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宅基地糾紛怎麼打官司
向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去法院起訴立案需要有原告身份回證明,起訴狀,並預交訴訟答費用。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㈡ 順義區關於宅基地問題找了好幾年兩,都沒有人管
最省事,快捷的方法就是法院起訴
㈢ 宅基地有糾紛怎麼處理
宅基地是屬於老人的,他有權處置。他以買賣形式出讓給大兒子蓋房,雖然專沒有拿到錢,相當於贈予,屬那這塊宅基地及所建房歸大兒子所有,現面臨拆遷,小兒子也想分房,怎麼可能,如果有異議,早干嗎去了,不能有利就爭。鑒於親兄弟,如果有拆遷補償,可以適當補償一點,完全基於親情。
㈣ 宅基地糾紛怎麼處理
石海波與石梅是堂姐弟關系。年9月,石梅夫婦在毗鄰的集鎮上購買了一間商品房。1999年9月23日,由土地管理部門頒發了正式房產證。房產證上載明該房屋系磚混結構,面積24平方米,房後宅基地長13.5米。石海波在得知土管部門允許各家在13.5米宅基地的范圍內自建住房,在徵得其姐石梅的同意後,在石梅的宅基地上搭建了兩間住房,並進行個體營業。
2000年3月,石梅將所購商品房出租給石海波使用。同年8月,石梅夫婦因遷居外地,以原房價轉賣給石海波,並到土管部門辦理了過戶手續。9月30日,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經公證處進行了公證。合同第二條寫明「原房地產機關劃給的宅基地(含院場內)13.5米的合法使用權,隨房屋所有權的轉移轉給買方使用。」石海波買房後,等待石梅遷出期間,石梅又在其原住房旁搭建一間。石海波見石梅無遷出之意,便正式通知石梅遷出,石梅拒絕遷出。2001年10月,石海波、石梅曾請求鎮土管所處理,土管所曾主持雙方進行調解,初時曾達成石梅將自建三間住房以20000元價賣給石海波,自己另建住房的協議,後石梅反悔,調解未成。石海波訴至法院。
問題:石海波要求石梅遷出歸其使用的宅基地,理由正當嗎?
答:從本案來看,訴爭的宅基地實際上可分割成兩塊,一塊是 2 4平方米的商品房所佔有的宅基地,另一塊是 13.5米長的房後宅基地。第一塊宅基地因石梅夫婦將商品房轉讓給了原告,該塊宅基地的使用權也隨之轉讓給了原告石海波;而第二塊宅基地則一直為石梅使用,石梅在該塊宅基地上蓋起了兩間住房。根據《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的所有人或者共有人,享有該建築物、附著物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可見,在當事人沒有分割轉讓的特別約定,而且未登記的情況下,本案中石梅將商品房的使用權轉移給原告石海波,應認為該商品房佔有的土地的使用權隨之發生了轉讓,但該房後的13.5米長的宅基地使用權並不自然發生轉移。如果要發生轉移,當事人之間應有特別約定。本案中,石梅將房屋賣給石海波時,在合同第二條寫明了「原房地產機關劃給的宅基地(含院場內)13.5米的合法使用權,隨房屋使用權的轉移轉給買方使用。」既然當事人已經對此作了特別約定,如果該條款能夠生效,那麼該塊宅基地的使用權顯然應轉移給原告石海波。
綜上所述,石海波已取得了該商品房的使用權及其宅基地的使用權,要求石梅遷出歸其使用的宅基地,理由正當,法院理應支持。
㈤ 關於宅基地的糾紛
憑此「政府已經繪圖,雙方簽字完成,各執一份」,你便可以拒絕,法律是講證據的!
㈥ 問一個關於農村宅基地的問題!!
1、不是「農村辦證必須四面鄰居都簽字」:實際情況應是,四面鄰居簽字只是證明同意房屋的四至清晰,如果有一方鄰居不簽字,就說明房屋四至中有一方邊界不清,對於邊界不清的宅基地,是無法發證的。
2、宅基證不是由房管局發放,而是要鎮政府批准後由區政府發放。
3、你的情況:
(1)應首先由村裡、鎮里解決與不簽字鄰居的邊界劃分問題,解決後才可以向村裡、鎮里要求發證。不解決這個問題,你們起訴後法院也不會受理,因為劃分邊界不是法院的管轄范圍。
(2)如果村裡解決不了,就堅決要求鎮里解決,不給解決就到區政府信訪辦上訪。
(3)國土資源部於2008年7月份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http://www.ehomeday.com/news/2008-7/200871591746.htm,要求「各地加快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進行部署」,全國「2009年底前完成宅基地發證」,並且其中有一條就是「及時調處爭議宅基地 」,你們應抓住這個時機,及時向鎮土管員、區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發放宅基證。
㈦ 宅基地糾紛,求幫助
按照你的說法,你和賣方都有過錯,可以要求賣主承擔你的直接經濟損失即新蓋房屋的損失,因為你不是本村村民不能享受村民待遇,再者房產姓名都不是你的 那麼房產和地價增值受益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