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市法制辦山林土地權屬糾紛調處規定的通知

市法制辦山林土地權屬糾紛調處規定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2-06-30 03:49:53

⑴ 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解放軍土地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健全行政爭議解決機制的意見》(中辦發[2006]27號)精神,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工作機制,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依法及時解決土地權屬爭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5]9號)提出 「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的要求以來,各地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對保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目前調處工作機制尚不完善,一些地方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人員不能到位、經費不能落實、辦案水平不高、糾紛不能及時解決等問題。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貫徹落實《物權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依法調處土地權屬爭議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加強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機制是踐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處理結果涉及群眾重大民事權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因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增強自覺性和緊迫感,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辦法,推動和實現和諧穩定格局。

二、加強組織領導,抓好土地權屬爭議的應急機制建設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切實加強對調處工作的組織領導,積極採取措施維護社會穩定,努力避免由土地權屬爭議引發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同時為即將開展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的權屬調查工作打好基礎。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要成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委員會或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擔任負責人,親自指導協調調處工作。二是要把調處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制進行部署,加強對典型案件的指導,及時解決調處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對已經發生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要進行認真梳理分析,加大調處力度,確保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權屬爭議調處工作順利開展。三是要與政府法制部門、法院等進行經常性溝通協調,妥善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爭取獲得理解和支持,做好與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銜接。四是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土地權屬爭議,積極宣傳有關土地確權政策法規,引導群眾「有序」維權、依法合理表達訴求,提高幹部群眾依法解決土地權屬爭議的法律意識。

(二)抓好應急基礎建設。一是對本地區土地權屬爭議案件進行常規排查,加強信息收集,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信息庫,全面掌握土地權屬爭議基本情況。二是加強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難點問題和趨勢的調查研究,為早期預防和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三是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委員會或領導小組要搞好預警機制建設,抓緊制定應急處理預案,明確應急預案的啟動條件,明確工作職能、工作程序和責任。四是提高應對和處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業務培訓,一旦因土地權屬爭議引發群體突發事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

(三)建立情況上報制度。一是遇有緊急情況要快速上報,對於發生群體性事件並造成人員死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特別嚴重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必須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報告,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須在接到報告後48小時內以書面形式報國土資源部,並提出初步處理意見。二是抓好年度常規情況上報,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每年要如實逐級上報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數量及處理情況,根據情況定期開展案件清理檢查工作,集中力量解決陳案、難案和大案。

(四)注重熱點案件處理。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貫徹落實《物權法》中,特別要加強涉及社會熱點的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和處理,對於涉及農民土地權益、城市拆遷等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要善於發揮基層組織就地化解矛盾糾紛的作用,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通過聯合接待、集中處理、限期辦理等措施,力爭把矛盾化解在當地、化解在基層,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建立健全機制,保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有效開展

完善的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是履行調處職責、實現「定紛止爭」、化解社會矛盾的制度保證,機制不全、體制不順將直接阻礙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有效開展。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從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

(一)加強隊伍建設。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是保證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質量的關鍵。一是要逐步使調處隊伍專業化、專職化,切實採取措施,確保從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人員具備調處案件的專業能力。二是要提高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業務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每年定期進行業務培訓,特別是對國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培訓。三是有條件的地方要成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機構,集中力量解決糾紛。

(二)保障辦案經費。土地權屬爭議調處需要進行爭議現場土地利用現狀勘測、調查取證、案件處理甚至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應訴等大量工作,這些工作都需要充足的經費保障,要下大力氣、多渠道解決制約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的經費不到位問題。一是要積極爭取財政的支持,將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專項用於爭議的調查處理。二是要協調有關部門,根據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實際經費需求,積極研究探討解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收費問題。

(三)做到程序合法。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管轄、舉證責任、辦案時限、處理依據、文書格式等要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土資源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以及原國家土地管理局《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等有關規定,做到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各地要及時出台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規定,確保調處工作依法進行。

(四)發揮調解作用。用調解的方式解決爭議,是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一貫作法。調解對於解決糾紛,減少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對爭議案件先行依法調解,注意從源頭上減少土地權屬爭議升級的可能性。

(五)進行巡視指導。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定期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調處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特別要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辦案質量和辦案效率進行定期考核,確保調處工作有效進行,努力實現「案結事了」。

國土資源部將對各地貫徹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國土資源部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三日

