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蘭娟的科研成果
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了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系,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
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成功培育出無菌大鼠(已通過國家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鑒定),建立了無菌動物實驗研究平台;
注重細菌耐葯研究,引領細菌耐葯研究小組發現六個β-內醯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別於2001、2004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編了我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態學的基礎。
率領課題組成功培養分離出SARS病毒並完成全基因測序,系中國大陸第二株登錄GenBank;首次發現PBMC中有復制型SARS-CoV存在,對揭示「非典」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
主編專著11部,其中《傳染病學》系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均為中國該領域的首部專著;
承擔國家863、973、「十五」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發表論文200餘篇,SCI收錄20餘篇。
主編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8部。
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和浙江省人工肝中心主任以及《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雜志》和《國際流行病感染病學雜志》副主編等職。
2013.10.26下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對外通報,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研製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也就是說,我國科學家已經做出了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種子」,一旦出現老百姓最擔心的H7N9禽流感暴發流行,可迅速生產出疫苗,為老人兒童等重點人群接種,防止禽流感大流行。
這項研究表明,我國已經具備自主研發流感病毒疫苗株的技術和能力,首次打破和改變了我國流感疫苗株需由國外提供的歷史。
這項研究,是在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由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領銜,並作為研究主體,聯合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食品葯品檢定研究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協同攻關完成。
❷ 陳劍平的主要成果
1. 「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在其禾穀多黏菌介體內的發現和增殖的研究」1992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然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 「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病原、成災原因和持續控制技術」2003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3. 「禾穀多黏菌及其傳播的小麥病毒種類、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應用」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4. 「土傳小麥花葉病毒基因組(RNA2)遺傳不穩定性和分子變異的研究」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5. 「禾穀多黏菌傳小麥線狀病毒種類、發病規律、抗源篩選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2002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6. 「禾穀多黏菌生態學、超微結構及其傳播的燕麥花葉病毒基因組全序列研究」200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7. 「我國50種植物病毒分子鑒定及其基因組研究」2007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8. 「水稻條紋葉枯病與介體灰飛虱發生規律、監測預警與持續控制技術」2008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9. 「真菌傳麥類棒狀病毒新種類、血清學特性及其基因組全序列研究」200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0. 「長葉車前草花葉病毒侵染性克隆構建及外源基因表達研究」2008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1. 「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生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2. 「水稻抗真菌(稻瘟病)的基因工程」2006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13. 「小麥黃花葉病的研究」1986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三完成人);
14. 「三種真菌傳大小麥病毒血清學生物化學和傳毒介體的研究」1991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15. 「主要糧食作物病毒理化特性、抗源鑒定和防治」1993年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第九完成人);
16. 「禾穀多黏菌傳小麥線狀病毒種類、發病規律、抗源篩選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7. 「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生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獲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8. 「我國大麥黃花葉病毒株系鑒定、抗源篩選、抗病品種應用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2000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9. 