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违纪行为实施责任追究
以下是六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表现形式,就是行政行为违法的具体表现。对于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对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定原则,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只要认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之一的,该具体行政行为即为违法。
(一)主要证据不足
食品卫生监督员对某食品生产或经营企业进行执法监督时,认为该生产企业或经营单位有作为违法行为,要采取行政处罚,予以罚款处理,采用了罚款这种具体行政行为,但是没有收集违法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这种具体行政行为就是违法的表现形式。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这类事例在一些行政处罚决定书写的档案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监督记录中描述的所谓违法事实,从《食品卫生法》中找不到相应违法条款,在法规中也没有。实际上就是没有违法的法律依据。就是俗语说的:“犯了那条法不知道。”监督员只管记录事实,不知道这事实是违反《食品卫生法》中或法规中的哪一条。就随便牵强附会的安了一条,结果一审查,是错误的适用法律,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
食品卫生监督员在执法监督过程中,没有按法定程序执法监督。如食品卫生监督员判定某食品经营单位商品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予以没收或销毁的行政处罚,但是,监督员在采样时没有按法定的随机抽样原则进行,只是从大宗商品中选择几个变质的样品作的检验,不能代表大宗商品质量。对方对没收或销毁的行政处罚不服,就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审查,监督员采样违反法定程序,其行政行为是违法的。
(四)超越职权
超越职权,也叫越权执法。这样越权执法行为,在《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的几年中,不少地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执行违法处罚时,在处罚决定中,常有越权执法字样。如买卖双方食品变质的处罚过程中,处罚决定常有这样字样:“卖方承担买方的经济损失。”这种决定,不仅是监督机构的越权执法,而且把监督机构置于双方经济纠纷中去。监督机构的这种判决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实际上是行政行为的违法表现。又如罚款处罚。罚款是《食品卫生法》授权的行政处罚权,但有的行政处罚决定中,有越权执法字样,写“罚当月奖金,降一级工资,撤销行政职务”等越权字样。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只有罚款权,没有涉及奖金和工资权。更没有撤销行政职务的权力。监督记录的这种字样实质都是行政行为的违法。
(五)滥用职权
滥用职权在食品卫生监督实践中,也经常有所发生。本不是监督机构的职能范围,硬要进行监督管理,或者对菜农索办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借故勒索。这就是滥用职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六)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
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法律要求应该给食品生产经营者办理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 而具体执行人员长期拖延不力、,或不正面答复,或拒绝不办。这种行为就是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表现。
2. 不实投诉如何追责
甲可以要求乙向其公开进行道歉并在单位的公共场合张贴检讨或者处理文件消除事件的不利影响,如果有证据证明甲被乙殴打的话则可要求已进行赔偿。
3. 纳税服务投诉办理的追责情形及依据
纳税服务投诉办理追责显示应该在没有纳税或者忘记或者其他偷税漏税现象。
4. 投诉问责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进行
回楼主
法律术语的问责制称之为法律责任的追究。根据宪法和法律,政府及其
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它(他们)承担的责任,包括道义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政府还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实现。这是为增强官员的责任感而设置的一道“紧箍咒”,从而使这些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而投诉问责
就是根据投诉人投诉内容 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它(他们)承担的责任
如果 政府及其公务员有违反法规政策行为
建会依法追究其责任
回答完毕!
5. 建立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用以受理违法违规举报并及时处置应当开设哪些举报途径
目前有信访部门,纪委部门负责此事。
6. 如何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投诉受理工作效率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二、施行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激励机制。
三、充分考虑干部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
四、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系统的干部竞争机制。
7. 被人匿名举报了,接受调查以后并无举报内容中的问题,却有其他问题,有办法追究举报者的责任吗
难以追究。
首先:此事的定性应当要看甲是故意陷害还是举报失实。
其次:如果甲在主观上是故意陷害,那事情麻烦了,可能会被追查并追究刑事责任,涉嫌诬告陷害罪;如果主观上是行使公民监督权但是由于失察导致举报失实,那就另当别论了,以后注意就行了,由于是匿名举报,通常是不会追究或难以追究的。
(7)完善投诉追责扩展阅读:
匿名举报的应对策略
1、加强法制化建设,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信访,逐步建立良好的信访举报工作秩序。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按照《人民检察信访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等法规进行举报,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提倡、鼓励实名举报。
要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匿名举报的局限和缺陷,认识到实名举报是群众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打消疑虑,从受理、查办、处理和奖励等诸多环节上充分体现出实名举报的优点。
提高实名举报的查办时效和力度,及时向举报人反馈通报处理结果,同时对实名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完善信访举报工作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公开于社会、公示于群众,通过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增强群众对信访举报的信心。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举报意识。部分群众由于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方面的因素,虽然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领导干部的不廉洁现象和腐败问题心存不满,却存在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观念,明知是腐败方面的种种劣迹,也不愿举报。
我们应深入基层、企业、社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举报宣传,坚持开展“举报宣传周”活动以及电视讲话、法制讲座等传统形式的举报宣传,同时不断探索举报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
如在报刊上开辟专栏,发挥有线电视网的优势开展专题讲座,通过邮政发放宣传单,开通热线电话,以及利用公益广告、短信等形式,向干部群众宣讲法律知识,介绍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受案范围和典型案例。
正面宣传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惩治腐败的重要成果,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检察机关、相信检察机关,调动人民群众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3、从严打击报复陷害行为,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不愿听到批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群众监督,发现群众举报其不廉洁行为的,轻则在工作中故意刁难,重则将其免职或调离,甚至动用社会关系到举报人家里大打出手,致使举报氛围恶化,言路不畅通。
部分群众认为自己只是弱势群体,被举报人却是单位的领导或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担心自己的举报会招来打击报复,因此对身边的损害公私利益的职务犯罪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敢署名来举报身边的职务犯罪。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举报人的保密工作,使情况不外泄,避免给举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从严打击报复陷害行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为举报人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其能正常工作、生活。并充分彰显这方面的示范效应,提高群众举报的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