⑵ 三都水族自治縣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及時、公正、有效地解決山林土地權屬爭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規定,結合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縣行政區域內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山林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耕地、草地、養殖水面用地和其他農業用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不明確所產生的爭議。第四條山林土地權屬爭議應當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申請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由自治縣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由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處理,其中重大或者特殊爭議可以報請自治縣人民政府處理。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處理應由鎮人民政府處理的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是自治縣人民政府調查處理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的工作部門,負責受理和承辦應由自治縣人民政府處理的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請自治縣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第六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農業農村、司法行政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能職責,協同調查處理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第七條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組建階段性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機構,具體受理、承辦階段性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第八條山林土地權屬爭議發生後,爭議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相關自治組織應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或者砍伐爭議林木。第九條調查處理山林土地權屬爭議,應當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注重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和公平合理。第十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所需的工作經費納入預算。第十一條鼓勵基層自治組織及時疏導化解山林土地權屬爭議。對防範、疏導、化解山林土地權屬爭議成效顯著的基層組織或者個人,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或者相關職能部門給予獎勵。第二章受 理第十二條申請調查處理山林土地權屬爭議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請人與爭議的山林土地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二)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三)有具體的處理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受案人民政府有權處理的范圍。第十三條申請調查處理山林土地權屬爭議,應當提交申請書和有關證明材料,並按照被申請人數提交副本。

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案件受理機構記入筆錄。第十四條申請書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身份證號、住所以及聯系方式,或者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和聯系方式;

(二)被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住所、聯系方式等信息,或者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和聯系方式等信息;

(三)請求事項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明材料及來源,證明人姓名、職業、住所和聯系方式。第十五條委託他人代為申請的,應當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及雙方的身份證明材料。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第十六條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機構接到申請書後,對符合本條例規定申請條件的,應當在七個工作日內登記受理,並通知申請人;對不符合本條例申請條件的,應當在七個工作日內制發不予受理決定並載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申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申請書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爭議調查處理機構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申請不符合條件為由不接收申請書。第十七條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機構應當在受理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收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 30 日內向爭議調查處理機構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明材料。答辯書應當記明被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身份證號、住所、聯系方式,或者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被申請人不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明材料的,不影響爭議案件的調查處理。

⑶ 廣東省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的第三章 調處依據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當事人未持有林權證或者林權證確定權屬有錯誤的,下列材料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證據:
(一)土地改革時期,人民政府依法頒發的土地房產所有證。
(二)土地改革時期,《土地改革法》規定不發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土地清冊。
(三)20世紀60年代初,人民政府將勞力、土地、耕畜、農具固定給生產小隊使用時(即「四固定」時期),人民政府確定的山林權屬和經營范圍的材料、文件。
(四)20世紀80年代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開展的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時(即林業「三定」時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社員自留山證、社員責任山證及林業生產責任書等有關確定山林權屬和經營范圍的材料、文件。
(五)當事人之間依法達成的林權爭議協議及附圖。
(六)人民政府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林權爭議裁決、處理決定。同一人民政府對該林權爭議有數次裁決、處理決定的,以最後一次裁決、處理決定為依據;同一林權爭議上一級人民政府有裁決、處理決定的,以該裁決、處理決定為依據。
(七)人民法院對同一林權爭議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判決。
(八)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設立時,該單位的總體設計書、設計文本所確定的經營范圍及附圖。
第十三條下列材料可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參考依據:
(一)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有關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二)能夠准確反映森林、林木和林地經營管理狀況的有關憑證;
(三)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可以作為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第十四條有下列規定情形之一的,屬於林權證確定的權屬有錯誤,原發證機關應當注銷所發的林權證:
(一)發證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或者一方當事人隱藏、毀滅有關證據的;
(二)發證機關工作人員在發證時有徇私枉法行為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發放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土地改革前有關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憑證,不得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證據或者參考依據。
第十六條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憑證記載的四至界限(即山林座落位置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清楚而面積與實地不相符的,應當以四至界限為准;四至界限不清楚的,應當協商;協商不成的,依照本辦法確定其權屬。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同一林權均能夠出具合法憑證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當事人共同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各方均分原則,結合自然地形等實際情況確定其權屬。
第十八條林權爭議涉及行政區域界線的,以1996年後市縣勘界協議書核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及其附圖為依據。
林權爭議涉及實際管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與行政區域界線不一致的,按照管轄實際情況,依照本辦法確定其權屬,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九條屬於國家所有而未確定使用權的林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成員歷史上在該林地進行生產活動而提出林地使用權確權要求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成員一定期限的林地使用權。
第二十條土地改革後營造的林木,按照「誰造林、誰管護、權屬歸誰所有」的原則確定林木權屬,但明知林地權屬有爭議而搶造的林木,以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調處國有林場與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林權爭議,應當維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國有林場總體設計書、設計文本規定的經營范圍,以及原國有林場與鄉鎮、村簽訂的有關合約和協議。
第二十二條調處林權爭議應當維護已經調解簽訂的合約、協議。未經原爭議各方協商同意,不得更改。

