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年我國航天事業成就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35秒,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由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約7天後,天舟一號成功完成與天宮二號的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2017年6月15日和9月16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第二次和第三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進一步驗證和鞏固了這一關鍵技術的可靠性。
2017年10月9日12時13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托舉著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Ⅱ 近年來,我國航天技術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中國航天2016年成績單
【24次】中國航天年發射次數躍居世界首位。
【中國航天日】2016年是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綠色生態環保、技術創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該發射場具有緯度低、發射效率高、射向寬、落區安全性好、海運便捷等優勢。
【歐洲市場】1月16日,中國成功將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整星在軌交付業務首次打開歐洲市場。
【北斗導航】3月30日、6月12日,中國第22、23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的穩健性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微重力】4月6日,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並於18日順利返回地球。
【空間實驗室】6月25日,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飛向太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高解析度】8月10日,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三號衛星成功發射。高分三號能全天候、全天時對全球海域和陸地信息進行監視監測。
【量子通信】8月16日,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33天】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駐留33天,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等數十項工作,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大型運載火箭】11月3日,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成為中國起飛質量最大、起飛推力最大、箭體結構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靜止軌道氣象衛星】12月11日,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01星成功發射。
【碳衛星】12月22日,中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碳衛星」發射升空。
【0.5米級】12月28日,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一號01組兩顆衛星以一箭雙星的方式順利發射升空。
Ⅲ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
1·2011年9月29日21時25分45秒,我國自主研製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酒版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權空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空間實驗室的「處女航」。
Ⅳ 近年來,我國航天技術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神舟飛船1-10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嫦娥探月工程,新型運載火箭,海南發射場建成,昨天又發射的快舟等等。
Ⅳ 最近航天領域上出現了什麼成就
2020年以來國內和國外航天領域成就:
國內部分:
1.2020年1月18日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表示,2019年,在102箭、492個航天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占據榜首。而2020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
2.2019年12月31日電,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的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3.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是目前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4.2020年5月12日電,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11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
5.2020年4月6日電,《科學通報》最新一期刊發封面文章稱,中國科學家近期在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發現一個新的星球撞擊遺跡隕石坑——依蘭隕石坑。這是繼遼寧的岫岩隕石坑之後,在中國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6.202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7.2020年3月10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充分驗證了探測器與地面系統的介面匹配性和一致性,對各類方案、技術狀態、軟硬體系統進行了全面測試,為任務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8.2020年2月21日電,截至2020年2月19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探測器已在月球背面工作412天,「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安全行走378.45米,成為人類歷史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9.2020年1月10日,中國自主建設的首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宣布正式商用,天上衛星、地上光纖、空中無線組成一張對中國領土、領空、領海全覆蓋的網路。
10.2020年1月15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紅旗一號-H9」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國際部分:
1.2020年1月19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完成「龍」飛船的無人版安全性測試。2020年4月17日,美國航天局宣布,將於5月27日首次用載人版「龍」飛船將兩名美國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如果一切順利,這將是自2011年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從本土將宇航員送往空間站。
2.2020年4月28日電,近日,中外科學家繪制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系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3.2020年5月1日電,美國航天局日前宣布,將首架火星直升機命名為「機智」號。
4.2020年1月5日電,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公司2019年共交付863架客機,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擊敗」老對手美國波音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
Ⅵ 我國航天事業近五年所得的成就有哪些
五年來,我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載人航天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1、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別實施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我國全面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2、2016年9月和10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形成組合體並穩定運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突破掌握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
3、2017年4月,我國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等關鍵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經驗。
4、面向未來,我國航天事業還有許多「大動作」。國家航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除繼續實施現有項目外,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也將陸續啟動,包括以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行星穿越探測等為代表的深空探測工程,備受關注的「探月工程」,以及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等。
5、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撐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里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