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影像成果

影像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8 01:51:31

Ⅰ 醫學影像高級職稱業績成果證明怎麼寫

職稱業績就是說作者干過哪些工作,做過哪些項目,有過哪些成績。在這份證明材料中不僅要相關部門蓋章,本人單位也一定要蓋章。關於職稱評審業績成果的寫作有以下幾點:

1、時間,作者一定要寫清楚業績證明的時間,如果與這個項目的施工時間對不上的話,很有可能會被對方認為職稱評審業績報告造假。

2、寫清楚作者自己的工作經歷,詳細到每一份工作變化和崗位升遷。

3、把作者自己發表過的作品還有獲獎的情況列出來。

4、寫出作者自己的工作中有哪些業績成果,寫的越詳細越好,因為這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讓專家認可的前提。

5、通過發表的文章證明自己的專業水平。

6、把工作中的一些具體情況做出表達,證明通過作者的創新和發現給項目節省了多少時間和成本。

7、把作者所在單位得到的表揚和獎勵列出來,最好附證明材料,目前職稱評審新規定更加重視人才的獎勵情況。

最後一定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公司的蓋章,公司的章是公司最具備法律效益的東西,很多時候能提供作者在這個公司各種項目的合同,如果沒有公司蓋章的話,那麼也是很大程度上不能證明作者是否參考了這個項目。

還有就是負責人簽字,負責人簽字和蓋章相輔相成的,兩者缺一不可,之前的時間、項目名稱等都是作者自己寫的,而最後的簽字蓋章都是公司負責人弄的,如果說公司不簽字蓋章,一般不被認可的。

