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野外成果

野外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22 09:06:40

㈠ 野外數據採集工作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是在預先設計的測網上進行,它分為測地、鑽井、激發、接收等4個環節。

2.6.2.1 測線的布置

由測量組完成地震測線的布設,把設計所規定的測線實際布置在工區地面上,確定激發點和檢波器組中心的位置和高程,並把測線與基點網聯系起來。

通常使用經緯儀定向和測高程,較先進的是使用紅外激光測量儀(精確度更高)。用測繩量距離,測繩的長度等於道間距或其倍數。使用該測繩沿測線連續布設檢波器組中心,並用小旗作標志。在激發點位置上埋設註明測線號和樁號的小木樁,而在測線的交點、轉折點和端點,要埋設大木樁,以便於後來尋找。

測量組應備有數據記錄本,在地震勘探施工前要提交測線地物草圖,指示測線附近的地物地形,以便引導鑽機車、儀器車等最迅速地到達施工位置。工作結束時則應交出測線平面圖及計算點的成果

2.6.2.2 鑽井工作

使用炸葯震源的地震隊需要有鑽井組,其任務是在測線的每個爆炸點位置上鑽井,爆炸井的深度由試驗工作確定。

鑽井位置應盡可能布置在測線上,如因地表條件限制,可垂測線方向將井位移動10~20m。鑽井完畢後必須用水或泥漿把井內岩粉沖出,以保證葯包順利下井,同時在井中灌水以改善激發條件。因此,一般需要配備水車。

使用非炸葯震源或坑中、空中、水中爆炸時免除鑽炮井的工作。

2.6.2.3 爆炸或激發工作

震源組負責激發地震波的工作,使用炸葯震源時,爆炸員在工作前應檢查爆炸機和通訊設備是否完好,必須嚴格根據安全操作規程安放炸葯、雷管和爆炸機。爆炸站布置完畢後,爆炸員應立即與地震儀操作員建立聯系。其他爆炸工可用爆炸桿通井,根據地震儀操作員的命令用爆炸桿把炸葯包下至井內指定的深度。葯包下井後,要防止其上浮,並待爆炸工全部離開井口數十米以外,爆炸員方可測量炸葯包中雷管的通路,如果雷管電阻值正常,准備工作就完成。爆炸員接到地震儀操作員命令時立即操作爆炸機進行放炮。

當使用非炸葯震源時,激發點准備工作完成後,記錄車發來信號自動觸發震源車進行激發。

2.6.2.4 地震儀器組的工作

野外工作的各個環節由地震儀器組統一指揮、儀器操作員應按操作規程作儀器一致性的檢查,並隨時注意儀器的工作情況進行必要的維修。到達測線後,放線組負責鋪設電纜,按照樁號埋置和連接檢波器;如遇障礙物,可把檢波器沿垂直測線方向移動10~20m,或將實際埋置點的位置和高差記錄在儀器班報上。

儀器操作員應測試和調節放大器及記錄系統的其他單元,並檢查外線,排除故障,保證全部檢波器接通和儀器正常工作。然後,通知爆炸員起爆,並啟動磁帶機進行記錄。記錄完畢,應立即回放並分析監視記錄,決定是否補炮或移動排列。

㈡ 野外記錄格式及要求

在野外工作過程中,應將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准確、清楚、系統地記錄在專用的野外記錄簿(簡稱野簿)上。野外記錄是地質人員最寶貴的原始資料,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成果,也是地質工作一切結論的基礎。野外記錄的質量直接關繫到地質工作的質量,反映了地質人員的工作作風和科學態度,因此,要求記錄認真、態度嚴謹、格式通用、術語准確、字跡清楚。野外記錄內容包括文字和圖件兩部分。

(一)文字記錄

在野外把所觀察到的地質內容按一定規格用鉛筆(2H)記錄在野簿的右頁上。野簿記錄除自己看以外,還要供他人查閱,是一個地區最原始的地質資料,這完全不同於上課筆記或讀書筆記。為便於大家都能看懂記錄,除文字清晰外,還要按一定格式記錄(圖3-8),記錄項目有日期、星期、天氣情況、地點、觀察路線及編號、路線的起訖和經由地點、任務、人員、使用的地形圖編號、觀察點號、位置、意義、觀察內容、各種測量數據、樣品編號、照片編號、路線小結等。其中,路線號、點號、樣品號、照片號等應做到統一、順序編錄。

對文字記錄特作如下要求:

1)文字記錄必須在野外當時完成,不能在室內想像或追憶記錄。記錄內容必須是自己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絕對不允許抄別人野簿的內容。

2)記錄要認真,文字清晰,條理清楚,格式正確。

3)只能用鉛筆(最好是2H),不能用其他筆記錄。

4)記錯的地方可用鉛筆刪掉或改正,不能用橡皮擦掉重寫,更不允許撕掉廢頁。上交野簿時,頁碼要齊全,不能缺失。

5)野簿是專供記錄野外地質現象之用,除記錄與地質有關的內容外,不得記錄任何其他內容。

圖3-8 野簿文字記錄格式示意圖

6)野簿用畢(工作結束),上交所在單位或主管部門保管,不能遺失。如果遺失必須馬上報告老師或主管單位。

7)記錄產狀要素,要另起一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如面狀地質要素產狀表示為:200°∠25°。

(二)圖件記錄

各種地質信手剖面圖、地質素描圖等繪在野簿的左頁(厘米紙)上,是為了配合文字記錄而進行的。在野外,有些現象用文字較難表達清楚,為了更清晰、更形象地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表示出來,可採用圖示來表示其內容。圖示能起到簡潔、直觀、明了、形象地說明地質內容的作用,使讀者能較快地、正確地理解記錄者所表示的內容,建立空間概念,這些特點都優於文字記錄.有時也優於照片。圖件的類型有多種,可根據需要繪制不同的圖件。一年級地質認識實習常用的有:①地質素描剖面圖;②平面示意圖;③地質信手剖面圖 無論何種圖件,它們都必須具備以下內容:圖名、比例尺、方位、圖例及所表示的地質內容等5個部分,它們相對位置的關系見圖3-9,圖例也可以放在比例尺與圖名之間。作圖要求圖面內容正確、結構合理、線條均勻、清晰,整潔美觀等(見圖2-4,圖4-5,圖4-9)。

