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概述二戰後蘇聯經濟政策改革歷程,並談談你的看法
蘇聯的改革分為列林、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列夫、戈爾巴喬夫五個階段;
1。列寧時期:此時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俄國在一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激化了社會矛盾爆發了革命,所以為了保證軍事上的勝利,此時並沒有實際改善農民階級的現狀,實行余糧收集制度,排斥商品交換和市場 在後期1921年爆發了水兵起義,列寧看到了如果不改變政策,政權必然被傾覆,所以制定並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開始用商品和市場來發展經濟。結果;蘇聯紅軍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成功的驅逐和打敗了外國干涉軍,成功的鎮壓了本國反對勢力。同時在初期由於列寧的正確抉擇,避免了德國的打擊,贏得了時間。在此期間內俄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後期用商品交換和市場來發展經濟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經濟開始復甦並迅速增長,余糧收集制度隨著戰爭的結束也隨之被取消,農民可以用自己剩餘的糧食到市場上去交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時也就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迅速提高。客觀上為斯大林實行五年計劃准備了良好的基礎,當然最重要還是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2,斯大林時期:此時斯大林時期:此時經過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俄國無論從農業產值還是生產力上都恢復到一戰前的水平,所以政府開始有計劃的實行幾個五年計劃,正巧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1929-193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客觀上有一個非常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也很好的利用了這一次經濟危機(雖然在列寧時期帝國主義以武力扼殺蘇維埃政權遭到失敗,但他們還是對蘇聯採取經濟封鎖,妄圖摧毀它)列寧和斯大林都在重用資本家,他們用高薪從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挖掘專業技術人才,包括工程師,熟練工人等,用他們迅速得建立起蘇聯第一批工業,並且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一些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都放鬆了對進出口貨物的檢查力度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蘇聯得到了一批非常重要且先進的機器設備,同時,國內也由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懸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再加上斯大林經過大清洗運動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的直接影響,蘇聯在1929年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在短期內迅速將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工業國,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防實力大幅增加,為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優先發展重工業與當時形結果:蘇聯順林度過最危難的時刻,突破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在短期內迅速的將蘇聯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同時也應看到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了農、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在以後將嚴重製約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強制的將整村整村的農奴化為人民公社社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3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在斯大林執政後期通過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迅速恢復了經濟,赫魯曉夫的改革只是原地打轉並沒有解決蘇聯所面臨的問題,一上台就全面否定斯大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盲目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並沒有實際的行動。對蘇聯的現狀沒有任何幫助。
附: 赫魯曉夫
內容:1農業: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施收購制,增加農民收入;開墾荒地,開展的規模種植玉米運動。2工業:將部分企業的管理權下放到加盟共和國;通過一定程度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
影響 積極: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成效。消極:1赫魯曉夫經濟改革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戰略目標超越實際;3沒有全面和一貫的戰略方針和思路。
盡管赫魯曉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在工業領域)
內容:1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價值規律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注重發展重工業。2農業:擴大農場和農庄的自主權,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提高農場品價格,放鬆對個人副業的限制等政策。
影響:工業利潤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又提高,國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到八十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改革全面失敗。
戈爾巴喬夫
內容;1經濟:承認企業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國家主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打破單一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2加快發展戰略重點:重點放在重工業上。3經濟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
影響:經濟滑坡,蘇聯解體。
B. 蘇聯二戰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概演變過程【會加懸賞分】
這個...你還是看記錄片吧,這個我知道
C. 蘇聯二戰後的經濟恢復措施和結果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農業問題突出,農業長期徘徊不前,影響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先後進行改革,但都以失敗告終。而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
(1)農業改革。農業改革是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廢除穀物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允許農民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庄的自主權;大規模墾荒,擴種玉米。
(2)工業改革。將部分企業管理權下放,1954年8月,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開始擴大企業領導的權利,國家對企業的指令性指標減少52%;運用物質利益原則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如:改革工資制度用計件獎勵工資制度代替累進計件工資制,增加了計時工資的比重。
其積極作用在於:對蘇聯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環節進行改革和調整,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促進生產的發展,1954-1958年農業產值平均增長9.2%。到60年代初,耕地、穀物的播種和收獲均已實現全面機械化。其局限性在於:理論上沒有打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於蘇聯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缺乏科學的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魯曉夫本人喜歡浮誇冒進,缺乏深思熟慮,在改革開始後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跟進,最終導致改革失敗。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對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在企業管理方面,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體領導;擴大國營企業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在工業方面,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
改革的結果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結果,可以從兩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蘇聯的軍事實力明顯增強,達到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二是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增加蘇聯的經濟負擔,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日益嚴重,蘇聯的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後於西方國家,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70年代後期,蘇聯經濟增長開始下降,國家面臨新的困境。
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問題及影響:
戈爾巴喬夫首先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上是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府還減少了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通過一系列法規,調整所有制的結構,使原來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生了一些變化,個體勞動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但是由於對於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經濟改革措施倉促上馬,缺少宏觀決策和切實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達到預期的效果,蘇聯經濟持續下滑,戈爾巴喬夫把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問題歸結於政治阻力太大,為了掃除障礙,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D. 通過對二戰後蘇聯經濟改革過程的了解,談談你從中能夠得到的啟示
改革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需要大膽突破傳統的束縛,要有探索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貫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進,也不能保守停滯,更不能改變改革的方向;要妥善處理好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矛盾,保證改革的順利有序進行……
蘇聯經濟改革的啟示:
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2.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3.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
4.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
拿去吧 這個合適你用 他們的都太長 而且轉載別人的也不註明下 一下轉那麼長 抄都抄死你!
