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葯分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中三品分類法具體有哪些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家等各方面的用葯經驗,對已經掌握的葯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葯物,正好與一年365日相合,這倒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事實上,當時掌握的葯物數量已經遠超此數,但由於受到術數思想的影響,所以從中選取了365種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葯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葯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葯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葯物的性能功效。《神農本草經》所載葯品,包括高低等動植物。高等植物如人參、當歸;低等植物如茯苓、靈芝;而牡蠣、水蛭、白僵蠶等屬於低等動物,鹿茸、羚羊角等為高等動物葯材。礦物葯包括金屬如代赭石、磁石和非金屬鹽如朴硝、滑石等。從其使用部位來看,植物葯有根、莖、花、葉、果實、種子、全草的不同;動物葯則有皮毛、骨角、肉、膽、卵、脂、分泌物之異,由此可見其品種來源極為豐富。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年),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年),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年)、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年)。
② 揚州的風土人情
揚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吳王夫差築城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盛衰,是我國古代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里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跡,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82年國務院公布揚州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揚州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緻園林。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湖區聖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
揚州歷史上是一個曲藝之鄉,著名的地方曲藝形式,如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等,至今為民眾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揚州傳統工藝、漆器、玉雕、刺綉、絨花等,其歷史遠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近的繁盛於清代。以藝術精湛、製作精美著稱,有的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揚州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揚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屢經風雲變幻,幾度興衰,幾度輝煌。漢代的興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為祖國的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西漢為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發展高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確立了揚州的交通樞紐地位。盛唐時期的揚州雄富冠天下,時有"揚一益二"之稱。清代中期,揚州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成為全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歷史積淀,使揚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成為目前國內歷史風貌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跡、遺址、文物眾多,僅市區就有各類文保單位148個,其中國家級4個(個園、何園、普哈丁墓園、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省級16個。市區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稱。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淀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製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游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志、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徵。今天的揚州,科教文化比較發達,已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特色文化
揚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樣,它不是博物館櫥櫃里陳列的一件古董,它是山間夜行照亮前程的一支火把。在剛勁的山風中有時光華四射,有時暗淡微弱。許多火把被山風吹滅了,而揚州文化這支火把沒有熄滅,依舊光彩照人,走過2000多年的歷史隧道,走到現代,走到今天。
揚州文化的頌歌,聲音極為響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廣陵對》。他歷數2000年來揚州忠臣烈士的事跡,文學道藝的人才,孝子貞婦的行為,名人學者的著述,如數家珍,總體說是「異人間出,邦家之光」。他敘述在歷史的長河中,揚州在農業、鹽鐵業以及交通方面對國家貢獻之大,又述及在歷史轉折關頭揚州作出的犧牲之巨,是一座無愧於天下的歷史名城。汪中此論,時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將閉幕之際,他和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不同,無法預見封建大廈行將崩塌,揚州即將衰弱。
今人贊頌揚州文化,當推宋振庭。他說:「揚州文化是綜合的中華民族文化,不管愛好什麼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愛。」他列舉古跡、詩文、繪畫、宗教、祠墓、飲食、園林諸方面揚州作出的貢獻,他的中心意思是說:「揚州是喚起中華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對揚州文化的優勢方面如數家珍,贊美備至。他也寫到明天的揚州,語焉不詳,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執筆者尚未能感受到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