「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在禾穀多黏菌介體內發現和增殖的證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❸ 黃立文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主要從事了航運安全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數值模擬、水域通航環境安全評估、航海模擬與計算機軟體系統開發等研究工作,在水上交通安全與環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東部海域中尺度海-氣耦合模式研究」、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資金項目「我國南方致洪暴雨預測預警系統研究」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和軍工項目10多項;主持了「長洲水利樞紐工程通航安全技術論證研究」、「天津港4#錨地通航環境和錨泊安全評估研究」、「萬向石油儲運舟山嶴山油庫碼頭水域通航環境安全評估研究」、「鑫亞東浪咀20萬噸級修船基地工程通航環境安全評估研究」、「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大型頂推船隊下水安全過橋實船試驗及通航條件評估研究」「長江水上交通安全指標體系研究」、「長江三峽過閘船舶安全管理對策研究」、「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煤代油配套原料碼頭改造工程通航環境安全評估」、「中山市橋梁工程通航環境安全評估」、「舟山轄區溢油監測綜合信息系統研究」和「橋鞏水電站工程通航安全技術論證」等30項橫向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成功研製了「船用防避台風決策系統」、「溢油模擬信息系統」、「環境動力預報系統」、「中國南方致洪暴雨預測預警系統」、「中國海海-氣-浪耦合模式系統」以及「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等,多項成果在企事業單位推廣應用,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先後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浙江省氣象局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青島海洋大學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二等獎(甲)、舟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多篇,三大檢索收錄10篇。指導並培養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生30多人。指導論文在2003-2005年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獲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並獲得「華為獎」。
❹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綜述
汪慶華 董岩翔 鄭文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蕭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以調查為基礎、評價為該心、研究為紐帶,對浙江農業地質環境開展了不同層面、不同層次、不同尺度的調查、研究與評價,獲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調查研究成果、示範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大大豐富了我省農業基礎資料,增加了農業地質的技術儲備。這些成果既可為浙江農業區劃、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浙江「生態省」建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性服務。
關鍵詞: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浙江省也是全國第一個以省部合作形式開展農業地質工作的省份。該項目聯合了省內外18個單位(部門),集聚了多學科、多專業的180餘位專家,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獲得了126萬多個高精度的實測數據,編制了上千張各類圖件。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查明了我省主要農業經濟區土地質量的新情況,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資源的新優勢,初步揭示了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新趨勢,首次建立了全省農業地質環境技術支撐的新平台,拓展了淺海灘塗地質環境質量調查的新領域。
1 成果概況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實際完成的調查總面積為43613km2,其中陸域調查面積為
37737km2,沿海灘塗和近岸淺海調查面積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實物工作量。測制土壤地質柱狀剖面408個,土壤地球化學剖面1354km,採集土壤、淺海沉積物、淺層地下水、農作物等各類樣品66554件,進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70多個指標、淺層地下水24項指標、農產品20餘項指標的分析測試;獲取了各類測試分析數據約126萬個,編制了450餘張基礎性圖件。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形成的調查及研究報告共29份,其中,總項目綜合性成果報告5份、基礎性調查報告4份、專項研究報告7份、專題研究報告6份、示範區調查報告7份。圖集5套:浙北、浙中、浙東3個地區的《地球化學圖集》各一套,《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浙江省生態地質地球化學圖集》。
2 調查成果
2.1 獲得了海量多介質、多元素、多指標的高質量實測數據,編制了系列基礎性地球化學圖件,全面更新和充實了浙江區域地球化學資料,為多部門、多學科的應用,構件了基礎信息平台
通過對浙北平原區、浙中丘陵盆地區及浙東沿海地區3個重點農業種植區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126萬余項多介質的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數據,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質Cd、Hg、Cr、Pb等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種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數據;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氯(六六六、DDT)農葯殘留量分析數據;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PCBs)分析數據;
(5)浙江省主要農田土壤淺層地下水NO3、NO2、NH4等24項水質分析數據;
(6)浙江省近岸淺海和灘塗沉積物的52種元素及有機碳、pH值分析數據。
利用區域調查所獲得的實測數據,按技術規范要求,編制了52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圖、11種元素有效態(可浸提量)分布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布圖等一大批基礎性圖件;為開展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和綜合研究提供了依據。在區域評價和綜合研究基礎上,首次編制了《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圖集》和《浙江省生態地球化學圖集》;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農業普查和全國第二次地球化學掃面以來所獲得的最系統、最可靠、最新的基礎性成果,海量的基礎資料,是「數字浙江」的重要數據源,具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長遠應用價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農業經濟自然區的地質環境現狀,「摸清了家底」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2.2.1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評價結果表明,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和浙中盆地3個主要農業種植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上較好。功能類型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3個區約3.7萬km2的范圍內,一類土壤佔21.14%,二類土壤佔61.04%,三類和超三類土壤分別佔16.63%和1.19%。