E. 二戰後蘇聯的經濟改革
其實二戰以後蘇聯領導人的一系列改革基本都以失敗告終,糾其原因主要有:一、蘇聯在戰時長時間保持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二戰結束後,蘇聯的領導人不願意放棄這種體制,為什麼?因為斯大林模式說穿了就是斯大林一個人說了算,所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都不願意放棄這種有些近似於獨裁的統治方式,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在這種體制的作用下,由於市場自身的調節能力被極大地限制,所以無法很好的調節導致社會經濟的僵化。
二、蘇聯領導人個人的問題。赫魯曉夫的改革主要注重於農業,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偏向於重工業。但是他們都不清楚當時蘇聯的國情。而且這幾個領導人的個人性格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赫魯曉夫在位期間冷戰陰雲密布世界,可是他卻實行溫和政策,這應該說是合理的,但是卻與蘇聯當時的領導層發生了矛盾,他的一些列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不滿,比如裁減陸軍等,引起了軍界的不滿,最後招致勃列日涅夫的篡位,另外他的改革也只是表面功夫,並沒有觸及到根本。勃列日涅夫這個人巨乏味,他一生只崇尚兩樣東西,勛章和頭銜,所以人稱「勛章盜竊者」在他死的時候,蘇聯將軍給他捧勛章,一人捧7枚,48個將軍給他捧著......另外他對頭銜也很熱忱,蘇聯歷史上只有兩個蘇聯名族英雄一個事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元帥,他是事跡就不用講了,另一個就是勃列日涅夫.....所以這樣的人改革也就沒有什麼效果了,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的狀況已經慘不忍睹了,國內問題尖銳,國外也不安分,他也試著改革,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乾脆宣布放棄對蘇聯的絕對領導。
三、蘇聯長期存在的問題,幾個領導人的改革都未從蘇聯的國情出發由於進行了偉大的衛國戰爭(的確很偉大,反法西斯戰爭中最重要的戰爭之一,是俄羅斯歷史上最輝煌的戰爭時期),蘇聯將全國的工業力量集中於重工業發展,生產了大量的飛機大炮坦克,而且在戰前,由於計劃經濟(當時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席捲全球,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抵擋不住沖擊,這個時候由國家宏觀調控為主的計劃經濟體現了無與倫比的優勢)的實行使得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第一是美國),但是僅僅是重工業。蘇聯的輕工業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直到90年代甚至是現在的俄羅斯由於蘇聯長期的忽視輕工業的發展導致如此一個強大的國家的人民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還得憑票供應.....所以蘇聯的經濟體制可以說是畸形發展,事件一長就會暴露出問題。而領導們又沒有從根本上去糾正。
四、外部問題,蘇聯在戰後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忙於重建,而是沖動的與美國奪取世界霸權。要知道美國在二戰時期本土工業沒有收到任何的創傷,戰後又有日本和歐洲兩個「小弟」作為支援,而蘇聯拉攏的都是窮國家......所以蘇聯一般是被美國拖垮的,一個工業發展畸形的國家去和世界資本主義頭子比核彈數.....
F. 二戰之後的蘇聯經濟並不是很好,為什麼能成為世界的一極
蘇聯的經濟從二戰結束後長期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以國家行為體計算,其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僅次於美國。以對手美國為參照坐標的話,蘇聯的經濟總量、效率和結構確實遠不如美國,即使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國力鼎盛之時,蘇聯的經濟至多僅為美國的40?60%,直到80年代被日本超過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此前的日本只是資本主義世界老二。
國家的強大,經濟只是其中一個考量,1898年美國的經濟就超過當年的老大英國,直到二次大戰後,才被推上世界的老大位子。
沒有一個霸主是可以被一次就推翻的。德國也是搞了英國兩次才把它徹底掀下去的。
美國繼承英國,成為世界第一。蘇聯繼承德國成為挑戰者。歷史不過是重演了一遍。
冷戰本來就不公平,蘇聯滿目蒼痍的時候歐美開啟了冷戰,而蘇聯的盟友不是斯坦就是波蘭,你怎麼看?
G. 二戰後蘇聯經濟結構
到1932年時,蘇聯用4年多時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33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也於1937年提前完成.蘇聯人民在基礎差,困難多的情況下,用10年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有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廠,有了自己的航空工業和化學工業.其中,在"一五"期間,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蘇聯政府宣布,蘇聯已經由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農業國;到1937年"二五"計劃完成時,蘇聯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工業強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達到77.4%,工業總產值也實現了大跨越,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第三個五年計劃因衛國戰爭爆發而中斷.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蘇聯政府對重工業的高度重視和巨額投資;高積累政策;農民的貢獻;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和奉獻精神(如"勒緊褲腰帶",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學習新技術的斯達漢諾夫運動)等.
蘇聯工業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後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H. 二戰後蘇聯改革的內容與結果
二戰後蘇聯進行了經濟改革。三次改革都以失敗告終。都沒有突破傳統的模式。
I. 二戰後蘇聯的經濟有哪些重大變化,說明理由。
二戰後蘇聯加強了重工業建設,這對後期的蘇美爭霸取得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