Ⅱ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元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元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該晶元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雜訊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Ⅲ 中國的遙感技術取得過哪些重大成果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現狀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從此人類以嶄新的角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信息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則是對地觀測的重要手段。中國的遙感技術從70年代起步,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已發展到目前的實用化和國際化階段,具體表現在具備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開展國際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國際化能力。
* 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對國家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對國土資源進行動態監測是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的問題。我國國土資源面積大、類型多,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動態監測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潛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間,我國曾利用陸地衛星MSS數據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調查,並按1∶50萬比例尺成圖,宏觀地反映了我國大地資源的基本狀況;1984年開始由國家土地局主持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資源詳查工作,採用了航片和地面實地測量的方法,對農地採用1∶1萬比例尺成圖、林地及草地採用1∶5萬比例尺成圖、在西部地區利用航片與陸地衛星數據結合按1∶10萬比例尺成圖。但是由於區域范圍大,使項目實施歷時長達10年,可見實施全國的土地資源調查迫切需要高空間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像。據估計覆蓋我國整個國土面積需要600景TM圖像,而斯波特圖像則需要6000多景, 可見遙感技術在我國具有相當大的市場,因而盡快發射我國自己的資源衛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務。「八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和農業部「國家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小組在1992~1995年的3年時間里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調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資源環境資料庫,較過去開展一項單項專題的全國資源環境調查需5~10年的時間是一個很大進步。在項目實施中全部採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陸地衛星TM圖像作為主要的信息源,同時也使用了我國近年內發射的多顆返回式資源調查衛星的高解析度圖像,在大興安嶺、秦嶺、橫斷山脈一線以東選用1∶25萬比例尺,此線以西採用1∶50萬比例尺進行遙感圖像判讀、制圖及資料庫建立工作。為此,須完成全國陸地部分國際標准分幅地圖近500幅幅面的調查、制圖與數據分析工作。除全國范圍的國土資源調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陝西、內蒙等許多省市自治區也開展了國土資源調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後期的「三北」防護林帶綜合遙感調查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遙感調查」以及「遙感技術在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應用」等項目都是比較重大的遙感工程。但是,從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來看,類似於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等大型工程項目應該增加動態監測的能力,如在我國東部地區應該每年調查一次,西部地區每5年一次。可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遙感應用的市場是非常廣泛的。
* 具有對重大自然災害災情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的能力
中國是自然災害頻繁且嚴重的國家,每年因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高達上千億元人民幣。對重大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和災情評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遙感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
我國在「八五」期間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洪水、林火、乾旱、地震、雪災等)遙感監測評估系統。針對洪澇災害採用了包括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具有全天候觀測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等多高度的立體監測手段,不僅具有監測的宏觀性、動態觀測能力,而且通過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能夠實時地將災情圖像及時地傳送到中央指揮部門。自1987年以來,我國先後在永定河、黃河、長江、淮河等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汛遙感綜合試驗。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閩江、廣東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陽湖、洞庭湖和遼河的洪水監測評估工作中,已分別將洪水災害的初評估與精評估的時間壓縮至2天和2周。整個技術方法與流程已達到實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澇災害遙感監測中,採用了多個時相的諾阿衛星影像、陸地衛星TM影像和側視雷達圖像,通過多時相的遙感信息復合得到了准確的災情數據。
1987年5月發生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 第一個發現火災的是諾阿氣象衛星圖像。在火災發生期間連續接收了過境的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圖像,每天提供火區范圍、火勢變化、火頭位置移動、新火點出現以及撲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災後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陸地衛星TM圖像還進行了火燒跡地恢復的遙感調查,實現了森林火災早期預警、災中的動態監測、災後損失評估以及後期的生態恢復調查的遙感動態觀測,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很高的評價。
此外,我們還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與地面氣象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在黃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遙感動態監測評估系統,為農業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決策依據。
總之,中國的自然災害之多、危害之大是驚人的,應用遙感技術進行減災的效果是顯著的,同時應用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估產和林業資源調查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問題是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早在80年代中期,在國家經委的支持下,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組織開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麥估產試驗。這標志著氣象衛星非氣象領域工程化應用的開始,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遙感估產工作。目前利用氣象衛星進行農作物估產的應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並形成了一種業務化的手段,估產對象也從冬小麥擴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間我國建立了主要產糧區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估產信息系統。其中大面積冬小麥遙感估產運行系統是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將整個遙感估產的各個作業環節納入計算機系統運行,使其整體具有數字化作業能力,並能輸出各種估產結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的結果表明,利用遙感技術對大面積農作物估產的精度能夠達到95%以上,無論是大區域還是分省(區)估算,均能達到規定的精度指標。隨著系統運行年限的累積,估產精度將會逐漸提高,運行費用也會逐年減少。同時針對國家急需了解農業種植結構變化和進行種植面積測算、長勢監測和單產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對我國主要農作物進行了遙感估產,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支持下,構成了農作物估產的實用運行系統。此外,其他農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別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東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產信息系統,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力量完成了《中國農業狀況圖集》,採用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綜合水平,以及糧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狀況及變化,揭示了農業發展中面臨的耕地減少等問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進行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工作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
* 地質礦產資源遙感調查
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遙感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填圖方面的應用已比較成熟,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內蒙古、山東、江西、四川等省區開展的32 項1∶5萬圖幅的地質填圖工作中,採用遙感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圖的質量,而且節省了填圖的費用,每幅圖的實際費用僅占常規方法所需費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區採用 TM圖像進行1∶25萬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填圖工作中, 除建立的遙感地層單元符合1∶25 萬區域地質填圖單元技術要求外, 在地質構造和礦產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發現,並且大大地縮短了周期、節省了經費。這必將為我國在本世紀內實施並完成200萬平方公里1∶5萬區域地質填圖和全國范圍的l∶2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質礦產資源調查方面,遙感技術在我國已經從間接探測發展到了直接探測階段,如在新疆准葛爾利用細分紅外和多光譜掃描技術直接探測到了岩金礦的蝕變帶,取得了利用遙感技術直接尋找金礦的重大進展。我國還利用短波紅外成像光譜掃描儀在新疆進行了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遙感直接探測試驗。利用該遙感圖像數據通過信息增強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氣藏在地表的微滲漏所造成的烴異常,進而達到直接探測的目的。該項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產試驗中得到了證實。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為加快我國西部的開發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干涉測量雷達技術已經在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的環境監測和油氣區地面沉降等應用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中國遙感技術應用展望
「九五」期間,中國國家科委已經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綜合應用研究」列為「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中之重項目,至此遙感信息技術已連續四個五年計劃被列入國家優先項目,說明了國家對遙感事業的重視。可以預見,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將這一高新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使其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 推動業務性遙感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形成
「九五」期間遙感科技攻關的重點是在以農業資源為主體的資源與環境動態信息服務方面。屆時將建立一個國家級的宏觀信息服務體系,同時使對水旱災害為主的遙感監測與評估系統走向業務化運行。
(1)國家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
我們將針對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建立空間型信息系統,形成每年動態更新一次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向國家高層次部門提供以國家農業土地資源、城市化發展及其動態變化為主的數字圖件,其中包括1∶25萬全國分及分重點區域的土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背景圖件和數據;重點開發地帶和大城市周邊地區的1∶10萬圖件和相應的資料庫;每年一次1∶25萬比例尺的中國東部耕地與城鎮動態變化圖件和資料庫;較為完整的全國基本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背景資料庫;對國家資源熱點問題,如耕地動態變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專題報告等。按計劃,1999年以前我們將建立網路型國家級信息服務體系,提供相應的資源環境信息及輔助決策信息,保證系統連續穩定地運行。
(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的完善
以水旱災害監測與評估為重點的運行性綜合監測與評估業務系統將於1999年建成並投入相關業務部門使用,使之具備定期發布全國旱情、隨時監測評估洪澇災害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該系統具有以下功能:對突發性水災,在系統進入狀態後2天內提供受淹范圍、各類土地面積等信息, 一周之內提供包括受災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詳細報告;對重點地區,實施每天一報淹沒地區及面積的信息服務;在危機時刻,提供實時災害現場圖像顯示和注記;從1998年開始,每10天報一次全國的旱情數據,成災地區對農田乾旱狀況每5 天上報一次災情數據;對重大森林火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監測並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 繼續趕超世界遙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間按照863計劃將加大向對地觀測系統建設的傾斜力度,除繼續強化支持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樣機的研製外,還要研製開發先進機載對地觀測系統。
目前海洋監測已經列入了863計劃,海洋資源的遙感監測已經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它是對地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發展預警海洋災害、監測海洋環境所急需的高技術,為建立我國海洋立體監測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能力,加速與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接軌,力爭本世紀末在海洋自動觀測系統、水聲遙測和海洋遙感技術應用的主要方面達到90年代中期的國際先進水平。
「九五」期間我國還將支持如下四個方面的新技術研究:以高光譜解析度遙感為主的高解析度遙感信息對水稻的識別,小塊種植面積的測定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技術研究;雷達遙感新技術在有雲天氣條件下對水稻和棉花的識別以及農業土地面積測算技術研究;新型遙感技術大數據量信息的快速處理、分析以及提取技術研究;以新型遙感信息為基礎的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融合處理技術以及基於遙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生成、更新技術研究

