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和研究成果

和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9 08:38:24

成果簡介和研究成果有什麼區別

成果簡介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的簡介。
成果意為成全,成立。是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與應用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的新發現、新理論。其成果主要表現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基礎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礦產等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技成果是指在研究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中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主要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出現。

⑵ 科技成果和科研成果的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
科技成果一般指利用科學技術、理論等發明創造的用於實際應用的技術或產品,偏理工、應用;而科研成果指一般科學研究過程中創造的理論、方法、技術等。
不知對不對!

⑶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論文和專著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4、發明專利5、實用新型專利6、外觀設計專利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8、基礎軟體9、應用軟體10、其他

⑷ 主要研究內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鐵路沿線鐵路振動現象的實地測試,對室內水波動力學效應的試驗,以及對典型塌陷類型的三維數值模擬,作者對岩溶地區的多發災害——岩溶塌陷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進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對於岩溶塌陷的蓋層及其組合類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於蓋層中不同位置時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質中空隙分布類型不同的地質概化研究。

(2)針對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質和力學環境條件,歸納和總結了致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條件的相互作用和疊加組合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力學耦合模式。根據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學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機制。

(3)典型機理模型的專門研究。從野外試驗及室內試驗著手,結合實例的數值模擬,對典型的塌陷類型進行專門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在靜荷載下土洞的塌陷與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現為更具偶發性。通過靜荷載條件下土洞穩定的數值模擬,對其致塌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通過靜荷載大小的致塌效應、地形因素的影響、地下水下滲的致塌過程的對比,對靜荷載條件下影響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進行了研究;為了解土洞塌陷時土層的臨界力學性質,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致塌臨界條件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及室內水波動試驗為基礎,對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時土洞在蓋層中力學效應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實例的分析及數學推導,對地下水位上升時的岩溶致塌現象進行了研究,特別對氣爆塌陷發育的判據進行了理論推導及論述,對水位恢復時塌陷區的土層最大安全厚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了研究;還通過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實例研究,針對典型地質概化模型(包括單一阻水型蓋層概化模型、單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塌陷過程中土洞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多土洞存在時的致塌過程研究;另外,也對岩溶水的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探討。

C.針對鐵路沿線岩溶塌陷的多發性,對振動致塌現象的預測評價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首先對鐵路沿線土層中產生的振動特徵進行了實測,以通過實測獲取列車振動中的振波過程曲線、衰減特徵、特定土層下的衰減系數、振動附加力的大小等,並通過室內試驗標定了所測的振動附加力,且在數值模擬中對該附加力進行了驗證。在對鐵路沿線振動特徵實測的基礎上,對振動附加力致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鐵路塌陷的致塌機理。為了對鐵路振動致塌作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了振動致塌的數值模擬研究。通過研究,對所提出的動力致塌機理及振動附加力的大小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不同加速度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進行了研究,對不同衰減系數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研究,對鐵路振動波數值模擬中的波形進行了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提出了振動致塌中的穩定敏感性因素及動力數值模擬中的不同波形特徵及其適應范圍。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對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對於岩溶塌陷機理的分析應以其所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在不同的地下水條件下,同樣的土-岩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穩機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包括蓋層及基岩地質概化模型),分別將岩溶塌陷的地質條件概化為蓋層中的7種模型及基岩中的4種模型,並對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機制進行了分析。其中蓋層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一阻水蓋層型地質概化模型,當岩溶水位位於蓋層中時,為「軟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蝕」型致塌,當水位在蓋層以下時,為「波動-氣壓差剝離」型致塌;②在單一透水型蓋層概化模型情形下為「潛蝕-失托增荷-壓差場潛蝕致塌」機制;③阻-透型蓋層概化模型為「潛蝕-流土-氣壓差場」機制;④無蓋層的地質概化模型;⑤透-阻型蓋層概化模型,為「軟化-氣壓差場-滲流流土」致塌機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為「天窗」超臨界水力坡降滲流流土致塌機制。岩溶介質中的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②多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③豎向洞穴地質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質概化模型。