圖3-9 地質圖件各項內容相對位置圖

1)素描圖:是把典型且重要的地質內容形象、真實地描繪出來的圖件。地質素描圖類似於照相,但又不同於照相,照相是純直觀的反映,不分主次,而地質素描圖則可突出重點,去掉一些次要的部分或干擾因素,觀察者可以根據需要取捨,使圖面簡潔、明了、形象,如圖2.4。作圖的步驟是:①選取地質內容;②確定素描圖的方位;③根據要求確定比例尺;④按實際的相對位置勾畫地質內容;⑤標出圖名、圖例等。

2)平面示意圖:是把地質現象垂直投影到水平面而繪制的圖件。在平面圖上表示地質內容的相對位置關系,如圖4-5。作法是:①選取圖面范圍(按要表示的地質內容確定);②選定比例尺;③勾畫地質界線;④標出方位、圖名、圖例、地物名稱等。

3)地質信手剖面圖:是把在某一條路線上所觀察到的地層、構造及地層接觸關系等地質現象實事求是地反映在地形剖面圖上的圖件,如圖4-9。由於地質內容的相對位置是目估或步測的,而不是實測的,故稱信手剖面圖。但圖中所反映的地質現象必須是正確、真實的.不可虛構。可以簡化復雜的地質現象,把主體內容表示出來,刪去次要的內容,使圖面更清晰。作法是:①確定剖面線(基線)方位,一般要求與地層走向線或地質構造線垂直;②確定比例尺,根據實際剖面的長度,選取適當的比例尺,以便繪出的剖面圖不至於過長或過短,同時又能滿足表示各種地質內容的需要,使圖面美觀;③按選取的剖面方位和比例尺勾繪地形輪廓(地形線),可根據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和剖面線的交點分別按高程及水平距離投影到方格紙(野簿的左頁)上,然後把各相鄰點按地形實際情況連接起來,即成地形線(地形剖面);④將各項地質內容按要求所劃分的單元及產狀用量角器量出,投在地形剖面(地形線)上相應點的位置(即地質界線與地形線的交點),畫地質界線的產狀必須用量角器量,如某一地質界線的產狀為270°∠60°;⑤用各種通用的花紋和代號表示各項地質內容;⑥標出圖名、圖例、比例尺、剖面方位及剖面上的地物名稱。

(三)室內整理

在野外記錄的內容(文字、圖件等)回到室內要進行整理。原則上文字不能改動,只是由於下雨等種種原因,未來得及記錄的內容,回到室內可以根據當天採回的標本或回憶加以補充,或者一些記錯的內容加以改正,但必須加上「補充」或「批註」等字樣,以免和野外記錄相混淆。野簿上的圖件要清繪、上墨,方法是用繪圖筆沿著野外用鉛筆畫好的線條逐一上墨,補充未完成的內容,如圖例、圖名等。

㈢ 野外記錄

在野外工作過程中,應及時將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准確、清楚、系統地記錄在專用的野外記錄簿(簡稱野簿,下同)上。野外記錄是地質人員最寶貴的原始資料,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成果,也是地質工作一切結論的基礎。野外記錄的質量直接關繫到地質工作的質量,同時反映了地質人員的工作作風和科學態度。野簿記錄除自己使用外,還作為野外調查的基礎資料還供他人查閱,是一個地區最原始的地質資料。

因此,野外記錄要求記錄認真、態度嚴謹、格式通用、術語准確、字跡清楚。野外記錄內容包括文字和圖件兩部分。

一、文字記錄

文字記錄是野外記錄中最基本的內容。文字記錄中一般應包括本次觀察的目的、任務、觀察路線所經過的主要地點、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日期、天氣情況、觀察者姓名、地質內容、測量的各種產狀要素、採集的標本、照片、對本路線的總結等內容。

在長期的野外工作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套野外記錄的文字記錄格式(圖2-3)和記錄方法。

野外記錄一般用鉛筆(2H)記錄在野簿的右頁上。記錄項目有日期、星期、天氣情況、地點、觀察路線及編號、路線的起訖點和主要經由地點、任務、工作人員、使用地形圖的編號、觀察點號、位置、點的意義、觀察內容、各種測量數據、樣品編號、照片編號、路線小結等。其中,路線號、點號、樣品號、照片號等應做到統一、順序編錄。對文字記錄特作如下要求:

1)文字記錄必須在野外觀察時完成,不能在室內想像或追憶記錄。記錄內容應與野外地質現象一致,必須是自己觀察到的地質現象。

2)記錄要認真,文字清晰,條理清楚,格式正確。

3)只能用鉛筆(最好是2H),不能用其他筆記錄。

4)書寫錯誤的地方可用鉛筆刪掉或改正,不能用橡皮擦掉重寫。上交野簿時,頁碼要齊全,不允許撕掉廢頁,不能缺頁。

5)野簿是專供記錄野外地質現象之用,除記錄與地質有關的內容外,不得記錄任何其他內容。

6)野簿在用畢或工作結束後,上交所在單位或主管部門保管,不能遺失。如果遺失必須馬上報告老師或主管單位。

7)記錄產狀要素,要另起一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如面狀地質要素產狀表示為:200°∠25°(傾向∠傾角)。

圖2-3 野簿文字記錄格式

二、圖件記錄

野外現場繪制的素描和剖面、平面圖件,可以簡潔明了地表述地質現象,尤其是各種地質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野外,有些現象用文字較難表達清楚,為了更清晰、更形象地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表示出來,可採用圖件來表示其內容。使用圖件能起到簡潔、直觀、明了、形象地說明地質內容的作用,使讀者能較快地、正確地理解記錄者所表示的內容,建立空間概念。同時由於在圖件繪制中加入野外觀察者對一些地質現象分析的內容,故地質圖件對地質現象的表達要優於野外照片。

野外地質圖件一般繪制在野簿的左頁(厘米紙)上。圖件的類型有多種,可根據需要繪制不同的圖件。一年級地質認識實習常用的有:①地質剖面素描圖;②平面示意圖;③地質信手剖面圖。

