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地理的調查報告
國土資源部 國家統計局
全國農業普查辦公室
關於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
根據國務院決定,我國自1984年開始的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截止到1996年全部完成,並將數據成果統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時點。這次調查,全國組織了50多萬專業人員,採用航空為主的遙感資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圖,全野外實地調查的方法,逐地塊調繪量算面積,查清了每個地塊准確的土地數據。逐級匯總出全國土地類型、數量及分布。農業土地面積普查是全國農業普查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項調查是以全國土地詳查的原始資料為基礎,通過土地變更調查取得分行政村的耕地面積數據。這一重大成果為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有關政策、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各地、各部門編制規劃和計劃等應採用公布的土地調查數據;農用地轉用、徵用等應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確定的地類、面積為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根據全國土地調查結果變更後,農村土地承包、農業稅賦以及其他涉及農民負擔等現行政策都不作調整。
一、調查的全國主要地類面積
耕地:13003.92萬公頃(19.51億畝)
其中坡度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萬公頃(0.91億畝)
園地:1002.38萬公頃(1.50億畝)
林地:22760.87萬公頃(34.14億畝)
牧草地:26606.48萬公頃(39.91億畝)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407.53萬公頃(3.61億畝)
交通用地:546.77萬公頃(0.82億畝)
其它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二、 我國耕地分布及質量狀況
(一) 耕地面積總量
我國用來種植農作物的耕地面積,包括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草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它樹木的土地;耕種三年以上的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小於1.0米,北方寬小於2.0米的溝、渠、路、田埂。據匯總的結果顯示:截止199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3003.92萬公頃(19.51億畝)。分東中西部地區來看,東西部地區的耕地面積較少,各佔28.4%,中部地區較多,佔4.32%(見表1)。
(二)耕地質量結構
在全國耕地面積中,坡度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萬公頃(0.91億畝)。分東中西部地區來看,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見表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應當有計劃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表1 東中西部耕地分布情況
地區
耕地面積
佔全國比重(%)
萬公頃
萬畝
東部地區
3695.59
55433.83
28.4
中部地區
5611.89
84178.33
43.2
西部地區
3696.45
55446.68
28.4
表2 東中西部地區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積
地區
耕地面積
佔全國比重(%)
萬公頃
萬畝
東部地區
38.67
580.00
6.4
中部地區
104.00
1560.00
17.1
西部地區
464.00
6960.00
76.5
在耕地面積中,無灌溉設施的耕地比重高於有灌溉設施的耕地,分別佔60.2%和39.8%;分東中西部地區看,東部地區有灌溉設施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區的無灌溉設施比重大(見表3)。
表3 東中西部地區有灌溉設施和無灌溉設施的耕地佔各自耕地面積的比重
有灌溉設施耕地比重(%)
無灌溉設施耕地比重(%)
東部地區
57.7
42.3
中部地區
32.9
67.1
西部地區
32.4
67.6
三、土地基本國情未變,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仍是長期任務
在土地面積的調查中,以國際和國內標準的公頃和市畝統一了各地在耕地面積計量中普遍使用但標准不同的「習慣畝」。同時,對耕地的概念和口徑范圍也實行了統一標准,包括了北方寬二米、南方寬一米以下的溝、渠、路、田梗面積。全國耕地面積調查數比經常性的統計年報數大3506.83萬公頃(5.26億畝),主要是耕地面積數據的計量單位和統計口徑標准化了,數據准確了,實際耕地並沒有增加。
從人均耕地看,全國人均耕地面積0.106公頃(1.59畝),仍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地區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大於0.13公頃(2畝)的12個省,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自然條件較差、糧食產量較低的地區。人均耕地少於0.067公頃(1畝)的7個省(市、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京津滬三個直轄市。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好,糧食產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減少的地區。
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是我們當前執行基本國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標。
參考資料: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20331_15502.htm
Ⅱ 現代景觀裝飾材料的特點及發展規律,考察的收獲和心得體會不少於2000字
看來是同學啊!同求同求
Ⅲ 勘查示範成果總結
雲南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採用多種勘查方法組合,對典型示範區進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萬遙感解譯1900km2,1∶10萬遙感解譯4482km2,1∶5萬水文地質調查2042km2,1∶1萬專門水文地質調查61km2;採用音頻大地電場法、EH-4電導率成像系統、高密度電法完成物探剖面測量1853m、物探點344個;布置實施探采結合井270口,完成鑽探總進尺9932.80m,抽水試驗181 層/次,採集、測試水樣82件;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點18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觀。
按照一般水文地質調查評價的標准,紅層含水層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認為這些含水岩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開采利用價值。而這些含水岩組分布區往往又是嚴重缺水的地區,長期的忽視使這些地區的地下水資源未得到及時有效的開發利用。通過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使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根據農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紅層含水層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廣泛的特點,採用經濟適用的鑽探工程、抽水設備和供水方式,以解決紅層缺水地區農村生活用水為主要目標,兼顧發展庭院經濟用水需求,紅層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廣大紅層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深化了對紅層地下水富集規律的認識。