也有人批評揚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說揚州人「小氣和虛氣」。小是眼光如豆,虛是虛張聲勢。康乾以後,鹽業衰落,揚州城市被邊緣化了,長期處於封閉狀態,是眼光如豆的根子;業已衰落但曾經闊過,則又是喜歡虛張聲勢的根源。朱自清對於家鄉愛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對揚州文化之衰,不是一針見血,而是兩針見血。還有一位易君左先生譏笑揚州人「懶惰、浪漫、頹廢的不景氣」,易先生最後打官司打輸了。
一座城市從它建立那天起,逐漸具有一種文化精神,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文化精神逐漸變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揚開放,或者由奮發向上走向消極頹廢,不會一成不變。經2000多年升沉起落歷史命運的揚州,尤其如此。意識形態作用於經濟,但又為經濟基礎,即生產力狀況與生產方式所決定。我們土地上揮舞第一鍬開挖邗溝的先民和今日在電腦桌前用鍵盤指揮南水北調的人員,不會具有統一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
揚州文化最為奮發、最具強勢的時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還有「市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半牛」,揚州的物質文明是揚州人親手創造的,可以想見當日揚州人走在月明橋上必然高視闊步,一臉的豪邁氣象。揚州人寫的《春江花月夜》,眼睛裡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長飛鴻雁、潛躍魚龍,視通萬里的同時,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後代人從唐人的吟哦里,讀出了磅礴、恢宏、壯闊和大氣,讀出了唐代揚州人人與自然的諧和,讀出了智慧與靈性,揚州不僅是揚州人的揚州,也是天下人的揚州。書生到了揚州,反思於「肯學諸儒輩,書窗誤一生」,於是意氣風發,別有他圖;失意人到了揚州,高唱「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城市風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當年揚州到處閃耀著希望的火苗,到處擂響著人生奮進的戰鼓。後人模仿唐詩,寫來寫去總是不像,秘密沒有別的,因為時代缺少大唐氣象,城市缺少唐代揚州的那種文化精神,一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
揚州文化,一言難盡。說它輝煌,說它沒落,說它昂揚向上,說它頹廢消沉,說它博大精深,說它江河日下,都有一定的依據,就看從什麼角度介入,就看評介的是歷史的哪一個階段。文化是動態的,揚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滅的。慶幸的是,近幾十年來,揚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
③ 幫李世民成就大業的功臣都有誰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
李世民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公魏徵第四。
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
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游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幸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
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李世民長孫後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
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④ 司馬光 童第周 李時珍的成就
司馬光 :
政治
元祐更化
宣仁太後是前此宮廷中反對變法的後台,掌權後遂援引司馬光、文彥博等保
司馬光立姿石刻像[3]
守派到政府中,各種反變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馬光打著「以母改子」的旗號,反對新法。他把變法的責任都推給王安石,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接著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蔑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新法大部廢除,許多舊法,一一恢復。如差役法,知開封府蔡京依司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內全部恢復,對社會的危害較熙寧以前還要嚴重。通過變法而積聚起來的錢財,也在反變法派執政的幾年當中「非理耗散殆盡」。
與此同時,還不遺餘力地打擊變法派。章惇曾對司馬光恢復差役法的主張一一進行批駁,反變法派動員全部台諫力量,對章惇屢加擊逐,直至被迫賦閑。列為王安石等人親黨的變法派官員,全被貶黜,其中蔡確寫《車蓋亭詩》,以為皆涉譏訕,貶死於新州。變法派人人懷自危,惶惶不安,呂惠卿在謫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對派抓住把柄。
對西夏,則繼承了熙寧以前的妥協政策,把已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割讓給西夏,以偷安一時。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會上廣泛不滿。頭腦較為清醒的人們曾勸告司馬光,要為年幼的宋哲宗設身處地,異日若有人教以「父子義」,唆使哲宗反對今天的「以母改子」,後果不堪設想。
司馬光說:「天若祚宗社,必無此事!」司馬光及其後繼者,無視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滿。哲宗親政後說,他在垂簾聽政期間「只見臀背」,斥責反對派全不懂君臣之義。宣仁太後一死,復辟舊制的反變法派隨之垮台,並受到倍加沉重的打擊。[4]
文化
學術成就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鑒》書局所在地。這里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范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范祖禹為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鑒》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5]
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
,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資治通鑒》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鑒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資治通鑒序》)王應麟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清代大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5]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童第周 :
克隆之父