1.素描圖

是把典型且重要的地質內容形象、真實地描繪出來的圖件。地質素描圖類似於照相,但又不同於照相。照相是純直觀的反映,不分主次,而地質素描圖則可突出重點,去掉一些次要的部分或干擾因素。觀察者可以根據需要取捨,使圖面簡潔、明了、形象。作圖的步驟是:

1)選取地質內容;

2)確定素描圖的方位;

3)根據要求確定比例尺;

4)按實際的相對位置勾畫地質內容;

5)標出圖名、圖例等。

2.平面示意圖

是把地質現象垂直投影到水平面而繪制的圖件。在平面圖上表示地質內容的相對位置關系,作法是:

1)選取圖面范圍(按要表示的地質內容確定);

2)選定比例尺;

3)勾畫地質界線;

4)標出方位、圖名、圖例、地物名稱等。

3.地質信手剖面圖

是把在一條野外路線(或一條路線的某一段)上所觀察到的地層、構造及地層接觸關系等地質現象實事求是地反映在地形剖面圖上的圖件。由於地質內容的相對位置是目估或步測的,而不是實測的,故稱信手剖面圖。但圖中所反映的地質現象必須是准確、真實的,不可虛構。在制圖過程中,可以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適當刪除部分次要內容,突出主要現象,使圖面簡潔清晰。作法是:

1)確定剖面線(基線)方位,一般要求應盡量與地層走向線或地質構造線垂直;

2)確定比例尺,根據實際剖面的長度,選取適當的比例尺,以便繪出的剖面圖不至於過長或過短,同時又能滿足表示各種地質內容的需要,使圖面美觀;

3)按選取的剖面方位和比例尺勾繪地形輪廓(地形線),可根據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和剖面線的交點分別按高程及水平距離投影到方格紙(野簿的左頁)上,然後把各相鄰點按地形實際情況連接起來,即成地形線(地形剖面);

4)將各項地質內容按要求所劃分的單位及產狀用量角器量出,投在地形剖面(地形線)上相應點的位置(即地質界線與地形線的交點)上。畫地質界線的產狀必須用量角器量,如某一地質界線的產狀為270°∠60;

5)用各種規定的花紋和代號表示各項地質內容;

6)標出圖名、圖例、比例尺、剖面方位及剖面上主要地名和地物的名稱。

無論何種圖件,都必須具備以下內容:圖名、比例尺、方位、圖例及所表示的地質內容5個部分(圖2-4)。圖例可以放在比例尺與圖名之間。作圖要求圖面內容正確、結構合理、線條均勻、清晰、整潔美觀等。

圖2-4 地質圖件格式

㈣ 如何評價學生野外考察的成績

1.評價原則
(1)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區域地理分組實習模式不是單一由教師對實習報告打分的傳統評價方式,而是採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各實習小組野外實習的成效。教師和學生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實習小組討論的表現、實習計劃的可行性、實習小組長的匯報、實習報告的撰寫、實習成果的匯報與展覽。

(2)互評與自評相結合
在區域地理分組實習模式中,由於學生分成小組深入到實習區域,實習小組成員對整個小組的實習過程了解更准確、詳細。因此,實習評價中將實習小組成員的自評與實習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納入到實習績效評價體系之中。實習小組長根據實習期間的表現給組員評定成績,實習小組成員也給實習小組長考核評分。

(3)強調實習過程的動態評價
區域地理分組實習模式中,績效評價的時間尺度不局限於野外實習完成之後的某個時間點,而是對實習前的准備階段、實習中的實施階段、實習後的整理匯報階段的動態評價,貫穿於野外實習的整個過程。

2.評價方法
(1)實習小組的評價
區域地理野外實習小組的評價依據是實習小組的實習成果和整體表現[ 4 ] 。具體方法是,實習指導教師和各實習小組根據實習報告和小組的工作表現,將所有實習小組進行評分。各實習小組的成績中,教師評價和實習小組互評各佔50%。其中, G為被評價的實習小組得分, Si 為第i個實習小組給出的評分, Tj為第j位指導教師給出的評分。按照得分高低,分成A、B、C 3等, 90分以上為A, 90~70分為B, 70分以下記作C[ 4 ] 。

(2)實習組內的評價
實習小組成員的評價是由實習小組組長和成員進行自評與互評,評價的依據是每個實習成員在實習小組內的貢獻大小和表現好壞。實習小組成員的評定中,適當加大實習小組長評分的權重,小組長的評分佔70% ,組員的互評佔30%。

(3)個人實習成績的評定
實習小組成員個人實習成績的評定由實習小組的等級和實習組內評價等級共同決定。如果整個實習小組在評價中的成績較高,實習小組成員的實習成績整體也相對較高。如果整個實習小組在評價中的成績較低,即使在實習小組內部評定中成績較高,但個人實習成績不一定高。這樣要求,可以促使實習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協作、高標准地共同完成實習任務。

㈤ 學習任務節理的野外識別與室內成果整理分析

節理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一種構造形跡,所以在野外工作前,就要通過遙感解譯,從宏觀上初步認識工作區節理的發育狀態和特點,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可制訂有效的工作方法或實施方案。

一、節理識別、分析的方法和內容

目前節理分析採用的方法是在野外現場進行大量測定、觀察和統計,在此基礎上,再在室內結合區域構造背景分析和做圖,並輔以模擬實驗驗證。識別分析的一般程序是:布置選定觀察點;現場識別分析並記錄;室內統計整理、做圖和分析。

(一)觀測點的選定

節理是地表分布廣泛普遍發育的小型構造,在野外要根據地質情況和節理發育情況布點。選定觀察點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1)露頭良好,最好能在三度空間觀測,其露頭面積一般不小於10m2,便於大量測量。

(2)構造特徵清楚,岩層產狀穩定。

(3)節理比較發育,節理組、節理系及其相互關系比較明確。

(4)觀測點應選在構造上的重要部位,如不同構造層、不同岩系和不同岩性層中褶皺轉折端、翼部,斷裂兩側地段礦化等都應布點。

觀測點的布置應視任務而定。若研究節理與礦化的關系,觀測點布置在礦化帶及其附近;要了解節理與區域構造的關系,需要在構造的各個主要部位(褶皺轉折端,翼部)或在全區較均勻地布點。對了解區域水文地質特徵,可在含水層及其頂、底板中布點,或者加密觀測點,凡此種種。觀測點布點要求:一個地區若露頭好為1點/3cm2,露頭差為1點/15cm2。備註:1cm2是指地形地質圖的面積,若1∶5 萬地形地質圖,則1cm2代表0.25km2

