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首登月球暗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2、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3、人造瀑布
人造瀑布是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烈變廣場的一個城市景觀,樓高121米,瀑布設計高度達到108米,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人造瀑布。
4、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輪,位於山東濰坊,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無軸摩天輪。有別於傳統的有軸摩天輪,渤海之眼摩天輪中間沒有任何支撐,運行時輪盤不轉動,轎廂自帶行走機構,通過軌道沿輪盤轉動。
5、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
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是世界首個建造在廢石坑內的自然生態酒店。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世界建築奇跡」。
㈡ 急求一篇《當今國際形勢與我國外交成果》的論文,1800-2000字左右,謝了!
樓主可以參考:
當今國際形勢與我國外交成果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這一科學論斷精闢概括了當前一個時期國際形勢演變的基本特徵,也反映了2007年國際戰略形勢的主要特點。目前國際戰略形勢中出現的深刻變革和復雜調整,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三大趨勢深入發展的推動下,各國利益出現新的變化、實力出現新的消長、政策出現新的變動等多方面因素交織互動的結果。
就我國而言,大國關系、周邊關系、發展中國家關系和多邊關系,構成了我國外交態勢的全局。大國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重點,周邊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要點,發展中國家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基點,多邊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亮點。過去一年,我國的國際戰略態勢總體上繼續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進一步」:大國關系進一步調整,周邊關系進一步改善,與發展中國家關系進一步加強,多邊關系進一步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仍面臨著一些挑戰,必須居安思危,妥善應對:一是國際安全形勢復雜多變,世界仍很不安寧;二是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與各大國關系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四是我國周邊還存在一些復雜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台獨」分裂勢力正在加緊進行分裂活動。我們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但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四個繼續」:繼續同發達國家加強戰略對話,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相互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繼續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擴大務實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要求和共同利益;繼續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一、大國關系
過去一年,國際力量對比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推動著新一輪大國關系的調整。美國單邊主義嚴重受挫,2007年明顯加強對國際上其他力量的協調和借重。歐盟實現第六次擴大,成員增加到27個,歐盟峰會通過《里斯本條約》,一體化建設擺脫停滯狀態。俄羅斯復興勢頭強勁,2007年經濟增速可達7.6%,俄對外政策進取性增強。日本經濟保持復甦勢頭,積極謀求世界大國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發展,針對美進一步擠壓俄戰略空間的做法,俄積極展開戰略反制;美歐分歧猶存但關系有所拉近;美日強化同盟關系的同時分歧有所展現,特別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衛隊在印度洋對美軍的支援行動,對美日關系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大國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重點。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內生產總值有望達到3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2萬億美元,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提高。過去一年,我國與各大國關系進一步調整。
1、中美關系保持總體穩定並有新的進展。
胡主席與布希總統兩度會晤、多次通話;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戰略對話成功舉行,取得多項成果。2007年1—9月,中美雙邊貿易額為2213.6億美元,同比增長15.6%,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加強溝通,雙邊關系的戰略內涵更加豐富。我成功接待美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兩國軍事交流與互信得到增強。
2、中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
兩國高層互動頻繁。胡主席與普京總統五度會晤,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第二個10年的發展確定總體框架。雙邊經貿合作務實推進,2007年1—9月,中俄雙邊貿易額達349.2億美元,同比增長41.8%,2010年前雙邊貿易額增至600-800億美元的目標可望如期實現。
我成功在俄舉辦「中國年」活動,雙方共簽署價值約43億美元的21項合作協議,舉行300多項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
3、中日關系呈現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內,胡主席與時任日首相的安倍兩度會晤,溫總理成功訪日,日現任首相福田成功訪華,雙方為構築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兩國貿易額達1719.4億美元,同比增長14%;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會議機制正式啟動,並舉行首次會議。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曹剛川成功訪日,是中國國防部長時隔近10年再度訪日;中國海軍軍艦首次訪日,書寫了兩國軍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活動舉行近百次活動,加深了兩國民間往來和相互理解。
4、中歐關系保持穩定和發展。
胡主席會晤多位歐洲政要,法總統薩科齊、英首相布朗等歐洲國家領導人訪華,中歐舉行第十次領導人會晤和第三輪中歐戰略對話。2007年1—9月,中歐貿易額達2561.3億美元,同比增長27.8%。9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別與英、法、西班牙等國海軍舉行海上聯合軍演,軍事交流領域有新的拓展。
二、周邊關系
我國周邊地域廣闊,國家眾多,既是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亮點,也是諸多矛盾和問題相對集中的熱點。過去一年,我國周邊地區形勢保持總體穩定,朝鮮半島形勢明顯趨向緩和,東盟一體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南亞區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成就顯著。8月,上合組織峰會通過《上合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並成功舉行「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軍演,引起廣泛關注。
周邊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要點。過去一年,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進一步改善。俄羅斯和日本既是大國,也是我周邊重要鄰國。中俄關系、中日關系繼續取得新的進展。除此之外,我與周邊各方向上國家的關系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1、與東北亞國家關系取得新的成果。
盡管解決朝核問題仍然是個曲折復雜的過程,但我在朝核問題有關各方之間積極斡旋,推動六方會談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2007年年內,六方會談先後於2月和10月通過《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共同文件和《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共同文件。朝同意完成對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並對核計劃進行申報;美將根據朝方行動並行啟動不再將朝列為「支恐」國家程序,推動終止對朝適用《敵國貿易法》進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經濟、能源與人道主義援助。我在朝核問題解決進程中充分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得到國際社會廣泛稱贊。中朝傳統友好關系進一步鞏固。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深入發展。中日韓三國交流合作得到加強,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成功舉行,「中日韓文化交流年」順利展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深入推進。1月和11月,溫總理先後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東盟與中國「10+1」峰會,與東盟達成多項重要共識。7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正式實施,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積極參加東盟地區論壇安全政策會議等對話活動,成功主辦東盟與中日韓武裝部隊國際救災研討會和中國與東盟維和研討會,與東盟安全對話合作領域不斷拓寬。
2、與中亞國家關系不斷深化。
