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覺悟社的創辦過程
如火如荼的愛國學生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發生著急遽的變化,一批先進青年由於共同的覺悟,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他們志同道合為著拯救處於危難之中的祖國而奮力拚博,歷史忠實地記下了他們的光榮業績。1919年9月2日,周恩來和郭隆真、張若茗、諶小岑等七人一起坐火車從北京返津。
這些凱旋的戰士們,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經受了患難考驗的戰斗友誼和沸騰在他們心裡的愛國熱情,使他們興奮不已,熱烈地交談著。以前,由於封建習俗的束縛,男女學生不能在同一個團體中活動,天津的愛國學生運動分成了以南開學校、高等工業學校等男校為主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和以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為主的「女界愛國同志會」兩大團體。他們雖然也在斗爭中彼此支持,但是由於封建觀念的束縛,沒有在一起聯合行動過,更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形勢的發展,使他們感到兩大團體的聯合已是勢在必行。
在急馳的列車上,幾位學生代表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醞釀和討論。郭隆真提出,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應當緊密合作,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核心。張若茗提出將兩個團體合並起來。周恩來進一步主張:學習北京的經驗,從兩個團體中選出一些骨幹分子,組成一個比學聯等更嚴密的團體,從事科學和新思潮的研究,並出版一種刊物,成為引導社會的先鋒。
周恩來的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贊同。
回到天津,周恩來就和兩個組織的骨幹分子進行籌備工作,他奔走於兩個組織之間,和持有各種觀點的同學交換意見,求同存異,統一思想。經過十多天的准備,建立一個新的團體的計劃終於確定了。這個團體是一個最初由二十人組成的嚴密組織,定名為「覺悟社」,為了表示男女平等,男女會員各十人。他們中有周恩來、鄧穎超、馬駿、郭隆真、劉清揚、張若茗、李毅韜、諶志篤、諶小岑、潘世綸、李錫錦、關錫斌、李震瀛等,「覺悟社」成員中有在天安門前指揮請願學生和反動當局進行斗爭的學生領袖,有在愛國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理論家、宣傳家,有在與反動軍警搏鬥中流血負傷的中幗豪傑,實際上,覺悟社已經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總指揮部。9月16日,在草廠庵天津學聯辦公室召開了覺悟社成立大會,周恩來被推舉為會議的主持人,並負責起草覺悟社宣言。會議決定出版一本不定期的小冊子——《覺悟》,由周恩來擔任主編。覺悟社作為一個嶄新的團體,沒有設置會長、秘書之類的職銜,組織上實行委員制,本著分工負責的精神,將內部工作分為數類,由全體社員分擔。為了斗爭的需要,社員的姓名對外不公開,而用抽簽的辦法,以號取名,用以作為通信的代號或發表文章的筆名。這便是周恩來「伍豪」(五號)、鄧穎超「逸豪」(一號)筆名的由來。
㈡ 覺悟社的介紹
覺悟社,是1919年五四運動中,天津青年學生的進步社團。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中的骨幹周恩來、馬駿、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管易文等二十餘名青年組織起來的革命團體,成立於1919年9月16日,地點在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㈢ 周恩來和覺悟社有什麼關系
覺悟社,是1919年五四運動中,天津青年學生的進步社團。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中的骨幹周恩來、馬駿、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等二十餘名青年組織起來的革命團體,成立於1919年9月16日,地點在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㈣ 覺悟社的主要活動
除李大釗外,覺悟社還請了許多專家學者來社演講,其中有徐謙講《救國問題》,包世傑講《對於新潮流的感想》,周作人講《日本新村的精神》,錢玄同講《研究白話文學》,劉半農講《白話詩》等。
覺悟社還召開各種問題的討論會,題目先後有:學生的根本覺悟,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讀主義等。討論的方法有全體會,分組會;有報告,有批評,也有「懺悔」(就是自我批評)。當時,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在中國還沒有出版,只有《新青年》等刊物登載過一些介紹文章。覺悟社的社員雖然有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和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處於比較幼稚的啟蒙時期,很少有人像周恩來那樣在日本已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鄧穎超後來生動地描述到這種情況,她說:「五四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