1950年,經童第周提議,中國科學院在青島設立海洋生物研究室,這一年,他48歲。1934年從比利時回國已經整整16年了,最好的年華都在動盪不安的時代里過去,年近半百,童第周終於有了一間安寧的實驗室。那時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市萊陽路28號,大樓里那間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兼實驗室是童第周最喜歡呆的地方。他在20世紀30-60年代,利用青島文昌魚、海鞘和魚類為材料,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胚胎學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動物文昌魚卵子發育的規律,精確地繪制了器官預定形成物質的分布圖,證明了文昌魚分裂球具有一定的調整能力等,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分類學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證據。這些研究成果至今是科學文獻中的精品,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創了我國「克隆」技術之先河,童第周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克隆之父」。
卵質對個體發育的重要性
童第周
童第周一生致力於實驗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時的比京大學布拉舍實驗室,在對棕蛙卵子受精面與對稱面的關系的研究中,證明了對稱面不完全決定於受精面,而決定於卵子內部的兩側對稱結構狀態。在對海鞘早期發育的研究中,證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經存在著器官形成物質,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進入對此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他觀察到內胚層和外胚層似乎有相當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頭和感覺細胞的形成依賴於外來因素,說明了卵質對個體發育的重要性。這項研究成果是具有開創性的,使他成為了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3]
對文昌魚的研究
文昌魚在生物進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動物的祖先。童第周領導的研究小組首先在青島解決了文昌魚的飼養、產卵和人工授精的技術,為系統研究文昌魚的胚胎發育奠定了基礎,並利用顯微技術對文昌魚胚胎發育機理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對文昌魚卵的發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童第周等所證明的文昌魚卵這些早期發育特點,進一步論證了文昌魚在進化上的地位是介乎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後期關於核質關系研究的論據。他在兩棲類(蟾蜍和黑斑蛙)胚胎發育的研究中,明確指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從而證明這種感應能力是由一種未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細胞間的滲透作用,誘導和決定胚胎纖毛的運動方向。
對魚類胚胎發育能力和細胞遺傳的研究
童第周對魚類的胚胎發育能力和細胞遺傳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40年代開始的實驗結果中就證明了在金魚的卵子中,赤道線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邊,卵子含有一種有關個體形成的物質,它在發育的早期由植物極性逐步流向動物極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他在這方面的論文是魚類實驗胚胎學方面的重要歷史文獻。[4]
在研究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系時,他發現不僅僅是細胞核來決定細胞質發育方向,而是細胞質也決定細胞核的命運,核與質之間不是彼此完全孤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構造上它們可以互相溝通,在功能上它們可以互相誘發和抑制。這便是被稱謂的:核質關系理論。
他還和美籍華裔科學家牛滿江合作,探討鯽魚和鯉魚的信息核糖核酸對金魚尾鰭的影響。結果證明,這種核糖核酸能誘導金魚尾鰭的雙尾變成單尾等。從而開拓了在發育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中一個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研究領域。
李時珍: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2]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歷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葯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葯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葯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葯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葯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葯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葯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葯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2] [5]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6]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葯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葯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了按葯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7]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8]
⑤ 李時珍的成就
李時珍在葯物學方面的巨大成就和輝煌巨著《本草綱目》可謂婦孺皆知,其實,李時珍在中國醫葯學史上的地位不僅如此,除《本草綱目》外,李時珍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其所撰《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學考證》三書都是有關「脈學」的論著,在中醫脈診方面影響深遠。
其中,《瀕湖脈學》是作者研究「脈學」的心得。他根據各家論脈的精華,列舉了二十多種脈象。先以簡明的字句,再以適當的比喻來敘述各種不同的脈象,以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同類異脈的鑒別點和各種象的相應病證,都編成歌腑,以幫助讀者誦記。最後所附刪補宋、崔嘉彥所著的「四言舉要」,也是以易誦、易記的詞法,全面地敘述有關「脈學」的各種問題,是初學「脈學」的良好讀物。
《奇經八脈考》是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論。「十二經脈」是中醫論述生理,病理機制的一種學說,而「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醫「脈經」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不但詳敘「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還結合所主病證,提出相應的治療,同時也是憑脈診斷疾病的一種依據,所以對學習和研究「脈學」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脈訣考證》則是以當時流行的脈學著作王叔和《脈訣》為考證和評論對象,其內容是集錄明以前各家對該書的不同意見,結合作者自己的見解所作的學術討論,由於這裡面接觸到好些脈學上的實際問題,如「七表八里」、「男女脈位」等,所以對研究脈學來說,是能起到論證和解決部分存疑問題的作用。