(二)節理識別與分析的內容

節理的觀測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地質背景的觀測

在對節理進行觀測前,首先應了解觀察地段的地質背景,即地層及其產狀、岩性及成層性、褶皺和斷層的特點以及測點所在的構造部位。

2.節理發育程度的分析

岩性和層厚對節理的發育有明顯影響。岩性對節理發育程度的影響表現為:韌性岩層中剪節理較張節理發育;在同一應力狀態下,韌性岩層中主要發育剪節理,脆性岩層主要發育張節理,韌性岩層中共軛剪節理的夾角比脆性岩層中的夾角大。

岩層的厚度影響節理發育的間距,岩層越厚節理間距越大。層面的存在會降低岩石的強度,因此岩性相同而層厚不等的岩石,在同樣外力作用下,薄層中的節理間距小更密集。

節理發育程度常以密度或頻度表示。節理密度或頻度是指節理法線方向上單位長度內的節理條數。如果幾組節理都很陡,可以選定單位面積測定節理數。對於水工建築,為了了解岩石的滲透性及影響,除計算節理密度外,還要計算縫隙度(G),即節理密度(U)與節理平均壁距(t)的乘積:

G=Ut

在節理的觀測中,還常以節理的平行性和延伸長度作為觀測節理發育程度的標志。

3.節理面的識別

在節理的野外識別分析中,應注意節理面的識別。識別內容包括:節理面的形態和結構細節;節理面的平直光滑程度;是否有擦痕;是否被充填以及充填物結晶狀態和晶體方位;節理是否含礦以及含礦節理總數的比例等。這些資料的收集有助於分析節理的力學性質,了解節理的形成狀態和發育過程,以及利於地質找礦分析。

4.節理分類和節理性質的釐定

對節理進行分類,鑒別節理的力學性質,如是走向節理抑或縱張節理等。對每條發育的變化要鑒別是剪節理,還是張節理。

5.對節理進行分期和配套並劃分節理組、節理系

在分析節理的分期與配套時,要劃分節理組、節理系。如岩石中的幾組節理,常組合成一定型式,將岩石切成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的塊體。要注意觀察節理組合型式和裁切的塊體所表現出的等距性整體特徵等。

(三)節理的測量和記錄

在節理觀察點上,對上述各方面進行觀察的同時,要進行測量和描述。

節理產狀測定的方法與測定岩層產狀要素一樣。如果節理組較清晰,組內各條節理特徵和產狀一致時,可以按組統一描述節理特徵,數清節理密度,測定代表性節理的產狀,判明節理性質,對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節理要逐條進行識別分析並測量。

觀測結果要記錄於專用記錄節理登記表格中(表5-1)或野外記錄簿中,對典型的節理現象一定要進行素描或照相。

表5 -1 節理觀測點登記表

二、室內成果整理分析

野外收集了大量資料後,應及時進行室內統計、整理和分析,以查明節理發育特徵及其與該區相關構造的關系。節理整理和統計一般採用表格形式(參見實訓9中表Ⅸ-2),室內分析要編制各種圖件,主要有節理玫瑰花圖、極點圖和等密圖等。現今,人們可以運用計算機來處理節理觀測結果,並製作相應圖件。

(一)節理玫瑰花圖

節理玫瑰花圖編制簡單,反映節理方位趨勢比較明顯,是統計分析節理的一種常用的圖式。它根據節理的產狀編繪而成,以其圖形形似玫瑰花得名。

走向玫瑰花圖反映節理走向的排列趨勢和變化趨勢;傾向玫瑰花圖反映的是節理傾向的排列和變化趨勢;而節理傾角玫瑰花圖反映的是節理傾角的變化趨勢。

節理走向玫瑰花圖,是在一個半圓內以線段的方位表示節理走向,以線段長度表示節理數量編繪成的圖(圖5-30)。圖上花瓣的長度方向指示節理組發育的主要走向,花瓣的寬度反映節理組走向變化的幅度。圖5-30中清楚地顯示出有三組節理發育,其走向分別為10°~20°、302°~320°、70°~80°。這種圖製作簡單,但不能反映各組節理的傾向和傾角,因此,多用於統計陡傾斜或直立的節理。具體編制步驟與方法,詳見實訓9。

圖5-30 節理走向玫瑰花圖

節理傾向玫瑰花圖,是在一個圓內以線段的方位表示節理傾向,以線段長度表示節理數量或表示節理傾角編繪而成的圖。

為了表示不同性質的節理,可以分別編制不同性質的節理玫瑰花圖,亦可在一幅圖上用不同的顏色或花紋表示不同的節理。

(二)節理極點圖

節理極點圖是用一個點代表一條節理編繪成的節理圖。代表某一節理的點是由節理面的法線經赤平投影而來的點,稱為極點。若干個節理極點即構成極點圖(圖5-31)。在圖上,圓心至極點的連線方位表示節理的傾向,極點至圓心的距離表示節理的傾角,距離近傾角小,距離遠傾角大,在大圓圓周上的極點表示直立的節理。圖內極點的疏密程度則反映節理發育程度。這種圖可將若干個觀測點的節理反映在一幅圖上,初步反映節理發育的優勢方位。

圖5-31 節理極點圖(用賴特網)

(三)節理等密圖

節理等密圖是將做好的節理極點圖通過密度計統計節理極點(圖5-32),繪出節理等密線而成的圖(圖5-33)。它能較精確地表示節理的發育程度及優勢方位。從圖5-33不難看出,在北西及南東兩象限的近圓周區,單位面積中的節理數值最高,這表明大多數節理為北東-南西走向,其傾角接近於90°。其做圖步驟如下:

圖5-32 用邊緣密度計(PC)及中心密度計(CC)統計節理極點

(據M.P.Billings,1947)

圖5-33 節理等密圖

(據M.P.Billings,1947)

(1)用邊緣或中心密度計在極點圖上統計節理數目,將結果標在圖中。

(2)用百分比表示並將相同的數目,用圓滑的曲線連接。

(3)整飾:在相鄰的等值線間填上顏色或花紋,寫上圖名、圖例和方位。

(4)分析:節理等密圖中密度最大的區域代表節理的優選方位。

目前一般用計算機處理並編程出圖,當前地質災害調查、工程地質勘查非常重視此圖的編制。

編制節理極點圖和等密圖的步驟與方法詳見實訓10。

學習指導

節理是地殼表層最廣泛發育的構造形跡。在節理的識別與分析時,在野外要鑒別節理的力學性質、節理組、節理系的發育情況,進行節理的分期配套、測量產狀。室內主要是整理資料和做圖,以便找出分布規律及與其他構造的關系。其中張剪節理的識別為重點,節理分期為難點。

練習與思考

1.解釋:構造節理、節理組、節理系、雁列脈。

2.節理分類有哪些?