一解放,就像大水奔流。那時的思想,受到長期禁銅,像小腳婦女把腳裹住,放開以後,不知怎麼走路,有倒的,有歪的,也有跌跤的。那時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潮都有。」〔32〕「當時我們的思想還處於啟蒙時期,就是說還不明確,不肯定,思想還在變動著,發展著。」〔33〕周恩來和他的戰友們就是這樣在眾多的新思潮中艱難地尋找科學的真理。據有人回憶,由於周恩來敏銳的思想、深邃的觀察力以及出色的組織才能,使覺悟社的討論會總是風趣盎然,引起了社員們極大的研究興趣。
覺悟社的一系列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北京、上海等地的進步報刊稱覺悟社是「天津的小明星」,「會員是天津學生界最優秀、純潔、奮斗、覺悟的青年。……他們抱定了時時覺悟、刻刻覺悟的決心,所以取名叫覺悟社。」1920年1月29日,天津各校學生數千人在「覺悟社」的領導下,為抗議軍閥政府鎮壓抗日愛國學生運動、逮捕愛國學生舉行了大規模遊行示威和請願活動,開展反對中日直接交涉和抵制日貨的斗爭,結果遭到殘暴鎮壓。作為請願代表,周恩來與於方舟、郭隆真、張若名等人遭反動當局逮捕,隨後遭到長達半年之久的監禁。他們開始被拘於天津警察廳,後轉移到天津地方檢察廳。周恩來與於方舟、郭隆真、張若名等四人與其他同時被捕的二十多名各界代表,在獄中堅持斗爭,並以絕食抗議。周恩來根據獄中被拘代表的回憶和個人日記等,於1920年5月開始編寫《警廳拘留記》,6月5日編完。文章共分為「魁發成事件」、「警廳花園內學生被毆」、「各團體代表被捕」、「被捕後的安置」、「學生陸續的被捕」等18個部分,全文共約3.5萬字,詳細記錄了自己與同伴在獄中的實況。由於社會各界的鼎力營救,周恩來等與被捕的二十多名各界代表於1920年7月17日獲釋出獄。在李大釗的指導和支持下,覺悟社一部分成員於8月間赴法國勤工儉學。《警廳拘留記》於1920年12月在天津《新民意報》上連載,後該報社出版了單行本。該書卷首有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的校友、天津《新民意報》的創辦人之一馬千里所作的序言,書前有天津各界被拘代表出獄時的合影。覺悟社的主要成員以後大部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㈤ 馬駿的創立覺悟社
與周恩來共創「覺悟社」
1915年8月,馬駿考入天津南開學校。在那裡,他與周恩來、鄧穎超等結下深厚的友誼。「他關心時政,很有講演天賦。」劉文祥說,當時,周恩來高馬駿一屆,兩人都擅長演講,為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五四」運動後,周恩來主張學習北平的經驗,將天津學生聯合會同以劉清楊、郭隆真、鄧穎超為首的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合並起來,從中選出骨幹,組成一個比學聯更嚴密的團體,從事科學和新思潮的研究,並出版一種刊物。
周恩來的倡議,得到馬駿等學生骨乾的贊同,這便是「覺悟社」的由來。
1919年9月16日,周恩來、馬駿、鄧穎超、郭隆真、劉清楊、張若名、李毅韜、諶志篤、李震瀛等20名男女青年,在天津草廠庵學聯辦公室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布「覺悟社」正式成立,並決定出版《覺悟》。馬駿以「廿九」的署名,在《覺悟》第一期上,發表了《他們為什麼不去?》和《一個小蜘蛛》兩首寓言詩。
㈥ 想知道覺悟社跟哪些歷史事件有關
如火如荼的愛國學生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發生著急遽的變化,一批先進青年由於共同的覺悟,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他們志同道合為著拯救處於危難之中的祖國而奮力拚博,歷史忠實地記下了他們的光榮業績。一九一九年九月二日,周恩來和郭隆真、張若茗、諶小岑等七人一起坐火車從北京返津。
這些凱旋的戰士們,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經受了患難考驗的戰斗友誼和沸騰在他們心裡的愛國熱情,使他們興奮不已,熱烈地交談著。以前,由於封建習俗的束縛,男女學生不能在同一個團體中活動,天津的愛國學生運動分成了以南開學校、高等工業學校等男校為主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和以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為主的「女界愛國同志會」兩大團體。他們雖然也在斗爭中彼此支持,但是由於封建觀念的束縛,沒有在一起聯合行動過,更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形勢的發展,使他們感到兩大團體的聯合已是勢在必行。
在急馳的列車上,幾位學生代表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醞釀和討論。郭隆真提出,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應當緊密合作,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核心。張若茗提出將兩個團體合並起來。周恩來進一步主張:學習北京的經驗,從兩個團體中選出一些骨幹分子,組成一個比學聯等更嚴密的團體,從事科學和新思潮的研究,並出版一種刊物,成為引導社會的先鋒。
周恩來的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贊同。
