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財產糾紛法律有分長子長孫或者長孫說法嗎

財產糾紛法律有分長子長孫或者長孫說法嗎

發布時間:2021-01-01 14:21:20

㈠ 古代的長子去世,是長孫還是次子繼承家產

按照古代宗法“立嫡立長”的制度,同樣是嫡子的前提下,理論上如果嫡長子去世後,嫡長孫的繼位順序要高於嫡次子。但現實中,基本上要是嫡長子先去世,在即便有嫡長孫的前提下,大多數情況還是會由嫡次子繼位。這也是因為嫡次子的年齡優勢,以及個人勢力,更有助於家族興旺,所以現實情況就是,在古代嫡長子去世後,往往都是嫡次子繼承家業。

所以古代要是按照宗法來說,嫡長子去世後,嫡長孫肯定是家業的繼承人,但事實上,由於從家族長遠發展考慮,嫡長子去世後,基本上家業就是嫡次子的了。如果沒有嫡子,那就是庶長子。簡單點說就是,嫡長子去世後,子承父業的繼承製度就得變為兄終弟及,次子就會成為家業的繼承人。

㈡ 長子長孫有權利爭奪奶奶的家產嗎,權力大嗎

你好!沒有長幼之別。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他們均分遺產。如長孫父親在世,長孫沒有繼承權
如屬於法定繼承,無優先繼承權之說。但分配財產時,對於弱者一般會予以照顧

㈢ 長子長孫分家產是否有多分

我覺得要多分。長子長孫有能耐的話要擔起一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付出也比別的會多許多。得當領頭羊。

㈣ 長子長孫的概念

長子長孫一般指長子嫡孫,所謂長子嫡孫,是嫡長子和嫡長孫的意思。

長子指的是父親是家族裡的大兒子。嫡本來是區分與庶的,意思是正房所生的孩子。

長孫指正妻所生的長子是嫡長子,嫡長子的嫡長子就是嫡長孫。

長子不一定是嫡子,嫡子嫡孫是要繼承爵位、功勛、家族地位等社會關系。

西周時期,周王實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系。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至此,嫡長子繼承王位才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4)財產糾紛法律有分長子長孫或者長孫說法嗎擴展閱讀: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

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

「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後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

如果哥哥的母親為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為妻(王後),只要有妻(王後)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為太子。如妻(王後)沒有兒子,就只能立妾的兒子(在這中間仍然以妾中較為貴的一人的兒子為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

歷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是同一位母親。

在奴隸制(禮制)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一體,宗祧繼承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

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

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但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沖突。

㈤ 長子、長孫在家族中應發揮什麼作用

你說的應該是嫡長子,嫡長孫
嫡長子由正妻所生之長子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職位和身份的繼承。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主要的繼承製度。夏商兩代,繼承方式是以「父子相繼」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自西周開始,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宗法統治,世代相襲,逐漸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合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為一體,嫡長子在繼承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特權,無論是王位、爵位、封地還是其他財產,主要地是由死者的嫡長子承受。
首先,嫡長子排斥庶子(側室妻妾所生之子)的繼承權利,「立嫡以貴不以長」;
其次,嫡長子還排斥其餘嫡子的繼承權利,「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樣,使統治階級的財產權利和政治權力不致分散,得以延續。
這一等級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自奴隸社會開始確立,又為封建地主階級所沿用,並日趨完備,封建制時代和奴隸制時代的繼承製度是一脈相承的。為維護這一制度,歷代王朝制定相關的法律,對以庶冒嫡、以次充長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度者課以刑罰。《唐律·戶婚》中規定:「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庶以長,不以長者亦如之」。依《唐律疏義》的解釋:「立嫡者本擬承襲,嫡妻之長子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違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謂婦人年五十以上不復乳育,故許立庶子為嫡,皆先立長;不立長者,亦徒一年,故雲亦如之」。宋、元、明、清各律,亦有類似的規定。封建制時代與奴隸制時代相比較,嫡長子繼承製不完全相同,內容上更適合封建性生產關系的需要,財產繼承方面開始出現了諸子均分的現象,嫡長子的繼承特權更偏重於宗祧繼承方面。至於繼承順序,封建制時代也確立一個嚴格的等級次序。《唐律疏義》中記載:「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主嫡子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無後者為戶絕。

㈥ 老人有兩個兒子,長子去世了,留下長孫,次子還在,請問老人的財產長子的兒子有權分到嗎

一、有權。這在繼承法中叫「代位繼承」。長子的兒子有權繼承應當由其父親繼承的份額。

二、在繼承法中有這樣一個名詞「代位繼承」,代位繼承是指:代位繼承是指在法定繼承中,被繼承人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

代位繼承的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1、只有在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時才發生代位繼承。

2、代位繼承人只限於被代位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即只有被代位人的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等,才可以成為代位人,並不受輩分限制。

3、代位繼承人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參加繼承,一般只能繼承被代為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如果代位繼承人為數人的,原則上由數個代位繼承人平分被代為人應繼承的份額。

4、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子女具備喪失繼承權的條件且被法院判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

5、代位繼承只適用於法定繼承,不適用於遺囑繼承。如果遺囑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子女並且先於遺囑人死亡,則該遺囑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不能代位繼承該遺囑繼承人依遺囑應繼承的遺產;

三、相關法律規定

中國《繼承法》第11條明確規定: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25. 被繼承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曾孫子女、外曾孫子女都可以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不受輩數的限制。

