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如何处理的司法解释
当工伤来与第三人侵权竞源合时,工伤职工可以分别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既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以普通受害人的身份获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即可获得双重赔偿;工伤保险待遇和侵权赔偿之间不存在扣减和补差的关系,即获得第三人侵权赔偿并不妨碍受害人依法全额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适用的实体法律不同,其请求权不存在竞合。
B. 第三人侵权情形下如何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六条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和违反义务时的责任界限进行了界定。根据该规定,从事社会活动应当对相关公众的安全给予合理的注意,疏于注意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形,安全保障义务人没有尽到注意义务的,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该理论旨在解决不作为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问题,对解决审判实践中的众多新类型案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第三人侵权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赔偿责任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依据。 在《解释》出台前,对经营者应否承担责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经营性场所发生的第三人伤害,不是来自于经营场所危害、其工作人员伤害以及所提供直接服务的伤害,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并且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经营者应承担责任,故经营者不应承担责任,应当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安全保障义务作为一种法定义务,经营者必须履行。这一义务要求经营者为积极的作为行为,保障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安全。经营者的消极不作为往往构成对其安全保障义务的违反。经营者对源自经营场所内的危险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更是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应当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实际上经营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是有法律依据的,一是《民法通则》第五条的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积极实施侵害行为为法律所禁止,消极不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损害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该规定是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直接法律依据。 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的法理依据,一是经营者对因其从事该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场所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控制能力,他最可能了解整个场所的实际情况、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损害,并且最有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损害的发生或者使之减轻,所以其理应承担一种从事该经营活动的安全保障义务。这种义务通常源于他对危险源的控制能力,只要受害人有合理理由可以相信对方将保护其利益,职业上的经验也会导致积极的作为义务,如注意到一些不为受害人本人所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安全保障义务人相对于受害人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在规范层面适当加重其责任合于实质平等的民法理念。 二是收益与风险相一致的要求。从危险源中获取经济利益者经常被视为有制止危险义务的人,对其课以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是合理的。另外经营者违反应当积极作为的安全保障义务,使本来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的损害得以发生或者扩大,增加了损害发生的几率,因此经营者应当为受害人向直接侵权人求偿不能承担风险责任。让无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济,而让那些侵害他人或者无视他人安全的人承担责任和风险,符合司法正义的理念。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归责基础和归责原则。 安全保障义务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作为行为。积极的作为义务的存在和义务人对该义务的违反就构成了对其不作为行为作出可归责性判断的基础。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他人损害的责任承担,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为安全保障义务人责任成立的基础在于其对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过错。设定安全保障义务的目的在于平衡利益和分配社会正义。因此,应当清楚的认识并正确地把握好这种平衡作用的力量。在对受害人提供必要保护的同时,不能无视对安全保障义务人课以过重的无过错责任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如果过于严格的使大量的社会活动主体不得不时常面对巨额的损害赔偿,势必极大的增加其成本与风险,那时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社会生活本身。 从安全保障义务的产生原因层面看,判定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应当是过错责任原则。原则上,消极的不作为行为不能成为侵权法层面中所称的侵权行为。但基于前述,有必要将特定的人的不作为行为确定为对其应负的积极的作为义务的违反,因而亦构成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行为法中基本的归责原则,只要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无需考虑行为人过错,对于那些因消极的不作为导致他人损害的人,就必须要认定其主观上具有过错。退而言之,即便在立法政策角度看,不考虑不作为行为人的过错而使其承担责任也是不公平的。而不作为行为与积极的作为行为最显著的的差异即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很难判定。单纯从不作为行为本身无法说明他具有过错。因此,若要考量不作为行为人的过错,只能看他是否负有一种须积极作为的义务。尽管在制定法中很少见到明确的一般性规定,但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一般的伦理道德、法律的价值理念都提出了明确此种义务的需求。因此,确立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判断不作为致害场合是否存在过错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经营人对经营场所具有支配和控制力并从营业中获取利益,其负有保护义务。