⑷ 怎樣處理土地山林權屬爭議

山林土地權屬糾紛主要是指爭議當事方因林地上林木尤其是其所佔用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歸屬而發生的爭執。《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這就表明與土地有關的權屬糾紛的確權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在調處山林權屬糾紛時,所講求的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考慮的重點更多偏向事實根據方面。
根據經驗結合自身對參與處置土地權屬糾紛特別是山林權屬糾紛的總結來看,這些糾紛大部分始於人民公社時期。由於當時法制不健全,對山林權屬的確定太過隨意,導致既沒有科學界定又缺少文字記錄。加之時間太久,當時的見證者有的已經去世,這給正確調節此類糾紛帶來很大障礙。
由於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農村管理體制多次變動,從土改到合作化到聯產承包責任制,期間合了分,分了又合,因而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復雜,時間跨度大,牽涉面廣,取證難,結案難,歷史遺留問題多。所以,對山林權屬糾紛的處理,一定要慎之又慎,如處理稍有不慎,必將影響地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在之前的呈子、李家園等村關於林地爭議當中,由於村民不懂法,曾發生過一村村民私自扣押另一村村民做人質的違法事件。
由於絕大部分山林權屬糾紛歷史情況較為復雜,從申請人申請調處到最終確定權屬,難免會出現問題,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對最終的確權造成影響,所以應做到:
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性。農村山林權屬糾紛的產生,一般來說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因素,兩者都不能忽視。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個關系,對各級人民政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尊重歷史,就是要對引起爭議的歷史因素進行全面的客觀分析,哪些是可以依據的,哪些是不能依據的,都應該有十分明確的判斷。但是尊重歷史又不能割斷現實,要充分考慮現實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對爭議作出客觀、公正的處理。
要注重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有機結合。各級人民政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主體,各級政府要以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採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的方式,對山林土地作出適當調整和重新劃分,構成犯罪的要堅決移送司法機關給予相應刑事處罰。因此,注重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機結合有利於對爭議的處理,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思想工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它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不能流於空洞說教。調處中,工作人員還要耐心向群眾宣傳政策法規,並切實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困難,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如果僅僅停留在講道理、做思想工作上,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感化群眾,進而有效防止糾紛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矛盾。

⑸ 山林糾紛找哪個部門解決

法律分析:
林權爭議經林權爭議調處機構或林權管理機構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林權爭議調處機構或林權管理機構應當製作處理意見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決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時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十三條、第二十二條中也有相關規定,林權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主動、互諒、互讓地協商解決。經協商依法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在協議書及附圖上簽字或者蓋章,並報所在地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備案;經協商不能達成協議的,按照本辦法規定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申請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衍生問題:
調處山林糾紛的方法和程序?
1.處理山林糾紛,應堅持「分級負責,就地解決」的辦法。即山林糾紛的雙方在公社管轄范圍內的由公社負責調處;在縣管理內的由縣負責調處;在地區(市)管轄范圍內的由地區(市)負責調處;跨地區的山林糾紛,確需省出面的,由省政府調處山林糾紛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進行
調處:跨省的山林糾紛,要盡量在基層解決,需要政府出面時,由縣人民政府出面協商,確實解決不了時,省、地兩級協助,縣人民政府出面協商,以利於糾紛的解決,建立友好的睦鄰關系。
2.調處山林糾紛,首先由發生糾紛單位主動協商,就地解決。經多次協商,解決不了時,由上一級政府組織調解,雙方仍達不成協議時,政府進行仲裁。如對政府的仲裁不服,提交人民法院判決。不能把矛盾上交,也不能久拖不決。
3.調處山林糾紛應堅持用黨的政策統一思想認識,堅持群眾路線,堅持調查研究,從實際情況出發,先易後難,先內後外的解決。

