上。此外,他和他的學生林志軍博士合寫的「Economic Reforms and Accounting Internat ional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發表在美國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第2卷(1993)上;他和學生林志軍博士、劉峰博士三人還在日本西村明教授主編的《亞洲太平洋地區會計》一書中撰寫了該書的第5章中國部分(1995年已出日本版)。由於他的學術成就,從1981年起,被聘任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經濟學)評議組第一屆和第二屆成員,前後共十年。他是我國1981年第一批授予的會計學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我國第一位經濟學(會計學)博士(系整個經濟學方向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第一位審計方向的經濟學(會計學)博士和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由他指導的、來自台灣的博士生在1996年獲得經濟學(會計學)博士學位。此外,他還是我國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學術聯系人,指導了第一位進站做會計、審計研究工作的博士後。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2000年後待補)
1、林志軍 會計的假定、假設、原則、1985年
2、李松玉 完全歷史成本計算的通用模型、1987年
3、李若山 論社會經濟權責結構與審計、1989年
4、曲曉輝、論物價變動會計、1989年
5、魏明海 基本會計理論結構、1991年
6、陳少華 公司財務報告目標內容與表達方式、1992年
7、李瑞華 中日會計比較、1992年
8、何凡 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1993年
9、黃世忠 股份制改造、1993年
10、陳瑋 論穩健會計、1994年
11、劉峰 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現金流動制、1994年
12、庄世虹 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比較、1994年
13、陳箭深 金融創新及其會計問題研究、1994年
14、方榮義 商譽會計論、1995年
15、李少波 稅務會計基本理論方法研究、1995年
16、李建發 論具有中國特色政府會計與財務報表體系、1995年
17、塗春永 海峽兩岸財務會計——准則與理論研究、1995年
18、鄧傳洲 試論財務會計的現值計量基礎 1997年
19、林斌 不確定性會計 1997年
20、劉宗柳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研究 1997年
21、陳光 現代商業銀行外部審計研究 1998年
22、桑士俊 論企業分部財務報告 1998年
23、項有志 企業兼並與收購若干會計問題研究 1998年
24、程春暉、全面收益會計研究、1999年
25、李翔華、試論市場經濟下的會計信息系統、1999年
26、任永平、中德財務會計比較研究、1999年
27、范永武、試論會計准則及其變遷——主題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進行的思考、1999年
28、劉傑、中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1999年
29.盧聯生 兩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與法律責任之研究 2000年
30.呂勝光 國有企業新上市問題實證研究 2000年
31.胡振超 論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 2000年
32.劉玉廷 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及財務會計研究 2000年

余緒纓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會計學家,中國現代管理會計學科奠基人,廈門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會計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會計學會顧問,國際權威刊物《會計國際學刊》編輯政策部成員,原民盟中央委員、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廈門市主委,廈門市政協副主席。(訃告語)
余先生,1922年8月出生於江西靖安,逝世於2007年9月23日上午7時。194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廈門大學。現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學術帶頭人,廈門大學文科學術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七校客座(兼職)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國際教育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權威性會計刊物《會計國際學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編輯政策部成員(該部由從世界多國選聘的5名著名學者組成);中國會計學會顧問;財政部人才中心高級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美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與研究國際學會和加拿大學術會計學會會員。曾任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級經濟師評委會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廈門市政協副主席、廈門大學會計與企業管理系主任、廈門大學會計系主任等職務。
1945年余先生畢業並受聘於母校廈門大學任教,從此開始了一生從事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漫長學術生涯。歲月流逝,半個多世紀彈指一揮間。余先生在教學與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研究領域:會計基礎理論、成本、管理會計、企業理財、管理學
●基本觀點: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將現代化管理與會計融為一體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包括微觀管理會計、宏觀管理會計和國際管理會計
●代表作品:《管理會計》、《國際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會計理論與現代管理會計研究》、《企業理財學》、《管理會計學》