3.野外如何鑒別張節理與剪節理?有哪些特徵?

4.如何進行節理的分期與配套?

5.簡述區域性節理的特徵。

6.追蹤張節理是如何形成的?

7.在不同地質背景下發育哪些節理?其特徵如何?

8.利用橫張節理產狀,如何確定褶皺樞紐的產狀?

9.X型節理系為何銳角平分線方向為主壓應力σ1方向?

10.選擇節理觀測點應注意什麼?

㈥ 野外調查與采樣

水文地球化學法是建立在地質調查基礎上的找礦方法。因此,必須對調查區地質與第四系地質、水文地質、地形地貌、地下水露頭、地表植被、油氣苗、環境污染以及與地下水作用有關的自然地質現象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野外采樣是水文地球化學找油工作的重要內容,采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分析結果和地質成果,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選取統一采樣層位

淺層地下水化學成分的隨機性比較強,一方面它隨著地下水的流向,從補給區到排泄區發生規律性的區域變化;另一方面受地形、地貌、氣候、岩性、地表水滲入等諸因素的影響發生局部性變化。這些變化,在不同時代的含水層內沿著各自的演變方向進行著,同時地下水的循環系統不盡一致,影響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因素亦不相同,因此,時代不同的含水層,其化學成分有一定的差異和區別。水文地球化學找油是根據區域上相對比較而存在的異常進行含油氣遠景評價的,如果所取水樣本身的可比性很差,勢必給地質解釋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使水文地球化學異常失真。因此,要求所取得的水樣必須是區域上可以對比的同一流體系統內的地下水。這就是說,要選取同一地質時代的取樣層位作為主要研究目的層,獲得同一地球化學背景下的樣品,使樣品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2.縮短采樣時間

前已述及,地下水化學成分、水位、水量等均隨季節變化,為消除氣候和季節諸因素的影響,應盡量縮短野外調查時間,選取當地最佳取樣季節(一般在地下水的枯水期)集中採取樣品,提高樣品的可靠程度。如果調查區的面積較大,水文地球化學測量要跨年度進行,採取水樣的季節必須前後一致。

3.取樣注意事項

在采樣現場要認真清洗取樣瓶:為防止水中有機組分發生化學變化,應在采樣後立即進行萃取;所用萃取試劑,必須預先進行處理;特殊分析項目要填加固定劑;現場分析項目如pH、Eh值等,應盡快測試;要採取經常循環或抽水後地下水位恢復正常的、新鮮水樣。

4.野外基地樣品分析與處理

為保證分析質量,應在采樣的當日將樣品送至在野外臨時設置的分析基地。水中常量組分(K++Na+,Ca2+,Mg2+,Cl-

)應盡快(在12~72小時內)分析。水中可溶氣態烴應在24小時內進行脫氣,並保存在盛有飽和鹽水的瓶中。其他分析項目的樣品(如有機組分、微量元素等)要及時運回化驗室進行分析測試。

根據野外調查獲得的第一手實際資料和現有分析資料所發現的水化學異常,需要進行檢查。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重復取樣或加密取樣,進一步驗證異常的可靠性、穩定性及重現性。如發現異常不吻合,需要查明和分析原因。

㈦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內發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淺成-超淺成相斑 (玢) 岩侵入體和賦存於其中的典型礦床-春都斑岩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岩成礦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鑒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綜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為閃長玢岩, 其次為花崗閃長斑岩, 均屬於亞鹼岩系中的鈣鹼性岩類。②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Sr、K、Rb、Ba、Th, 高場強元素Ta、Nb、P、Hf、Ti、HREE相對虧損, 具有島弧火成岩基本特徵; 斑 (玢) 岩中成礦金屬元素W、Sn、Mo、Bi、Cu、Pb、Zn豐度高。③閃長玢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87.25~255.49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曲線為輕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輕微的銪正異常; 花崗閃長斑岩稀土元素總量變化於184.34~294.87之間, 球粒隕石標准化圖為輕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線右傾, 有微弱銪負異常和微弱鈰負異常。輕、重稀土元素的分異程度高, 由早期的閃長玢岩→晚期的花崗閃長斑岩演化, 岩漿中的輕稀土富集程度和鹼性程度趨於增強, 閃長玢岩岩漿侵入早於花崗閃長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漿不同演化過程的產物。