依據農業部綠色食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結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對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種植適宜性評價表明,在浙北、浙東和浙中3個調查區236.5萬公頃農用地之中,能滿足安全農產品生產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農用地面積為179.8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76.0%,其中,水田147.9萬公頃,佔三地區水田的74.9%;旱地25.7萬公頃,佔三地區旱地總面積的86.7%;園地面積7.3萬公頃,佔三地區園地總面積的78.6%。不適合種植綠色農產品的非綠色農用地面積為47.2萬公頃,佔三地區農用地面積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評價
受來自工業、農業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響,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屬元素的污染。調查評價成果統計,浙北、浙中、浙東沿海3個區中,輕度污染面積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8.1%,中度污染佔9.0%,重度污染佔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變化大大超過了自然作用的變化,在短短的12年間,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對累積率達15%以上,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表層土壤中均出現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調查顯示,重金屬污染主要是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品以及其他人為的作用下,通過如大氣降塵、灌溉、施肥、滲透等形式廣泛進入到土壤環境。
2.2.3 土壤有機污染現狀評價
調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這類有機氯農葯在停用近30年後仍在土壤中廣泛殘留,但總體上未超過國家環境質量的標准。
2.2.4 農田淺層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顯示,3個重點調查區的農田淺層地下水水質主要為Ⅳ類和Ⅴ類,其中Ⅳ類水佔42.0%,Ⅴ類水佔49.2%;浙東沿海地區的Ⅴ類水達65.7%。
淺層地下水的重金屬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鐵、錳及亞硝酸鹽等指標上,其中鐵超標比例為61.8%,錳為73.3%,亞硝酸鹽為25.2%。
2.2.5 農田土壤營養微量元素豐缺評價
浙北、浙東、浙中三地區土壤肥力和微量營養元素豐缺評價結果表明,土壤養分之間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與養分豐富水平或平衡狀況較差的土壤面積接近50%,浙中地區問題最為突出;平衡性較佳的土壤面積比例較小。沿江臨海的墾區,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廣泛性、區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問題。
2.2.6 灘塗及近岸淺海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
調查表明,除Ni元素在樂清灣一帶超標較高外,沿海灘塗尚未發現明顯的重金屬污染。
2.3 通過調查,首次發現並評價了浙江富硒土壤。該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也具有資源開發價值
2.3.1 富硒土壤及評價
通過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據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應性、富硒土壤的面積、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環境質量和生物效應等指標的富硒土壤資源綜合評價方法,將富硒土壤分為較高富集(Ⅰ級)、中等富集(Ⅱ級)、一般富集(Ⅲ級)3個等級。經評價,在浙北平原、浙東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個區圈出了29處約7654km2的富硒土壤區;其中,Ⅰ級區5處,Ⅱ級區15處,Ⅲ級區9處。
2.3.2 富硒農產品調查
通過富硒區農產品的實地調查驗證,新發現海寧、平湖、諸暨的水稻,金華的葡萄,衢州、開化、慈溪的茶葉,龍游志棠白蓮,瑞安馬蹄筍、天目山竹筍等農產品的硒含量已達到標注富硒農產品標准。
3 評價成果
3.1 土壤地質研究
以地學為基礎,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觀念,系統劃分了浙江成土母質類型,實現了地學與土壤學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質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質—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相關性研究為切入點、以土壤地質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質地學分類為基本方法,通過對農業地質背景的系統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質單位」的新概念。由於地質工作能准確釐定各類岩石、地層的空間展布、詳細描述其生成地質環境、地球化學等特徵,建立在地學基礎上的土壤母質分類將更具准確性。依據分類原則,建立了36個土壤母質類型,劃分了118個土壤地質單位,編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質圖;並對不同土壤類型進行了土壤礦物學、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從成土母岩、土壤母質及不同成壤環境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豐富了農業環境的基礎資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2 特色農產品適生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農產品的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為科學指導特色農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規劃,提供了地學支持。
本次工作分別對浙江名茶、竹筍、臨安山核桃、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環柚、長興銀杏等7種特色農產品的立地地質背景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氣候條件之外,特色農產品的分布及其品質明顯受到地質地球化學背景的制約與影響。研究揭示了這類農產品的適生規律,建立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並依從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進行了種植適宜性區劃,結果表明,浙江省優質名茶種植的最適宜區面積為10803km2(圖1),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0.2%;次適宜區面積51621km2,佔49%;毛竹、竹筍的適種面積為適宜區18814.28km2,佔全省面積的18.47%,次適宜區55330.96km2,佔54.32%;臨安市山核桃的適種面積佔全縣面積的17.2%;常山縣適宜和較適宜種植胡柚的面積約400km2;長興縣銀杏的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154km2;諸暨香榧適宜和較適宜種植區面積約306km2;玉環柚種植的適宜區和較適宜區面積約188km2。這一成果,為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布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圖6 浙江省綠色(無公害)、富硒糧油產業綜合區劃圖