所培養會計學博士一覽(2000年後待補)
1、孫寶厚 會計系統論、1987年、
2、陳國鋼 論代理人說與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1988年
3、陳雙人 管理會計與控制、1989年
4、黃禮忠 論國際管理會計信息與控制系統、1991年
5、盧煥立 論行為科學對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意義、1991年
6、熊楚熊 增值會計學研究、1992年
7、於文強 論國際管理會計、1992年、
8、於增彪 行為會計基礎研究、1993年
9、毛付根 企業理財基本理論研究、1994年
10、胡玉明 論資本成本會計、1995年
11、怯來發 現代公司理財與財務風險研究、1995年
12、陳勝群 現代成本管理論、1996年
13、駱德明 以作業管理為基礎的新管理體系研究、1996年
14、孫航 戰略管理會計、1996年
15、傅元略 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理論研究 1997年
16、林勇峰 現金流動制會計研究 1997年
17、王大洋 An Extract of Potential Implemen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hina Companies 1997年
18、張金良 企業兼並理論研究 1997年
19.胡奕明 金融工具創新若干問題研究 1998年
20.沈藝峰 資本結構理論史 1998年
21.庄昆明 管理控制 1998年
22、林濤、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問題研究、1999年
2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論綜合性評述與股利信號實證研究、1999年
24、高培業、企業失敗判別理論與實證研究、1999年
25、xiao-li、lin、options、in、corporate、finance、and、internet(e-options)
26、陳志升、企業創新戰略問題研究、1999年
27.賀穎奇 管理控制會計中長期激勵理論研究——現代契約理論的一種解說
28.聶楨 環境管理會計研究 2000年
29.丁鵬 可轉換公司債券若干問題研究 2000年

㈦ 什麼是價值鏈再造

企業價值鏈再造是廠商針對現有價值鏈的結構和業務流程各環節進行重新規劃和整理通過刪除、合並、集成或新增業務環節實現價值增長的過程。價值鏈再造本質是一種降低單位成本的組織和技術創新活動

㈧ 人力資源會計的概況

20世紀80年代初人力資源會計引入我國,正處在介紹國外研究成果、探討學科內容及其實用性的階段。
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文匯報》發表了著名經濟學家潘序倫的文章,提出我國必須開展人才會計的研究,建議既要計量人才成本,也要講求效益,率先在國內提出人力資源研究的問題。此後,會計學界發表了大量人力資源會計的論文,就人力資源會計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20 世紀80年代,我國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傾向於介紹有關概念和問題。如1986年出版的陳仁棟翻譯弗蘭霍爾茨所著的《人力資源會計》,是我國第一次系統介紹了人力資源會計的內容;張俊瑞在《會計研究》1987年第2期發表《關於人力資源會計的幾個問題》,人力資源會計成為中國會計學會「七五科研規劃」和《會計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力資源會計從介紹國外研究成果轉向系統研究,如1991年陳仁棟出版了《人力資源會計》;1993年閻達五主編的《會計准則全書》將其作為准則來設計;1994年徐國君出版的《行為會計學》,是一部從人的行為的角度對人力資源進行價值核算和管理的著作;1997年徐國君出版的《勞動者權益會計一人力資源會計的新模式研究》,則在對現有會計模式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將人力要素作為一項正式的會計要素,系統納入會計體系加以核算和管理,精心構建了勞動者權益會計模式的一部開拓性的著作;1997年劉仲文出版的《人力資源會計》;1999年張文賢出版的《人力資源會計制度設計》,把我國的人力資源會計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時期。此外,近幾年的《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會月刊》等雜志都發表大量論文,深入探討人力資源會計的核算模式等問題。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特別是隨著我國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企業投資主體和市場主體地位的加強以及中國加入WTO後國際國內對人才競爭的加劇,我們已經無法迴避人力資源價值管理方法即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與實施。這既是對傳統體制下把「人力」僅僅作為成本費用觀點的突破,更是確立人力資源的價值與投資的關系,從而實施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確認、計量和記錄,並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和管理。因此,可以預見,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必將會獲得迅速發展。 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帶來了會計理論開發的巨大突破,由此產生了人力資源會計這一新型的會計分支。人力資源會計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幾十年了,中外學者對此作了許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卻停滯不前,發展緩慢,至今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科學體系,還停留於「紙上談兵」,無法付諸於實踐。究其原因,在於會計界至今尚未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方法體系,尤其是確認、計量和報告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人力資源成本的內涵看,對「人力資源」的歸集和分配,只是原有會計核算程序的改革,並未突破傳統會計的范圍。帳面上人力資產的價值並不代表人所(能)創造出的價值。以現時重置成本計價,有個重置標准和不同企業的可比性問題,與財務會計的結合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
第二由於人力資源的確認與計量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其中涉及到許多主觀因素和假定條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徑庭且過於繁瑣。因此,至今未與傳統財務會計融合,只能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提供信息。