任何一个人都会认同,在消费场所中人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经营人在第三人侵权发生时就负有提供与其活动相适应的预防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其在第三人侵权发生时未尽与其营业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义务,理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安全保障义务人所应承担责任的形式和性质 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并可向第三人追偿。 (一)补充赔偿责任 1、不真正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对于债权人负以同一之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之完全履行,他债务因目的之达到而消灭之法律关系。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数个责任人均系基于各自独立的侵权行为而生对受害人的赔偿责任。这一点与第三人侵权与安全保障义务人消极的不作为竞合之情形显然具有契合之处。但另一方面,第三人侵权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还是有区别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各个债务人对于受害人都发生全部责任,,一债务人承担了责任后,其他债务人之责任消灭。而在第三人侵权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责任范围的确定并非绝对地为全部,而是应视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相应地,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第三人的责任并非消灭。 2、补充赔偿责任 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使本可避免或者降低的损害发生或者扩大,因此其应为受害人向直接责任人求偿不能的后果承担一种风险责任。这种责任的性质属于补充赔偿责任,其基本结构是:直接责任人应当首先承担赔偿责任,在直接责任人无法确定或者无能力赔偿的时候,才可由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与其能够防止或者降低损害发生或者扩大范围内的赔偿责任。换言之,实施加害行为的侵权人是损害结果的直接责任人,安全保障义务违反人是补充责任人,两者构成责任竞合,但发生竞合的两种责任的范围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二)向第三人追偿的问题 因安全保障义务人存在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过错,因此其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属于一种自己责任,而非替代责任。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了补充赔偿责任后,赋予其对侵权第三人的追偿权的妥当性问题。一般来说,承担自己责任的责任人就其承担责任无权行使追偿权,但肯定安全保障义务人在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的依据在于:1、实施积极加害行为的第三人理应对受害人的损害结果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种责任不应因安全保障义务违反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而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规定,体现了制裁最终责任人的价值观,这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要求是一致的。2、安全保障义务人所要承担的“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的补充赔偿责任,显然不是一般人都要面临和承担的责任。这种补充赔偿责任的承担成为现实以后,其虽享有追偿权,但该追偿权往往沦于纸上谈兵,换言之,补充责任人追偿成功的几率是极低的。因此,该补充责任的承担构成了一种风险,而这种风险可以认为是安全保障义务人所承担的自己责任的客体。在安全保障义务人承受这种风险的时候,亦足以体现对安全保障义务人疏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过错以及其不作为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的可归责性。3、安全保障义务违反人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对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来说,构成不当得利,他因此获得的消极利益应当返还。在存在第三人实施加害行为情形的情况下,让安全保障义务违反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目的并不是认为他是最终责任人。尽管此种追偿权往往在事实上无法获得满足,但至少应当在法律条文里加以规定,从而体现对真正加害人的彻底否定。这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道德判断标准,亦不会导致确立安全保障义务之目的根本无法实现的结果。
C. 工伤事故与第三人侵权竞合赔偿问题的如何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内保险补偿问题的容答复》(2006年12月28日 [2006]行他字第12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所以,侵权与工伤可以同时适用。
顺祝好运!
D. 急求3个不同类型的法律案例
一2002年3月,在广西桂林经商的黄某购买了一辆广州本田轿车,使用了几年后,黄某想将车卖掉。2005年6月,黄某与江某签订了一份机动车辆买卖合同,合同约定黄某将其本田轿车卖给江某,价格7万元,办理过户手续以及其他费用由江某负责。合同签订后,江某于同月13日将7万元人民币汇进黄某的银行帐户,黄某也于同月18日将车以及行驶证交付给江某。2005年8月3日,江某开车到广西平乐县办事时,在路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行人刘某被江某所驾驶的轿车撞成重伤。经交通警察部门勘验,江某对事故负主要责任。刘某经治疗出院后,要求江某、黄某承担赔偿责任。黄某声称肇事车已经卖给江某,江某对事故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江某称,肇事车没有过户,实际车主是黄某,黄某应当承担一定赔偿责任。因对赔偿问题协商不下,刘某将黄某、江某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96000多元。法院审理后,判决江某对事故承担80%的责任,赔偿刘某经济损失76800多元,驳回刘某要求黄某赔偿的诉讼请求。本案涉及到车辆在办理过户手续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诉讼主体以及赔偿责任的确定问题。车辆在办理过户手续期间发生交通事故,买卖双方如何承担责任,要分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 如果买卖车辆的双方虽已签订车辆转让合同,但车辆仍未交付的,则诉讼主体及承担责任的主体仍应为卖方,买方尚未取得车辆,不承担事故责任。二如果车辆已实际交付,原车主失去了对车辆的实际控制,虽然车辆的所有权尚未通过过户登记而公示转移,但买受人已实际控制车辆,并享有车辆的运营利益,而原车主丧失了车辆的支配,故对在此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原车主不承担责任,应当由车辆实际买受人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以及《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的规定精神都对此作了规定。