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❷ 中國近年來的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二、殲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
.殲-20身披割裂迷彩塗裝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展示。
三、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神州十一號飛船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並進行一系列的空間實驗。
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六、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路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繪制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
七、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
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由中國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
八、高鐵總里程達兩萬公里
鄭(州)徐(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萬公里。中國不僅是高鐵里程最長的國家,而且高鐵的安全運輸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九、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噸起重船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並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這艘船一單臂架12000噸的吊重能力和7000噸360度全回轉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
❸ 2014年到2016年中國取得科學技術新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一個「大窩凼」里,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高分衛星是「天眼」觀地,射電望遠鏡是「巨眼」觀天。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對科學家們來說,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2016年5月13日,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噸起重船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並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
這艘船以單臂架12000噸的吊重能力和7000噸360度全回轉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近期在吊重試驗中,該船成功起吊了高於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顯示其「實力強勁」。
該船的成功交付進一步鞏固了振華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領域的地位,為我國打撈救助事業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裝備支撐。
三、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同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粒子數最多的N體數值模擬。
11月16日,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公布,「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連續第六度稱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公布,使用中國自主晶元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達拉斯發布,中國超算「天河二號」位列第四名。
四、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五、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當選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位居榜首。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從1997年以來只能傳輸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局限,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路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量子光學專家Wolfgang Tittel教授在同期《自然》雜志撰文評論:「該實驗實現為理解和展示量子物理的一個最深遠和最令人費解的預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並可以作為未來量子網路的一個強大的基本單元。」該成果已被歐洲物理學會評為「2015年度物理學重大突破」。
❹ 中國科技成果一覽
榮獲200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的是:結束中國計算機「無芯」歷史的三棲學者鄧中翰;回為印尼海答嘯遇難者找到「回家」之路的女科學家鄧亞軍;曾「七下西洋」的環球科考首席科學家王春生;在微生物研究與應用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生物技術專家王厚德;憑借自主創新完成「世界第一穿」的工程專家史占華;為「神六」保駕護航的年輕副總設計師張慶君;去年唯一一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得主宗保寧;默契配合成功出征太空的英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設計出我國首枚彩電晶元的科研領軍人戰嘉瑾;取得棉花育種重大突破的棉花專家郭三堆。
❺ 2014年最新科技成果
從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店,到與《星球大戰》中類似的全息通信,在接下來的2014年中,將有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和技術革新成為現實。
全息的交流方式