Ⅳ 勘測成果及初步解譯

(一)塔中公路沿線剖面

1.總體特徵

圖5-7是沿塔中沙漠公路的EH-4勘測剖面成果。圖5-8是根據圖5-7解譯出的地下水TDS分布略圖。由該圖可以看出,沙漠公路沿線基本沒有較深層淡水或微鹹水,但局部100~200m深度內顯示有微鹹水(TDS為1~3g/L)。

據圖5-7,在垂向上,地層視電阻率值總體上由淺到深逐漸升高,反映了地下水上咸下淡的特點。而水平方向上,20號測點附近出現一個稍向北傾斜的垂向電性界面,界面附近地層視電阻率為3~3.5Ωm,而兩側地層電性有較大不同。界面以南至昆侖山前平原地下水溢出帶,200m以下地層的視電阻率值高於4Ωm;界面以北至現代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地層的視電阻率值均小於3Ωm。圖5-8解譯結果表明,垂向電性界面附近,自上而下地下水的TDS均為5g/L左右;界面南側200m深度之下為3~5g/L,200m以淺局部地段小於3g/L;界面北側均大於6g/L,淺部最大可達20g/L以上。這清楚地表明,界面兩側分屬兩個不同的沉積區及與之對應的水文地質單元,南部是昆侖山北麓沖(湖)積平原區水文地質單元,北部是天山南麓沖(湖)積平原區水文地質單元,界面附近是兩大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的交匯帶(圖5-9)。界面南側地表到埋深500m的上寬下窄的禊形體,推測是遠古塔里木河演化中形成的沖積層,說明古塔里木河在此通過了較長的歷史時期,而且水平擺動的幅度逐漸加大(詳見後述)。