⑹ 70年代村辦林場擅自辦山林權證山林權屬糾分調處辦法

樓主參考一下山林權屬糾分調處辦法條例吧 第一條 為了及時、公正調解、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保護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權屬糾紛,是指單位之間、個人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發生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 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調解、處理(以下簡稱調處)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權屬糾紛。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依法調處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權屬糾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有關主管部門)分別負責調解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並負責辦理人民政府對以上相應權屬糾紛作出處理決定的具體工作。土地、山林、水利的混合性權屬糾紛,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上述一個部門會同其他部門共同負責調解,並負責辦理人民政府對該混合性權屬糾紛作出處理決定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權屬糾紛調處機構組織協調、督促指導權屬糾紛調處工作。 第五條 權屬糾紛的調處,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考慮歷史和現實狀況,積極疏導,充分協商,遵循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經營管理的原則。 第六條 權屬糾紛發生後,當事人應當主動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協議;協商不成的,按本條例規定的程序申請調處。權屬糾紛當事人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必須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因權屬糾紛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當地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必須及時制止,並按有關規定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第七條 在權屬糾紛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爭議范圍內的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現狀,不得破壞地上農作物、附著物或者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權屬糾紛為借口,尋釁滋事,唆使權屬糾紛當事人挑起事端,擾亂社會秩序。不得阻礙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調處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 第二章 調處依據和證據 第九條 權屬糾紛的調處,以當事人提出的已經依法確定權屬時的有效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為依據;當時的法律、法規、規章未作規定的,以當時的有關政策規定為依據;當時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均未作規定的,以調處時有效的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 第十條 下列證據,可以作為調處權屬糾紛、確定權屬的證據材料(以下簡稱權屬憑證):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及其有關規定取得的土地房產所有證或者發證時的檔案清冊; (二)土地改革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不發證的林木、林地等所屬的土地清冊; (三)合作化時期或者實行勞力、土地、耕畜、農具四固定時,確定土地、林地權屬歸農民集體所有或者歸農民個人使用的決議、決定和其他文件材料; (四)土地改革以後各級人民政府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處理決定或者依法生效的調解協議;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土地、山林權屬證書; (六)土地改革以後當事人依法達成的協議; (七)依法沒收、徵收、征購、徵用土地和依法批准使用、劃撥土地(含林地)的文件及其附圖,依法出讓、轉讓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合同; (八)國有農、林場設立時經依法批準的確定經營管理范圍的總體設計書、規劃書、說明書及其附圖; (九)1966年前劃定的國家建設用地,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不再辦理徵用手續,用地單位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文件、資料; (十)依法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人民政府已經明確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一級經營管理的文件; (十一)人民政府依法批准農民建房用地的文件; (十二)人民法院對權屬糾紛作出的生效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 (十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作為調處權屬糾紛、確定權屬的憑證材料和其他證據。 第十一條 下列證據,可以作為調處權屬糾紛、確定權屬的參考憑證材料(以下簡稱權屬參考憑證): (一)依法形成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城鎮地籍調查、森林資源清查有關成果資料; (二)當事人管理使用(包括投資)爭議的土地、山林、水利的事實資料和有關憑證; (三)依法劃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及其邊界地圖; (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依法批准徵用、使用、劃撥、出讓土地(含林地)時有關的說明書、補償協議書、補償清單和交付有關價款的憑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規劃用地的文件及其附圖;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可以作為調處權屬糾紛、確定權屬參考的其他證據。 第十二條 下列文件、資料,不能作為調處權屬糾紛、確定權屬的權屬憑證或者權屬參考憑證: (一)土地改革以前的權屬憑證; (二)依法劃定行政區域界線前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繪制的各類地圖和軍用地圖標明的行政區域界線; (三)塗改、偽造的權屬憑證; (四)以欺詐、脅迫或者惡意串通等手段取得的文件、資料;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不能作為調處權屬糾紛、確定權屬的權屬憑證或者權屬參考憑證的其他文件、資料。 第十三條 對同一起權屬糾紛有數次處理決定的,以最後一次處理決定為准,但最後一次處理決定確有錯誤的除外。 第十四條 對同一起權屬糾紛有數次協議的,以經過公證的協議為准,沒有公證的,以最後一次協議為准,但協議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除外。 第十五條 權屬憑證記載東、西、南、北四至(以下簡稱四至)方位范圍清楚的,以四至為准;四至記載不清楚,而該權屬憑證記載的面積清楚的,以面積為准;權屬憑證面積記載、四至方位不清又無附圖的,根據權屬參考憑證也不能確定具體位置的,由人民政府按照本條例第五條規定的原則確定權屬。 第十六條 同一起權屬糾紛雙方當事人都出具有相應的權屬憑證,按照本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不能作為確定權屬憑證的,由人民政府按照本條例第五條規定的原則,確定權屬。 第十七條 對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所有權爭議,依法不能證明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人民政府按照本條例第五條規定的原則確定使用權。 第三章 調處管轄和程序 第十八條 權屬糾紛實行屬地管轄、分級調處: (一)同一鄉(鎮)內發生的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土地、山林權屬糾紛,由鄉(鎮)人民政府調處; (二)同一鄉(鎮)內發生的單位之間的土地、山林權屬糾紛,由鄉(鎮)人民政府調解,經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三)同一縣(縣級市、市轄區)內發生的水利糾紛或者跨鄉(鎮)行政區域發生的土地、山林權屬糾紛,由縣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解,經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四)同一地區或者設區的市內跨縣級行政區域的權屬糾紛,由地區行政公署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調解,經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地區行政公署或者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