回到天津,周恩來就和兩個組織的骨幹分子進行籌備工作,他奔走於兩個組織之間,和持有各種觀點的同學交換意見,求同存異,統一思想。經過十多天的准備,建立一個新的團體的計劃終於確定了。這個團體是一個最初由二十人組成的嚴密組織,定名為「覺悟社」,為了表示男女平等,男女會員各十人。他們中有周恩來、鄧穎超、馬駿、郭隆真、劉清揚、張若茗、李毅韜、諶志篤、諶小岑、潘世綸、李錫錦、關錫斌、李震瀛等,「覺悟社」成員中有在天安門前指揮請願學生和反動當局進行斗爭的學生領袖,有在愛國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理論家、宣傳家,有在與反動軍警搏鬥中流血負傷的中幗豪傑,實際上,覺悟社已經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總指揮部。九月十六日,在草廠庵天津學聯辦公室召開了覺悟社成立大會,周恩來被推舉為會議的主持人,並負責起草覺悟社宣言。會議決定出版一本不定期的小冊子——《覺悟》,由周恩來擔任主編。覺悟社作為一個嶄新的團體,沒有設置會長、秘書之類的職銜,組織上實行委員制,本著分工負責的精神,將內部工作分為數類,由全體社員分擔。為了斗爭的需要,社員的姓名對外不公開,而用抽簽的辦法,以號取名,用以作為通信的代號或發表文章的筆名。這便是周恩來「伍豪」(五號)、鄧穎超「逸豪」(一號)筆名的由來。
周恩來為覺悟社起草了《覺悟的宣言》,闡述了覺悟社的宗旨和任務,其中寫道:「『覺悟』的聲浪,在二十世紀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厲害。我們中國自從去歲受歐戰媾和的影響,一般稍具普通常識的人,也隨著生了一種很深刻的覺悟:凡是不合於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閥、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的。有了這種『覺悟』,遂醞釀成這次全國的『學潮』,沖動了全國的學生界,人人全想向『覺悟』方面走。」他還寫道:覺悟社的目標是「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斗、活潑、愉快、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的精神,求適應於『人』的生活——做學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業。抽象的話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覺』、『自決』。」周恩來提出,發揚宗旨的辦法有四種:一、取公同研究的態度,發表一切主張;二、對社會一切應用生活,取評論的態度;三、介紹社外人的言論——著作同講演;四、灌輸世界新思潮。在這篇宣言的最後,周恩來充滿激情地寫道:「我們的決心就是齊心努力向『覺悟』道上走,同時也盼望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向『覺悟』道上走。努力!奮斗!一步步的『覺悟』,一步步的『進化』。『覺悟』無邊無止,『進化』無窮。」〔31〕覺悟社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是請北京大學教授、五四時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到覺悟社講話。那是九月二十一日,覺悟社成立後的第五天,李大釗來到覺悟社,和社員們親切交談。周恩來詳細地介紹了覺悟社的情況,李大釗對覺悟社不分男女的組合和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贊成。他建議大家好好閱讀《新青年》和《少年中國》上的進步文章,分類研究各種學術問題。
李大釗和周恩來等談了很久,才依依惜別。除李大釗外,覺悟社還請了許多專家學者來社演講,其中有徐謙講《救國問題》,包世傑講《對於新潮流的感想》,周作入講《日本新村的精神》,錢玄同講《研究白話文學》,劉半農講《白話詩》等。
覺悟社還召開各種問題的討論會,題目先後有:學生的根本覺悟,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讀主義等。討論的方法有全體會,分組會;有報告,有批評,也有「懺悔」(就是自我批評)。當時,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在中國還沒有出版,只有《新青年》等刊物登載過一些介紹文章。覺悟社的社員雖然有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和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處於比較幼稚的啟蒙時期,很少有人像周恩來那樣在日本已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鄧穎超後來生動地描述到這種情況,她說:「五四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
一解放,就像大水奔流。那時的思想,受到長期禁銅,像小腳婦女把腳裹住,放開以後,不知怎麼走路,有倒的,有歪的,也有跌跤的。那時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潮都有。」〔32〕「當時我們的思想還處於啟蒙時期,就是說還不明確,不肯定,思想還在變動著,發展著。」〔33〕周恩來和他的戰友們就是這樣在眾多的新思潮中艱難地尋找科學的真理。據有人回憶,由於周恩來敏銳的思想、深邃的觀察力以及出色的組織才能,使覺悟社的討論會總是風趣盎然,引起了社員們極大的研究興趣。