第三勞動者的權益未能明確界定。企業因取得,開發和使用人力資源付出一些代價特別是將人力資源上的支出資本化為一項單獨的資產,從投資者立場看似應屬於企業所有者,但人力資產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並不足以說明所有權的歸屬。勞動者權益和確定是人力資源會計的核心和本質所在,不解決好這一問題就無法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無法激發企業活力。這是知識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力資源會計必須面對的問題 人力資源會計是把人作為有價值的組織資源,而對它的價值進行計量和報告和程序。它的目的在於用人力資源創造能力來反映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為企業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集團提供完整的決策信息。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兩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指:為取得、開發和重置作為組織的資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計量和報告。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主要是研究人力資源對企業的經濟價值如何計量以及人力資源經濟價值的決定因素問題,目的在於用人力資源的創造能力來反映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為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集團提供完整的決策信息。
同傳統會計一樣,作為鑒別和計量人力資源數據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也應建立在一系列會計假設的基礎上,這是建立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所必須依據的先決條件。
20世紀,人力資源會計假設在我國會計界有著不同的看法,綜合各種觀點,可以提出五個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假設:
1、人力資源會計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數據假設
人力資源的數據信息對面上的和潛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評價都是有用的,無論是管理當局還是外部投資者都必須依靠人力資源會計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人力資源作出正確的決策。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人力資源會計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數據信息假設,正是人力資源會計存在和發展的的前提條件。
2、人力資源是會計資產的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可能為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管理。這一假設是人力資源會計能否成立的關鍵所在。如果人力資源不是會計意義上資產,那麼也就無法進行會計核算,無法對使用者提供人力資源會計信息。人力資源會計資產假設是建立人力資源會計原則,決定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論基礎。由這一假設還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設:
· 人力資源是會計主體可以控制的;
· 人力資源具有未來服務的能力;
· 人力資源是可以計量的,包括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
3、持續經營假設
企業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持續經營下去,破產清算畢竟是少數。即使可能發生破產,也是難以預計發生的時間。因此,在人力資源會計上除非有證據表明企業將要破產、關閉,否則都假定企業在可以預見將來持續經營下去,持續經營假設可能派生出人力資源會計分期假設。按人力資源會計分期假設,可以把企業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一定期間,以便分階段考核企業的賬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持續經營假設是人力資源會計的一個重要基礎前提,即在確定人力資源支出的會計處理時,如果支出影響是短期的,則就費用化,否則應資歷本化。在進行人力資源投資時,也應合理確定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的關系。在確定人力資源價值的時,應考慮到其未來收益。
4、勞動力資源對象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象可以表述為一個會計實體中作為生產要素的人力資源,既勞動力資源。它說明了人力資源會計價值所指向的對象是具有一定范圍和條件的,具體包括:
· 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象僅限於一個會計實體所能控制、支配運用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投資成本和價值的計量應以一個會計實體為限,不能超過這個范圍。
· 人力資源會計所要計量人力資源是作為生產要素的過去資源。勞動力資源對象假設為正確確定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內容,科學劃分權責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5、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數假設
這是指人力資源價值除了來自本身的技能、性質、健康等狀況外,還受到管理方式的影響。人力資源價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應。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動,可以使單項人力資源價值增長、耗竭或保持不變。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動,可以使人力資源的協作力或集體力增強、不變或減弱。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數假設為人力資源科學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㈨ 王化成的研究成果