⑺ 加強權屬爭議調處有效化解土地糾紛

土地權屬爭議是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爭議。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處理結果涉及公民和法人的重大權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為了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保護當事人的土地財產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先後下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開展了大量的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

一、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我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制度的建立,是根據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由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於1995年出台了《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建立了國家統一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制度。隨著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訂和多年來各地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案件的實踐,2003年國土資源部進一步對《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進行了補充完善,2003年1月3日公布實施《土地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17號令)。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土資源部門配合各級政府調處了大量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保護了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2006年10月底,全國歷年累計受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358401件,其中2006年受理案件中,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之間權屬爭議佔32%,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權屬爭議佔31%,國有土地使用權之間權屬爭議佔19%,集體土地使用權之間權屬爭議佔18%。累計處理327707件,累計處理率達91.4%。土地調處工作取得了成效,起到了「定分止爭」的作用,保護了權利人的權益。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變化,土地的資產價值日益顯現,公民、法人與其他組織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與土地權屬有關的爭議也日益凸顯。據統計,我國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每年高達幾萬起。如河北省2005年受理土地權屬糾紛23651起;海南省截至2005年底,受理土地權屬爭議6145起;廣州市2004年上半年受理案件71宗,與2003年同期相比增長40%。土地權屬爭議呈上升趨勢。

我國土地權屬爭議的形成由來已久,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主要可歸結為三方面:一是由於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權屬、界限劃分不清而引起的爭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土地制度先後經歷了由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公私合營)到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直至1982年《憲法》確定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兩種所有制的變化。土地所有制度的變化過程中導致了一些土地權屬不清,這是土地權屬爭議產生的重要原因;二是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各級政府根據實際需要依據行政命令對土地進行頻繁調撥、土地權屬紊亂、證據不齊等,導致土地權屬爭議認定難。三是地籍管理基礎工作薄弱,技術手段落後,登記、發證不規范,客觀上造成土地權屬爭議調處難。土地權屬爭議的表現形式為:①土地所有權之間的爭議,即國家土地所有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集體與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的爭議。如新中國成立後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時期,留下來的土地權屬未定、體制調整、新劃地界不清等爭議;②使用權之間的爭議,即國有土地使用者之間、集體土地使用者之間的爭議,如集體與集體之間、集體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土地權屬不清引起的爭議,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引起的爭議,水面、灘塗權屬爭議,山林權屬爭議等。

當前土地權屬爭議出現的新問題,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05年《國務院關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5]9號)中特別提出「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健全行政爭議解決機制的意見》(中辦發[2006]27號),明確指出,行政復議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要求,國土資源部先後於2003年發布實施《土地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17號),以下簡稱《辦法》;2007年下發了《關於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94號),以下簡稱《通知》。《辦法》和《通知》的出台,為規范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工作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辦法》和《通知》的主要內容

(一)《辦法》的主要內容

《辦法》由《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的40條修訂為36條,對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職能部門、范圍、程序、期限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1.確定了調處的職責

《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2.調整了調處的范圍

《辦法》規定:「爭議一方為中央國家機關或者其直屬單位,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及爭議一方為軍隊,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調查處理。」

