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完《傅雷家書》有什麼感受和收獲
這部家書展示的是一位父親與兒子的親情,亦是一位大師在傾心雕琢一件藝術精品,塑造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一次,傅聰在練習彈琴時,卻奏出自己的曲調,傅雷在樓上聽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來,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並定名為《春天》。在傅聰孤身海外的數年裡,是傅雷綿綿不斷地給其寫信,指導、鼓勵與鞭策傅聰戰勝艱難險阻、在藝術的海洋中盡情地遨遊。在困境中,傅雷開導兒子:「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傅雷先生對古今中外繪畫、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在這部家書中汩汩地流淌,潤澤的不僅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萬千讀者。我時常邊讀邊用卡片摘錄其中精華片段,以備細細體味。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親,也真切體會了「心疼」一詞的滋味,自以為母愛熾熱,讀《傅雷家書》而知不足。與一些有「責任心」的家長一樣,對待孩子不是溺愛,就是期望值過高或急於求成,我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孩子時常心與心地交流。
天高任鳥飛,讀《傅雷家書》懂得了對孩子既要定位高遠,又要量力而行,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我們首先根據孩子的特點明確發展目標,讓其學習繪畫,並在其後的十六年讀書過程中,盡最大可能報考專業排頭的學校,接受名師指導。平時不輕易增加孩子課外作業負擔,經常帶女兒外出寫生、參觀,開拓視野,並向孩子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提高其文學素養。如今女兒已大學畢業,並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但仍告誡她學無止境,任重道遠。
《傅雷家書》連同當年摘錄卡片一直放在我的案頭,每每翻閱仍有新的啟迪。人是為社會之人,當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傅雷以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為己任,這種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永遠效法。
② 簡述巜傅雷家書》一書的藝術成就
這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家書選本,比精選本更多保留日常生活的親切感和真實感。全書以傅雷長子傅聰的留學經歷、情感之路為主線,精心選編傅雷夫婦與傅聰及彌拉的往來家信:既有文化藝術的探討,也有生活瑣事的念叨,更有婚姻家庭的關切。這份兩代人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厚重不失輕松、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更展示了親子交流的重要。照片中的形象演繹了主人公的生命歷程,墨跡則從「家書始於墨跡」到「墨跡止於絕筆」,令人愴然淚下,百感交集
③ 傅雷家書收獲片段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後,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准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准;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了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准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這部家書展示的是一位父親與兒子的親情,亦是一位大師在傾心雕琢一件藝術精品,塑造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一次,傅聰在練習彈琴時,卻自己的曲調,傅雷在樓上聽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來,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並定名為《春天》。在傅聰孤身海外的數年裡,是傅雷綿綿不斷地給其寫信,指導、鼓勵與鞭策傅聰戰勝艱難險阻、在藝術的海洋中盡情地遨遊。在困境中,傅雷開導兒子:「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傅雷先生對古今中外繪畫、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在這部家書中汩汩地流淌,潤澤的不僅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萬千讀者。我時常邊讀邊用卡片摘錄其中精華片段,以備細細體味。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親,也真切體會了「心疼」一詞的滋味,自以為母愛熾熱,讀《傅雷家書》而知不足。與一些有「責任心」的家長一樣,對待孩子不是溺愛,就是期望值過高或急於求成,我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孩子時常心與心地交流。
天高任鳥飛,讀《傅雷家書》懂得了對孩子既要定位高遠,又要量力而行,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我們首先根據孩子的特點明確發展目標,讓其學習繪畫,並在其後的十六年讀書過程中,盡最大可能報考專業排頭的學校,接受名師指導。平時不輕易增加孩子課外作業負擔,經常帶女兒外出寫生、參
觀,開拓視野,並向孩子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提高其文學素養。如今女兒已大學畢業,並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但仍告誡她學無止境,任重道遠。
《傅雷家書》連同當年摘錄卡片一直放在我的案頭,每每翻閱仍有新的啟迪。人是為社會之人,當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傅雷以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為己任,這種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永遠效法。
傅雷家書-家書名言
〈一〉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預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去爭取。
〈三〉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四〉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五〉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六〉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
〈七〉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八〉一個人惟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的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會舒泰,工作反而會順利。
網路 匿名用戶 mmm宥n1安年
④ 傅雷家書的子女成就
傅雷夫婦育有兩子:傅聰為著名鋼琴家,傅敏則為英語教師。
傅聰於1934年3月10日上海的花園新村出生,他的父親是翻譯家傅雷。傅聰三、四歲的時候,已經表現出過人的音樂天份。他七歲半開始學習鋼琴,拜義大利指揮家、鋼琴家馬里奧·帕奇(Mario Paci)為師。帕奇是李斯特(Liszt)的再傳弟子。傅聰在其門下受教三年。傅聰於1951年再拜蘇籍鋼琴家勃隆斯丹夫人為師。