2007年是我國與中亞國家建交15周年。15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成功解決邊界問題,不斷增進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國」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已成為新型國家關系和區域合作的典範。
8月,胡主席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進行國事訪問;11月,溫總理對烏茲別克和土庫曼進行正式訪問。高層互訪和各層級交流進一步增強了我與中亞國家的政治互信與互利合作。
3、與南亞國家關系穩步發展。
2007年年內,中巴雙方同意將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國對巴實施中巴自由貿易協定第一階段降稅,推動中巴自貿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印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胡主席、溫總理與辛格總理多次會晤,雙方同意不斷推進中印合作「十項戰略」,深化雙邊關系發展。兩國外長2007年年內共5次會晤,創歷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雙邊貿易額達272億美元,超過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52%,增幅在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居於首位。11月,中印舉行首次防務與安全磋商;12月,舉行首次陸軍聯合反恐訓練,兩國軍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進展。
三、發展中國家關系
過去一年,發展中國家經濟普遍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聯合自強趨勢明顯上升。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金磚四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經濟總和已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亞洲、非洲、拉美地區經濟都保持較高增速。新興力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傳統大國。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07年143個發展中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均實際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個國家人均實際收入水平有所減少。
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基點。過去一年,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進一步加強。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各項後續措施的開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對非洲8國進行國事訪問,有力推動了中非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深入發展。9月,中國與非洲48國外長在聯大舉行首次政治磋商,啟動了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外長級定期政治對話機制。中國對非援助、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非發展基金正式啟動,免債、免關稅等工作有序進行。2007年1—9月,中非雙邊貿易額達526.1億美元,同比增長29.7%。
我與拉美國家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中拉雙方在聯合國、里約集團、美洲國家組織成員與常駐觀察員對話會等機制內保持密切磋商、不斷加強協調。以「G8+5」等機制為平台促進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同時,我積極主動地推進和引導南北對話與合作。
自2002年起,八國集團在峰會期間與部分發展中國家舉行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2007年6月,八國集團啟動「G8+5」常規對話機制,今後將定期召開會議,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能源、社會等領域加強對話與溝通。「G8+5」機制正成為推進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內,胡主席出席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的「G8+5」對話會,就世界經濟問題闡述中方立場,主張促進在國際發展領域的南北合作;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中方政策主張,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率先承擔減排義務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根據自身情況採取措施;在出席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集體會晤時就加強南南協調提出倡議,得到與會領導人的積極響應。這是胡主席繼2003年法國埃維昂會議、2005年英國鷹谷會議、2006年俄羅斯聖彼得堡會議之後,第四次出席南北領導人對話會,對加強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鞏固我與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多邊關系
過去一年,全球和地區多邊關系發展更趨活躍。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APEC)、世貿組織、上合組織、歐盟、東盟、非盟、阿盟、亞歐峰會等全球和地區性多邊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影響不斷增強。在解決朝核問題、伊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方面,聯合國安理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12月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厘島路線圖」這一新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協議,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和廣泛贊譽。亞太經合組織經過18年的發展歷程,已經擁有21個成員,佔世界人口總數的41%、世界經濟總量的53%和世界貿易的46%,成為當今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區性國際組織。9月,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悉尼宣言》,就氣候變化、多哈回合談判、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問題達成重要共識。
多邊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亮點。過去一年,我國多邊關系進一步發展。中國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上合組織、東盟與中國「10+1」和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以及「G8+5」等多邊機制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聯合國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全球和地區性組織的活動。以聯合國為重要舞台,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高度重視維護聯合國的權威,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一貫堅持在聯合國框架內、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有關國際問題,在朝核、伊核、蘇丹達區等問題上既注意照顧有關國家的合理關切,又重視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維護了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權威,又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建設性作用,全面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中國積極加大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軍共參與聯合國18項維和行動,派出維和軍事人員9040人次,是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應聯合國請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維和醫療分隊,將赴黎巴嫩維和工兵分隊由182人擴編至275人,承諾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維和工兵分隊,其中140人的先遣隊已於11月24日部署到任務區,獲得良好的國際反響。中國積極履行對聯合國應盡的財政義務,會費比額由2.05%上升至2.667%,增幅居各國之首。中國還從2007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恢復參加《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為推動聯合國裁軍和軍事信任制度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亞太經合組織中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重視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各項活動,積極支持該組織在亞太地區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針對氣候變化這一會議主要議題,胡主席明確提出堅持合作應對、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主張,提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路」,介紹了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標。這是繼「G8+5」會議後,胡主席再次在多邊場合深入、系統地闡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也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在國際會議中就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具體、務實的合作建議,受到各方積極評價和支持。會議通過的《悉尼宣言》採納了中國提出的主張。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發展中的建設性作用日益增強。