有鑒於此,我將李時珍的醫葯學成就濃縮為一句聯語:「時珍本草名揚中外;瀕湖脈學光耀古今」,並書寫下來。我自擬聯語的這個書法條幅於2006年獲首屆「 本草綱目」 杯全國書畫大賽成人組獎項,並被座落在李時珍故里蘄春、由鄧小平題寫館名的湖北李時珍博物館予以收藏。
⑥ 邳州的來歷.以及歷史名人
邳州古稱邳國、下邳(即三國演義中下邳),1912年(民國元年)始稱邳縣,1992年10月撤縣設邳州市。
邳州作為隴海鐵路與京杭大運河的交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邳州經歷了楚漢相爭、三國角逐、宋金交兵以及現代史上的徐州會戰,淮海戰役。抗日戰爭中的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即發生與此,與台兒庄接壤的邳縣燕子埠鄉的民眾積極支前,周邊多個鄉鎮都協助中國軍隊建立兵站、支援前線、救助傷員。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時,國共兩軍亦曾鏖戰與此。抗戰與解放戰爭中,新四軍蘇北支隊也以邳縣北部與山東南部微山湖一帶為根據地。邳縣北部,尤其是燕子埠鄉,多為山區,並與山東、安徽、河南交界,所謂三不管地區,因此發展成為游擊區。
著名歷史人物有:夏朝時奚仲、戰國時齊相鄒忌等封於邳,秦朝時黃石公在邳授書張良(張良納履)。中國同盟會員徐國泰追隨黃興參加廣州武裝起義,獻身於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名文學作品《紅岩》中的「小蘿卜頭」(宋振中)及其父母宋綺雲夫婦等許多革命先烈皆為邳州人
而文學作品中,白毛女的故事原型也發生在邳縣。其作者賀敬之就是燕子埠鄉賀集村人。燕子埠鄉治所在有一前山,山上面仍然有古廟和洞穴,以及罕見的石洞中的水井。當地人稱該廟為奶奶廟,白毛女的傳說即發生與此,賀敬之即根據傳說寫就白毛女,文學作品中的白毛女最終得救,比歷史和現實中的白毛女與奶奶廟都幸運多了。傳說與奶奶廟古已有之,周圍仍有許多清代文人墨客所留的石碑。然而,因為該廟所在的山石料非常適合作水泥,當地人和來自浙江的商人正在肆意開采山石,奶奶廟已然岌岌可危。
教育,當地人特別注重教育,往往以質朴勤奮,取得非常優秀的成績。上述扒頭山村的一個民辦教師,以簡陋的教材、教具,令生源並不出眾,甚至可以說是英語基礎差的不能再差的學生,在徐州市統考中,平均成績第一。八十年代,他的一個學生,從石頭壘成的教室中,考入清華大學。該老師周遠生,被評為徐州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班主任,成為該縣教育史上的驕傲。市政府駐地運河鎮的運河中學,是徐州市重點中學之一。
柳琴戲為當地著名民間曲藝,類似京西大鼓,解放前及解放初期頗為流行
⑦ 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7)三品成果顯著擴展閱讀: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漢服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
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⑧ 清朝正三品大理寺卿的官袍的顯著特徵是什麼,求歷史專業詳細解答,最好有圖,保證好評
大理寺正卿屬於清朝的正三品文官,所以補服上綉的是孔雀,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O(∩_∩)O謝謝
⑨ 舊中國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國取得的成就
一、舊中國受到的恥辱
1、1840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通商口岸,喪失關稅自主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國家。
2、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共賠款1600萬兩白銀,開十處通商口岸,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在此期間,英法聯軍焚毀北京西郊圓明園。
3、1860年(咸豐十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將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揚言要炮轟北京城、搗毀清皇宮。
4、188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賠款白銀兩億兩,增開4處通商口岸,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5、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賠償4億白銀,清政府完全變為列強工具。
6、1912年俄策劃外蒙獨立,英國製造西藏麥克馬洪線侵佔西藏土地。
7、1931年東北事變,中國失去東北三省。
二、新中國取得的成就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2、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3、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4、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5、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6、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7、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8、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貿組織。
9、2008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中國擁有如此眾多的優秀運動員也令人印象深刻。
10、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9)三品成果顯著擴展閱讀:
《辛丑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
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進兵中國。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佔領北京。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⑩ 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有哪些
1、先秦時期
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著作:《漢書·藝文志》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現存《難經》系後人託名扁鵲之作。
2、西漢時期
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3、東漢時期
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
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葯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葯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4、隋唐時期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網路全書。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
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5、明清時期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