1. 《國際財務管理》,王化成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定教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 《管理會計》,王化成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 《財務管理教學案例》,王化成主編,教育部重點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版。
4. 《企業財務管理》,湯谷良、王化成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5. 《會計學專業系列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報告》,與閻達五等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6. 《財務管理國際慣例》,王化成主編,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7. 《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王化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8. 《工商財務管理案例----公司財務與會計卷》,王化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9. 《財務管理學》,荊新、王化成、劉俊彥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0. 《財務管理》,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1.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王慶成主編,王化成等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2. 《國際財務管理》,王化成著,中國審計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13. 《現代企業籌資實務》,王化成、張洪新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14. 《國際財務管理》 王化成、李相國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15. 《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管理》, 王化成、彭進軍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16. 《財務管理》,王慶成主編,王化成副主編,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5年1月出版
17. 《財務管理》,全國會計職稱考試教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18. 《企業財務學》,王化成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19. 《企業金融管理全書》,和宏明主編,王化成副主編,新華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20. 《財務管理復習提要與練習題》,荊新、王化成等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21. 《財務預測》,王慶成主編,王化成等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22. 《財務管理國際慣例》,王慶成、王化成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23. 《財務管理學》,荊新、王化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4. 《現代西方財務管理》王化成編著,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5. 《財務大全》,王慶成主編,王化成為分篇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6. 《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全書》,王化成、徐志宏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7. 《國際慣例書庫》(二),王化成等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8. 《西方財務管理》,王慶成、王化成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29. 《財務管理手冊》,陳立人、湯谷良主編,王化成等副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論文:
1. 《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現狀、問題與對策》,與任慶河合作,《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8期。
2. 《財務管理專業教育若干問題研究》,與劉俊勇合作,《當代會計前沿問題探討》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 《上市公司經理人業績的提升與公司治理結構》,與趙音奇合作,《東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4.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與業績評價》,與劉俊勇合作,《中國會計理論與實務前沿》,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 《用管理會計信息管理價值鏈》,與劉俊勇合作,《國際財務與會計》2001年第2期,7000字。
6. 《論歐盟會計協調》,與戴娜合作,《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2期。
7. 《持續改革結碩果,不斷探索與人才—會計系十年教學改革紀實》,《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改革發展文集》,華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8. 《廣泛應用案例教學,不斷推進財會教學改革》,《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改革發展文集》,華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9. 《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現代財務理論前沿》,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0. 《企業與資金提供者之間分配關系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24期。