20號測點以北古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100m深度以下,沒有古河道特徵的反映,進一步說明古塔里木河沖積層的深度較小,形成的淡水帶深度非常有限,下部為北部沖湖積平原區的湖積層。

圖5-7塔中沙漠公路沿線EH-4高頻勘測剖面

圖5-8塔中沙漠公路沿線地下水TDS(g/L)分布略圖

圖5-9沙漠公路沿線EH-4勘測結果沉積特徵解譯

另外,圖5-7中南部昆侖山北麓沖(湖)積平原內,700m以下地層視電阻率值較上部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已屬第三系,水質變差。

2.塔里木河早期古河道探討

圖5-7中,垂向電性界面北側22號點至52號點之間,100~250m深度內存在兩個上下疊置的透鏡體狀的電性高值帶。最顯著地段位於30號點附近(沙漠公路200km里程碑附近,北緯39°44'),寬度在50km以上,視電阻率值達8Ωm以上,表明地下水的TDS小於2.5g/L,而200km里程碑處的單點反演視電阻率視值大於10Ωm,預示著局部地下水的TDS可能更低(小於2g/L)。

剖面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視電阻率等值線的圈閉特徵表明了古河道的存在;從電性高值帶的規模看,應是大型河流的古河道;從新構造運動特徵分析和近代的地理學研究,可以肯定第四紀以來塔里木河逐漸由南向北遷移,但由於勘探程度的限制,最初的塔里木河究竟在什麼位置、何時向北遷移等都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一般僅籠統地認為在盆地的中部。在沒有更有力的證據之前,根據上述幾點,筆者認為,30號點附近的電性高值帶應是早期的塔里木河古河道,它北距現代塔里木河河道150km以上(圖5-9)。按這一推斷,在塔中沙漠公路沿線地帶250m深度之內,塔克拉瑪干沙漠內部南北兩大沉積區(昆侖山水系影響區和塔里木河水系影響區)的界限起碼應推移到該遠古塔里木河道區,即北緯39°44'以南附近。

另外,50號點附近也存在兩個上下疊置的小型透鏡體狀相對電性高值帶,中心部位的視電阻率大於7Ωm,它們與30號點處的電性高值帶相對應且具有一定的聯系,但深度稍淺,最大視電阻率值也較低,推測是當時塔里木河的分支河道或塔里木河短期擺動造成的。28號點至48號點之間,400m深度左右存在一個不很明顯的相對電性高值帶,視電阻率大於4Ωm,底部呈封閉特徵,上部與30號點處的電性高值帶相接,限於勘探程度,僅推測是第四紀以來塔里木河最早期的古河道,其底界深埋為500m左右,大致是第四系的底界,這就說明塔里木河從第四紀早期就從此通過。

如果上述推斷是正確的,這將是塔里木盆地第四紀研究的重大發現。它對塔里木盆地古地理環境的變遷、水文地質單元的劃分、地下水流系統的演化和沙漠腹地供水等都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因物探測點點距較大,且採用低頻工作方式,沒有得到100m以上勘探資料,今後有必要做進一步的綜合勘探研究,追索古河道的分布、遷移、埋藏規律和水質變化特徵。

3.南部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沙漠地下水的啟示

在圖5-7和圖5-8中,剖面南端至60號點左右的區段內,自上而下存在多個呈舌狀向沙漠腹地延伸的相對高阻值帶,這預示著地下水的相對淡化帶。

圖5-7中南端83~90號測點,淺部100~200m深度內,視電阻率的最大值可達6Ωm以上,解譯地下水的TDS<3g/L。該相對淡化帶延伸距離較短,距剖面南端約35km,距尼雅河沖洪積扇溢出帶約60km。根據尼雅河溢出帶附近鑽孔揭露的情況,推測是溢出帶相應深度承壓含水層向沙漠腹地的延伸。反映了與圖5-7南端相接的尼雅河溢出帶及下游EH-4高頻勘測剖面的圖5-10,很好地證明了上述推測。

200~700m深度內,相對淡化帶的地層視電阻率為4.5~5.0Ωm,地下水的TDS為3.5~4.0g/L。弱淡化帶向沙漠腹地的延伸距離隨深度增加而增大,距尼雅河溢出帶最遠達150km。這與西北乾旱區沖洪積扇前緣承壓含水層普遍具有的分布埋藏特點一致,即越向深部,向下游延伸越遠,賦存其中的地下水也相對較淡。

