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 指南針,櫓,舵,帆,都是啊
2. 宋元時期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取得的成就
第一,國際海洋事務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和關注。隨著國際社會海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會在更深層次上、更廣的范圍內不斷推動國際海洋事務的發展。在眾多海洋問題中,包括深海生物遺傳資源在內的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和可持續使用問題以及海洋保護區問題,將作為國際海洋事務中的熱點持續地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有許多專業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包括《公約》框架下多個制度、多個條款的適用及其相互之間的微妙關系等問題及《公約》與其他國際或地區性公約之間的適用問題。
第二,中國海洋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深受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既要滿足保障主權和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需求,又要與國際海洋法的發展進行協調與融合。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環境保護等立法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在國家立法的引導下,地方海洋立法也為促進國家海洋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為更好開展海上執法活動,海洋督查、監督制度的發展也得到立法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未來中國海洋法律制度繼續向和平利用海洋、綜合協調海洋事務的方向發展。2012年面對錯綜復雜的海洋權益和安全形勢,中國在堅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的同時,始志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努力推動和諧海洋建設。
第三,在眾多海洋新興產業強勁帶動和大部分主要海洋產業平穩增長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海洋生產總值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區域海洋經濟特色更加突出,涉海就業人口在沿海地區就業人口中的比例繼續提高。2012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0000億元,達到50087億元,增長7.9%。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較上年基本保持一致。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將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和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十二五」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科技發展,對海洋科技做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2011—2012年,中國在極地科學考察、大洋科學考察等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近海海洋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任務全面完成,專項成果豐富。中國海洋高技術在載人潛水器、海洋衛星、深海鑽井平台等重要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第四,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對於推進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海洋大國,「後里約時代」的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之路,機遇與挑戰並存。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國家和地方各級管理部門的關注,海洋保護區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模式逐步健全,海島生態修復和建設、海洋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亮點突出。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中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海洋沉積物質量良好。由於陸源排海污染物持續不減,近岸海域環境污染仍然嚴重,局部區域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未減緩。
第五,中國全面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海洋強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涵蓋海洋資源、環境、生態、經濟、權益和安全等各個方面,指明了「十二五」海洋事業的方向和目標。按照「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的五項要求,2012年的各項海洋管理圍繞國務院「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工作部署有序開展,多方位大力服務和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綜合管控能力繼續得到有效加強。海洋經濟、海域使用、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觀測預報、海洋科技、海洋資源和海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工作不斷加強。海上執法工作全面推進,執法能力不斷提高。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管理措施,通過政策和金融等多種方式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繼續培育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提升服務和監管海洋經濟運行的能力和水平。
3. 中國海洋領域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4. 我國有什麼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該項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我國十大科技基礎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此研究工作進展在當年《Nature》雜志上給予連續追蹤報道,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開辟新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實用的WSSV快速檢測PCR試劑盒,並在福建、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區推廣應用,為該病毒的早期預報檢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該項目2006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
2、建立了我國首個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擁有深海高壓培養設備,具備深海高壓環境模擬實驗條件;開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建立了國家海洋微生物資源庫,發表近百篇論文,大部分被SCI收錄,為我國深海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3、主持勘定福建—廣東、廣東—廣西、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海上邊界,並獲國務院批准執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極海區碳通的對比研究被WMO聯合委員會評價為是IPY的核心項目,大大提高我國在極地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
5、主持編寫和修訂了《海洋監測規范》、《海洋污染調查規范》、《海水水質標准》、《海洋生物質量》、《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規范》等國家標准。
6、出版有《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中國海灣志》福建、廣東、海南分冊,《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成》、《北極海洋環境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對策》、《文昌魚生殖神經內分泌生理學論文集》、《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幾十部專著。
7、主持《南海中部調查圖集》、《南海海洋水文氣象圖集》《南海環境圖集整編——生物分冊》 、《南海環境圖集整編——化學分冊》等大型海洋基礎資料圖集的整編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海洋實測資料。
8、開發建設了基於ArcGIS系統、Oracle資料庫組件的台灣海峽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氣象數據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統,是台灣海峽及周邊海域等敏感地區首部匯集全面資料的信息系統。
9、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先後與國內數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成功組織召開了「海洋極端生物國際研討會」、 「中法海洋科學雙邊研討會」、「南中國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等多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5. 中國海洋資源情況
我國的海洋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
中國海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3個氣候帶。大陸入海河流每年將約4.2億t的無機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帶入海洋,致使海域營養豐富,海洋生物物種繁多,已鑒定20278種。根據長期海洋捕撈生產和海洋生物調查,已經確認中國海域有浮游藻類1500多種,固著性藻類320多種,海洋動物共有12500多種,其中:無脊椎動物9000多種,脊椎動物3200多種。無脊椎動物中有浮游動物1000多種,軟體動物2500多種(頭足類100種左右),甲殼類約2900種,環節動物近900種。脊椎動物中以魚類為主,約近3000種,包括軟骨魚200多種,硬骨魚2700多種。