26. 被繼承人的養子女、已形成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親生子女的養子女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養子女的養子女可代位繼承;與被繼承人已形成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的養子女也可以代位繼承。

27. 代位繼承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或者對被繼承人盡過主要贍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四、相關法律程序

1、如果在同一地區(市、縣):憑本人戶口本、身份證及派出所的戶籍證明即可參與繼承;

2、如果不在同一地區(市、縣):憑本人戶口本、身份證外,還需要出示經過公證戶籍證明方可參與繼承;

3、上述無論哪種情況,如果代為繼承人系未成年人,則還必須由繼承人的監護人出示監護人證明(派出所出具),不同地區的提供經過公證的監護人證明方可由監護人行使繼承權。

㈦ 長孫是指長子的兒子還是指最大的孫子

長孫原是指長子的長子,在孫子輩中與年紀無關。後亦指排行最大的孫子。

語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選段原文如下: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為帝太甲。

白話文釋義:商湯逝世之後,因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為帝,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太甲帝。

(7)財產糾紛法律有分長子長孫或者長孫說法嗎擴展閱讀

宗法制度下,長子不一定是嫡子,長孫也不一定是正妻的兒子所生,古代對妻妾劃分很明確。

西周時期,周王實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系。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至此,嫡長子繼承王位才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商代的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制: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

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繼承製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㈧ 家族有關長孫排位繼承爭論,到底是年齡最大算長孫,還是長子的長子

這需要看這里的家族是指現代的家族還是古代的家族。如果是在現代,那麼長孫就是指年齡最大,最早出生的那個孫子。如果是在古代,那麼長孫就是嫡長子的嫡長子。如果是在現代還有著嫡庶之分的大家族,那麼一般情況下長孫是指長子的長子。

但是到了現在這個法制社會,要為繼承和獲得遺產的話,其實所謂長孫長子或者別的什麼兒子女兒,孫子外孫的,他們的繼承權利是均等的,不會因為你是長子就多給你分一份。當然,如果是死者自己立的遺囑那不一樣,我們說的只是按法律來講。所以爭論到底是年齡大的孩子是長孫,還是長子的長子是長孫,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㈨ 長子長孫長外孫有什麼意義

長子長孫長外孫意義
他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形象和希望,最有可能成為家族的族長或者掌舵人,
意味著一個家族的命運,還有它的興旺與衰敗。
嫡長子由正妻所生之長子繼承被繼承人的財產、職位和身份的繼承。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主要的繼承製度。夏商兩代,繼承方式是以「父子相繼」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自西周開始,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宗法統治,世代相襲,逐漸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合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為一體,嫡長子在繼承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特權,無論是王位、爵位、封地還是其他財產,主要地是由死者的嫡長子承受。
首先,嫡長子排斥庶子(側室妻妾所生之子)的繼承權利,「立嫡以貴不以長」;
其次,嫡長子還排斥其餘嫡子的繼承權利,「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樣,使統治階級的財產權利和政治權力不致分散,得以延續。
這一等級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自奴隸社會開始確立,又為封建地主階級所沿用,並日趨完備,封建制時代和奴隸制時代的繼承製度是一脈相承的。為維護這一制度,歷代王朝制定相關的法律,對以庶冒嫡、以次充長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度者課以刑罰。《唐律·戶婚》中規定:「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庶以長,不以長者亦如之」。依《唐律疏義》的解釋:「立嫡者本擬承襲,嫡妻之長子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違法,合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謂婦人年五十以上不復乳育,故許立庶子為嫡,皆先立長;不立長者,亦徒一年,故雲亦如之」。宋、元、明、清各律,亦有類似的規定。封建制時代與奴隸制時代相比較,嫡長子繼承製不完全相同,內容上更適合封建性生產關系的需要,財產繼承方面開始出現了諸子均分的現象,嫡長子的繼承特權更偏重於宗祧繼承方面。至於繼承順序,封建制時代也確立一個嚴格的等級次序。《唐律疏義》中記載:「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主嫡子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無後者為戶絕。

㈩ 長子只有一個女兒,次子有一個兒子,問,次子的兒子是否算長孫

呵呵,這是論資排輩的問題了!在古代這個看得比較重要,好像現代就比較薄弱了。

這是個長子長孫,嫡子嫡孫,庶子庶孫。在大家族中分得很清楚!因為這關乎一個家族中的權利大小,財產繼承等等問題!

首先,女的要排除。因為古代重男輕女,論資排輩是咱爺們兒的事。

其次,要分清嫡庶。長子也有可能是庶出,在嫡子(特別是嫡長子)還在人世的時候,這樣的長子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多大權利的,更別說繼承財產了。

然後,我國經過近現代的一場場動亂,很少有大家族傳下來。再加上一夫一妻制的確定,就更難有大家族的形成了。所以一般情況就沒有嫡庶之分,最多是私生子,但那也比古代的庶子有權利,至少有繼承財產的可能。

最後,在沒有庶子的情況下,長子和次子都是嫡子。在長子沒有兒子,而女兒這一支又不能算的情況下,所以次子的兒子在孫子輩總中是最大的。理所當然是長孫,而且是嫡長孫。

以上的都有關家裡權利和財產。

如果在古代,恭喜次子的兒子,身為嫡長孫的他,權利是大大的,甚至父憑子貴哦!

很遺憾這是現代,而且根據法律,有權利的還有那個女而哦!

與財產糾紛法律有分長子長孫或者長孫說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
究極的妄想發明系列第2 瀏覽:204
Sw的證書 瀏覽:69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119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計劃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