11. 《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分配關系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22期。
1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企業分配模式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20期。
13. 《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分配關系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18期。
14. 《試論無形資產投資》,《財會月刊》2000年第16期。
15. 《縱論權益資金結構》,《財會月刊》2000年第14期。
16. 《論負債資金結構》,《財會月刊》2000年第12期。
17. 《試論財務管理方法》,《財會月刊》2000年第10期。
18. 《試論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問題》,與王鑫合作,《財務與會計》2000年第8期。
19. 《財務管理目標得國際比較和我國財務管理的現實選擇》《財會月刊》2000年第8期。
20. 《淺論財務管理環境》,《財會月刊》2000年第6期。
21. 《首鋼股份:引入戰略投資者》,與戴君棉合作,《湖南財政與會計》2000年第4期。
22. 《論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財會月刊》2000年第4期。
23. 《美、日企業分配製度變革的比較研究》,與陳詠英合作,《國際財務與會計》2000年第3期。
24. 《規范會計行為,提高信息質量》,與戴君棉合作,《財務與會計》2000年第1期。
25. 《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閻達五合作,《面向21
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6. 《財會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的研究》,《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7. 《歐盟各國審計職業資格授予的比較研究》,與王鑫合作,《國際財務與會計》1999年第5期。
28. 《再論財務管理目標》,《財務與會計》1999年第3期
29. 《試論財務管理假設》,《會計研究》1999年第2期。
30. 《關於中國會計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與閻達五教授、朱小平教授合作,《中國會計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1. 《美日股份公司股權結構之比較》,與李怡文合作,《電子財會》1998年第7期。
32. 《財會案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與閻達五教授合作,《財會通訊》1998年第6期。
33. 《從美國會計教育改革看我國會計審計教學改革應採取的對策》,與李志玲合作,《審計研究資料》1998年第2期。
34. 《試論有風險條件下的企業投資決策》,《財會研究》1998年第2期。
35. 《走向21世紀的會計教育》,與閻達五教授合作,《中國財經報》1998年2月6日。
36.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財會研究》1997年第12期。
37. 《20世紀財務管理發展的五次浪潮》,《中國財經報》1997年11月8日。
38. 《試論戰略管理會計》,與楊景岩合作,《會計研究》1997年第10期。
39. 《試論財務管理環境》,《財會信息》1997年第6期。
40. 《試論優化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與楊景岩合作,《電子財會》1997年第3期。
41. 《試論審計的基本假設》,與彭進軍合作,《改革與發展:海峽兩岸會計審計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2. 《試論再造我國基金業優勢》,與李忠智合作,《城市金融論壇》1997年2期。
43. 《試論財務管理國際慣例》,《財會月刊》1997年2期。
44. 《關於財務管理良性循環機制的探討》,與閻達五教授合作,《財務與會計》1996年9期。
45. 《論借款費用的非資本化》,《財會月刊》1996年第8期。
46. 《關於物價變動會計准則的幾個問題》,《准則建設與會計改革: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1995年論文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版。
47. 《試論國際財務管理目標》,《財務與會計》1996年第6期。
48. 《論國際財務管理目標的特點、差異與協調》,《外國經濟與管理》1996年第5期。
49. 《國際會計准則的發展與演進》,與彭進軍合作,《財會審論壇》1996年第4期。
50.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教材改革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1996年第4期。
51. 《國際財務管理目標研究》,《城市金融論壇》1996年第3期。
52. 《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機構初探》,《中國石化財會》1996第3期。
53. 《試論物價變動會計的幾個問題》,《財會信息》1996年第2期。
54. 《關於制定物價變動會計准則的幾個問題》,《電子財會 》1995年第12期。
55. 《試論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的原則》,《有色財會動態》1995年第11期。
56. 《關於完善財務管理學科的幾個問題》,《財會研究》1995年第10期。
57. 《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物價變動會計》,《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5年第5期。
58. 《關於外匯風險管理的幾個問題》, 《財會月刊》1995年第4期。
59. 《試論通貨膨脹條件下的財務管理》,《財會之友》1995年第2期。
60. 《西方企業的財務目標》,《閩西財會》1995年第2期。
61. 《試論國際避稅的幾個問題》,《財會信息》,1994年第6期。
62. 《試論國際避稅與反避稅》,《財會審》1994年第6期。
63. 《試論企業資金運籌的幾個問題》,《財會研究》1994年第5期。
64.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原則》,《財會月刊》,1994年第5期。
65. 《財務管理理論的新思考》,《電子財會》1994年第4期。
66. 《關於西方財務管理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桂林財會》1992年9—12期。