2、海洋礦產資源
中國大陸架海區含油氣盆地面積近70萬km2,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積盆地16個。據國內外有關部門資源估計,我國大陸架海域蘊藏石油資源量150億-200億t,分別佔全國石油總資源量674億-787億t的18.3%-22.5%;據國家天然氣科技攻關最新成果,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為43萬億m3,其中海域為14.09萬億m3。這充分展現近海油氣資源的良好勘探開發前景和油氣資源潛力的豐富。我國漫長海岸線上和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砂礦資源,目前已探明具有工業價值的砂礦有:鋯石、錫石、獨居石、金紅石、鈦鐵礦、磷釔礦、磁鐵礦、鈮鉭鐵礦、褐釔鈮礦、砂金、金剛石和石英砂。
3、海洋化學(海水)資源
世界海洋海水的體積13.7萬億m3,其中含有80多種元素,還含有200萬億t重水(核聚變的原料)。海水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海水中的水資源和化學元素資源。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地下鹵水資源。我國渤海沿岸地下鹵水資源豐富,估計資源總量約為100億m3左右。海水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淡化成為淡水資源;海水化學資源可分為海鹽、溴素、氯化鎂、氯化鉀、鈾、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化學元素;地下鹵水資源可分為海鹽、溴素、氯化鎂、氯化鉀、其他可提取的化學元素等。
4、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中國潮汐能資源量約為1.1億kw,年發電量可達2750億kw小時,大部分分布在浙、閩兩省,約佔全國的81%。波浪能理論功率約為0.23億kw,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海南和台灣的附近海域。我國潮流能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約為0.18億kw,年發電量約270億kw小時,主要在浙江、福建等省。另外流經東海的黑潮,動力能源更為可觀,估計為0.2億kw。溫差和鹽差能蘊藏量分別為1.5億kw和1.1億kw,兩者的總量超過海流能和潮汐能。
5、濱海旅遊資源
中國沿海地帶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3個氣候帶,具備「陽光、沙灘、海水、空氣、綠色」5個旅遊資源基本要素,旅遊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據初步調查,中國有海濱旅遊景點1500多處,濱海沙灘100多處,其中最重要的有國務院公布的1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5處國家海洋、海岸帶自然保護區。按資源類型分,共有273處主要景點,其中有45處海岸景點、15處最主要的島嶼景點、8處奇特景點、19處比較重要的生態景點、5處海底景點、62處比較著名的山嶽景點、以及119處比較有名的人文景點。
6、海岸帶土地資源
中國海岸帶地區的土地資源類型較多,有鹽土、沼澤土、風沙土、褐土等17個類型,53個亞類。海岸帶不僅現有土地資源豐富,而且是地球上唯一的自然造陸地區,據古地理研究,我國長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下遼河平原等,約有14萬-15萬km2的土地都是古海灣沉積而成。由於入海江河多,挾帶泥沙量比較大,河口三角洲淤積速度快。例如,黃河每年向海洋的輸沙量高達10多億t,河口灘塗平均每年淤長約2100hm2(3.2萬畝)。
6. 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海底油氣開采、海水增養殖、及海上人工島等一類的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7. 2012年我國有哪些海洋技術成就
2012年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評選結果如下:
1.「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
實現了我國深海裝備和深海技術的重大進步,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成就,對於促進海洋科技發展,提升認識、保護、開發海洋的能力,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中國殲—15戰斗機成功著陸、起飛「遼寧艦」。
這是我國第一代艦載戰斗機殲—15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3.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正式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海二百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部分劃界案」。
這是一次科學和法律交匯下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
4.我國近海資源環境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通過總驗收。
908專項的圓滿收官,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家底,有力支撐了我權益維護、海洋開發、海洋管理、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及科技創新等各領域的發展需求。
5.「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開鑽。
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深水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
6.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首次穿過北極東北航道,由太平洋穿越北冰洋到達大西洋。
此舉不僅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打通了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極通道,更為我國船舶利用北極通道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
7.「科學」號調查船正式交付使用。
「科學」號調查船的交付使用,標志著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為海洋科研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走向大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跨越,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撐條件。
8.「海洋二號」衛星實現在軌交付。
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衛星遙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工程研製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載荷、精密測定軌等關鍵技術,在多個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9.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應用無人機實現首航。
無人機成功首航,標志著無人機正式應用到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中,實現了海域三維可視化監管。
10.中國大洋第26航次第5航段科考中,在南大西洋獲取1.2噸多金屬熱硫化物樣品。
我科考船在南大西洋水深近3000米處獲取了1.2噸多金屬熱硫化物樣品,是迄今為止單次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成為我國大洋科考史上又一個里程碑,為我國海底硫化物資源探查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8. 我國海洋領域有多少成就
我國在海底油氣開采、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和評估、海水增養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島等一類的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9. 中國海洋局60年來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七大召開後,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黨委要求全所職工認真收看十七大報道,並立即組織學習,深入貫徹會議精神。正在海上執行「908專項」秋季調查航次任務的全體調查隊員也通過衛星電視收看了大會實況。10月22日下午,三所黨委又召開了黨支部書記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會議。
在會上的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十七大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務實的大會。十六大以來的5年,是國家快速發展的5年,也是海洋三所取得重要成就的5年。結合本職工作,與會同志分別從項目經費逐年遞增、職工收入翻番、科研基礎能力建設增強、儀器設備購置大幅增加、國家財政支持力度加大以及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大發展等敘述了十六大以來所里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就,感受到了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給海洋事業和海洋三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大家紛紛表示,十七大報告作為黨的綱領性文件,為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堅定信念,明確目標,加倍努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為建設和諧海洋與我國海洋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作出新貢獻。會議要求,三所各支部認真組織學習十七大報告,全面、准確理解十七大的主要精神,進一步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希望通過學習和貫徹十七大精神,使該所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力促海洋科研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