本案中,黄某与江某签订买卖合同后,已经将车辆交付给江某使用,虽然车辆没有过户,但黄某已经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因此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应该由江某承担,黄某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 情】王某与某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支付房款后,该公司未按约定时间交付房屋,此后王某多次要求某公司付房屋未果,在追房过程中,王某发现该公司未取得商品房开发资质和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王某认为该公司在签订合同时故意隐瞒事实,存在欺诈行为,即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该合同无效,被告应返还购房款32.8万元,赔偿利息82078元,并支付惩罚性赔偿金(加倍赔偿)32.8万元。【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讼争房屋的性质及合同的效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该公司不具备从事商品房开发经营的资格,所建房屋应视为自用自建房。根据有关法律之规定,自建房不得提前预售,因此,应当认定双方订立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原告王某所提惩罚性赔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的“加倍赔偿”只适用于商品房,而论争房屋只是自用自建房而非商品房,不在适用范围之内,不应予以支持。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1条,第52条第(5)项,第58条之规定作出判决:原告王某与被告所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被告返还原告所交购房款32.8万元,并赔偿原告利息80275元;驳回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惩罚性赔偿32.8万元的请求。【评 析】本案主要涉及“加倍赔偿”法则在房屋买卖中的适用范围问题。房屋买卖在我国又分为商品房和非商品房(指自用房)买卖。1987年,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统计局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品房屋建设计划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对商品房作出明确界定。商品房是指由房地产开发和出售的住宅,商业用房及其他建筑物。为了自用而自建或委托其他单位建设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不属于商品房的范围。根据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房地产转让必须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为前提,否则销售行为无效,但国家对商品房买卖却规定了预售制度,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承购人,由承购人支付定金并分期支付房价款的行为。它是商品房转让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提前预售必然增大购房者的风险,国家为此规定了预售许可准入制度和预售登记制度(物权法规定)。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与商品房购买者之间的关系类同于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一定情形下应当参照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欺诈行为的加倍赔偿规则。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出卖人订立商品买卖合同时,具有三类欺诈情形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一倍的赔偿责任。由上述规定可见,上述预售制度和加倍赔偿制度只适用于商品房,并不适用于自用建房买卖。在司法实践中,自用建房买卖双方被视为一种平等主体关系,适用《合同法》调整。因此,本案被告提前预售自用自建房应当认定无效,同时由于该房不属于商品房,不能适用加倍赔偿法则。(湖北利省川市人民法院·龚程) 三、【案情】甲经营一家商店,乙经常到甲商店购买日用品,一日乙到甲家购买两箱方便面,由于柜台内没有这么多,甲让乙随其一同到后院仓库去取,乙走在前面,甲跟在乙后面,乙打开后院的门后发现后院有狗:听见狗叫声,还是随后看见有狗朝其扑来,乙于是往回跑,撞到跟在身后的甲并同时摔倒,摔倒并造成甲脊椎骨折。经住院治疗花去医药费2万余元。现甲提起诉讼要求乙赔偿其损失。【分歧】在庭审过程中,一致意见认为乙不应该承担甲的损失,甲的损失应由其自己承担。但对于理由却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属于特殊侵权行为中的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因为狗的主人是甲自己,因此应当由甲本人对自己的损失承担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属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的情形,应当有安全保障义务人本人对其行为负责而无须由乙负责;第三者意见认为,本案属于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由造成险情的一方承担,即甲自己承担;第四种意见认为,本案属于义务帮工致人损害的情形,因此应当由被帮工人甲自己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能由乙承担。【评析】笔者同意第四种意见,理由如下:首先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行为的要件包括:1.致害动物是饲养的动物;2.饲养动物对他人造成了损害;3.动物的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间有因果关系。而从本案的情形来看,甲饲养的动物狗只是引起甲被乙碰撞摔倒受伤的原因行为,而非直接由狗咬伤,故不属于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的情形,第一种意见的理由是错误的。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从该条的规定来看,这里的“他人”不包括安全保障义务人自己。因为如果是包括安全保障义务人自己,那么安全保障义务人自己与侵权人之间的赔偿责任完全可以适用一般侵权的规定,因此本案不适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他人损害的情形,因而也就不适用该解释第六条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再次所谓紧急避险,是指在危险情况下,为了使社会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更大的损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致他人或本人损害的行为。例如,甲在骑自行车过程中,为了躲避汽车的碰撞,将乙撞倒。紧急避险行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有正在发生的危险,威胁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2)除了采取紧急避险的方式外,没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险的方式。(3)紧急避险行为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可见紧急避险中行为人必须具有避险的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避险。本案中甲是给乙撞到的,但注意的是这时的乙所实施的转身逃跑的行为,是个本能意识支配下的奔跑——不能认定成紧急避险,因为紧急避险,按通行理论要求有避险意识,本案中乙很显然不具备。最后所谓义务帮工,是指为了满足被帮工人生产或生活方面的需要,帮工人不以追求报酬为目的,为被帮工人无偿提供劳务行为。义务帮工通常发生在亲朋好友、同事、邻居之间,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帮工活动中,帮工人虽然是自愿、无偿提供帮工活动,但其仍然是为被帮工人的利益而行为的,基于报偿原理,应当由被帮工人对其活动造成的风险承担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被帮工人甲是实际受益者,因此与帮工人乙形成的是义务帮工关系。从法条的规定来看,这里的“人”是指除了帮工人之外的人,当然包括被帮工人在内。因为如果不包括被帮工人,那么应如前引司法解释第六条类似表述为“他人”而不是规定为“人”。综上所述,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种已经都是错误的,本案应适用义务帮工致人损害赔偿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应有被帮工人自己承担责任。(江苏邳州市人民法院·李晓东)