示範區岩性組合復雜,往往出現不同類型的含水層在空間展布上相互疊置、交錯分布的情況。但在總體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質因素所制約,即岩性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基礎,構造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運動的必要條件。構造和地形上的雙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塊段形成區;厚度大、分布連續的砂岩是紅層區主要的層間裂隙含水層,可形成規模較大的富水塊段;可溶蝕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鈣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質白雲岩等地層,有利於地下水的富集,是紅層重要的含水岩組;緩傾角地層區,在同等深度內鑽孔揭露的含水層數較多,鑽井涌水量較大,成為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區的低矮嶺脊不具地下分水嶺功能,地下水可從較高谷地順岩層補給鄰近的低谷,使丘陵區成為紅層地下水的富集區;紅層區褶皺發育,背斜軸部張裂隙發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轉折端富集,特別是背斜谷地區往往可獲得較大鑽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紅層地下水的開采潛力及開發技術條件。
1)盆地、丘陵寬谷區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帶,也是村落密集、缺水問題嚴重的區域,兩者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寬谷區相對較為富水、地下鹹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開發利用的空間較大的有利條件,通過適宜的勘查開發方式解決農村缺水困難。
2)雲南紅層區泥質岩分布廣泛,往往也是缺水村莊分布集中的地區,但泥質岩中砂岩夾層分布普遍,裂隙發育,賦存一定量的地下水,與缺水村莊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因而泥質岩中的砂岩層間裂隙水對於解決農村飲用水困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雲南紅層風化層分布零散,厚度變化大,風化裂隙多被泥鈣質充填,賦存的風化裂隙水有限,單井出水量普遍較小,且枯、雨季水位變幅大,枯季多出現吊泵現象,故僅僅依靠淺井開采風化裂隙水解決農戶用水效果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較密集的區域,最大開采水量約為補給資源量的40%,且小於允許開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區域,可將井孔涌水量作為允許開采量,能滿足農村供水的資源需要,探采井和觀測井水位動態穩定。開采紅層地下水解決農村生活用水困難在資源上是有保證的。
5)淺丘平壩、河谷低階地、谷地底部的淺埋藏鬆散層孔隙水、風化裂隙水適宜採用淺井開采;緩丘平壩、河谷階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中深井開采;低山丘陵區埋深60~9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深井開采。
(4)初步評價了紅層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範區多為河谷、盆地和丘陵區,地表沖洪積粘土和殘坡積層分布較廣,基岩中泥質岩較多,紅層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總體較好。其中,覆蓋和埋藏型層間裂隙水和溶蝕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好,裸露型風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差。
(5)加深了對鹹水分布特徵的認識。
根據岩石化學成分、岩性組合和地下水水質的差異,通過剖面對比和實測,在地層含鹽層較多的大姚示範區進一步細劃出含鹽岩性段,縮小了鹹水分布的范圍,再通過探采井驗證,基本掌握了鹹水分布規律,在含鹽地層中尋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縣夏家壩團山含鹽地層區實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飲用水井9口,占成井數的39.1%。獲得總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飲用水量483.5m3/d,占總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紅層地下水勘查方法體系。
通過示範實踐證明,所採用的勘查方法簡易適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夠滿足紅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掌握開發技術條件和防污性能,布置開采井、設計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範成果為依據,布置實施的開發示範井成井率達97.4%,單井出水量5.0~243.4m3/d,獲得總水量7536.9m3/d,解決了示範區13201人的飲用水困難。
(7)總結了紅層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點。
1)雲南紅層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莊往往處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貧乏的地區,且為農戶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離村莊太遠,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圍有限。因此,紅層地下水勘查首先應明確目標,由面到點,在調查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重點是查明構造的形態、含水層的空間展布、厚度、邊界條件、有利於補給匯流的地貌特徵等,圈定富水塊段,研究富水塊段地下水的富集特點和規律,緊密結合需水量大小確定適宜的開采目的層和井位。
2)鑽探是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資最大的勘查手段,應充分發揮物探快速、經濟的優點,在地質和物探成果基礎上合理布孔,以減少鑽探工作量,經濟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鑽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層、滿足開采量要求為原則,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導致達不到目的的情況發生。
3)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項追索歷史和預測未來的工作,觀測效果的好壞對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影響較大。對農村分散供水勘查來說,地下水動態觀測一是要合理布點,除利用開采孔外,在重要區段還應設適量的專門監測孔,並盡可能採用自動監測裝置進行監測;二是要責任到人,並定期督促檢查,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雲南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為紅層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經驗,勘查總體方案布置合理、成效顯著,可在紅層地下水勘查與開發中推廣。鑒於紅層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和勘查示範點的局限性,在推廣利用時尚應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和完善。
Ⅳ 景觀空間實地考察報告怎麼寫
1.配合考察照片,說明該空間位於城市的地理位置,東靠**。西鄰**……自然特點與人文特徵,與該小區的關系。2.空間平面功能分區,結合平面圖分析。3.景觀中存在的灰空間形式有哪些,該灰空間設計的利弊,與整個空間的關系,對於整體是否起到分區限定的作用。4.以參觀者的參觀流線為順序,分析細部景觀,如景觀小品,植物,水體,鋪地等,結合圖片。最後提出自己的設計改進建議
Ⅳ 活動成果總結怎麼寫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內,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容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