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发生灌溉用水纠纷该如何处理
汪某与邱某分别是上、下两个村的村民,汪某住在河的上头,邱某住在河的下头。要不是去冬今初的这场罕见的干旱天气,两家也还从未红过脸。去年冬天,为了浇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汪某一直拦住本就流量很小的河水,致使住在下游的邱某无水灌溉麦地。在多次协调无效的情况下,两家最终大打出手各有受伤,既赔了钱又伤了和气,非常不值。灌溉用水纠纷作为相邻纠纷的一种,在我国农村常有发生。那么,发生灌溉用水纠纷到底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生产、尊重自然、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84条、第86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20条、第28条分别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对自然流水的利用,应当在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对自然流水的排放,应当尊重自然流向”、“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二是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灌溉优先、有妨碍要排除或补偿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25条第2款、第35条分别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三是发生纠纷后维持现状、依法解决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56条、第57条分别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行政区域交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四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违反法律规定的灌溉用水以及因灌溉用水发生纠纷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这也是处理灌溉用水纠纷应当遵循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76条、第74条分别规定:“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独占自然流水,影响他方正常生产、生活的,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造成他方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引水、截(蓄)水、排水,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坏公私财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农业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Ⅱ 房屋漏水这类纠纷适用什么法律解决
房屋漏水分情况可不同使用,例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
不同的渗漏原因适用不同法律
1、对商品住宅质量纠纷法律的适用
《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之规定:“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适用该规定的前提条件是要确定开发商建造的房屋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渗漏给受害人财物带来损害的,开发商则还要按照《民法通则》承担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渗漏是受害人及其相邻关系人造成的,即使在五年的质保期内,开发商也不应承担责任。
如果渗漏既有开发商建造房屋的质量问题,又有渗漏受害人和其相邻关系人装修不当的原因,则应相应减轻开发商的责任并让有过错的一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2、楼上住户因装修房屋、改建管道、不当用水等造成的渗漏时的法律适用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楼下住户装修中对其楼顶造成损害而导致渗漏、房屋使用久远造成防水材料自然老化而导致渗漏时的法律适用
楼下住户装修中对其楼顶造成损害而导致渗漏,是受害者自已的过错,而房屋使用久远造成防水材料自然老化而导致渗漏,则相邻各方均无过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相邻关系立案的目的仅是寻求解决的途径,至于责任的承担,则要依据查明的渗漏原因来确定。
4、《民法通则》的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9条规定,“相邻一方必须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应当予以准许;但应在必要限度内使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损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补偿。
相邻一方可以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采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毁损或者可能毁损他方财产,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
6、《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第八十六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
对自然流水的利用,应当在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对自然流水的排放,应当尊重自然流向。”第九十二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2)水事纠纷的规定扩展阅读:
常见的渗漏原因,可以形成以下相关法律关系:
1、开发商建房时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渗漏,形成商品住宅质量纠纷法律关系。
2、楼上住户因装修房屋、改建管道、不当用水等造成的渗漏,形成财物损害的侵权法律关系。
3、楼下住户装修中对其楼顶造成损害而导致渗漏,形成相邻法律关系。
4、房屋使用久远造成防水材料自然老化而导致渗漏,也是形成相邻法律关系
5、共用设施、设备导致渗漏且已过保持期,则应适用物业管理纠纷法律关系。
Ⅲ 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怎样处理
水事纠纷是抄指因水资袭源配置,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水法》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水事纠纷,在未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Ⅳ 水事违法案件处理程序包括受理立案结案等哪些内容
按法律规定,并没有明文对公安机关刑事案件有规定结案期限。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第一百零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Ⅳ 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的,要
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坏公私财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Ⅵ 现在我们两个村有用水纠纷
汪某与邱某分别是上、下两个村的村民,汪某住在河的上头,邱某住在河的下头。要不是去冬今初的这场罕见的干旱天气,两家也还从未红过脸。去年冬天,为了浇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汪某一直拦住本就流量很小的河水,致使住在下游的邱某无水灌溉麦地。在多次协调无效的情况下,两家最终大打出手各有受伤,既赔了钱又伤了和气,非常不值。灌溉用水纠纷作为相邻纠纷的一种,在我国农村常有发生。那么,发生灌溉用水纠纷到底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生产、尊重自然、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84条、第86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20条、第28条分别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对自然流水的利用,应当在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对自然流水的排放,应当尊重自然流向”、“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二是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灌溉优先、有妨碍要排除或补偿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25条第2款、第35条分别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三是发生纠纷后维持现状、依法解决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56条、第57条分别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行政区域交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四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违反法律规定的灌溉用水以及因灌溉用水发生纠纷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这也是处理灌溉用水纠纷应当遵循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76条、第74条分别规定:“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独占自然流水,影响他方正常生产、生活的,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造成他方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引水、截(蓄)水、排水,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坏公私财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农业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Ⅶ 什么是水事纠纷应当如何处理水事纠纷
水事纠纷是指因水资源配置,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水法》规定回,不同行政区域答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水事纠纷,在未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Ⅷ 水事纠纷的处理为什要强调协商解决的办法
在我看来,不只是水是纠纷,而是是各种纠纷,都需要协调解决的方法,否则的话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Ⅸ 因为水路产生民事纠纷涉及个人财产咋办
一、〈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第八十三条 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二、〈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1、第八十四条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2、第八十五条 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3、第八十六条 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
对自然流水的利用,应当在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对自然流水的排放,应当尊重自然流向。
4、第八十七条 不动产权利人对相邻权利人因通行等必须利用其土地的,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5、第九十二条 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Ⅹ 单位、个人、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水事纠纷怎么办
县级以上地方来人民政源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水事纠纷解决之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水法》第五十八条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有关各方或者当事人必须服从。 这就是说,对于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水事纠纷,《水法》是按照一般处理民事纠纷的法律程序,首先强调协商,然后规定既可以调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按照司法程序解决的双轨制。