E. 第三人侵权引发的工伤事故如何处理
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因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内,同时构成工伤的,如果劳容动者已经获得侵权赔偿,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中应扣除第三人已支付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器具辅助费和丧葬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先行支付工伤保险赔偿的,可以在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内向第三人追偿。
F. 法律案例及分析
法在我身边
字典上解释“法”为: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法”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会用法律来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而若是触犯了法律,永远也逃不出法网。
某市一位杨阿姨到附近的邮电局营业厅办理电话安装,可此邮电局营业大厅贴出通告,规定凡在本市安装电话的用户,必须到其下属企业购买电话机,用户办理装机手续的同时,先交电话机款,否则不予办理。杨阿姨在办理电话安装业务遭到拒绝后,将此邮电局的做法申诉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核实,指出企业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了不公平交易行为,责令该企业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其处以罚款。杨阿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湖北省某市一名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放学回家后遭到母亲的打骂,晚上趁母亲熟睡时将母亲砍死。这名中学生为一时冲动犯下的罪恶而悔恨终生,公安人员将其逮捕,他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有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企业领导,知法犯法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许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赃款,行贿受贿,最终将自己推向万丈深渊,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从小就已经开始学习思想政治,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作为初中生的大家更应该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要懂得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社会有关的法律,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法在我身边
都说法律像隐士一样时隐时现。我认为它更像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世界万物与我们。
还记得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在纽约作者和两位德国朋友合租了一间房子。一天房东的小儿子生病了,开始请了医生,可后来他的小儿子吉米的体温不段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房东又去叫医生可医生不来了,原来是他上次看病的钱还没有付清,医生坚持要先看到钱才来,大家都忙着凑钱可最后还是失望的摇头叹息。朋友吉特是小儿科医生,可他还不能给别人看病,因为他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房东猛然转身对吉特吼道:好歹你也是医生啊,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眼睁睁的看着我的孩子死掉。再过几个月吉特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崭新的生活。如果他站在法律的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将来,如果他站在救人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失信于政府。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无边的困境中。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痛楚中瑟缩的吉特最后作了决定,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就在小吉米可以下床的那天,他被逮捕了。大伙都没有去上班,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他们高呼吉特没有罪。法官面带微笑的站起来,举起棰子敲向桌面:“吉特先生,你违反了法律,”法官说,“原因是为了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医生的良知,因此我判你无罪。”
这就是法律,虽然我们总在说法不容情,虽然它们像一种无形的锁链紧紧的束缚着我们。可它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人性的真善美。她告诉我们世界有一种东西叫公平,有一种东西在她面前我们一律平等,没有权贵差异没有贫贱之分。它让世界充满人性美,更加绚丽多彩。故事中的吉特用自己医生的良知冲击着法律,而法律用自己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
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大千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准则来束缚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安定、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个准则就是法律,任何人或物都在它的掌控之中。它教会我们如何创造美好享受幸福。
G. 他人占用我的耕地扩建宅基地.行政起诉判令国土局对第三人侵害原告土地使用权依法处理.法院以是侵权行为
不经过国土局来批准宅基地使源用权,私自盖房属于违法占地,是国土局依法处理处罚,对国土局的工作进行监督的不是法院,你那么起诉,法院必然不受理。法院的职责是认定国土局的工作是不是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如果违法或者违反程序,可以判决国土局的审批结果无效,国土局的违规违法审批行为会移交有关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处理。让法院命令国土局干什么,超出了法院的职权范围
H. 因第三人侵权认定为工伤第三人因承担哪些责任
第三人按照过抄错原则承担民事责任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的规定进行赔偿,不因受害者认定为工伤减轻赔偿责任。
《社会保险法》
第四十二条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4〕9号
第八条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I. 双方当事人通过串通通过法院判决侵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怎么办
及时向法院反应,法院会依法作出处理。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当事人之间内恶意串通,企容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