圖5-10塔中沙漠公路民豐段EH-4勘測剖面

上述相對淡化帶的意義還在於為筆者提供的下述信息:如果不考慮水的因素,地層視電阻率越高,岩石顆粒一般越粗,因此弱淡化帶內地層一般具有相對較好的滲透性能,它們構成了昆侖山前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側向補給沙漠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也正因為地下水徑流條件相對較好,在地下水的長期淋濾溶解作用下,形成相對難溶的地球化學環境,所以賦存其中的地下水水質相對較好。

(二)KT1孔南側剖面

KT1孔425.00~528.54m試段揭露地下水的TDS為2.279g/L,是塔中地區目前已探明的水質最好的勘探孔段。於孔旁驗證EH-4勘測效果的同時,在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假說的理論指導下(見後敘),筆者向西南方向進行了3km的追索性勘測,結果如圖5—11。該剖面清晰地反映出,400m深度以下南部地段高阻層的視電阻率絕對值和厚度均比KT1孔處要大(KT1孔在剖面0點附近)。南端視電阻率最大值約8.5Ωm,表明地下水的TDS接近或小於2g/L,而視電阻率高於8Ωm的最大厚度達450~750m。由該圖還可看出淡水或微鹹水含水層由南向北的舌狀延伸特點,而KT1孔正好位於500m深度舌狀淡水體的末端附近。因此,可以推測,如果當初KT1孔的孔位向南移動3km,其水質和水量均可能比現在的KT1孔更理想,很有可能達到飲用水的標准,而且長期使用,水質也不易變化。這一結果的重大意義還在於指明了塔中一帶淡水的補給來源和下一步進行勘探找水的方向。

(三)安迪爾河下游剖面

受交通條件限制,僅對安迪爾河溢出帶下游地段進行了勘測。勘測採用高頻工作方式,剖面從安迪爾河末端處的安迪爾牧場開始,向南沿簡易公路至315國道附近安迪爾河沖洪積扇溢出帶,共布設8個測點。因剖面基本上順河流走向布置,為避免河流影響,保持測線距河流500以上。在達到勘查目的同時,結合當地牧場少數民族的飲水問題(目前仍飲用不衛生的澇壩水),於安迪爾牧場南北兩側進行了加密勘測,因此前4個點點距較小,後4個點點距較大,起控製作用。

圖5-11塔中KT1孔西南方向EH-4勘測剖面

圖5-12是該剖面的勘測結果,除南端表層視電阻率小於10Ωm外,整個剖面呈現高阻特徵。特別是北部安迪爾牧場區(圖中5~15km之間)有一個明顯的高阻淡化帶,深度為50~250m,視電阻率達30~50Ωm,地下水的TDS小於1g/L。

該剖面從南到北的電性特徵看似反常,實質上恰好反映了本地新構造和水文地質特徵。從衛星影像可明顯地看出,安迪爾河道和牙通古孜河道環抱315國道的現象,正是兩河道間民豐北隆起的反映,此新構造隆起的不斷抬上,加劇洪水期兩河道的下切侵蝕,地下水在河道溢出,即溢出帶演變成沿河道的線狀溢出為主,使地下水的溢出帶上移。由於該隆起的阻水作用,其北側形成了地下水滯流區,地下水礦化度增高。北部視電阻率的圈閉特徵,正好反映了古安迪爾河向北西運動而形成的河床型沖積層,其中賦存地下淡水。距安迪爾25km的電性圈閉特徵也是安迪爾古河道的反映。10~15km地表高阻值是現代河道的淡化帶。不難看出,從上下兩個圈閉體反映的淡化帶規模來看,現代安迪爾河的徑流量已大為減少。

(四)塔里木河勘測剖面和肖塘供水井附近勘測剖面

為了解塔里木河對地下水的影響,在河床兩側及肖塘布置了高頻探測剖面,結果如圖5-6和圖5-13,塔里木河位於圖中的35.5km處,肖塘位於該河南約30km。由兩圖中可得到如下認識。

圖5-12安迪爾河下游EH-4勘測剖面

圖5-13塔里木河EH-4勘測剖面

(1)該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淡化影響深度僅100m左右,其兩側的寬度不超過1.5km。