由周恩來主編的《覺悟》雜志於一九二○年一月二十日出版第一期。這本雜志大三十二開,一百餘頁,將近十萬字。第一期上發表了周恩來撰寫的三篇文章和五首白話詩。其中《覺悟》一文實際上是該刊的發刊詞,僅六百餘字,但論述精闢,言簡意賅。文中寫道: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能夠「覺悟」,一切生物不能夠「覺悟」。「覺悟」的起點,由於人能夠知道自己。因著覺悟,遂能解決人生的人格、地位、趨向,向進化方面求種種適應於「人」的生活。周恩來認為,覺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進化過程,覺悟的人,必定是不滿意現狀,去另闢一條新道,接續不斷的往前走,去求無窮的進化。
在《死人的享福》一詩中,周恩來用質朴的語言抒發了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全文如下:死人的享福(一九一九年十二月)西北風呼呼響,冬天到了。
出門雇輛人力車,車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
我穿著嫌冷,他穿著卻嫌累贅;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我感謝他愛我,他謝謝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覺悟》出刊後,受到各界的熱烈歡迎,上海《新人》雜志評價道:「《覺悟》內討論的問題全是長篇而有秩序,為現在各出版物中所未有」。《覺悟》第二期准備了四十餘篇稿件,內容更加豐富,本擬二月二十日出版,但由於「一·二九」事件發生,周恩來被捕入獄,因而未能付印。
覺悟社的一系列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北京、上海等地的進步報刊稱覺悟社是「天津的小明星」,「會員是天津學生界最優秀、純潔、奮斗、覺悟的青年。……他們抱定了時時覺悟、刻刻覺悟的決心,所以取名叫覺悟社。」一九二○年一月,覺悟社發動青年學生開展反對中日直接交涉和抵制日貨的斗爭,周恩來、郭隆真等遭反動當局逮捕,同年七月,周恩來等人出獄。在李大釗的指導和支持下,覺悟社一部分成員於八月間赴法國勤工儉學,覺悟社的主要成員以後大部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中,周恩來等人創建的覺悟社,以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戰斗姿態,沖鋒陷陣在反帝愛國運動的急流中,它猶如一道閃電,刺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世界,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希望之光,它的光輝業績,已載入五四運動的史冊。它的戰斗精神,永遠激勵著中國青年奮勇前行,正如《覺悟社社員歌》所唱的那樣:「世界潮流,洶涌澎湃,來到中華地,社會革命,階級斗爭,大家齊努力。二十幾個同志,大家攜手作先驅,奮斗、犧牲是精神,推翻惡勢力!」
㈦ 請問周總理早期創辦的「覺悟社」是在陶然亭里嗎如果不是,舊址在何處,可否給出圖片
「覺悟社」不在陶然亭。
覺悟社是在天津成立的,天津現在還有覺悟社舊址,在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可參考「覺悟社舊址」網路:http://ke..com/view/73280.htm
陶然亭在北京,周恩來上學的時候到北京與革命同志聚會過。
㈧ 覺悟社的相關故事
周恩來為覺悟社起草了《覺悟的宣言》,闡述了覺悟社的宗旨和任務,其中寫道:「『覺悟』的聲浪,在二十世紀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厲害。我們中國自從去歲受歐戰媾和的影響,一般稍具普通常識的人,也隨著生了一種很深刻的覺悟:凡是不合於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閥、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的。有了這種『覺悟』,遂醞釀成這次全國的『學潮』,沖動了全國的學生界,人人全想向『覺悟』方面走。」他還寫道:覺悟社的目標是「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斗、活潑、愉快、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的精神,求適應於『人』的生活——做學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業。抽象的話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覺』、『自決』。」周恩來提出,發揚宗旨的辦法有四種:一、取公同研究的態度,發表一切主張;二、對社會一切應用生活,取評論的態度;三、介紹社外人的言論——著作同講演;四、灌輸世界新思潮。在這篇宣言的最後,周恩來充滿激情地寫道:「我們的決心就是齊心努力向『覺悟』道上走,同時也盼望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向『覺悟』道上走。努力!奮斗!一步步的『覺悟』,一步步的『進化』。『覺悟』無邊無止,『進化』無窮。」〔31〕覺悟社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是請北京大學教授、五四時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到覺悟社講話。那是九月二十一日,覺悟社成立後的第五天,李大釗來到覺悟社,和社員們親切交談。周恩來詳細地介紹了覺悟社的情況,李大釗對覺悟社不分男女的組合和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贊成。他建議大家好好閱讀《新青年》和《少年中國》上的進步文章,分類研究各種學術問題。
李大釗和周恩來等談了很久,才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