67. 《試論企業破產的財務問題》,《財會月刊》,1992年第5期。
68. 《試論國際財務管理的幾個問題》,載論文集《國際會計:比較與發展》,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992年5月出版。
69. 《國際財務管理初探》,《會計研究》,1992年第4期。
70. 《通貨膨脹條件下財務管理的對策》,《吉林會計》,1992年第3期。
71. 《通貨膨脹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吉林會計》,1992年第1期。
72. 《關於實施物價變動會計的幾個問題》,與雲秀清合作,《管理科學》,1992年第2期。
73. 《企業財務行為合理化初探》,《財稅成人教育》1992年第2期。
74. 《試論決策會計的產生、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75. 《西方資產評估的幾個問題》,《財會研究》,1991年第9期。
76. 《國際會計理論研討會觀點綜述》,《財會探索》1991年第6期。
77. 《無形資產評估初探》,與劉桂香合作,《中國農業會計》,1991年第5期。
78. 《試論應收帳款管理》,《財會通訊》,1991年第4—5期。
79. 《試論決策會計》,《財會研究》,1991年第4期。
80. 《西方企業如何進行證卷評級》,《國內外經濟管理》1991年第4期。
81. 《論財務目標》,《財務研究》,1991年第3—4期。
82. 《八十年代西方財務管理研究的兩大課題》,《會計學家》1991年第3期。
83. 《應收帳款管理初探》,《財會信息》1991年第3期。
84. 《西方應收帳款的管理》,《兵工會計》1991年第2--3期。
85. 《企業兼並中的資產評估》,《會計之友》1991年第2期。
86. 《西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廣東財政與會計》,1991年第1期。
87. 《企業兼並中的財務管理》,《大眾會計》1991年第1期。
88. 《西方企業有家證卷投資的幾個問題》,《北京財會》1990年第6期。
89. 《美國企業破產與重整的財務管理問題》,《四川會計》1990年第6期。
90. 《西方企業確定最佳現金余額的方法》,《廣東財會》1990年第5期。
91. 《財務管理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與王慶成教授合作,《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92. 《試論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財會信息》1990年第2期。
93. 《西方公司的股利政策》,《外國經濟與管理》1989年第12期。
94. 《物價變動對長期投資決策的影響及對策》,《財會研究》1989年第12期。
95. 《論財務決策》,《大眾財會》1989年第6期。
96. 《論西方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財會與審計》1989年第4期。
97. 《物價變動條件下的企業資金籌集》,《財會信息》1989年第3期。
98. 《西方企業的財務預測》,與劉桂香合作,《財會研究》1989年第2—3期。
99. 《資本主義企業籌集資金的一些方法》,《農業會計研究》,1989年第2期。
100. 《試論物價變動條件下的長期投資決策》,《投資與信用研究》1988年第10期。
101. 《在原材料漲價中的企業對策淺析》,《工業經濟管理叢刊》1988年第6期。
102. 《略談西方財務管理的產生於發展》,《四川會計》1988年第6期。
103. 《會計界面臨的挑戰與選擇》,《財會審》1988年4—5期。
104. 《西方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過程極其方向》,《外國經濟與管理》1988年第5期。
105. 《論物價上漲時的企業行為》,《價格月刊》1988年第4—5期。
106. 《怎樣做出使用壽命不同項目的投資決策》《財會研究》1988年第4期。
107. 《企業的財務預測》,《財經科學》1987年第1期。
108. 《現階段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財會研究》1987年第1期。
109. 《試論價值工程在成本管理中的應用》,《吉林會計》1986年第7期。
110. 《區分流動資金性態,合理預測流動資金需求量》,《陝西會計通訊》1986年第5期。
譯著:
1. 《美國資金結構理論》,《財會研究》1996年第5—6期。
2. 《財務管理原則》,2500字,《中國農業會計》,1996年2期。
3. 《美國企業的資金結構》,13000字,《財會研究》1995年6——7期
4. 《國際財務管理》,與徐衛暉合作,《財會研究》1992年第7--8期。
5. 《西方企業的有價證卷管理》,《廣西會計》1992年第8期。
6. 《破產與重組企業的財務問題》,《經濟資料譯叢》1990年第1期。
7. 《亞洲五國審計制度簡介》,《陝西審計》1990年第1期。
8. 《會計學》,共140萬字,王化成、戴德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9. 《公司財務管理》,荊新,王化成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參加或主持的科研項目
1. 「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教育部2000年優秀青年學者資助計劃,正在進行中,50000元。
2. 「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正在進行中,98000萬元。
3. 「中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問題研究」,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項目,完成,30000元。
4. 「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國家教委項目,62000元,完成。
5. 「一體化進程中的歐盟各國會計協調問題研究」,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90000元,完成。
6. 「財會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的研究」,北京市教委項目,完成,28000元。
7. 「財務與會計教學系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項目,完成,100000元,完成。
8. 「財務管理案例教材的編寫與應用」,國家教委項目,完成,5000元。
9. 「建立資本金制度,優化資本結構」,國家經貿委項目,1996年完成研究報告。
10. 「現代企業資信評估問題研究」,中國進出口銀行項目,1995年完成研究報告。
11. 「國際理財與風險防範研究」,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1995年6月完成並出版專著。
12. 「現代企業財務預測」,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1994年8月完成並出版專著。

㈩ 價值鏈會計