(2)勘測剖面視電阻率等值線具有明顯的上下兩個圈閉體,而且下者明顯大於上者,這表明在形成兩個圈閉體之間有一個短暫時期,塔里木河游盪它地,形成了短期的沉積間斷;塔里木河重返此地後沖積物的規模和展布范圍大為減小,說明隨著氣候變干,河水徑流量大為減小,這可能發生在全新世早期。

(3)肖塘供水井位於現代河道南30km,其附近的EH-4勘測剖面(圖5-6)表明塔里木河以南,20號測點以北的沖積平原區古河道及地下相對淡水的深度不過40m,僅分布廢棄河道或古河道附近的較淺部位。

Ⅳ 測繪航空攝影成果主要包括( )。

A,B,E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測繪航空攝影成果的質量元素及檢查項。測繪航空攝影成果主要包括航空攝影成果、掃描數據、衛星遙感影像。

Ⅵ 賽數DSC全能影像採集系統的數字化成果能夠達到什麼標准

能夠達到或超過Metamorfoze、FADGI和ISO等最高標准。。

Ⅶ 遙感技術應用及成果

一、遙感地質技術

(一)ETM、QB數據處理技術

不同平台、不同類型、不同解析度的遙感多光譜數據處理分別在PCI軟體系統進行。遙感圖像處理包括大氣校正、幾何校正、圖像融合、地理配准、圖像鑲嵌、圖像裁切等。

為宏觀展現毛坪地區的三維立體全貌和分析主要地質現象,還利用QB高空間解析度、多光譜的特性,在DEM(數字高程模型)的支持下,製作較大比例尺的重點區段的三維立體影像圖。

(二)遙感地質礦產信息增強及提取技術實驗

用於圖像處理的核心技術方法是「比值+主成分分析」,採用掩膜方法去除植被及水體等干擾背景。在乾旱、植被稀少、基岩出露較好西部地區,蝕變遙感信息提取效果較好。在潮濕、植被密集南方地區不甚理想,需要結合成礦地質背景綜合分析加以利用。

(三)遙感線性要素統計方法

遙感線性體是指直線狀展布、規模相對短小的線性要素,多由直線狀沖溝、脊線、色線等組成。其展布具有一定規律性,成因多受構造控制,間接反映深部信息。遙感線性體分析的方法是在2cm×2cm網格單元內統計條數和長度值,在GIS平台,對不同方位線性體密度、強度實現定量統計並製作等值線圖。

(四)遙感地質礦產圖編圖方法

利用多光譜圖像,在遙感構造、遙感岩石單元解譯標志基礎上,發掘表達成礦源場遙感信息(遙感構造分區、影像地質體、區域性影像構造格架、岩石地層影像單元等)和成礦位場信息(含礦岩層、岩體、控礦構造等);疊合礦產、地球化學異常形成。

(五)基於GIS空間分析多元信息成礦預測方法技術

藉助GIS技術,集遙感、礦產、化探找礦信息為一體,應用新的成礦預測理論,進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礦產勘查預測,區劃找礦遠景,優選找礦目標地,圈定找礦靶區。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本區的鉛鋅礦床集中分布區多位於NE向和NW向構造相交部位及其附近,這種礦床分布格局特徵與區內遙感構造格局相一致。鉛鋅礦集中區受轉換斷層和轉換盆地控制。

2)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結合我們的勘查實踐,認為滇東北地區震旦紀—早二疊世的鉛鋅礦床屬噴流沉積成礦系統中的MVT型礦床(即容礦主岩為碳酸鹽岩),進一步可劃分為整合型礦床、層控裂隙型礦床、層控復合型礦床三類,它們是噴流沉積成礦系統的成礦作用過程中不同成礦階段和不同部位的產物。

3)系統收集和整理了研究區9個圖幅1∶20萬地質圖、礦產圖,分析研究了區域成礦地質背景,為遙感地質解譯與編圖、異常提取和成礦預測提供了地質依據。

4)通過不同解析度圖像的遙感解譯與地質分析、圖像處理,編制了全區1∶5萬、重點區1∶2.5萬與1∶1萬三個層次的遙感地質解譯圖,突出了不同類型、不同級別遙感構造展布特點及與礦產分布之間的關系,為異常提取、成礦預測奠定了遙感地質基礎。