《辦法》明確了不受理的范圍。規定五種案件不受理,即土地侵權案件;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土地違法案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3.明確了調處的程序

《辦法》規定調處的程序由申請→受理→調查→調節→處理五部分組成。

申請:申請人具備申請條件;載明申請人、被申請人、請求事項、事實和理由;證人。

受理:提出是否受理意見。決定受理的,申請書副本發送給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提交答辯書和證據;不受理的,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政府做出不予受理決定,當事人不服的,可申請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調查:指定承辦人,進行查證。

調解:查證後,雙方合法自願調解,製作調解書,雙方簽字,國土部門和承辦人簽字蓋章,送達當事人,上報上級部門。對於不能達成調解或送達前一方或雙方反悔的,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政府決定。

處理:提出處理意見。

4.縮短了案件受理時限

為了提高辦事效率,《辦法》縮短了案件受理時限。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由《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規定的收到申請書之日起15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縮短為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由決定受理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縮短為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對不受理的更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由《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規定的10日內通知申請人改為:「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為避免一些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久拖不決,《辦法》對調查處理工作的期限作了原則性規定。規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土地權屬爭議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因情況復雜,在規定時間內不能提出調查處理意見的,經該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時間。

5.規定了調查處理意見的內容

針對各地調查處理意見格式不規范,不統一的問題,《辦法》對調查處理意見的內容進行了統一的規定,內容包括四個方面:①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②爭議的事實、理由和要求;③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法規等依據;④擬定的處理結論。

6.確定了調解書的法律地位

《辦法》規定:「生效的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記的依據」。

(二)《通知》的主要內容

《通知》就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工作機製作了具體部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建立應急機制建設

《通知》要求,第一,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加強對調處工作的組織領導,抓好爭議的應急機制建設,成立工作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建立目標責任制。第二,抓好應急基礎建設,建立信息庫。第三,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處理預案,提高應對和處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2.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通知》強調,遇有緊急情況要快速上報,對於發生群體性事件並造成人員死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特別嚴重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必須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報告,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須在接到報告後48小時內以書面形式報國土資源部,並提出初步處理意見。

3.建立保障機制

《通知》要求,加強隊伍建設。要使調處隊伍專業化、專職化,提高調處業務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有條件的地方要成立調處工作機構,集中力量解決糾紛。保障辦案經費。 積極研究探討解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收費問題。 規范程序。案件處理要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做到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發揮調解作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對案件先行依法調解,注意從源頭上減少土地權屬爭議升級。

4.建立檢查制度

《通知》指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定期對調處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特別要對辦案質量和效率進行定期考核,要求確保調處工作有效進行,實現「案結事了」。

三、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中注意的問題

(一)進一步提高對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依法調處土地爭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處理結果涉及群眾重大民事權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增強自覺性和緊迫感,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辦法,推動與實現和諧穩定格局。

(二)調處工作中要堅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

由於土地權屬爭議成因復雜,所以在土地權屬爭議處理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合情、合理、合法地加以解決;其次,由於處理土地糾紛涉及各有關部門,應同有關部門共同協商,正確處理好部門之間的關系,共同做好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

(三)調處工作要程序合法

因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不同於其他案件,對於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此可見,土地爭議調處具有調解在先、處理在後,行政處理在先、司法訴訟在後的特徵。因此在土地爭議調處的程序上要做到①調解在先、處理在後。行政調解是在雙方當事人自願,在第三人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主持下,在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就土地權屬問題達成雙方一致意見。行政調解是土地權屬爭議處理的一種形式,行政調解的達成,能使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迅速、及時結案,又可以減少訴訟,不留後遺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行政處理在先、司法訴訟在後。對一些案件當事人自行解決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處理是最好的選擇。這樣通過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政府可以更好地實現土地政策,解決登記問題,提高辦事效率,但並非土地權屬爭議不能進入司法程序。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時行政程序優先,在我國被設置成土地權屬爭議須經行政處理,行政處理結果要接受司法審查。也就是說,土地權屬爭議當事人對政府的處理結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時間內提起訴訟。

(四)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長效工作機制

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是有效解決土地權屬爭議的重要保證。①完善爭議調處工作機制,整合調處力量,成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構,及時、妥善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處工作;②加強地籍管理基礎工作,建立爭議信息庫,實行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動態監測,增強管理科技含量,避免新的爭議產生;③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業務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使調處隊伍專業化、專職化;④保障辦案經費,積極爭取財政的支持,將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專項用於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積極研究探討解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收費問題。