Leia顯示系統有望使全息視頻在2014年成為現實視頻通信如今已經非常普及,Skype擁有3億多用戶,而2012年的一次調查顯示,如今全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經常進行「遠程辦公」。對於許多科幻迷來說,他們期待多年的一項新技術將很可能在接下來一年中成為現實。這種技術被稱為「遠程全息呈現」,可以將你的三維移動圖像傳送到任意一個目的地,讓你彷彿身處不同的場合。來自英國的Musion公司利用的是「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這是一種魔術表演中經常使用的技術,藉由一面平坦的玻璃和特殊的光源技術,產生物體出現、消失或變形等幻覺。在一次音樂節上,Musion已經用數字技術復活了饒舌歌手吐派克·夏庫克(Tupac Shakur)。不過,說到全3D全息通信,來自波蘭的Leia公司的產品更加接近現實。該公司的「Leia Display XL」顯示系統利用激光投射儀將圖像投射到一團水蒸氣雲上,產生的三維物體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操控。近日,在IBM公司對3000名研究者的調查中,全息視頻被普遍視為是將在明年出現的一項技術。
糞便細菌療法
並非每個新興的科學成就都是復雜、尖端的,也不是每項技術都適合拿來飯桌上進行討論。糞便菌群移植(FMT),即將健康人的糞便細菌移入病人體內的過程,在1957年時就已經出現。不過,直到近十年來,糞便菌群移植才逐漸被視為一種簡單、安全、低成本、低風險,而且可以用來替代高強度抗生素的療法。
當給予病人廣譜抗生素之後,病人腸道內的健康細菌也會遭受攻擊,從而使腸道更容易受到其他細菌的感染,如可能會致命的艱難梭菌(學名:Clostridium difficile)。艱難梭菌的高毒性菌株早在2000年就已經出現,目前僅在英國,每年就有超過2000人死於這種細菌。糞便菌群移植可以快速、簡單地恢復病人腸道內的菌群,對抗這種細菌的感染。據報道,有89%的病人都獲得了快速、持久的治療效果。
新的研究顯示,糞便菌群移植不僅可以為腸易激綜合征、結腸炎、便秘和結腸潰瘍等提供治療,也可以為治療逐漸增多的神經和自身免疫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等提供幫助。今年10月份,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已經推出了葯片形式,這應該會相對容易接受一點。
E級方程式賽車
E級方程式賽車如果你覺得1級方程式大獎賽還不過癮,那你可以關注將於明年舉辦的E級方程式賽車。在這項賽車比賽中,賽車手駕駛的是鋰離子電池供能的電動汽車,在市中心的環形賽道進行比賽。據國際汽聯的冠軍賽車手稱,這些賽車的駕駛體驗與漢密爾頓、維泰爾等駕駛的燃油賽車一樣美妙。盡管電動賽車的速度預計為155英里每小時,較1級方程式賽車慢,但這項賽事將以精彩的街頭賽道和燈火輝煌的夜間比賽來吸引眼球。比賽中的停車方式也不一樣,由於電池在20分鍾後就能量耗盡,因此賽車手將不再更換輪胎,而是直接換另一部賽車。據悉,第一個賽季將於明年9月13日在北京舉行,之後在里約熱內盧、柏林和洛杉磯等城市的街道上也將舉行這一賽事,而最後的決賽將於2015年6月27日在倫敦市中心進行。
更快捷的物流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為網路購物的商品到達等待數天已經顯得十分過時。從明年開始,類似亞馬遜、eBay這樣的行業巨頭將努力加快送貨的速度,實現當日到達,即使周末也不例外。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白佐斯提出了無人機送貨的主意,據稱在半小時之後就可以把商品送到你的門口。與此同時,他還在不斷增加倉庫的數量,並整頓合作夥伴的關系,讓快遞員們盡可能快地將商品送達。毫無疑問,物流的發展對傳統的商店零售業將帶來巨大的沖擊。
維珍銀河的太空飛行
維珍銀河的太空飛行夢想盡管比原計劃的2011年推遲了許多,但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從太空中掙錢的夢想正逐漸接近現實。今年4月份,維珍銀河進行了一次試飛。這家屬於維珍集團的公司在11月宣布,在「2014年的某個時候」將在新墨西哥州進行首次公開的飛行,屆時NBC電視台將進行直播。
多功能的信用卡
據近日的一份調查稱,有五分之一的美國消費者已經不再攜帶現金。從明年開始,他們或許也不再需要帶著那麼多的塑料卡片了。舊金山的Coin公司開發了一種與信用卡相同大小的產品,能集合多達8張借記卡、信用卡或禮品卡等的信息。消費者在支付的時候,可以像平時一樣刷卡,然後按鍵選擇其中所需要的服務。如果丟失了Coin卡怎麼辦?不用擔心,這張卡片會與你的智能手機同步,當二者分開的時候,手機會收到一個提示。換句話說,當你離開家(或者商店、餐廳)的時候,不會把它落下。
上海的地下酒店
上海天馬山的地下酒店在距離上海近50公里的天馬山山腳下,有一處廢棄的採石場,那裡一座非凡的酒店正逐漸成形。由洲際酒店集團打造的這座五星級酒店的造價達到3.45億英鎊。酒店有兩層位於一百米高的岩壁上方,有17層位於地平線以下,其中包括位於水下的兩層。如果建設計劃順利的話,這家酒店將在2014年年底左右迎來首位賓客。
火星倒計時
要想完成近8700萬公里的火星之旅,需要差不多9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在大概39周的時間里,你要面對宇宙輻射、小行星以及骨骼和肌肉的損耗等問題。不過,VASIMR可以改變這一切。VASIMR是可變比沖磁等離子體火箭(Variable Specific Impulse Magnetoplasma Rocket)的英文縮寫。這種實驗引擎將於2014年下半年或2015年初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測試。如果成功的話,我們將有望在三個月內到達火星。
簡單來說,現在的化學燃料火箭盡管燃燒大量的燃料,但只能進行較短時間的加速,速度也相對較低。相比之下,VASIMR只需要少量的推進劑(等離子體),用無線電波加熱到極高的溫度(200萬攝氏度),然後用磁場推動產生極高的速度。於是我們便得到了一個穩定、持續的加速度,而使用的燃料很少。
在理論上,目前的問題是用於加熱等離子體的能源從何而來。在地球附近的短期飛行中,太陽能電池板足夠提供能量,但要想去到火星,就要求一個大得多的能量來源。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建造一個既小又安全的核反應堆,來實現火星之旅的計劃。
更加透明的購物
對有些人來說,這意味著工廠的工人是否遭受虐待;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有關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確定每天給小孩子吃的食物是用來自哪裡的原料製成的。換句話說,在全球化時代,了解產品在那裡製作或生長,以及輸送到市場的途徑,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引領這一消費習慣轉變的是一個名為「Provenance」的新型搜索引擎。從巧克力棒到夾克、鞋子,再到廚師所用的刀,Provenance將告訴你這些產品是在哪裡生產出來的,誰是生產商,以及產品的確切原料是什麼。
盡管Provenance包含了許多來自農民、工人、手工藝者等的鮮活故事,但這家網站並非只有這些。從小商品生產者到大型的跨國企業,所有人都可以與網站合作,將全球商業網和供應鏈中的神秘之處揭開,使消費者獲得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這也將促使各個企業改善它們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❻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