1952年2月,18歲的傅聰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作了首次的公開表演,引起了國內音樂界的注意。1953年,傅聰被選中參加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鋼琴比賽。同年7月,傅聰首次出國,到羅馬尼亞參賽,得到了三等獎。比賽後,傅聰隨團訪問德國和波蘭,在波蘭多次演奏蕭邦的作品,得到當地音樂家的認同。1955年,傅聰獲邀參加在華沙舉行的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最後得到第三名和「瑪祖卡」獎,成為首位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獎的中國音樂家。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結束後,傅聰留在波蘭學習鋼琴,直到1958年底提前畢業。這期間,傅聰曾於1956年的8至10月返回中國休假,在北京舉行了個人獨奏會,在上海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舉行了莫札特(Mozart)協奏曲音樂會。1958年12月傅聰離開波蘭,移居英國倫敦。
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間,傅聰舉行了約2,400場獨奏音樂會;與包括梅紐因、巴倫鮑伊姆、鄭京和等在內的許許多多國際著名演奏家合作過;錄制了約50張唱片;擔任過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太後國際音樂比賽以及挪威、義大利、瑞士、葡萄牙、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比賽的評委;演奏的足跡遍及幾乎整個歐洲、美洲、中東、東南亞、日本、大洋洲各地。
1976年,傅聰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音樂會。之後,他幾乎每年都回國演奏、講學,已經到過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講過蕭邦、莫札特、德彪西等專題,演奏過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等人的作品。他還與中央樂團合作,演奏了貝多芬的協奏曲;與中央音樂學院大學生樂隊合作,演奏了莫札特的協奏曲,並兼任指揮;還專門指導過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室內樂小組的訓練。
[編輯]
榮譽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獎
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鋼琴比賽三等獎
[編輯]
評價
他的豐富的藝術經驗,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博得廣大師生及音樂愛好者的贊揚和尊敬。他以辛勤的勞動贏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評價。時代周刊亦曾譽其為「當今最偉大的中國音樂家」。
⑤ 傅雷家書中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一、 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鍾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從上面語句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家長都是這樣,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然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
二、 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峰頂。」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這裡麵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贊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拚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發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准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閱歷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四、 母親的關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摻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面都在進步,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休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哪裡。
五、 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哪裡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師只是想「嚴父之下出才子」罷了。
⑥ 《傅雷家書》全文
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傅雷家書》,原文如下:
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信,很高興。我們並沒為你前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
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裡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來的人。我預料國外這幾年,對你整個的人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盡量安慰你、鼓勵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慢慢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
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的ruin〔創傷,覆滅〕,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
倘若你認為這些話是對的,對你有些啟發作用,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
(6)傅雷家書成果擴展閱讀:
《傅雷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⑦ 傅雷主要成就
傅雷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
1924年積極參加「五卅」愛國斗爭和反軍閥學潮,在《北新周刊》、《小說世界》發表《夢中》、《回憶的一幕》兩篇小說。
傅雷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
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憤而離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縊身亡。
傅雷非常重視道德修養的培養,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應該是德才兼備且以德為先的,對於藝術家來說,優秀的道德素質的最根本的,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素質才能創作出高尚的藝術作品,在《傅雷家書》中他也在不斷強調。
他講到:「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緊的是先要把一個人盡量發揮好,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會做人;否則某某家不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
在傅雷的教育觀念中,對人道德素質的培養重於對技術與知識的培養,這也是他可以在教育中對傅聰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
⑧ 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