⑻ 誰能知道農村土地權屬糾紛處理是依照什麼法律嗎

處理農村林地權屬糾紛的法律依據:《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條規定:土內地所有權和使用容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林業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
、《湖南省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認真處理各類糾紛問題的通知》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你們的證據,縣發放得管業證是有力的證據,你們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由人民政府處理,對人民政府的處理不服,起訴到人民法院解決。

⑼ 浙政(1987)230號文有關山林權屬的政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全省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意見
省政府辦公廳文號:浙政辦發〔2014〕73號統一編號:ZJSP01-2014-0029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為落實農民財產權利,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權,根據《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財政部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60號)、《國土資源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11〕178號)等文件精神,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推進全省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的重要意義
宅基地關繫到農民住房保障和財產權利。加快推進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是解決農村土地權屬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各地積極做好村莊地籍調查、地籍信息化建設,開展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於一些地方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比較多、土地權源資料不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難,以及農民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全省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率仍然不高。各地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制訂工作計劃,切實做好村莊地籍調查、地籍信息化建設,全力推進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並將各項工作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同時,要大力宣傳發動,強化農民產權保護意識,引導農民主動申請登記,努力提高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率,為真正實現農民住房財產權的抵押、擔保、轉讓等權能創造條件。
二、妥善處理宅基地管理的歷史遺留問題
各地要以尊重歷史的態度,在堅持「一戶一宅、拆舊建新、法定面積」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一)1982年2月13日《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前,農民佔用宅基地建房且至今未擴建或翻建的,可按現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宅基地使用權。
(二)1982年2月13日《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起至1987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前,農民建房未經批准或超過批准面積佔用宅基地的,若已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佔耕地的通知》(中發〔1986〕7號)及當地政府有關規定處理的,可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宅基地使用權;若至今未處理的,可由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具證明,參照當時的處理政策進行處理後,按實際使用面積確定宅基地使用權。
(三)1987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起至2009年12月31日,農民建房未經批准或超過批准面積佔用宅基地,但建房者符合建房條件,且所佔宅基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的,經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並公示無異議,在對規定面積標准內的未批部分進行處理(處罰)後,按土地利用現狀補辦用地審批手續,並按批准面積確定宅基地使用權。
(四)2010年1月1日起至2014年3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切實破解農村建房難的意見》(浙政辦發〔2014〕46號)下發之日前,農民建房未經批准或超過批准面積佔用宅基地,但建房者符合建房條件、所佔宅基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且縣(市、區)政府決定可以確定宅基地的,應經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並公示無異議,對當地規定面積標准內的未批部分進行處理(處罰)後,按違法佔用前的地類補辦用地審批手續,按批准面積確定宅基地使用權。
(五)2014年3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切實破解農村建房難的意見》(浙政辦發〔2014〕46號)下發後的違法佔地建房,一律按現行政策處理。
三、嚴格規范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
各地要按照「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准確」的原則,規范填寫土地登記簿、土地權利證書,妥善保存土地登記檔案資料,嚴格規范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一)對不符合補辦用地審批手續違法超占宅基地,且確因違法超佔不足一間房屋等原因暫時無法拆除的,可對批准面積進行確權登記發證,對違法超占部分應在土地登記簿、土地權利證書記事欄內註明超占面積,超占部分待今後拆建、翻建時予以拆除。宗地圖按實際使用范圍繪制,能區分違法超佔位置的應當用虛線標注;如確實無法區分違法超佔位置的,應當註明批准面積和超占面積,但違法超占面積不確認宅基地使用權。
(二)對非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因新農村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下山脫貧、小島遷移等原因,經依法批准異地建房的,在落實原宅基地處置政策後,可憑相關權屬證明文件辦理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城市居民非法購買農村宅基地的,一律不予確權登記。
(三)對拆舊建新的,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在審批新建宅基地時,應當同時辦理原宅基地使用權收回手續,收回原宅基地土地權利證書;當事人在申請辦理新宅基地登記手續時,應當同步辦理原宅基地注銷登記手續。對當事人未按規定申請辦理原宅基地注銷登記的,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當責令當事人限期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如逾期不辦理的,應經公告後直接辦理注銷登記。對依法繼承房屋或在199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訂實施前經依法批准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受宅基地「一戶一宅」政策的限制,應當予以確權登記。
四、強化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的服務工作
各地要繼續加大對宅基地權屬爭議的排查力度,建立健全權屬爭議排查信息庫,及時掌握土地權屬爭議的狀況,有效調處化解權屬爭議矛盾。要規范土地登記行為,繼續深化「窗口辦證」服務,加快土地登記速度,方便群眾辦證。要減輕農民負擔,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辦理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的相關工作經費由本級地方財政保障,不得向農民收取;各地公證機構、登記代理機構辦理農民住房繼承公證、宅基地登記代理等服務時,應按件減半收取費用,不得按財產額比例計費,具體計費標准由省物價局另行制訂。
五、強化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縣(市、區)政府對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負總責,要結合本地實際,抓緊制訂操作細則,組織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開展調查摸底,力爭在2015年底前完成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並及時辦理確權登記發證。同時,要繼續加大土地執法力度,嚴肅查處新發生的宅基地違法佔用行為,有效維護農村土地管理秩序。在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中,各地、各有關部門應當維護好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省級有關部門、各設區市政府要加強對縣(市、區)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對各地反映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處理;對不依法依規進行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或登記發證不規范造成嚴重後果的,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確保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順利推進。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6月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4年6月11日印發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⑽ 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條例(2013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及時調解、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保護權屬糾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之間發生的土地山林水利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糾紛(以下簡稱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調解、處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利權屬糾紛是指水資源使用權糾紛和水利工程權屬糾紛。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調解、處理負總責。國土資源、林業、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別負責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機構(以下簡稱調處機構)負責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的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工作,並負責人民政府交辦的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案件調解、處理的具體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本條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負責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調解處理工作。