(2) 在宏觀地質研究基礎上, 依據岩漿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對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岩成礦構造構造環境進行了判別, 對物質來源和岩漿演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①研究區侵入岩物質主要來源於與俯沖造山作用有關的地幔和地殼的混合, 產生於印支期甘孜-理塘洋殼向格咱微陸塊俯沖的消減帶 (俯沖帶)構造環境; 具I型花崗岩的特徵, 是活動大陸邊緣的產物。②研究區金屬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變化於-6.54‰~0.14‰之間, 極差為6.40‰, 均值為-2.28‰, 硫同位素組成變化范圍較窄, 成礦物質來源比較單一, 硫主要來自深部岩漿, 具幔源硫的特徵 (0±3 ‰), 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地殼沉積物還原硫的混入。 研究區鉛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變化於17.863~18.036之間, 極差為0.173; 207Pb/204 Pb值變化於15.448~15.614之間, 極差為0.166; 208Pb/204Pb值變化於37.753~38.188之間, 極差為0.435; 具有單一的成礦物質來源。依據硫化物的鉛μ值及鉛平均增長曲線圖、鉛同位素△β-△γ成因分類圖解、鉛同位素構造環境判別圖的判別, 礦石鉛主要來自於下地殼或上地幔。③通過含礦石英脈樣品進行氫、氧同位素測試。δD值為-73.1‰~100‰, 變化幅度較大;δ18OSMOW值為13.2‰~13.9‰, 分布較為集中; 研究區成礦流體主要為原始岩漿水為主, 同時有大氣降水的加入。④閃長玢岩樣品的DI值介於60.43~75.13之間, 平均為67.25; 花崗閃長斑岩樣品的DI值介於77.60~90.55之間, 平均為81.16; 花崗閃長斑岩分異和酸性程度均較高於閃長玢岩。研究區閃長玢岩形成明顯受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崗閃長斑岩同時受部分熔融和分離結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漿結晶分異演化關系, 屬於同源異相的產物。 閃長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不明顯。 花崗閃長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質量百分數與lgSI值的線性關系均明顯, 春都閃長玢岩發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殼物質的混入;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也有少量大陸地殼物質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較弱。

(3) 通過研究區侵入岩與埃達克質岩的對比研究, 並結合其宏觀地質特徵分析, 研究區侵入岩地球化學特徵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輕稀土, 無Eu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負Eu異常, 與埃達克質岩特徵相似。

(4) 研究區蝕變分帶明顯, 存在以呈雁列式產出的花崗閃長斑岩岩枝或岩脈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鉀硅化帶 (鉀長石、黑雲母及硅化帶)→絹英岩化帶 (石英絹雲母化帶)→(泥化帶)→青磐岩化帶→角岩化帶, 具有與 「二長岩蝕變」 模式相似的蝕變特徵, 但蝕變分帶的規律性相對較差, 存在重復-偏對稱現象, 顯示蝕變類型及其分帶受岩體控制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般情況下, 銅礦化強度與蝕變類型有顯著關系, 在硅鉀化帶、絹英岩化帶及其過渡帶礦化強度較好。

(5) 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展布於爛泥塘—雪雞坪—刺來—春都一帶, 斑岩體由閃長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脈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斑岩組成的復式岩體。春都硅化鉀化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微區定年分析的年齡為246.1±3.0Ma~260.8±2.5Ma, 與雪雞坪石英閃長玢岩體的角閃石40Ar-39Ar法年齡 (249.92±4.99Ma) 和刺來閃長玢岩鋯石LA-ICP-MS U-Pb年齡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測實際閃長玢岩成岩年齡應晚於246.1±3.0Ma~260.8±2.5Ma, 大約240Ma左右。 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礦母岩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無礦閃長玢岩形成比花崗閃長斑岩早約25Ma。 如此之久的岩漿-熱液系統是形成具有規模的斑岩銅礦必要條件之一。

(6)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發現, 研究區花崗閃長斑岩中可見閃長玢岩捕虜和穿插閃長玢岩的關系, 礦化與蝕變以花崗閃長斑岩為中心, 從花崗閃長斑岩體向外蝕變逐漸變弱;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 春都花崗閃長斑岩體年齡與中甸島弧岩漿活動的高峰成礦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區成礦母岩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崗閃長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礦區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疊世-晚三疊世早期甘孜-理塘洋殼開始向西俯沖, 隨著俯沖深度的增加, 導致板片脫水和部分熔融, 引發地幔物質部分熔融, 從而形成了上侵的鈣鹼性系列的岩漿, 岩漿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分異演化, 當演化至安山岩漿時, 於晚三疊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區域深大斷裂發生淺成-超淺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產出的無礦閃長玢岩。 晚三疊世中晚期, 研究區底部的安山質岩漿演化為英安質岩漿, 英安質岩漿沿著閃長玢岩底部的構造薄弱帶 (NNW向斷裂構造系統) 上侵進入玢岩體內, 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 最終形成春都花崗閃長斑岩,同時由於岩漿熱液的對流循環, 在斑岩體和圍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疊系地層) 中形成了不同礦物組合及蝕變分帶。 由於西斑岩帶先期侵位的閃長玢岩的阻隔或壓製作用, 本階段岩漿侵入活動主體區域向東遷移至中-東斑岩帶, 所以西斑岩帶岩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或侵位較深。 岩體在東斑岩帶主要呈岩株或岩枝產出, 而在西斑岩帶主要呈岩枝或岩脈產出, 岩體規模相對較小; 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本期侵入體主要岩石類型有石英二長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等, 為斑岩型銅 (鉬) 礦床的成礦母岩。

(8) 通過總結礦床成因及成礦規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在東西向的洋盆擠壓俯沖作用下, 中甸島弧區西斑岩帶的NNW向斷裂構造產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張, 形成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 花崗閃長斑岩岩漿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斷裂構造系統侵入早期玢岩體內或圍岩, 形成 「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 當含礦熱液從花崗閃長斑岩岩漿中分離, 進入閃長玢岩或花崗閃長斑岩頂部的裂隙帶, 與下滲的大氣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礦物質混合, 形成混合流體, 這種富含Cu、Pb、Zn、Fe等成礦物質和H2O、CO2、S2-、Cl-等揮發性組分的成礦流體進入圍岩裂隙中, 與圍岩發生硅鉀化、絹英岩化等交代蝕變作用, 熱液中的Cu等金屬元素與硫結合,形成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 或隨著溫度的降低成礦流體中的金屬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脈狀的金屬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崗閃長斑岩脈的控製作用, 春都銅礦床的礦體也呈現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徵, 形成與典型斑岩銅礦床不同的礦化格局。研究表明這種控礦模式在中甸島弧西斑岩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統分析了春都銅礦及中甸島弧西斑岩帶成礦地質條件, 總結了找礦標志。 對區內印支期發育的斑岩銅礦進行了詳盡的對比分析, 依據春都 「雁列式斑岩脈」 控礦模式, 優選了6個找礦靶區。 同時指出, 在今後的找礦工作中, 應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脈」控礦模式對含礦斑岩和礦體的控制規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斷裂構造系統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點的控制和總體部署, 並加強深部找礦工作。

㈧ 地理野外考察(150字作文)