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以農業地質環境和農業自然生態環境要素為基礎,以農作物種植適應性評價和發展潛力評價為核心,以優勢比較為原則,提出的「農業綜合區劃方法」充分考慮了農產品產地安全性、特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農產品種植適宜性和區域經濟社會特點等4方面因素,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先進性,也是對傳統農業區劃工作的一大突破。應用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糧油(圖6)、茶葉、蔬菜、果品等4大類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布局區劃,有利於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綠色、無公害)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對農業產業布局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4.4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首次在真正意義上把調查獲得的有關土壤地質、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農產品安全、非點源污染、特色農產立地環境、遙感、農業資源環境、海岸帶環境地球化學等海量數據以及項目文檔數據、DEM及基礎地理信息、解譯評價成果等納入農業地質資料庫。建成不同時段、不同結構、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間和非空間資料庫。採用海量地形與影像管理技術、快速三維顯示技術、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一體化管理技術以及組件式GIS(COMGIS)技術等關鍵技術,應用先進的金字塔模型來管理數據,基本實現了與農業地質環境相關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使用、動態更新、統計分析及查詢、輸出等功能,構建的農業地質環境專業信息和社會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項目由於堅持了多系統多部門的聯合,堅持以地學為主導的多學科多專業結合、產學研結合、基礎調查與專題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項目的實施達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獲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補空白的調查和研究成果,為浙江「十一五規劃」編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以市縣(區)為對象開展的示範區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作為公益性的大型基礎應用研究項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漸顯現,部分成果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試用,部分戰略調整決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縣市級政府和農民開始認識到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所具有的潛力,紛紛要求開展相關的調查工作,社會經濟對農業地質工作的認同與需求正日益顯現。「浙江省基本農田質量調查評價」項目已經省政府批准,項目實施的總體方案正在緊張編制中。
參考文獻
[1]陳懷滿.土壤中化學物質的行為與環境質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黃昌勇.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陸景崗.土壤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4]劉黎明.土地資源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5]牟樹森.青長樂.環境土壤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8]楊忠芳,朱立,陳岳龍.現代環境地球化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穎等.環境地質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厲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興.地球表層系統土壤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編.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浙江省岩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15]紀國成.硒的生理作用及開發富硒稻米的實踐.浙江農業科學,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陸景岡,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鄰近地區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質環境分析.茶葉科學,2001,21(2)
[17]翁甫金、朱雲傑、樓雲台.浙江省竹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竹子研究匯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雲.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現存問題與建議.中國環境監測,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農業資源的地質背景及其開發利用.農業技術經濟,2002(1)
[20]朱立新,周國華,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物探與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❺ 張明方的主要成果
主要從事蔬菜作物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為蔬菜學國家級重點學科「蔬菜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方向負責人,園藝植物遺傳資源與功能改良實驗室負責人,浙江大學985工程「農業生物與環境」科技創新平台「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方向的PI。農業部《現代西瓜甜瓜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崗位科學家。
長期從事葫蘆科瓜類、十字花科芥菜類等作物種質資源的創新、新品種選育與分子育種工作。先後在Physiologia Plantrum,FoodChemistry,Molecular Breeding,PlantScience,PlantGrowthRegulation,MolecularBiologyReports,Journal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Biotechnology,,Journalof IntegrativePlantBiology,PlantCellTissue& OrganCulture、BMC Plant Biology、《遺傳學報》、《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報》、《遺傳》、《園藝學報》、《果樹學報》、《農業與生物技術學報》、《北京農業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育種科學》(日本)等國際和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有影響的研究論文50餘篇。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多項,曾以第一完成人獲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浙江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5年以主要完成人獲國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作為第一選育人已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的西瓜品種4個--『浙蜜5號』、『秀芳』、『小芳』和『麗芳』等優質西瓜品種,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主要開設研究生課程《科技英語寫作》、《高級蔬菜育種學》、《植物細胞工程》等,本科生《園藝與人類》、《農業與現代文明》等課程。