5)在區域地質分析及遙感構造解譯基礎上,首次建立了本區遙感構造格架。NE向與NW向構造長期活動,具有同生構造特點。構造演化過程為:在震旦紀—早二疊世NE向繼承性海盆形成過程中,盆地離散擴展速率差異,導致主海盆(槽)局部產生NNW向轉換斷層及轉換盆地;在各時期海盆(槽)關閉過程中強烈擠壓,形成了NE向褶皺和壓扭性斷裂;由於地質體的不均一性,導致沿NE走向的不同地段,收縮斂合速度不一樣,形成了本區既有NNE—NE向壓扭性斷裂,又有NW—NWW向壓扭性斷裂;既有NE向褶皺(為主),又有NW或NWW向褶皺的構造格局。首次提出了以轉換斷層為主的同生構造控制鉛鋅礦產分布的重要認識,比較合理地解釋了鉛鋅礦(化)帶呈NE向與NW向分布,其結點形成礦床集中區的礦化展布特徵。同時,將遙感構造、遙感岩性單元量化,作為重要成礦預測依據。

6)採用信息定量提取技術,首次開展了全區遙感異常提取試驗研究,提取了與金屬礦化有關的鐵化、泥化與碳酸鹽岩化蝕變的遙感異常,分析了這些遙感異常特徵,為遙感成礦預測提供了波譜異常信息。

7)進行了全區1∶10萬遙感線性體的解譯提取及方位、長度度量,通過編制6個方位區間線性體密度圖及總強度圖,分析了線性體密度與構造、礦產關系,為遙感成礦預測提供了微地貌構造信息。

8)在GIS及PCI支持下,進行了以遙感成礦信息(遙感斷裂-線性構造、遙感面狀構造、遙感岩類、遙感線性體統計結果、遙感蝕變異常)為主的成礦預測,提出了遙感成礦遠景區40個,並在滇東北地區遙感成礦預測圖上進一步圈定了41個找礦靶區。提出了本區鉛鋅礦找礦的新思路以及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新問題。

9)在1∶5萬成礦預測基礎上,分析1∶2.5萬與1∶1萬范圍遙感地質成礦條件,首次建立了本區鉛鋅礦遙感地質礦產模型,篩選出10個遙感因素控制指標,為滇東北地區遙感成礦預測提供了具有統計意義的變數以及預測定量化,進一步指出了找礦方向。

10)1∶5萬—1∶10萬遙感地質調查方法對於區域地質找礦是十分有效的。該工作成果為滇東北地區控礦規律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對指導找礦和成礦預測將起到積極作用,是區域資源潛力評價的重要和有效的遙感方法技術。該方法適宜在類似於滇東北這樣海拔高、切割深、植被覆蓋少,交通條件差等復雜條件的地區推廣使用。

Ⅷ 主要成果認識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資料和成果認識的基礎上,在專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的成礦環境、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成礦特徵、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礦床成因等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秦嶺造山帶中高山地區鉛鋅、銀、銅、金礦開展了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方法技術試驗和有效性評價,建立了綜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礦遠景區,圈定了找礦靶區,並對重點找礦靶區實施了工程驗證,獲得了8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果: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全面總結,開展了化探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提出找礦預測區。

在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5個異常帶和一個異常區,即蘇家溝-老鐵廠-黃柏塬異常帶、長溝-洞溝異常帶、雙王-(八卦廟-銅嶺溝)-南山異常帶、雙石鋪-鉛硐山-葦子坪-太白河獅子壩異常帶、西壩-王家塄異常帶和文家莊異常區;柞-山礦集區圈出以Au、Cu、Ag、As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北部老林-營盤街-豐北河Au、Ag異常帶、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異常亞帶和馬耳峽-穆家莊-元子街-馬鹿坪Au-Cu-As異常亞帶、南部二檯子-板板山-龍王廟異常帶; 在勉-略-寧礦集區圈出以Au、Zn、Ag、Cu(Ni、Co)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郭鎮-茶店異常帶、代家壩-艾葉口異常帶和鞏家河-雪花太坪-陳家壩異常帶。

2)選擇鳳-太礦集區典型鉛鋅、金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並對這些物化探方法進行了有效性評價。