設區的市設立的管理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負責本區域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工作。第四條調解、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先行調解、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經營管理、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林業、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設立的管理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定期排查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情況;對可能發生群體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矛盾激化,並向上級報告。第六條在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解決之前,權屬糾紛當事人不得單方改變糾紛范圍內的土地、山林、水利利用現狀,不得毀壞農作物、經濟作物、附著物和水利設施等,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權屬糾紛當事人對爭議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現狀有異議的,由負責調解、處理的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調處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確定。第七條權屬糾紛當事人以及其他人員不得利用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擾亂社會管理秩序,不得阻撓、妨礙權屬糾紛調解、處理工作。第二章和解與調解第八條解決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應當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引導權屬糾紛當事人互諒互讓,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自行達成和解或者達成調解協議。第九條當事人可以向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第十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組織權屬糾紛當事人進行協商,做好疏導教育工作,促成和解或者達成調解協議。

鄉鎮人民政府及司法所對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工作應當給予指導幫助。

基層人民法院對於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第十一條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經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者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調解。

爭議雙方不在同一鄉鎮的,先受理調解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調解,相關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予以配合。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行政復議機關審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爭議案件,應當先行調解,並將調解貫穿於受理、辦理、決定全過程。第十三條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的程序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第十四條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應當製作和解協議書,和解協議書自各方當事人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後生效。

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經人民調解、行政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自各方當事人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調解員簽名並加蓋調解組織印章之日起生效。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權屬糾紛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第三章確權管轄與處理第十五條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土地權屬糾紛,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發生的土地權屬糾紛,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閱讀全文

與市法制辦山林土地權屬糾紛調處規定的通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日本韓國推理片 瀏覽:18
水生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76
日本寂寞家庭主婦 瀏覽:170
日本校園愛情電影 瀏覽:747
免費在線藍光版的大片 瀏覽:984
朝氣蓬勃的岳母家生活 尚宇 瀏覽:293
誰有在線觀看網站來一個 瀏覽:805
姐弟浴室大尺度電影 瀏覽:581
女主叫簡寧男主姓顧 瀏覽:712
有部片是主角叫了很多人去一個島嶼最後互相殘殺 瀏覽:263
韓國高h浴池戲的電影 瀏覽:917
泰國繼母電影 瀏覽:598
ali.srzx. com/index.html 瀏覽:303
歐美電影說村子寡婦和野人生孩子 瀏覽:34
微電影去哪找演員 瀏覽:81
主角叫林凡都市小說 瀏覽:860
穿戲服的女鬼恐怖電影 瀏覽:625
韓國美女練瑜伽的電影 瀏覽:963
電影《努力》演員李玲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