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動成果是什麼意思
就是做完這個活動,你得到了什麼。包括物質的,精神上的。就是你獲得了什麼樣的道理,學會了什麼。
2. 活動成果什麼意思
就是說,你是用什麼形式來記錄你的活動相關的策劃,經過和展示,比如說視頻、PPT、音樂或者劇情....
3. 闡述成功的閱讀課有哪些特點並上傳至活動心得
本學期,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組在學校的關心支持下,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如何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的教研目標,認真深入開展了以探索課堂教學中的教法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課題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身素質。
為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素質,使他們盡快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能夠更好的實施課題研究,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課題方案,採用集中與自學的形式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多次利用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參加各種網路教研活動等。
2、強化日常管理,提高研究成效。
強化對課題實驗的管理,尤其是課題實驗的過程管理。並加強對研究過程的監控,定期檢查研究的進度,使課題研究正常有序的進行,確保研究的效果。
3、重視團結協作,發揮整體效能。
課堂教學研究是我們課題研究的主戰場。本學期,我們課題組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時間組織開展研討課、說課、講座等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注重發揮團隊作用,要求課題組的成員團結協作,發揮整體作戰效能。要求在教研中指導新教師認真解讀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真實有效。要求老師不但備教材備教法而且還要備學生。
3、圍繞課題開展一些學科競賽活動。
自課題開展以來,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開展示範課、研究課、對比課、匯報課、等多種活動,活動明確一個話題、突出一個重點、解決一個問題。其中余秀琴、馬俊虎兩位教師圍繞課題開設了校級公開課,分獲校一、三等獎。
正是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教師的理論素養,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4、要求教師積極撰寫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踴躍投稿,真正使教師們在理論指導下開展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二、研究的目標、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以現代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建構主義與師生互動為核心,關注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關注課前預設,關注動態生成,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一)、有效的課堂教學的設計
1、有效的教學目標設計
(1)靈活確定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生來確定,並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調整預設目標;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
(2)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教師備課應該獨立鑽研,自主備課。備教材、學生、資料,備重點難點訓練點,備思路,備教學策略。
(3)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一是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並通過課堂訓練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以教促學;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
2、有效的教學內容設計
每一次的評課,我們都能努力以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來檢測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老師們的教學設計力求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設計中,重點、難點的確定、教學環節的取捨、教學節奏的快慢等,都要依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來確定,避免了無效教學。
(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1、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2、創設和諧教學環境:
①創建充滿關愛和尊重的學習環境;
②建構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真實問題情境;
③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參與氛圍;
④創設學生自我調節型的學習環境。
3、注重生成教學結構:
傳統的教學設計,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來安排教學,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
4、採用靈活教學方式:
包括教師教的方式與學生學的方式。語文閱讀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對精彩描述進行理解品味。
5、強調多種學法指導:
其一,應更多地教會學生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計劃性;
其二,應教會學生做筆記的技能,促進學生對信息的提取與記憶;
其三,進行思維教學,思維的參與是主體參與最本質的決定因素,學習應該在思維活動中進行,同時還要學習思維本身;
其四,開展反思教學,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這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1.圍繞教學目標,細致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從組織教學到留課後作業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忽視,否則都會給我們的後續工作帶來麻煩。
2.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該注意以人為本。
3.去掉教學中不必要的形式還教學以本來面貌,形式一定要為內容服務,脫離了內容硬強加給課堂的形式都是應該去掉的,應該還課堂教學一本來面目。
4、鼓勵為主學習評價:
⑴、學習評價要有激勵和批評。
⑵、學習評價應是有針對性的評價。
⑶、學習評價應是發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四)、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一方面個人要勤思考、多動筆,養成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另一方面應該加強教學反思的寫作,從反思中得到啟示。同時,教師也應該成為學生學會反思的榜樣。
五、反思研究中還存在的問題
1、如何幫助年輕教師更好的解讀教材,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將繼續深入、系統的開展「傳、幫、帶」的方式,結合校園網,形成資源共享,構建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2、如何根據目的要求、知識的難易以及學生的基礎恰當地確定作業的質和量,做到有針對性,尤其怎樣讓後進生做到有效學習。
總之,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全體語文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語文教師共同的追求。在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在提問、朗讀以及聽說等方面加強引導,讓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使他們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加以訓練和指導,就一定能實現「輕負擔,高質量」這一教學境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達到學生與教師的雙贏。
4. 怎麼上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課
首先,課前應該讓全班學生根據主題選擇想要研究的小題目;
然後,根內據小題目全班分組,最好分成容5、6組
在上展示課的時候,先讓每組學生上台呈現他們的研究成果,展現的形式可以是電腦小報的形式,可以是展板的形式,可以是錄像,可以是照片,最好能夠展示他們的研究過程(錄像、照片等形式)、研究成果。在課上,每個小組展示的時候,其他小組也可以去補充,提問,增強互動性。最後,延伸研究的內容,得到升華。
5. 活動成果總結怎麼寫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內,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容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6.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6)上傳活動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7. 如何上好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課
1、課前應該來讓全班學生根據源主題選擇想要研究的小題目;
2、根據小題目全班分組,最好分成5、6組,在上展示課的時候,先讓每組學生上台呈現他們的研究成果,展現的形式可以是電腦小報的形式,可以是展板的形式,可以是錄像,可以是照片,最好能夠展示他們的研究過程(錄像、照片等形式)、研究成果;
3、在課上,每個小組展示的時候,其他小組也可以去補充,提問,增強互動性;
4、延伸研究的內容,得到升華。
8. 團日活動成果冊怎麼做可以有哪些形式
先是有抄第一張封面
第二章是目錄
然後寫你的內容准備工作的文字與照片,然後活動進行的文字與照片
如果是班級活動的話還可以寫上這次活動的意義
如果是社團的話還可以加個視野集錦,放很多的照片
暫時我做成果冊是以這樣的形式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