地學科技活動中的野外考察就是組織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對山、川、湖、海、石、泉、土、林等事物或現象進行的考察活動。它是地學科技活動中的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地學特點的活動形式。
3.1 野外考察活動的基本過程
野外考察是進行地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地學科技活動中,可以作為考察的內容非常多,常見的就有地質、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洞穴、土壤、植被、草原、沙漠等,某些特殊的地質,地理現象,如火山、冰川、泥石流、地震災害等也可以列入考察的范圍。此外還有鄉土地理考察、環境地學考察;大區域的綜合自然地理考察等等。
野外考察的全過程,可以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內總結等三個階段。
一、野外考察的准備工作
充分的准備是搞好野外考察活動的前提,野外考察不同於旅遊觀光,它是要組織青少年有目的地到大自然中去研究和探討地學問題,去研讀大自然這本「無字書」。所以,沒有充分的准備是不行的。
准備工作大體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思想准備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一項艱苦的學習過程,它不是閑情逸致地遊山玩水,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腦力的勞動。這一點必須事先向參加考察活動者講清楚。野外考察,經常要和困難,甚至危險打交道,要走路,要爬山,連續多天的野外工作更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因此,參加活動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備。野外考察是一項集體活動,任何地學現象的觀察和測量,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協作才能完成,考察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也是需要集體的努力才能克服,可以說,在野外考察時,離開了集體,則將一事無成。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考察者自覺地樹立群體意識,加強集體主義觀念,要有為集體的事業做出奉獻和犧牲的精神。這一點對於保障考察活動順利進行,無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2.業務准備
業務准備是指考察出隊前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訓,以及資料文獻的收集工作。
為使青少年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除講課和培訓外,還可以組織青少年走訪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同志,向他們學習,請他們介紹情況,傳授經驗。收集有關文獻資料應包括考察區的地形圖、地質圖,有關的調查報告、論文和文章,在有條件時,還應收集該區的航空相片、衛星相片等遙感圖像資料,以便全面了解前人對該地區的研究成果。這對於確定考察內容和編制活動計劃大有助益,也會使考察實施及其爾後的總結少走彎路。
對於收集到的資料文獻,還要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和編選,條件允許時,最好能編寫出一份適合青少年水平和需要的綜合材料,向他們宣講或印發給他們。
3.物質准備
野外考察用的儀器、設備、文具用品等,一般分為通用和專用兩大類。適用於各種內容的野外活動用的通用裝備有:羅盤、高度表、望遠鏡、照相機、放大鏡、鐵錘、捲尺、標本盒(袋、夾)、以及背包、遮陽帽、厚底鞋、長袖衣褲、飯盒、水壺和用以記錄的筆記本、鉛筆等。專用裝備是指適用於不同學科的專門儀器或設備。例如:水文考察用的流速儀、水尺、求積儀、計算紙;土壤考察用的土鎬、土鍬、土鑽、取土刀和用於簡單土壤化驗的葯品;生物考察用的年輪儀、測高器、採集器(筒、袋)、枝剪、解剖器(解剖刀、鑷子、剪子)以及製作標本用的酒精、防腐劑、福爾馬林、氫氧化鉀等。
此外,還應准備一些常用葯品,如預防暈車、中暑、治療傷風、感冒和各種外傷用的葯品,到南方和山區還應准備一些蛇葯。
4.組織准備
嚴密的組織工作是順利進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證,對於活潑好動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隊成為一個拉得起走得動,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隊伍,出發前一定要做好組織工作。
具體辦法是把全體考察人員編為一個隊,設隊長一人,負責全隊工作。參加人員少時,輔導員可以全面負責,參加人數較多時,應請行政領導任隊長。再根據輔導力量和參加人員的實際情況,劃分為若干小隊,每位輔導員負責15人左右為宜,人數過多勢將影響考察質量。小隊設隊長一人,協助輔導員工作;小隊下面再劃分小組,每組3~5人,負責小組的野外考察,現場討論,室內准備、作業檢查等組織工作。

㈨ 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世界最大野外調查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以中國數百位科研人員歷時5年完成當今世界調查范圍最大的野外調查項目為基礎,科學家們對調查所採集數據進行多個層面系統研究,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成果,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發表。

所獲原創性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一是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2001-2010年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二是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通過直接證據證明人類有效干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例如,揭示了農業政策對中國農田碳匯的貢獻,提供了中國農田土壤固碳的直接證據,證明了秸稈還田在中國農田土壤固碳中的貢獻;三是在國家尺度首次證實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普遍存在正相關關系;四是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系。

來源:中國新聞網

㈩ 主要成果

1.楊柳灣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分布大致吻合,解體為多個子異常,以不規則帶狀為主,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總面積約3.5km2,主體異常面積約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主體呈NW 向轉EW 向帶狀,位於古元古界通安組,零星異常位於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Au異常與Pt、Pd異常不套合,濃集趨勢明顯,分帶性好,具外、中、內異常分帶,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異常平均值較高,達32.9×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按單號提取Ⅱ號剖面土壤樣品32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最高值分別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別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類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見表9-4。顯然,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3)異常區地質簡況: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E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角度不整合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之上,地層出露狹窄。

侏羅系中統盆門組(J2y)及新村組(J2x)紫色泥岩、砂岩夾頁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表9-4 楊柳灣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

)紫紅色粉砂岩、泥岩、底部為砂岩、礫岩,出露於測區北東角。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測區內見—SN向轉NW向壓性斷層F2,地表出露差,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延伸大於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大於5m,破碎帶內蝕變輝長岩片理發育,見碎裂灰岩發生了黃鐵礦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熱液蝕變作用,片理化蝕變輝長岩與碎裂灰岩接觸處有20cm厚的褐鐵礦化石英脈穿插,脈體碎裂。另外,測區NE角近EW向斷層錯斷NNW向斷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有蝕變輝長岩、橄欖輝長岩、輝石橄欖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有一定的分異性,從西向東由輝長岩向橄欖輝長岩再向輝長橄欖岩逐漸過渡。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野外對發生了礦化蝕變的F2斷層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5)可見,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部位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鉑鈀金礦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與鉑鈀礦化無明顯相關性,Au含量高達11700×10-9(11.7g/t),石英脈厚20cm,由於浮土掩蓋,地表延伸不詳。