對典型鉛鋅、金礦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試驗研究表明: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對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及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 ④EH4方法具有較大的探測深度,由於工作頻率的限制,深部采樣間隔較大,使得該方法也有先天的明顯缺陷,在已知礦區的試驗結果與地質現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萬(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可有效圈定找礦靶區,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新方法對於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3)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完成了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柞-山礦集區池溝銅礦蝕變礦物的ASD填圖試驗。

對已知礦區的蝕變礦物填圖試驗研究認為:①ASD蝕變礦物填圖方法是一種簡單、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質依據; ②ASD僅是對礦物的鑒定,而不能判斷礦床成因;③ASD儀器對含羥基礦物的辨別比較准確和快捷,而對硅化和鈉長石化的礦物成分難以區分;④開展ASD蝕變礦物填圖工作,選擇工作對象非常關鍵。對於與淺成-超淺成中酸性岩漿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岩漿熱液所引起的蝕變帶范圍一般遠大於礦體的范圍,並且蝕變帶中的礦物組合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性,蝕變礦物填圖效果往往比較明顯,而對於沉積岩區或與區域變質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這些礦床在形成過程中不發育或僅發育小規模的蝕變,且蝕變礦物組合的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利用ASD儀器開展蝕變礦物填圖,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效果較不明顯。

4)開展的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指示性強,為找礦選區提供了信息支撐。

通過對鳳太地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和解譯,認為:①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②採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③利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④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對於找礦選區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礦集區中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構造改造就位的成礦過程,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秦嶺造山帶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

6)對山陽池溝銅礦進行了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同位素年代學、礦產勘查學及遙感等多學科系統研究,獲得了礦床成岩成礦年齡,認為該礦床為斑岩型銅礦。

系統的LA-ICP-MS測年研究表明,Ⅰ號岩體結晶年齡為(146±1)Ma,Ⅱ號岩體年齡為(148±1)Ma,Ⅲ號岩體年齡為(141±1)Ma,Ⅳ號岩體年齡為(144±1)Ma,V號岩體年齡為(140±1)Ma,Ⅵ號岩體年齡為(146±1)Ma,池溝小岩體形成於140~148Ma。該礦床輝鉬礦Re -Os測年顯示,礦石的形成時代為148Ma,與岩體的形成時代一致,表明岩體的侵入與礦化存在時、空和成因聯系,礦床屬斑岩型銅礦床。

7)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體系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為: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剖面+地質地化剖面; 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 +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但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貫穿於所有方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

綜合勘查模型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確定找礦遠景區→TEM、激電和或CSAMT物探方法與化探溝系次生暈加密確定勘查靶位→鑽探、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系統勘查,控制礦體,圈定估算資源量。

8)找礦勘查驗證取得重大進展和發現。

通過成礦理論預測選區,依據綜合勘查模型選擇投入有效的找礦方法組合,實施工程驗證,新獲得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8.7×104t,銅332+333+3341資源量20×104t,實現了產學研密切結合推動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目標。

在秦嶺造山帶風-太礦集區取得了鉛鋅礦找礦重要成果,在白楊溝、東塘子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楊溝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4.3×104t,東塘子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4.4×104t。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了斑岩銅礦重大發現,勘查發現了山陽池溝斑岩型銅礦。該礦床主要由池溝隱伏鉬礦化帶、Ⅰ號銅鉬礦化帶、付桑溝矽卡岩銅礦化帶和Ⅳ號銅礦化帶組成。綜合研究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岩關系密切,在已控制岩體和圍岩中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富集於Ⅰ、Ⅲ、Ⅳ號岩體中。岩體形態復雜,產狀陡立,Ⅳ號岩體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斷岩體沿東西方向侵入。通過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溝銅礦預獲銅333+3341資源量14.7×104t。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了銅礦勘查重大進展,在銅廠礦床西延部位勘查發現了徐家溝銅礦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條銅礦化蝕變帶,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現已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圈定出11個銅礦體,Ⅱ號礦化蝕變帶中初步圈定出2個銅礦體,預獲銅332+333+3341資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溝銅礦外圍圈定兩個找礦預測區:徐家溝南礦帶和黃泥梁礦帶,預測這兩個成礦帶遠景資源量在(10~15)×104t間。

閱讀全文

與影像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