研究成果先後獲得浙江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榨菜細胞質雄性不育分子機理及體細胞轉移技術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設施(可控)環境下蔬菜生育障礙的克服機制與配套產品)、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設施(可控)環境下蔬菜生育障礙的克服機制與配套產品)等獎勵。
❻ 於平的科研經歷及榮譽獲得
曾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浙江省科技廳項目2項,浙江省教育廳項目2項,浙江省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項目1項,杭州市科技局項目1項和校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1項,參與中-澳和中-英2項國際合作課題和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二、三等各1項,浙江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 3項,中國商業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各1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8篇,參與編寫著作2本,多篇論文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2001年下半年到英國Cranfield University訪問並進行了合作研究。指導學生參加浙江省大學生課外學術活動作品競賽獲特等獎和全國第八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活動作品競賽獲二等獎。
❼ 21世紀偉大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即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
天宮二號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衛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
2019年1月14日,天宮二號完成了伽馬射線暴瞬時輻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
2、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
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3、細胞核重新編程
所謂細胞核重新編程,是將成熟體細胞重新誘導回早期幹細胞狀態,以用於發育成各種類型的細胞,應用於臨床醫學,將細胞內的基因表達由一種類型變成另一種類型。
通過這一技術,可將一個體上較容易獲得的細胞(如皮膚細胞)類型培育成另一種較難獲得的細胞類型(如腦細胞)。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30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因為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細胞和生命體的理解。
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彌,獲得這一獎項。
4、神光二號
神光二號是我國2002年成功研製的大型激光裝置,目前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由成百台光學設備集成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內。
可十億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間內可發射出相當於全球電網電力總和數倍的強大功率,從而釋放出極端壓力和高溫。
「神光二號」可用作科學實驗,釋放的巨大能量在實驗中產生的極端物理條件,對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應用和確保國家安全的新技術的推出,均有重大意義。
「神光」的未來前景誘人。據專家介紹,核聚變是未來清潔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計到本世紀中葉,科學家可利用激光聚變技術。
把海水中豐富的同位素氘、氚轉化為巨大的、取之不盡的能源。「神光二號」的建成,為我國科學家從海水中獲得能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5、神舟三號飛船
神舟三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
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製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❽ 陳集雙的代表成果
1. 江蘇省勞動模範 (2011年)。
2. 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2006年)。
3. 外來物種環境風險評估和控制技術應用(2011年),環保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4. 新型果實生物防腐保鮮技術的研究與開發(201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5. 抗病毒番茄種苗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2007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完成人。
6. 浙江省外來有害生物控制現狀與對策研究(2005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完成人。
7. 天南星科植物病毒檢測和特色芋頭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2005年),浙江省高校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 浙江省教育廳,第1完成人。
8. 有機磷降解菌的構建與新型微生物肥料的開發(2007年),浙江省高校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 浙江省教育廳,第2完成人。
❾ 謝鳴的主要成果
1. 「浙江省主要優勢水果新品種選育及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08年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 「獼猴桃產業化配套技術」2001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3. 「獼猴桃「布魯諾」」2001年通過省品審委認定(第一完成人);
4. 「葡萄新品種選育及其無核化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獲2007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五完成人);
5. 「毛花獼猴桃「華特」」2008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第一完成人);
6. 「中國櫻桃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獲2007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七完成人);
7. 「南方歐亞種葡萄設施栽培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三完成人);
8. 「草莓『章姬』」通過2006年通過省品審委認定(主要完成人);
9. 「一種楊梅矮化中間砧及利用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排名第4);
10. 「一種彩色馬蹄蓮種質資源離體保存方法」發明專利(4);
11. 「「華特」獼猴桃」省審定(第一完成人);
12. 「「夏普藍」藍莓」省審定(第二育成人);
13. 「一種解決彩色馬蹄蓮種球休眠促進開花的方法」發明專利(5);
14. 「一種適宜藍莓試管苗增殖的培養基組合物及其方法」國家發明專利(第二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