表9-5 楊柳灣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Au異常主要分布於測區北面通安組地層,有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分布的趨勢,濃集趨勢明顯,峰值突出,異常強度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③在蝕變灰岩、輝長岩、蝕變橄欖輝長岩出露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明顯高於攀西地區含量平均值。

在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F2斷層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構造透鏡體鉑鈀金礦化較弱,碎裂褐鐵礦化石英脈具有強烈的金礦化。

因此可見:①楊柳灣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及輝長岩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灰岩接觸帶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觸帶斷裂發育處局部有一定的鉑鈀礦化;②Au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的斷裂帶中石英脈較強的金礦化引起,在測區北面有較強的Au異常,延伸方向與發現的含金礦化石英脈斷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斷北面異常有找金的遠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斷層尋找石英脈型金礦。

2.冉家溝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為異常下限圈定Pt、Pd異常,異常分解為多處子異常,以橢圓狀為主,主要位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總面積約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Ⅰ、Ⅲ號剖面土壤樣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質板岩、灰岩地層含量較低,而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別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顯然,在輝長岩、斜長岩中,Pt、Pd含量相對較高。

表9-6 冉家溝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40%,岩層總體近NE向展布。白堊系下統小壩組下段(K1x1)紫紅色粉砂岩、頁岩、泥岩近SN向出露於測區西緣,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斷層接觸。

測區西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堊系下統小壩組。測區南緣為近SN向性質不明斷層F2,產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測區內見—NE向張性斷層F3,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觸部位,延伸約1500m,斷層破碎帶寬度約30m,破碎帶內見角礫灰岩發生了較弱的矽卡岩化,並伴隨有較弱的皮殼狀、細脈狀的磁鐵礦化。

由於岩漿和斷裂括動,地層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有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6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銅礦化帶位於測區西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呈帶狀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寬數米至數十厘米不等,銅礦石為條帶狀構造,可見少量被膜狀孔雀石,礦化不穩定,最高達4.89%。

對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7)可以看出,測區除有明顯的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外,未發生明顯的鉑鈀礦化。

表9-7 冉家溝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冉家溝異常可解釋為:①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輝長岩體及其與灰岩接觸帶處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異常,在輝長岩、斜長岩處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對較高;③磁鐵礦化帶位於靠測區東部的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的NE向斷層內,礦化不均,最高可達39.2%,延伸不穩定,多呈透鏡狀。在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帶等各類蝕變礦化岩石中無明顯的鉑鈀礦化。因此認為:冉家溝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高背景引起,無較大規模的鉑鈀礦化存在。

3.白龍山異常

1)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按平均值+1.65倍方差為異常下限圈定異常。Pt、Pd異常大致套合,主體呈近橢圓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面積約2km2,Pt異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測區北緣有一定規模的異常存在,異常主要分布在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灰黃色、灰綠色頁岩中,面積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萬地質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土壤異常特徵:提取Ⅱ、Ⅳ號剖面土壤樣品67件,分析Pt、Pd、Au 3個元素含量。主要特徵有:①Pt、Pd在輝長岩體局部以及岩體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地層接觸帶附近有一定強度的異常存在,最高值分別為34×10-9、82×10-9;②Pt、Pd在各類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顯然,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頁岩、砂岩等地層含量較低;③Pt、Pd含量相關性較好,而與Au含量無明顯的相關性。

表9-8 白龍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統計

3)異常區地質簡況:異常區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Pt1t3)灰黃色絹雲母千枚岩夾板岩、灰色中層至塊狀灰岩、大理岩,在測區分布廣泛,約占測區面積的50%,岩層總體近NW向展布。

三疊繫上統至侏羅系下統白果灣群(T3—J1bg)灰綠色、灰黃色、頁岩、粉砂岩、礫岩近EW 向出露於測區北緣,在測區中部有零星出露,與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為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

測區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斷裂。NW向斷裂產於通安組地層與輝長岩體接觸部位,NE向斷裂錯斷NW向斷裂及通安組上段地層,近EW向斷裂切割通安組及白果灣群。由於岩漿和斷裂活動,局部存在規模較小的背、向斜構造,其核部往往為岩體貫入。

測區內岩漿岩發育,主要為蝕變輝長岩,不整合侵入於古元古界通安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積約占測區的50%。岩體與灰岩接觸部位或在灰岩層內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體均遭受了較強的蝕變作用,地表多呈鬆散土狀,主要有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鈉長石化、高嶺土化、蛇紋石化、陽起石化。

4)礦化情況:測區主要有接觸交代型銅礦化和磁鐵礦化。其中見銅礦化點2處,位於測區東緣的蝕變輝長岩與厚層至塊狀灰岩接觸帶上,礦化不穩定,主要為透鏡狀,寬數米不等,岩石為塊狀構造,可見少量細晶黃鐵礦和被膜狀孔雀石。磁鐵礦化帶主要有5條,位於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上,多呈透鏡狀,厚度可達數米,總體呈NW向展布,礦化帶延伸不穩定,磁鐵礦呈塊狀,礦化不均。

對上述礦化岩石和其他各類發生了礦化蝕變的特殊地質體進行了岩石取樣,從其分析結果(表9-9)可見,測區主要是發生了銅鎳礦化,鉑鈀礦化不強(Pt+Pd為0.31×10-6)。另外,在極個別含磁鐵礦矽卡岩化灰岩中偶爾有較弱的鉑鈀礦化,Pt+Pd為0.199×10-6

表9-9 白龍山岩石樣品分析結果表

5)異常的解釋推斷:綜上所述:①白龍山地區水系沉積物Pt、Pd異常主要分布於蝕變輝長岩體及其附近,異常有一定濃集趨勢和濃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顯的Pt、Pd異常,且Pt、Pd在輝長岩體處含量明顯較高;③在蝕變輝長岩與灰岩接觸帶處的銅鎳礦化體和個別磁鐵礦化體中有一定的鉑鈀礦化。由此可見,白龍山Pt、Pd異常主要為輝長岩體與灰岩接觸帶處的矽卡岩化作用產生的礦化引起,屬接觸交代型礦化異常。

閱讀全文

與野外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