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實行科教興國 表現
日本戰後廢墟上的崛起,正是得益於科教興國的理念及其正確的實施。中國現在也提出了科教興國,我相信我國會取得更顯著的成效的。前提是結合現實的正確實施。
B. 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所取得的成就
九年義務教育,國家助學基金,希望工程,三免一補政策
C. 科教興國從政治經濟文化取得成果的原因簡要分析
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也獲得較快發展,但科技、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脫節的問題始終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從科技和教育方面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體制上分割。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科研單位、高校和社會經濟領域彼此隔離,企業未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與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缺乏緊密聯系,大量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
二是力量上分散。有限的科技和教育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發展的要求。
三是機制上落後。科研機構和學校在內部用人制度、分配製度、獎懲制度等方面存在平均主義和論資排輩現象,科研人員和教職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不利於科技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
四是觀念上滯後。科研工作重完成課題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輕市場需求和成果轉化;教育不適應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要求,存在為應付考試而學、為應付考試而教的「應試教育」傾向,影響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
五是投入不足。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無論是對教育還是科技,其經費的投入尚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總之,科技、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脫節,不僅制約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我們把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中心環節。
D. 科教興國給中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助於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2)我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職能的表現。國家實施這些職能,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目標;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E. 中國的新成就有哪些
(1)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 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 子 彈 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70年代初期,數學家陳景潤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著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邁進了一大步。 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 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 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 在世界上首次構建成功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 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 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 神州五、六、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順利返回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2):http://..com/question/25444039.html?fr=qrl3
(3) 1、「兩彈」的成功研製
研製目的: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加強國防建設。成功研製: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 子 彈成功爆炸。意義:第一顆原 子 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研製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1號。2008年,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圓滿成功,中國宇航員首次進行了出艙活動。意義:中國躋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國之列。
3、雜交水稻的培養與推廣
培育時間: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歷史意義:雜交水稻為糧食大面積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中國的溫飽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4、「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背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激烈。建議與決策時間:1986年3月。又名: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
5、「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與實施
時間:20世紀90年代。主要內容: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明確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等。
F. 實施科教興國以來我國取得哪些科技成就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發展進程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自1995年作出這一決策以來,黨和國家為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績。 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本世紀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推進,到1997年底,已經有1882個縣、6個省市實現了「兩基」目標,覆蓋了全國65%的人口地區,全國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6%。對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業學校學生占高中階段學生的比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況。高等教育也得到長足發展,規模穩步擴大,改革全面展開。國家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經過多年努力,教師待遇得到提高,特別是通過實施「廣廈工程」,教師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同時努力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通過考核將符合條件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穩定了教師隊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教育中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既不利於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學習和宣傳力度,促使社會各界進一步增強搞好素質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局面;加快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並採取堅決措施,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強化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取消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在高考的內容和方法上逐步體現綜合素質的導向,並實行春、秋兩季招生試點,較大規模地擴大高中階段和高校的招生數量,構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立交橋」,逐步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緩解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瓶頸制約。努力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這是關系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任務。我們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堅持「兩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繼續實施國家資助「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強了對各地「兩基」工作的督促檢查。截止1999年底,實現「兩基」的縣(市、區)累計達到2428 個,人口覆蓋率達到80%;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5.5%以下。預計到今年底,可如期實現《綱要》提出的「兩基」目標。 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多種形式發展高等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當今科技發展進程中多學科交叉滲透的趨勢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須改變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行業部門辦學校、學科偏窄、學校規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狀況,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近年來,在多年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多種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1998年實施了對國務院9個撤並部門所屬165所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1999年實施了對五個軍工總公司59 所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今年又對49個部門所屬258所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在整個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原國務院部委管理的400餘所高校多數改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管理,一些需由國家管理的學校由行業主管部門劃歸教育部管理;全國有612所高校合並組建為250所;各地廣泛開展合作辦學,加強學科建設,建立了一些高校園區,不少高校互相開放實驗室、互聘兼課教師、相互選課和承認學分,聯合組建統一的後勤服務實體,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這項改革涉及面廣,而且由於校內行政管理機構的大量精簡,必然會觸及一大批幹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方法上,採取了積極穩妥的步驟,通過反復醞釀,統一思想,經驗引路,逐步推進。改革的過程雖然歷經八年,但始終比較平穩。目前,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這次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有利於增強高校知識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為21世紀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決定,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實際招生28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約160萬人,增長47.4%,高考錄取率達到49%,比1998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5%,比1998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超過200萬人,比去年增長25%以上。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高校擴大招生,學校後勤設施嚴重不足,「學校辦社會」問題已經成為高校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去年,在總結上海等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決定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目標。其中在學生公寓建設上,提出了「421工程」,即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利用社會力量進行建設和管理,達到大學本科生4人一間、碩士生2人一間、博士生1人一間的標准,基本解決學生宿舍過於擁擠的局面;學校食堂、購物等條件也將得到改善。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高校都已行動起來,形成了政府統一規劃指導、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個為高等教育服務的產業正在迅速興起。 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讓人人都上大學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現代化建設需要多方面的掌握各種技能的人才。所以,我們一方面加大各級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力度,深化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適應性。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全國已有高等職業學校162所,原有部分專科學校也正在向高等職業教育方向發展,還有部分普通高校舉辦了高等職業教育。與此同時,使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可以考人普通高校繼續深造,這座「立交橋」的出現不僅拓寬了人才成長的渠道,而且有利於促進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社會力量辦學正在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已有社會力量舉辦的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3500餘所;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高等學校37所,其他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1000餘所,1999年共計招生95萬人。在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同時,採取措施,加強了對民辦學校的管理。進一步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教師承擔著發展教育的直接責任。為使廣大教師安居樂業,我們結合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教師住房建設步伐。據教育部門統計,近兩年全國用於教師住房建設的資金加上前幾年的投入達千億元,到今年底預計共建成教師住房1.4億平方米。按照不把高校筒子樓帶人21世紀的要求,1998和1999 兩年中央專項投入加上學校及主管部門配套資金共計40.5億元,對中央部委屬高校1800多棟筒子樓進行改造,約有6萬多戶高校青年教師遷入新居。目前,中央部委屬高校筒子樓改造已經完成,地方高校筒子樓改造任務也將在年底結束。各地普遍反映,這是教師住房條件改善最快的時期。在城市和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教師收入也有了較大增長,教師已逐步成為令人尊重而羨慕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