(2)通過對概化模型的研究,針對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疊加耦合方式,提出了疊加耦合的5種模式,包括:①重力與靜荷載疊加耦合模式;②單一阻水型蓋層中水位下降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③單一透水型蓋層滲透力場疊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復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動荷載疊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礎上,將各塌陷類型下的致塌機制及機理模型總結為5種類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主要致塌機制,分別為失托增荷致塌機制、潛蝕致塌機制、真空吸蝕致塌機制;②水位恢復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主要為氣爆效應或水動效應致塌;③動荷載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及「液化」致塌機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載入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重力剪斷機制或「荷載與重力超強度致塌」機理;⑤地表水致塌機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應」及「軟化效應」。

(4)通過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進行的專門性研究,提出了該種條件下土洞的致塌機制為地表水引起的「軟化」所致。通過對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靜力的載入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滲導致土層的力學性質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動引發的岩溶塌陷的專門性研究中,通過研究得出,岩溶區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時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圍內與在基岩面以上一樣,等於水位下降的幅度值,與蓋層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態及體積無關。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大了基岩的滲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運。提出了壓力釋放系數在岩溶塌陷中起著重要作用。

A.通過對已有岩溶氣爆塌陷實例的分析,提出了氣爆塌陷的三個發育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正壓形成階段;第二階段,土層破壞階段;第三階段,氣壓快速釋放及塌陷階段。

B.根據岩溶空腔的發育特徵,用波-馬氣體方程式對水位恢復時氣爆效應中所產生的附加力進行了描述,並提出了氣爆塌陷的判據為:

Kp=(py-p0)-τ-γth>0

C.對正壓氣爆條件中土層的最大安全厚度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計算公式: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D.通過對水位波動力學效應的研究,提出了「水動效應」的概念。

(6)運用三維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復雜的岩溶塌陷機理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探討了FLAC3D三維數值模擬應用於岩溶塌陷的模擬技術及方法,為岩溶塌陷的客觀評價及預測開辟了有效途徑。

A.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機制進行了模擬和驗證。指出了影響這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為地表水的下滲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包括:單一阻水蓋層模型的抽水致塌過程,阻-透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單一透水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並對各致塌過程中的受力特徵進行了比較。

C.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成功地模擬了列車振動所導致的岩溶塌陷過程,驗證了所提出的致塌機理;通過波形特徵、加速度、衰減系數的數值模擬研究,提出在影響動力致塌過程的諸因素中,衰減系數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過鐵路振動波型及在土層中附加力的測試,提出了鐵路振動的致塌機制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同時,得到了鐵路振動下的振波過程、振幅大小、頻率及在土層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減系數,並提出:鐵路振動下振波具有脈沖波的特徵;通過標定後指出:列車振動在地表處產生的應力大小在1~3kN/m2之間,該值在數值模擬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⑸ 研究成果和發表文章有什麼區別

研究成果不一定發表。比如鄧稼先高的原子彈和氫彈,使研究成果,但沒有將成果發表。發表的不一定是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⑹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⑺ 研究成果與研究效益的區別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預期效益是課題完成後會實現的效果.應實事求是,否則結題驗收時會因為完不成或過不到預期效果而不得通過.個人認為預期效益主要分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類。有些課題暫時沒有經濟效益的可以不寫。從社會效益來說就是:研究達到目標為該研究領域所帶來的益處、培養\培訓人才數量、發表論文論著情況、申請專科情況等。建議量化指標不要太過肯定,給自己一個浮動空間。如:培養碩士研究生3-5名、論文3-5篇之類的。

⑻ 主要進展與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進展和地質成果有:

1)運用時空轉換的觀點重新釐定了羌塘盆地東部中新生代不同構造-地層(分)區的地層系統。在深入研究不同構造-沉積單元沉積充填序列、地層接觸關系、時代歸屬、沉積體系及構造古地理演化的基礎上,將研究區這一疊復型盆地的構造演化劃分為晚三疊世前陸盆地,早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多瑪被動大陸邊緣陸表海盆地,早白堊世晚期多瑪前陸盆地,早-中侏羅世北羌塘-昌都巨型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堊世—古近紀南羌塘前陸盆地,北羌塘山間斷陷盆地,新近紀北羌塘山間斷陷盆地、南羌塘山前壓陷盆地等幾個重要演化階段。探索了原型盆地性質改變與班公湖-怒江洋盆擴張、洋-陸俯沖、陸-陸(弧)碰撞等地球動力學過程之間的耦合關系,建立了板塊構造框架內的中生代溝-弧-盆體系,重塑了盆地不同演化階段的動力學模式。

2)將班公湖-怒江結合帶的構造演化歸納為兩個自東向西剪刀式開合旋迴,首次提出班公湖-怒江大洋分別是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岡瓦納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的界線,龍木錯-雙湖-查吾拉-昌寧-孟連構造帶僅是班公湖-怒江古特提斯洋的北部構成部分。

3)將中新生代岩漿岩研究納入到盆地動力學體制的綜合分析中,指出晚三疊世唐古拉山岩體是班公湖-怒江大洋岩石圈向羌塘陸塊俯沖的產物;早侏羅世托爾期火山活動拉開了北羌塘盆地伸展裂陷作用的序幕,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中基性火山岩是板內拉張階段斷裂擴張作用的結果,中新世鉀玄質岩漿噴發是青藏高原北部巨厚陸殼深部ETM Ⅱ型富集地幔岩漿沿當曲-本塔斷裂帶拉張上涌的結果。這些成果為藏北高原盆地構造體制的轉換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學依據,並為最終建立羌塘盆地東部造山帶及盆地形成的岩石學模型及深部動力學機制提供基礎科學資料。

⑼ 研究成果怎麼寫

從五個方面入手:

1、研究結果;

2、研究內容及主要成果;

3、探討與認識;

4、現狀與問題;

5、分析與討論;

研究報告舉例:

1、實證性研究報告:如教育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等。主要是用事實說明問題,材料力求具體典型,翔實可靠、格式規范。這類報告要求通過有關資料、數據及典型事例的介紹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種研究報告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往往跟接觸性的研究方法有關。

2、文獻性研究報告:主要以文獻情報資料作為研究材料,以非接觸性研究方法為主,以文獻的考證、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的信息、進展、動態,以述評、綜述類文章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學、文獻評論研究中用得較多。

3、理論性研究報告:狹義上的論文。以闡述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為主要內容,重在研究對象本質及規律性認識的研究。獨特的看法、創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嚴密的邏輯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其內在特點。

理論性研究報告沒有實證研究過程,因此對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

⑽ 研究結果和成果

本書研究是以紫坪鋪邊坡軟岩(軟弱結構面)為研究對象,針對紫坪鋪工程版開挖高邊坡煤系權地層軟弱結構面(軟岩)發育特點,藉助於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各種試驗設備,開展一系列物理力學試驗。系統研究軟岩崩解性、軟岩(軟弱結構面)流變特性及強度參數的敏感性,即「三性」研究,最終得出「三性」研究成果。

軟岩(軟弱結構面)流變特性試驗作為本書的研究主線,並貫穿於研究的始終。其中研究成果是設計和開發飽水條件,剪切和壓縮流變試驗裝置,系統開展長達近1年的工程邊坡(含軟岩、軟弱結構面)時效變形特性研究。應用Burgers流變本構方程,建立各類型軟弱結構面和軟岩綜合時效本構方程,獲取壩區(含軟岩、軟弱結構面)長期強度。剪切流變試驗結果表明,飽水狀態下軟弱結構面長期強度參數C值為57~160kPa,φ值為12°~18°,僅為利用攜剪試驗所獲得的軟弱結構面飽水快剪強度的60%。同時就軟岩對邊坡的敏感性作了深層次的研究。研究結果為水庫蓄水運行期的工程邊坡穩定性分析、失穩破壞機理、加固防治對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時效本構模型。

閱讀全文

與和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