新的一年,我們將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戰略態勢,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㈢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建國第一復年就同蘇聯等制17國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都促成了會議成功。
⑤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關系實現正常化。
⑦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㈣ 當今世界我國的外交政策和成就有那些
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盡管國際局勢的基本特點仍然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但
是,隨著第三世界的崛起與壯大,日益成為國際政治中一支重要力量,日
本、西歐政治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中國加入聯合國
後,國際地位迅速提高,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和平與發展兩大戰
略問題日益突出。在此期間,中國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
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撥亂反正工作,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轉移,中國進
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為了適應新的國際形勢,增強和團結維護和
平的力量,為了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創造和維護
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80年代初,中國在外交政策上進行了必要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一)確定了爭取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服務的新時期對外政策總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經過仔細觀
察,冷靜分析,對戰爭與和平問題重新作了科學估計。和平和發展仍然是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和強權
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要和平國家要
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通要
求。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關繫到世界的穩定與繁榮,關繫到中國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途,也關繫到世界人民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因此,保
衛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是中國在新時期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二)
更加突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則。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
本原則。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堅持這一原
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獨立自主原則表達得更為完整與明確。獨立自
主就是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獨立自主地制定和執行
本國的外交政策。中國的外交政策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來決定,反對任何
外來干涉,對待國際問題,完全根據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來決定我們的態
度和立場,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問題上,中國決不屆服於任何外
來壓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個
重要原則就是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
永遠不稱霸,永不搞擴張,同時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侵
略擴張行為。中國反對軍備競賽,主張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行
有效的裁軍和軍控。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我國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公認
的國際關系准則,堅持實事求是和伸張正義的原則。我們主張在互相遵重
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的
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三)對外開放是長期的基
本國策。1982年12月,中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把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正式規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世界經
濟的發展,打破了閉關鎖國的封閉式經濟,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中華要
騰飛,必須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不僅適用於物質文
明建設,而且也適用於精神文明建設,包括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普
遍適用的經濟行政管理經驗以及其它有益文化。我們的開放政策不僅適
用於發達國家,而且也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只要對促進我
國經濟發展有利,我們就同他們進行合作。我國對外開放已初步形成了一
個有層次、有重點,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格局。我國實行對外開放以
來在吸收外資,引進技術和對外貿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促進
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積極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家合作,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㈤ 分析中國當代外交特點
中國當代外交特點,那就是忍讓不聲張埋頭苦幹,把自己趕到世界先進水平
㈥ 當代中國的外交是什麼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不當頭,韜光養晦。
㈦ 20世紀70年代我國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當今世界和平問題產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
20世紀 70年代,中國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轉機。外交形勢轉變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①1971年,第 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席位。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協定。③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①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有了變化;②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具體地表現為不結盟政策;③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④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⑤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20世紀 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兩極格局已經結束,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在國際舞台上,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正在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國外交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在新時期,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中國作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並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外交在新時期的實踐中逐步行成了自己的風格:中國外交是層次多樣的,在不同領域和國家之間發展友好關系,從而形成了一個各方面優勢互補的復合型外交。
積極發展文化外交、民間外交。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
當今國際形勢,冷戰時代早已結束,世界新的國際體系還未最終形成。和平與發展依舊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課題,但與此同時矛盾與問題叢生,天下並不太平。霸權主義有了新的體現,部分國家的極右勢力沉渣泛起,軍國主義值得警惕,國際反華勢力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局部戰爭、恐怖主義、國際販毒行為、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也在一刻不停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三十年來,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加強,中國正以一個世界性大國的姿態展現在國際舞台上。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中國作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將一如既往地發展同一切友好國家的關系,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的共同進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
㈧ 中國當代外交學期總結怎麼寫
知道過錯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