價值鏈會計是一個新興的會計領域,由我國已故著名會計學家閻達五教授提出並初步構建其基本框架。中國人民大學戴德明教授在整理閻達五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價值鏈會計的研究起點、研究動因、研究過程、研究框架和研究展望等方面較為系統地總結了閻達五教授價值鏈會計的基本思想,初步構建了價值鏈會計研究的理論框架,並對價值鏈會計的研究內容提出了一個基本方向。 戴德明教授認為,價值鏈會計的研究起點是會計管理活動論。會計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是人們從事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工作是一種經營管理工作,會計部門是企業的一個經營管理部門,主張使用「會計管理」概念,會計管理的內容被抽象為價值管理。正是因為會計具有管理功能,會計才能進入價值鏈管理體系,基於價值鏈管理的價值鏈會計才成為可能。 與傳統的企業管理以個別企業的內部管理為基礎相適應,傳統的會計體系同樣基於單個企業和企業內部的價值活動,會計管理側重於企業內部的價值管理,對企業核心競爭力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外部價值活動關注不足,從而極大地限制了會計信息的決策作用。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活動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日趨密切,價值鏈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上個世紀末,企業管理模式開始引入價值鏈管理模式,價值鏈管理自然而然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從而要求建立以價值鏈為中心的管理機制。這時作為價值管理活動的會計管理也就自然而然地關注企業價值鏈的活動,企業的會計活動從注重企業內部到同時注重外部合作關系,會計管理從內部價值管理向外部價值管理延伸,價值鏈會計的話題就自然被提出來了。另一方面,客觀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也為價值鏈會計的產生創造了條件,並使其發展成為可能。例如,IT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在企業中的普及應用,為價值鏈會計提供了技術基礎;價值鏈、數字價值鏈、虛擬價值鏈、價值網和價值中樞等理論的提出,為價值鏈會計提供了理論支持;現代管理會計的作業成本計算、作業成本管理等方法的應用,財務會計對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本等的確認和計量以及多層次彩色財務報告模式等問題的討論,為價值鏈會計提供了研究示範。 價值鏈會計有待繼續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價值鏈會計的目的和內容、價值鏈會計的基本前提、價值創造與分配等。價值鏈會計有待繼續研究的應用問題包括:價值鏈會計在各行業是否有特點,如何按照事前、事中、事後順序構建價值鏈會計,上游供應商選擇與評價,供應商融資,基於價值鏈的銷售預測,資金需要量預測,有關預算的編制,價值鏈內信息共享機制的設計,基於信息技術的價值鏈會計實時控制,基於價值鏈的組織結構變革,基於價值鏈的業務流程再造,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定位,縱向整合,產業進入或退出,自製或外包決策等。 關於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價值鏈會計屬於新興的會計研究領域,在前人研究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對價值鏈會計中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討論,有助於價值鏈會計研究的機一步開展。 對價值鏈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作業的管理,在對企業價值鏈進行以價值為基礎的分解後,建立以價值鏈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即是建立以作業為核心的管理機制,從而價值鏈會計也應該以作業為中心,表現為(1)價值鏈會計是一套支持作業基礎管理機制的量化體系;(2)價值鏈會計是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的整合;(3)價值鏈會計是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的有機整合。 關於價值鏈會計實務對價值鏈會計實務的研討,是本次研討會的主題之一,會議收到的論文大多集中在價值鏈會計實務方面,與會代表也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有代表從流程重組的角度提出,價值鏈管理與價值鏈會計的理論應用,會導致會計業務流程的重組,這種重組遵循優化價值鏈、結合企業經濟業務流程、整體最優和成本效益比較等幾項原則,是改進原有財務報告體系的基礎。會計業務流程重組包括兩個角度:從規模、范圍角度重組會計業務流程和從處理業務性質角度重組會計業務流程。規模、范圍角度包括會計部門內的重組、會計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的重組、企業間的重組;處理業務性質角度包括日常操作層的重組和特殊事務層的重組。 在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基礎上,有代表認為現行財務報告系統應該予以修正。一方面應對三大表項目進行適當的修正和壓縮,另一方面現行財務報告應提供非貨幣、非財務信息,實施綜合業績報告體系。同時以價值為導向,構建企業戰略管理會計信息子系統,包括企業價值評估會計信息子系統、現金流量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市場競爭環境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資本經營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全面預算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責任會計管理子系統、資源成本會計管理子系統和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管理子系統。另外,有代表提出,應用價值鏈理念,基於顧客價值計算糾偏系數,對通常的自由現金流量評估模型進行調整,從而得出以顧客價值為導向的企業價值評估結果,提供更具有決策有用性的企業評估價值。將價值鏈思想運用於企業管理實踐,能夠有效管理創造價值的作業,增進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建立以價值鏈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即打破職能領域的界限,以作業為中心來建立管理機制,通過一定方法,將企業戰略所要求完成的功能作業確定到內部單位和崗位,然後確定流程,在此基礎上,建立個性化的業績評價制度和激勵體系。

閱讀全文

與閻達五主要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